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是信佛之人常常念讀的一本經典經書,其篇幅雖不長,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和智慧,能夠幫助我們指點迷津,化解心中的不解,讓我們遠離苦痛。而在《心經中》,有一句話曾經令人多人感覺到不解,如五蘊皆空,何為五蘊呢?今天,小空就帶領大家一起探討何為五蘊,一起溫故而知新,以穩固佛心,留住善念和慧根。
五蘊之我見
五蘊,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何為蘊呢?按照通俗的理解,蘊指一切的總和,其實跟我們認識的「蘊含」一詞大體相同。顧名思義,五蘊指五種事物的總和,泛指一切的總和。那麼五蘊中的每一個蘊又指何物呢?
何為色蘊呢,色在佛教裡指一切物質的總和,比如我們五官可以感知到的一切,都可以稱之為色。這其實有點類似於語文中學到的通感。在每天生活中,我們吃的食物、看到的風景、見到的人和物、聞到的味道等等,都可以稱之為色蘊,而這些事物都是有顏色可供分辨的。
受蘊,指我們在面臨各種狀況時所變現出來的情緒,比如面對求職失敗時,內心的懊惱情緒;考試成績不盡如人意時,內心的沮喪情緒;家人吵架時,內心的狂躁情緒;上司施加壓力時,內心的逆反情緒;面對車貸和房貸時,內心的壓力感等等。即可定義為受蘊。
想蘊,與色蘊其實有對應之意,指我們內心世界中對萬事萬物的看法,如看到一頭狼,自然而然內心就會有恐懼之心;看到一匹馬,自然而然會有駿馬奔騰的景象;看到一批駱駝,就會聯想到夕陽西下時沙漠駝鈴的景象;看到孩童,內心就會有一種天生的憐憫之心。這種在內心中的投影,皆可稱之為想蘊。
行蘊,顧名思義是指對事物進行認識後所採取的行動。比如在看到家裡的水龍頭沒有關好,馬上採取行動,將其關停;司機開車時遇到前方突然竄出的路人,馬上剎車;環衛工人看到路上的垃圾時,第一時間予以清掃;維修師傅看到機器故障後,及時採取措施修復正常。
識蘊,其實就是我們精神世界的統領,也是我們人的世界觀,比如看到一件事情時,你會判斷這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是短期有利還是長期有利。那麼識蘊與想蘊有何區別呢?想蘊是沒有判斷的,在我們腦海裡只是記憶的片段,一是一,二是二,而識蘊則是對這些片段好惡的判斷和看法,更加代表我們對待世界和周圍的看法。
認清五蘊具有現實意義
其實,五蘊就是我們所能看到和感知到的一切,這些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可能是過去發生的,也可能是正在或者將來發生的。總之就發生在我們每一天的身邊,如果我們拋開成見,以五蘊皆空的思維看待周圍的一切,那麼所有的苦痛將不復存在。
作為凡夫俗子,尤其是如今社會上的人,每天都面臨著不同的煩惱和苦痛,而當你遇到這些問題和苦惱時,能夠以五蘊皆空的念頭去觀察前因後果,去看待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那麼一切會有新的變化。而讀《心經》就會給你帶了很多的啟發。小空在今後的日子裡,將繼續為大家普及佛家經典論述和觀點,幫助更多的人進一步認識佛教文化,而不只是將層面簡單地停留在燒香抱佛的層面。所以,當你苦惱時,就讀《心經》吧,也許在一遍遍地品讀中,你會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