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知道何為五蘊嗎?

2020-12-25 作文寶藏

《心經》是信佛之人常常念讀的一本經典經書,其篇幅雖不長,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和智慧,能夠幫助我們指點迷津,化解心中的不解,讓我們遠離苦痛。而在《心經中》,有一句話曾經令人多人感覺到不解,如五蘊皆空,何為五蘊呢?今天,小空就帶領大家一起探討何為五蘊,一起溫故而知新,以穩固佛心,留住善念和慧根。

五蘊之我見

五蘊,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何為蘊呢?按照通俗的理解,蘊指一切的總和,其實跟我們認識的「蘊含」一詞大體相同。顧名思義,五蘊指五種事物的總和,泛指一切的總和。那麼五蘊中的每一個蘊又指何物呢?

何為色蘊呢,色在佛教裡指一切物質的總和,比如我們五官可以感知到的一切,都可以稱之為色。這其實有點類似於語文中學到的通感。在每天生活中,我們吃的食物、看到的風景、見到的人和物、聞到的味道等等,都可以稱之為色蘊,而這些事物都是有顏色可供分辨的。

受蘊,指我們在面臨各種狀況時所變現出來的情緒,比如面對求職失敗時,內心的懊惱情緒;考試成績不盡如人意時,內心的沮喪情緒;家人吵架時,內心的狂躁情緒;上司施加壓力時,內心的逆反情緒;面對車貸和房貸時,內心的壓力感等等。即可定義為受蘊。

想蘊,與色蘊其實有對應之意,指我們內心世界中對萬事萬物的看法,如看到一頭狼,自然而然內心就會有恐懼之心;看到一匹馬,自然而然會有駿馬奔騰的景象;看到一批駱駝,就會聯想到夕陽西下時沙漠駝鈴的景象;看到孩童,內心就會有一種天生的憐憫之心。這種在內心中的投影,皆可稱之為想蘊。

行蘊,顧名思義是指對事物進行認識後所採取的行動。比如在看到家裡的水龍頭沒有關好,馬上採取行動,將其關停;司機開車時遇到前方突然竄出的路人,馬上剎車;環衛工人看到路上的垃圾時,第一時間予以清掃;維修師傅看到機器故障後,及時採取措施修復正常。

識蘊,其實就是我們精神世界的統領,也是我們人的世界觀,比如看到一件事情時,你會判斷這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是短期有利還是長期有利。那麼識蘊與想蘊有何區別呢?想蘊是沒有判斷的,在我們腦海裡只是記憶的片段,一是一,二是二,而識蘊則是對這些片段好惡的判斷和看法,更加代表我們對待世界和周圍的看法。

認清五蘊具有現實意義

其實,五蘊就是我們所能看到和感知到的一切,這些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可能是過去發生的,也可能是正在或者將來發生的。總之就發生在我們每一天的身邊,如果我們拋開成見,以五蘊皆空的思維看待周圍的一切,那麼所有的苦痛將不復存在。

作為凡夫俗子,尤其是如今社會上的人,每天都面臨著不同的煩惱和苦痛,而當你遇到這些問題和苦惱時,能夠以五蘊皆空的念頭去觀察前因後果,去看待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那麼一切會有新的變化。而讀《心經》就會給你帶了很多的啟發。小空在今後的日子裡,將繼續為大家普及佛家經典論述和觀點,幫助更多的人進一步認識佛教文化,而不只是將層面簡單地停留在燒香抱佛的層面。所以,當你苦惱時,就讀《心經》吧,也許在一遍遍地品讀中,你會找到答案。

相關焦點

  •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裡要澄清有些法師對這部《心經》的判位,把它判為什麼初地位、初住位是沒有道理的,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入,從明心見性開始進修般若法門;在聞的當下即已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怎麼說是什麼初住位的菩薩?菩提還退轉嗎?「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也叫「五陰」。「蘊」字的結構,上面草字頭,下面是個絞絲,都是些糾纏人的東西;中間是個日,表智慧;下面是個皿字,表工具。
  • 什麼是五蘊,何為五蘊皆空?李雙林
    我們經常讀《心經》,《心經》上有一句話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裡提到了一個五蘊,那什麼叫五蘊?那麼這句話的大概意思也就是說啊,觀音菩薩在進入波若生觀狀態時,這是一個狀態,照見了五蘊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能夠去主宰決定的。所以能夠擺脫一切痛苦和災難。
  • 照見五蘊皆空
    還有早期佛法裡面的五蘊修行境界和心經裡面的照見五蘊皆空,兩者是不是一回事情?」一、按照早期佛法知識,要如何依五蘊展開聞思修行?5.訓練自己對於「地、水、火、風」四大的專注和覺察,親見「無常、苦、非我」的生滅變化和相續流轉。6.訓練自己對於「受、想、行、識」的專注和覺察,親見「無常、苦、非我」的生滅變化和相續不斷。 二、早期佛法裡面的「五蘊」修行境界,和《心經》裡面的「照見五蘊皆空」,兩者是不是一回事情?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這2個字價值千金,能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中流行最廣的經典之一,因為文字少,很多人都會背誦心經。因為物以稀為貴,所以越是文字少而精的內容,價值就越大。心經中的每個字,其價值都是用金錢無法估量的,而在這260個字當中,有兩個字的價值,更是大到無法想像,因為這兩個字的,可以度盡一切苦厄,讓一切眾生,都能遠離顛倒夢想,遠離痛苦。這兩個字就在心經的名字中就提到過,那就是「般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心經》逐句解讀——五蘊皆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呵。《心經》逐句詳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 心經:依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會有哪幾重境界
    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禪修也有不同的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那麼當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民經》後,遵循觀自在菩薩的教導,依止於般若波羅蜜多,去觀照五蘊時,祈願得證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一人之下536:無根生把吳曼推上了「照見五蘊皆空」的涅槃死路!
    【2】《般bo若re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上面這段經文,相信大家都聽《西遊記》裡的唐三藏給念了無數遍了,但恐怕也沒有幾個人真的去了解過它的意思,這裡我們簡單地梳理一下一段經文的意思?
  • 《心經》中一句話,可度一切苦厄,一定要牢記!
    在佛教經典《心經》中,有一句話,一定要牢記,當你理解了這句話,也就理解了生命現象,也就知道了如何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上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心經禪解》:心經中蘊藏的大智慧
    第二講 照見五蘊皆空 超越自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心經》的第一段,也是《心經》的總綱、提綱。「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能證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所修所證的法。這段話,每一個字都非常地重要,我們在體會的時候,在念誦的時候,千萬不能輕輕地划過,要深入地去體會這段話的三個意思。「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一個意思,「照見五蘊皆空」是一個意思,「度一切苦厄」是一個意思。「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般若見,是見地。「照見五蘊皆空」,是功夫。
  • 佛陀教育:唯有做到這2個字,才能度一切苦厄,消除煩惱廣積福田
    【老師的話-度一切苦厄】佛學院四大宗旨,其中一項即「以教育培養人才」。從古至今有很多著名教育家,如中國的孔子、希臘的蘇格拉底、美國的海倫凱勒…等,尤其佛陀的教育,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如「大悲為首」的法師,除修道精進感召天龍八部前來護法外,其生性悲憫,慈悲為懷的精神,更讓人感動。法師最令入讚嘆與感動的,是在於其對僧俗病患日夜無怨無悔的悉心照護,直到病者痊癒為止。佛陀有云:「看病為第一福田。」看病不但是第一福田,也是最大的慈悲。從古至今,許許多多的醫護人員慈悲濟世,個個都是菩薩的化身。
  • 你只要度一切苦厄,生死就由自己,閻羅王管不著了 (宣化上人)
    「度」,怎麼叫度呢?度脫,怎麼叫度脫?度脫就是離苦得樂了,這叫度脫了,也就是解脫了。那麼為什麼不說「解脫一切苦厄」,而說「度脫一切苦厄」?因為這是接著上邊的「照見五蘊皆空」來的。這個「度」含有修行的意思,你雖然照見五蘊皆空了,但是還要去修行;你修行,才能度一切苦厄。你若不修行,單單照見空了,你活該你照見空了!你照見空了又有什麼用!你知道是空了,你感覺到是空了,但是還得要去行去。
  • 菩薩如何度一切苦厄?還有疾病痛苦嗎?
    心經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是怎麼度的?度苦厄後還有身體的痛苦嗎?有七情六慾嗎?觀苦聖諦,知三苦、八苦真意,知苦集規律,觀苦集滅諦,能依法修習。有關菩薩道修習四聖諦的內容,且待下個題目交流。
  • 你知道「五蘊皆空」中五蘊指什麼嗎?
    《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最廣為人知的佛經之一,目前最廣為讀誦的是玄奘大師譯著的260字版本的《心經》。那麼其中「五蘊皆空」的「五蘊」到底是指什麼您知道嗎? 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西遊記》中唐僧收了豬八戒以後,烏巢禪師傳授了他《心經》,短短的260字卻字字珠璣。唐僧在西天取經的路上,每當遇到艱難險阻時,唐僧總是默念它後,總能化險為夷。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為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
  • 怎樣才算是讀懂心經?——《心經》與生活禪(上)
    只有在般若思想指導下所修習的一切善法才是無為、無漏的善法。《大智度論》說: 「所謂有般若在世,則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在、母在,不名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在世,佛亦在世。」(《大智度論》卷一百) 我們從這段經文可以知道般若的重要性。般若在,就是佛在,能見般若,就是見佛,就是見法。
  •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先把五蘊認識了,然後再分析「五蘊皆空」怎麼空。學了七十五法,知道五蘊——色受想行識裡邊,每一個蘊包含哪些法,具體有哪些東西都知道了,然後再進一步分析,要「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空呢?  所以,「照見五蘊皆空」,我們第一步先要把五蘊是什麼講清楚。五蘊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因緣所生法,我們要知道。色蘊包含的是哪些東西?受蘊又是哪些?想蘊又是哪些?乃至識蘊是哪些?這裡面的每一個,比如色蘊包含了五根、五境、無表色,五根是什麼?五境是什麼?這些都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一切都是緣生法,先要知道具體的五蘊,那就要對照參考前面的五位七十五法表,把五蘊是什麼弄清楚。
  • 《心經》之中這一句話,多讀多受益
    通過進一步深入學習消化之後,慢慢地就能斷除煩惱遠離一切苦厄。《心經》之中這一句話,多讀多受益。這句話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句是《心經》的總綱要。這句話意思是說觀音菩薩在深刻修行智慧到達彼岸之時,依實相般若之體,親自證知五蘊身心等一切諸相,都是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一切都是幻生幻滅不真實的,要明白紅塵萬象空性本質才可遠離一切苦厄。這句話是心經的開篇之句,其中提到了3個重要的點:般若,即智慧;波羅蜜多,即到彼岸;五蘊皆空,即色、受、想、行、識皆空。
  • 心經、破五蘊,才能度一切苦厄!
    五蘊,又叫五陰。蘊是集聚的意思,陰是遮蓋的意思。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脫?就因為被五蘊所覆的緣故。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一、色蘊有障礙為色,有形相為色。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別」,也就是對一切理認識不清楚。如果斷盡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證四果阿羅漢。二、受蘊就是領納的意思。境界來了,不加考慮,就接受了,有舒服之感覺。譬如吃一種好東西,覺得很自在,這就是受。
  • 《心經》講述了如何修,也能度「苦厄」,它究竟是什麼?
    要知道經是佛陀講過的法才能真正的當做經書的。實際上觀世音菩薩作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這些經文雖然是經過他說出來的,但是肯定也是佛陀的授意,也就是說心經是佛陀講的法。心經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從古至今研究心經的人數不勝數,更是用它來作為自己的修行指導,一般人遇上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的時候,也會在內心中默念心經。
  •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智敏上師
    學了七十五法,知道五蘊——色受想行識裡邊,每一個蘊包含哪些法,具體有哪些東西都知道了,然後再進一步分析,要「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空呢?我們要了解五蘊皆空,第一步先要了解五蘊是什麼東西(比如打仗時先弄清楚敵人是哪個,就不會亂打了),然後,在五蘊裡邊看它到底空不空,一步一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