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四大名著,相信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西遊記》。眾所周知,作為我國第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神幻著作,《西遊記》可以說是成功成為了小說界的佼佼者。
那麼,要問西遊記的目的是啥呢?
《西遊記》整部書的連接線索就是「西天取經」一個最終目的,而唐僧師徒四人跋山涉水,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降妖除魔真的只是為了官方所說的普度眾生這一個目的嗎?
其實並不然,唐僧取經的目的,很有可能只是為了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就是當時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
在公元626年也是李唐王朝建立九年之後,發生了一場兄弟相殘的慘劇,整個歷史事件牽涉的人命高達數百人,在當時的社會人口中,這無疑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數字,甚至於說動搖了唐朝在河北地區的統治地位,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在這場奪帝之戰中,唐太宗李世民顯然是結局的勝利者,成功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並繼承皇位。可畢竟是親眼看到了血染城池觸目驚心的場面,在李世民當皇帝的第十三年,他日日被那殺戮場面驚醒夜不能寐,還曾染上大疾,為求心裡安生。
李世民找來了唐僧也就是玄奘並下旨要求唐僧去西天取經普度眾生,這一傳言雖並沒有科學的考證,但也有其存在的一定道理。
在唐朝時期的宗教發展就不難看出,唐僧取經帶有政治性色彩和經濟意義。在我國封建專制王朝的歷史軌跡中,統治者必須要加強的就是對統治人民的精神控制,而宗教的教義在與說服,通過其核心的說理來完成對百姓群眾的教化。
唐朝時期,中國的外交政策並不是後來的「閉關鎖國」,相反是海納百川,容許各國的宗教傳入,在那一時期,從波斯傳來了襖教,摩尼教和景教,襖教也叫拜火教,曾經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國教。
在延載元年也就是694年,波斯傳教徒攜《二宗經》來朝,也就是摩尼教傳入中國之始。而唐朝時期在中國影響力最為廣的當屬道教和佛教,其中又以佛教的實力最大,影響最深。
在這上面,因為道教尊老子李耳為教主,而李世民也姓李,所以從李淵起皇族就以教主的後裔自居,企圖以神權來鞏固皇權,而佛教自從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以來教義也不斷的被人加以解釋,在唐代時期更是形成了多種佛教宗派,提倡因果報應,六道輪迴來實現「存天理滅人慾」的愚民,引導人們安於現狀,逆來順受。
李世民作為唐代帝王自然是有擴張疆域的政治野心,而實施戰爭損失慘重以文化滲透的方式自然就是不二之選。由此可見,李世民作為一代君主,的確也是很會講故事且組織策劃能力很強的角色。
不過,不得不說,李世民也是好君王,開創大唐盛世,讓中國富強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