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孫英剛:唐僧玄奘取經歸來後對政治參與過深

2021-01-10 澎湃新聞

近日,國產電影《大唐玄奘》在五一檔上映,影片講述了唐朝高僧玄奘歷時17年,不畏艱難險阻,前往印度取經的傳奇故事。由於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影響,唐僧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文藝作品終究無法取代真實的歷史,甚至有著不小的差距。

一代高僧玄奘成長的中古佛教史背景是什麼?他為何要「偷渡」出境?玄奘在印度學成歸來後,如何捲入唐朝政治鬥爭?他的身份意識發生了哪些變化?圍繞上述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了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教授孫英剛,請他為讀者還原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及其鮮為人知的晚年境遇。

澎湃新聞:

玄奘出家前的家庭身世如何?

孫英剛:

玄奘祖上都是當官的,他的祖父陳康做過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也是早通經術,做過江陵縣令。他的哥哥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僧人,玄奘的出家跟他哥哥可能有點關係。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很多隋唐時代的重要人物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出家,就受到隋代有名的大臣鄭善果的激賞。

我們現在有一種誤區,認為僧人都是出身底層、沒飯吃才去出家,但中古時代很多僧人的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都很好,絕非泛泛之輩,玄奘當然也是如此。又比如他有一名弟子窺基法師,就是唐朝名將尉遲敬徳的侄子。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以玄奘為代表的這批高僧?除了和尚的身份之外,他們都還是知識分子,有的還是大知識分子。玄奘是大翻譯家,對義理也有很多貢獻,跟他同時代的道宣,學問也是好得不得了。道宣是律學大師,同時又是歷史學家,寫有《續高僧傳》、《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廣弘明集》等等。所以,我想強調這些僧人本身就是社會知識精英中的一部分,我們今天要討論那個時代的知識和思想世界,不能把他們排除在外。

其次,當時的佛教還沒有形成嚴格的宗派壁壘。玄奘早年曾到處留學,去過四川、相州(今安陽)、長安、洛陽等地,跟很多高僧都學習過,博採眾長、轉益多師,當時有名的僧人比如法常、道嶽等,都曾指導過他的學習。不論地論、攝論,都能廣泛學習。所以玄奘生活的時代,學術氛圍是自由、包容的,所以才能產生那麼一大批高僧。

玄奘三藏像,絹本著色,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澎湃新聞:

他決定西行的真實動機是什麼,為何會成為一名「偷渡客」?

孫英剛:

首先玄奘肯定不是像《西遊記》裡講的那樣,是被唐太宗派出去的。他實際提出過出去的請求,但並沒有得到回覆,所以最後被迫「偷渡」出去。

關於玄奘西行的動機,除了受到前賢如法顯事跡等人的感召,主要是隨著對佛學造詣的提高,感覺很多學說分歧。當時,隨著佛教在中土傳播,由於對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學說,一方面,這可視為是對佛教原教旨主義的背離,標誌著中國佛教具備了在印度和中亞佛教之外獨立發展的能力,是佛教中國化的表現。對於玄奘等僧人來說,卻希望去印度找到最初的原典,來化解翻譯或解釋帶來的記載差異問題。

那麼有個契機就是武德九年(626),有一位來自印度的僧人波頗到達長安,組織譯場,許多中國僧人都參加他的譯場,玄奘就從他那裡聽說在印度的那爛陀寺有位戒賢法師講授《瑜伽論》總攝三乘之說,因此就產生了去印度的想法。玄奘結侶上書朝廷,要求西行,但是被拒絕了。似乎唐太宗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兒,所以等玄奘回來之後,太宗還談起他怎麼沒有經過允許就出去等等。

澎湃新聞:

玄奘的取經路線應該就是絲綢之路吧。

孫英剛:對,他走的就是已經成熟的絲綢之路。

我們今天看地圖他繞得很遠,先繞到中亞,再從中亞經西北印度進入印度腹地。可能有人會問,中國和印度不就挨著的嘛,他怎麼繞這麼遠?但這條路就是當時成熟的交通路線,商旅、使節、高僧走的都是這條路。橫穿青藏高原在當時還不是一條常規路線,一般人不會去走。

商人跑來跑去是為了求利賺錢,像張騫這種使節也是應募出使,為了建功立業,而像玄奘、法顯這些人就是純粹為了信仰,這是玄奘的偉大之處。

玄奘西行路線圖

澎湃新聞:

抵達印度後,玄奘的主要活動有哪些?

孫英剛:

這些我們就只能根據他在《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來說了,其中有些我們相信,有些也不信。比如玄奘記載了一段與印度戒日王的對話,他說當時《秦王破陣樂》已經傳到印度,戒日王還問起過他相關內容,但我覺得這不太可信,因為《秦王破陣樂》是歌頌唐太宗的,怎麼那麼快就傳到印度?而且玄奘還說因為這首樂曲,印度的君主對秦王(「秦」是李世民登基前的封號)也很仰慕,所以這些話就很讓人懷疑是不是他編出來為了討好李世民的。

不過應該說,玄奘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位留學生。他在印度那爛陀寺跟隨戒賢法師學習5年,成為「十大德」之一。玄奘的聲望達到頂峰是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為他舉行無遮大會,據說沒有人能夠「詰難」他,但這些都是玄奘自己講的。

無遮大會後,玄奘就決定回國,當然有很多人要挽留他,就像現在留學生回國時一樣。不過當時勸他的理由是,印度是「佛土」(佛陀出生的地方),回去則是邊緣地區,但玄奘最後還是堅持回去了。

印度那爛陀寺遺址

澎湃新聞:

歸國之後,迎接玄奘的是怎樣一種政局?

孫英剛:

玄奘在唐代歷史風雲中的角色其實和政治有很大的牽連。他回國的時候,唐朝剛剛經歷了一次政治動蕩,就是太子李承乾被廢,這件事本來與玄奘沒有直接關係,但這是他回來之後面臨的政治局面,我推測是對其有利的。因為李承乾身邊原來有一幫關係密切的僧人,包括玄奘曾經的老師法常等人,所以李承乾倒臺之後,在長安比較活躍的普光寺僧團就瓦解掉了,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中心,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

我覺得除了唐太宗晚期之外,他對佛教並沒有那麼強烈的信仰,我們知道他也支持道教,對宗教更多是利用的態度。比如,太宗知道玄奘從國外回來知道很多信息、有知識,就希望他還俗當官。另外玄奘的語言能力不是很強嗎?就如榮新江等老師們敏銳地強調過的一點,太宗就想讓他把《道德經》翻譯成梵語,然後倒流回印度,這就像我們今天輸出孔子學院一樣要輸出本土文化。

由此可見,太宗作為君主,操縱宗教的能力是很強的,包括他讓玄奘寫《大唐西域記》,現在很多老師都講,《大唐西域記》實際上就是一個重大國家項目,因為太宗當時已經有進軍中亞的野心,那麼情報收集就很重要,所以我們看《大唐西域記》裡的內容,那些中亞國家的兵、民、牲畜數量都記載得很詳細,很像一份調查報告。唐朝對外戰爭,往往帶有主動性,而且都是提前若干年收集情報。在對高句麗的戰爭中,也是如此。因此,玄奘回來之後,就不由自主地捲入到政治中去。

《大唐西域記》

同時,玄奘又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很變通,比如他在翻譯經書的時候就發議論說我們這個時代根本沒有「轉輪王」(佛教認可的世俗君主),但他在給太宗寫信、給高宗上表時,就一直稱他們為「轉輪王」,所以他對君主的態度比較圓融。太宗晚年跟玄奘的關係很密切,有很多接觸的機會。同時,玄奘跟長孫無忌、于志寧這些大臣的關係也很密切。

澎湃新聞:

在「佛土」印度成名回來後,玄奘自身的身份意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孫英剛:

這個問題其實在中土僧人身上都有,不過在玄奘身上體現得比較鮮明。佛教畢竟不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到了唐代,儘管中國事實上已經成為佛教傳播的中心,但玄奘仍然感覺很矛盾。一方面,他作為佛教徒,到印度後就感嘆他怎麼沒有生在「佛土」,應該是感到自卑的。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土」之人,有點「民族主義」。

這裡舉一個例子,玄奘回國之後,有一位僧人法長要回印度去,玄奘就託他帶信給印度的一些朋友,這個信後來就保存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大致就是講「我們唐朝皇帝治國有方,而且推崇佛教,現在的佛教水平不比你們那差」,從信中的口吻來看,是有點「文化自信」的意思。當然這種變化也有一些軍事、外交背景,因為王玄策借吐蕃的兵,在印度打了一仗,很成功,還押了很多俘虜到長安去,所以一下子就給中國人很多自信。

澎湃新聞:

如今提起玄奘晚年最大的學術成就,可能就是他組織譯場、翻譯佛經。

孫英剛:

玄奘在學術上還是有不少敵人的,因為他有「原教旨主義」的一面。陳寅恪說過一句話很經典,我以前經常引用,就是「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局當亦等於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陳寅恪是拿玄奘的例子作比喻,說玄奘的唯識學之所以不能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據主導地位,是因為它太強調外來的東西。一種思想要想在中國被接納,需要一方面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民族本來之地位,我認為這句話也可以用來評價玄奘的翻譯。總之,玄奘有雙重的身份認同:第一是作為佛教徒,第二是作為中土之人。這雙重身份是糾結在一起的。

玄奘在翻譯上屬於「直譯」,他不認同此前鳩摩羅什的「意譯」,如果用「信達雅」的標準,鳩摩羅什是「雅」,翻譯的句子中國人更容易理解。而玄奘比較原教旨主義,比如梵語bodhisattva這個詞,以前都翻譯為「菩薩」,但他認為應該直接音譯為「菩提薩埵」。玄奘一大部分工作是要把以前翻譯過的經典進行重譯。但是可能很多人就不認同。比如高宗就告訴玄奘,讓他先把沒翻譯的翻譯了,然後再重譯已經翻譯過的。

其次關於玄奘的傳記,如果我們讀玄奘弟子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再對比同時代道宣《續高僧傳》中的《玄奘傳》,就會發現有很大區別,雖然《續高僧傳·玄奘傳》中的部分內容應該是後人添加的,但是它能從側面反映出玄奘當時受到的一些打壓。熊十力原先也寫過《唐世佛學舊派反對玄奘之暗潮》,指出玄奘所面臨的一些挑戰,比如他認為玄奘不善於順應俗情, 不許講「舊經」, 以致於引來「舊學」的誣毀,等等。

《續高僧傳·玄奘傳》那一卷只寫了兩位僧人的傳記,另一位是印度的僧人那提,他帶了很多梵文原典到中國來翻譯。根據道宣的記載,玄奘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包括掠奪他的經典、阻礙翻譯等等。當然關於這個事情,從熊十力到季羨林先生,他們都討論過是否可信,但我想不管是否為真,道宣這麼寫,至少反映出存在著對玄奘的不滿。

道宣像

道宣在當時也是一位佛教領袖,聲望不在玄奘之下,他也參加過玄奘的譯場,但很快就走了,他可能覺得不投機,對玄奘的翻譯並不買帳。而且在《續高僧傳·玄奘傳》中,道宣也沒有怎麼提玄奘翻譯的事情,等到玄奘弟子為老師立傳的時候,才增加了大量關於翻譯的內容。

澎湃新聞:

如今關於玄奘西遊求法、翻譯佛典等事跡都廣為人知,而他的晚年活動卻少有人提及,根據學者研究,他的晚年處境其實相當艱難?

孫英剛:

由於玄奘身不由己地捲入了當時黨爭,而且和于志寧等這些輔政大臣關係密切,所以很可能被歸為舊臣一派,玄奘晚年的時候,高宗就不是很待見他。這些,都可以去讀劉淑芬教授的一篇長文《玄奘的最後十年》,講得很清楚,發掘了很多信息。尤其玄奘去世之後,還莫名其妙地遷葬,把屍體挖出來從白鹿原遷到少陵原,我們現在也說不清楚原因。玄奘的葬禮也很簡單,大臣都沒參加,很不符合他的地位。還有玄奘弟子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寫完之後埋進地下,過了很久,才從地下挖出來,由彥悰增補而成。種種跡象都表明,玄奘晚年受到政治上的壓制。

玄奘在是對政治非常敏感的一個人物。從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很多代皇帝都跟他有著比較密切的關聯。乃至他死後,中宗還在使用他留下來的政治遺產。等到玄奘去世之後,他在政治上還有影響,比如他的弟子德感、慧沼在武則天崛起的過程中,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對政治參與過深,是雙刃劍,玄奘本人也被傷到,德感也在歷史長河中湮沒。德感在武則天的政治宣傳中起過很大作用,他在世的時候,風光無限,是國師一級的人物,但是在武則天去世後,他的身影在文獻中就幾乎被抹去了。我感覺玄奘一系僧人的政治性都比較強。

還有個例子,武則天當初懷唐中宗李顯的時候難產,就請玄奘來護持,玄奘借這個機會就向高宗和武則天說,如果將來要生男嬰就讓他出家做「法王」,於是中宗出生之後,高宗就給他賜號叫「佛光王」。所以等到中宗上臺之後,他本來就信仰佛教,於是玄奘就變成可資利用的遺產,到8世紀初,玄奘去世半個世紀後,中宗還會到大慈恩寺去追念,提拔玄奘一系的僧人,強調自己和玄奘的關係等等。玄奘跟政治的關係密切之後,一方面可以因為君主的扶持得到榮光,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跟隨政治起伏而遭遇困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中國著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這樣一位和平的使者。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徵。」作為舉世聞名的翻譯家、佛學家、思想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玄奘在文學作品、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及國外影響中呈現為不同的形象。究竟哪一種形象更接近真實?  《玄奘取經回長安圖》生動描繪了玄奘取經歸來時,在長安受到的盛情歡迎。
  • 玄奘取經回國後,究竟過得怎麼樣?
    今天要講的,正是唐僧的原型——歷史上真實的大唐玄奘(600—664年)的故事。這位憑藉信仰的力量,九死一生從印度取回真經的佛學大師,返回大唐後,就要面對中國社會,尤其是政治的現實了。在這名雄才大略的天子眼裡,玄奘說到底是有「前科」的人,現在雖說載譽歸來,可以既往不咎,但我對你的了解和把控十分有限,而且你初到長安就萬人空巷,號召力這麼強,終歸讓人不放心。一切超越皇權掌控的舉動,都不會被允許。玄奘與皇帝的分歧,已經暴露無遺。一個得道高僧,拼命想要掙脫政治影響,安安靜靜地翻譯經書,傳播教義,而政治註定要與他糾纏下去。
  • 西遊記中唐僧經歷八十一難,真實的玄奘西去取經承受哪些磨難?
    《西遊記》中唐僧前世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投胎到江寧陳家。小時候的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被觀音菩薩選為取經人,趕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真經。唐僧在西去的路上收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一路降妖伏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它雖然取材於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但書中所描述的那位三藏法師已經被神化變形了,取經故事情節也都是小說家通過想像加以虛構的。大約從南宋年間《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經過金代院本《唐三藏》《蟠桃會》,元人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等,踵事增華,敷陳演繹,唐僧玄奘就已脫離了原型;再經過明代正德、萬曆年間的著名小說家吳承恩,在這些話本、戲曲、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揮高超的想像力,進行艱苦卓絕的藝術再創造,最後完成了文學名著《西遊記》的創作。就是說,小說中的唐僧玄奘形象,並非歷史的真實。
  • 《西遊記》中的唐僧:中國佛家鼻祖「玄奘法師」
    很多人知道唐僧都是通過《西遊記》這部經典作品,但是現實中的唐僧卻很多有人知道,現實中的玄奘:隋朝末年唐朝初年人士(公元602年—公元664年)是唐朝著名得道高僧,玄奘出生於現今的河南洛陽偃師人士,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當時被稱之為
  • 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既不是唐僧,也不是法顯,比玄奘早500多年
    使得《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童叟皆知,於是,人們便潛意識的認為唐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其實早在唐僧之前就有去西天取經的人了,唐僧既不是第一人,也不是第二人。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隨著漢朝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
  • 一則唐僧取經的寓言故事
    唐僧玄奘前往西天取經時所騎的白馬,只是長安城一家磨坊裡的普通白馬。這匹馬並沒有什麼出眾之處,只不過一生下來就在磨坊裡工作,吃苦耐勞,從不搗亂。    玄奘看中的就是它忠實可靠。待唐僧返回東土大唐,這匹馬也成了取經功臣,被譽為「大唐第一名馬」。    白馬衣錦還鄉,到昔日的磨坊看望老朋友。一大群驢子和老馬圍著白馬,聽白馬講取經途中的見聞以及今日的榮耀,大家稱羨不已。
  • 三徒弟保唐僧是假,孫悟空卻真有原型,拜玄奘為師,保護他過西域
    唐僧和他三個徒弟的故事,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經是真,三個妖怪徒弟是假。但看過小說的人,總會希望那三個古靈精怪的徒弟,尤其是孫悟空,如果是真的有多好。其實,孫悟空也不完全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歷史上還真有原型。
  • 歷史上唐僧取經前出家的寺廟在此地,如今盛產葡萄堪比吐魯番!
    在電視劇《西遊記》中,唐僧受唐王所託,孤身一人前往西天拜佛求經,在路途中先後收服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三位徒弟,一路護送唐僧西去,最終求取真經,這是我們不少90後記憶中的經典劇情。唐僧嚴於律己,心懷天下,以拯救天下為己任,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吃上一口唐僧肉變可以長生不老,因此許多反派角色都對唐僧虎視眈眈,希望能親嘗唐僧肉。幸而有三位徒弟的保護才使得唐僧免遭劫難。西遊記中印象最深的當屬「三打白骨精」這段劇情了,還記得孫悟空一心一意保護唐僧取經,但卻被唐僧誤認為劣性難改,加以驅逐。
  • 《西遊記》內幕大揭秘:玄奘唐僧相去甚遠(圖)
    《西遊記》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但你聽說過嗎:孫悟空身高只有1.33米,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時已是近1100歲「高齡」;唐僧原型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的申請最初未獲唐太宗批准,結果只能「偷渡出境」;考古發現使吳承恩的生前容貌在當代得到忠實復原,但他卻很可能不是《西遊記》的原作者。
  • 唐僧西天取經,「西天」到底在哪裡?
    《阿彌陀經》中說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佛教教義認為:人的生老病死皆是苦難,這些苦難源自於人的欲望。如果想尋求解脫,擺脫苦難,就要通過修行,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而「西方」正是「阿彌陀佛」得到成佛的地方。相傳這裡是一個沒有痛苦,只有喜樂、清淨、平等的極樂世界,又稱「西方淨土」。
  • 《西遊記》中去西天取經的人,為什麼是玄奘,而不是其他高僧?
    看過《西遊記》這部小說,或電視劇的人都非常熟悉,唐僧取經是小說的主線。一開始很納悶:一路上那麼辛苦,到底要到西天取什麼寶貴的東西啊?最後到了大雷音寺那裡,取到的自然就是佛經了。看完小說和電視劇之後,會產生另一個疑問:唐僧為什麼要取經?或者說,去遙遠的西天取經的人,為什麼是唐僧,而不是其他僧人?
  • 唐僧西遊取經的真正目的是啥?絕不是普度眾生,我們被騙了數千年
    《西遊記》整部書的連接線索就是「西天取經」一個最終目的,而唐僧師徒四人跋山涉水,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降妖除魔真的只是為了官方所說的普度眾生這一個目的嗎?其實並不然,唐僧取經的目的,很有可能只是為了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就是當時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
  • 沙僧是否吃掉了唐僧前九世?專吃取經人的他為何被觀音選入隊伍?
    因為數字實在是太巧了,唐僧是十世轉世的金蟬子,沙僧剛好吃掉了九位有名的取經人。兩個都是九,難道僅是巧合?說沙僧沒吃唐僧的,有以下幾個理由:1、他是天庭罪臣,唐僧是西天金蟬子,如來和觀音怎會坐視讓他吃?2、他吃掉的人很多,只有九個取經人的頭顱不沉,並沒說這九個取經人就是一個人。
  • 唐僧當年為什麼要去印度取經?
    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唐僧玄奘確有其人,當年他歷經辛苦去古印度取經,目的地並不是《西遊記》裡說的「雷音寺」,而是一個名叫「那爛陀寺」的寺廟,是當時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位於今天印度的比哈爾邦。唐僧之所以去古印度取經,正是因為那爛陀寺的感召,因為這座寺廟太牛了。他只有來到這裡才可以直探原典,學到最正宗的佛法。下圖就是那爛陀寺當年的盛況還原圖。玄奘法師來到那爛陀寺之後,在寺裡住了下來,並且拜了一個漢譯名為「戒賢」的印度法師為師父,學習正宗的佛法。
  • 唐僧為什麼一定要去西天取經? 取來經幹什麼用?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僧為什麼一定要去西天取經? 取來經幹什麼用?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取經的故事。那麼,唐僧為什麼要取經?取的是什麼經?取來經幹什麼用?這些曾是兒時看《西遊記》時留下的種種疑問。 唐僧到如來佛那兒,當然取的是佛經,這個應該很好理解。
  • 唐僧的真名叫什麼?不是玄奘,也不是江流兒,本名很少有人知道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故事改編當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唐僧唐三藏的真名是什麼?有人說是江流兒,但江流兒其實只是俗稱乳名,並不是他的真名。唐僧的真名和歷史人物故事唐僧實際上真名叫做陳褘,在《西遊記》中,他是如來的弟子金蟬轉世,而真實原型是唐代的高僧玄奘法師,玄奘法師本名姓陳,名褘,被人尊稱為「三藏法師」!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西遊記》裡有一位「唐僧」,想來你肯定知道。《西遊記》中的「唐僧」,讓人感覺有些迂腐和絮叨,並且似乎沒啥真本事。但其實,「唐僧」這個人物的原型,可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厲害角色。他便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公元602年-664年)。或許你會奇怪,為何玄奘會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呢?
  • 吳承恩寫西遊記是有根據的:唐僧四人的現實原型是這四個人!
    在《西遊記》之中,唐僧的三個徒弟個個神通廣大,無所不能,在取經路上護送師父一路斬妖除魔,最後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之上,唐僧究竟有沒有徒弟呢?如果有的話,他們又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 西遊記中歷史原型,玄奘去取經原來是偷渡過去的
    86版《西遊記》到了寒暑假的時候都會在電視中準時的播出,這也是四大名著中被人所熟知的一本名著,其中的角色都為人所熟知,很多人都喜歡其中的孫悟空,同樣也有不少人不太喜歡裡面的唐僧,但是小說主要講述的人物裡面是存在的,這個人就是唐僧,歷史上知名的唐朝僧人玄奘,《西遊記》這本小說也是以這個人取經為藍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