摘自:淨慧法師 著 《心經禪解》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年2月
閱讀提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心經》的總綱,也是佛法的總綱。佛法沒有叫我們做什麼別的事情,就只要求做這一點點事情。但是,往往這一點點事做一輩子也做不好。第二講 照見五蘊皆空 超越自我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心經》的第一段,也是《心經》的總綱、提綱。這一段文字,是我們修行的大法門,總的綱領。《心經》的核心內容,就在這一句當中,就在這一段經文上。這一段經文,開宗明義就是三種般若具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都在這一段話中完整地體現出來。這段話的語言文字就是「文字般若」;這段話具體內容的落實,就是「觀照般若」;由觀照而達到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證「實相般若」。這段話全是功夫的話,全是見地的話,既有見地又有功夫。
所以,我們修行的人要很好地體會這段話的內容。這段經文對於指導修行、生活,排除各種違緣障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能證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所修所證的法。這段話,每一個字都非常地重要,我們在體會的時候,在念誦的時候,千萬不能輕輕地划過,要深入地去體會這段話的三個意思。「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一個意思,「照見五蘊皆空」是一個意思,「度一切苦厄」是一個意思。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般若見,是見地。「照見五蘊皆空」,是功夫。「度一切苦厄」,就是結果。深般若就是甚深般若,甚深智慧,大智慧。深般若不是拿來談論的,是要具體地去行,去實踐,也就是要孜孜不倦地按照般若的要求,住在般若的境界當中。
「照見五蘊皆空」,一切的力量都在這句話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件事聚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生命體,就是我們生活的現實。凡夫有染汙的五蘊,聖賢有清淨的五蘊。我們的生命是什麼呢?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的色法,指物質世界;受、想、行、識是心法,指精神世界。一個色字把地、水、火、風四種基本元素所構成的物質世界,人體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色、聲、香、味、觸、法等感覺對象,全部包羅無遺。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一切有生命的,無生命的,都在一個「色」字當中。色,是指物質世界;受、想、行是心理活動,屬於心所;識,則是我們精神的主體,認識的主體,就是我們的心,屬於心王。「照見」就是用深般若的力量,觀照的力量,突破這五蘊的障礙。「空」有突破、超越、轉變的意思,不是要消滅五蘊,而是要突破五蘊的障礙。因為即使開了悟,成了佛還有五蘊,只是超越了,突破了。突破了什麼東西呢?突破了迷惑。「空」在這個地方就是突破的意思,超越的意思。超越了迷失的境界,進入到覺悟的境界,所以能夠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不是指某一個苦厄。一切苦厄度盡,就是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斷盡,二執——人我執、法我執破盡,證得大涅槃,那才可以稱得上是度盡一切苦厄,徹底地超越了。
「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功夫,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一點一滴地去做,一直做到成佛,金剛後心那一刻,徹底地轉變,那才算是度盡一切苦厄了。我們在念誦這段經文的時候,要全身心地去體會它,把整個生命都融入到超越的境界當中,我們的功夫就能夠逐步地相應。
這裡的「觀自在菩薩」既是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指所有修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人。修這種菩薩道的人,都是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世音,是觀世音另外的一種翻譯,是「觀世音而得自在」的省略。觀世音觀的是什麼呢?觀察世間一切呼喊救苦救難的聲音。在我們這個世界,有無數的人在呼喊觀世音菩薩。呼喊觀世音菩薩做什麼呢?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時時刻刻為我們苦難的眾生作舟航,作導師,作梯子,作橋梁。作得徹底了,圓滿了,也就得了大自在。換句話來說,只有達到觀自在,才能觀世音而救世間的一切苦難。我們學佛的人,都要發菩提心、大悲心、平等心,那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觀世音菩薩能夠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就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發了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學佛法,修佛道的榜樣。
我們不要坐著等觀世音菩薩來救度苦難,要自己行動起來,自己解決自己的痛苦,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必要性。菩薩能幫助我們,但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只有自己行動起來,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自己的問題是什麼呢?五蘊不空。五蘊不空就有煩惱。我們坐在這裡,五蘊空不了,熱起來怕熱,冷起來怕冷,肚子餓了想吃,吃飽了又難受。這些僅僅是一點小的痛苦,那些更深層的痛苦,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就更苦不堪言。民間有句俗話叫「人人有本難念的經」,那本經是什麼經呢?用苦水寫成的經。所以,我們都要學觀自在菩薩,照破五蘊,度盡一切苦厄。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修持圓滿,成就了一切智慧功德的那一時刻。這個「時」是動態的,是進行式,而不是終止式,永遠在往前走。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時沒有停止的時候,這個時是與時俱進的時。因為修菩薩道,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能夠發起這樣的大心來,五蘊不空而自空。為什麼呢?你不超越煩惱的境界,不超越迷失的境界,要發起這個心,要做這麼偉大的事業,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發大心,立大志,行大行,就得大果。「照見」就是觀照,「五蘊」就是剛才講到的色、受、想、行、識。
我們要特別用心地去理解這個「空」字,要很好地體會。空是突破、超越、發展、轉變的意思,而不是空無的空,不是消滅一個東西,而是不斷地超越。這個「空」字可以說是妙義無窮。學佛法,能夠把這個「空」字搞明白,就能行菩薩道。搞不明白,你永遠發不起心來,永遠是消極的,永遠是看到一切東西都討厭。
這個「空」與儒家經典《易經》的「易」有相仿佛的地方。「易」者生生不息,「空」亦如是。假設一切都不空,這個世界滿滿當當的,這個禪堂裡一點縫隙都沒有,我們還怎麼進得來呢?所以,要很好地理解這個「空」。不超越就不能進步,就不能發展;不超越迷惑就開不了悟,不突破迷惑就成不了佛。
「照見五蘊皆空」,不是空一蘊、兩蘊,而是五蘊全部都要超越。「蘊」有聚合、集聚的意思,也就是說,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永遠是不可分離的,只有物質和精神處在一個和諧的,相互依存的狀態之下,萬事萬物的生存和發展才有可能。「蘊」字還有遮蔽的意思。由於有蘊,本有的智慧光明顯現不出來,只有徹底地超越,才能度盡一切苦厄。
佛菩薩和歷代祖師講了許多的道理,有許多的書。現在還在無休止地出書,喋喋不休地講話,講什麼呢,就講這四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這一件事。把這個道理弄明白了,朝如是,夕如是地做下去,一切苦厄自然得度。一切苦厄度盡,就是涅槃境界。涅槃者,煩惱永熄,一切煩惱之火熄滅了,我們這顆心不會再像在滾油中熬煎一樣。我們這顆心在沒有開悟之前,在迷惑當中,就像在滾油中煎熬,所以叫熱惱。煩惱是熱惱,煩字有個火的部首,惱字有個心的部首,火在燒心,多麼痛苦啊。希望我們每一位,在讀這本《心經》的時候,對每一個字都不要放過,深刻地去體會。
記住這件事: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內容,我們生活的全部內容,修行就是要從這個地方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