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內幕大揭秘:玄奘唐僧相去甚遠(圖)

2020-12-11 搜狐網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正確的,也沒有什麼事情是錯到底的,文藝專題片《四大名著·西遊篇》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同時也引發我們對中國文學、歷史、社會的一些思考。

  《西遊記》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但你聽說過嗎:孫悟空身高只有1.33米,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時已是近1100歲「高齡」;唐僧原型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的申請最初未獲唐太宗批准,結果只能「偷渡出境」;考古發現使吳承恩的生前容貌在當代得到忠實復原,但他卻很可能不是《西遊記》的原作者。

  中央電視臺12月1日推出的一部電視文藝專題片《四大名著·西遊篇》,為眾多「西遊迷」們補上了空白。

  這部專題片從文學、戲曲、民俗、影視等多個角度,全面反映《西遊記》這部文學經典的形成、發展及其在中國的深遠影響,很多內容是首次披露。專題片通過採訪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西遊記》著作權歸屬、書中反映的是佛教還是道教思想、孫悟空形象是「中國製造」還是「印度出口」等重大爭議性話題。

  近日,記者採訪了製作方———《中國文藝》欄目組及部分專家學者,現在把他們的解答披露,讓讀者先睹為快。

  揭秘之一:《西遊記》的作者是否吳承恩

  清朝的《千頃堂書目》裡,把吳承恩《西遊記》注入到了地理類裡面,認為吳承恩寫的是遊記不是小說。這一發現幾乎從根本上否定了「100回本」出自吳承恩之手的結論。

  正當專家們爭論不休的時候,山西古籍出版社已經將新近出版並重新評點的《西遊記》作者署名為無名氏……

  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西遊記的故事有四個來源:第一個是唐高僧玄奘取經的這個傳記,第二個來源是根據這個傳記,後來在民間流傳的宋元戲曲話本,第三個西遊記裡有一部分故事是來源於佛經故事,第四個部分最重要,這就是吳承恩的創造。這是最了不起的創作,正是這部書的出現,才奠定了中國四大名著世情小說、英雄傳奇、歷史演繹和神魔小說並列的基本格局。

  劉蔭柏(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使這個故事變成一個偉大的精品,不完全是吳承恩個人完成的。《西遊記》除極少數版本曾署名元代全真道人丘處機之外,大部分版本署名均為無名氏。直到清朝康熙、順治年間的地方文獻裡,才發現了吳承恩曾經寫過《西遊記》的一些記載。清代初年吳一進在編《山陽縣誌》的時候,發現明代的縣誌《淮安府志》,在那裡發現《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但是到了胡適寫序時卻又說不知作者為誰了。最終魯迅拍板吳承恩,現代文豪一語定案,延續至今。但是爭論並沒有就此罷休。

  顧青(社科院文學所編審):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文獻依據有懷疑。中國古代小說的著作權是很難完全落實到一個人頭上的,特別是根據傳說改編的小說。僅僅是能夠說在某一階段,某一版本是哪些人在中間起了作用,留了手筆。

  西遊記的作者到底應該是誰?就好像它的故事一樣撲朔迷離,亦真亦幻。但是不管爭論與否,在廣大觀眾的心目中,《西遊記》和吳承恩這三個字早已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氣度恢弘和知識浩繁的《西遊記》,不可能只是某一個人靈光一現得來的,它肯定是一個民族長期積累的智慧結晶。而吳承恩三個字正是這種結晶的象徵。

  歷史上曾記載改編撰寫《西遊記》的人有:吳承恩 丘處機 朱鼎臣 楊致和

  曾記載改編戲曲話本《西遊記》的人有:吳昌齡 楊景賢 陳龍光

  揭秘之二:孫悟空是進口還是國產

  孫悟空簡歷:身高1米33,320歲前駐花果山,342歲被招安當了弼馬溫,15年後自封「齊天大聖」,180年後被壓五行山下,500年後為唐僧徒弟西天取經,歷時14年,時近1100歲……

  白化文(北京大學教授):提起孫猴這一形象的誕生,從它來到世間就一直爭論不休。究其宗,分為兩大派別:一派認為孫悟空是土生土長的「國產貨」(以魯迅為代表);一派認為孫悟空是純粹從印度而來的「進口貨」(陳寅恪、胡適)。最後有人不得不以中庸的姿態出來總結說是中外結合的產物(季羨林)。我認為季羨林的觀點是正確的,孫悟空是中外結合的一種產物。我們中國人很善於改進人物形象,得到一個因由就會加以改造,改造得遠遠超過原來。

  顧青:孫悟空是百分之百的中國製造,前面提到的南宋刻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已經出現了孫悟空,但它的形象與後來的孫猴兒還是有點差別的。孫悟空是國人智慧的結晶,文學家們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靈機一動」,這個「靈機」是很難說清楚的。如果非要說孫悟空是進口的,那麼,豬八戒呢,他是從哪兒來的?

  劉蔭柏:唐代有一個人叫作李公佐,他有一部傳奇小說叫作《古嶽瀆經》。書中描寫了一個水怪叫淮渦水神,他力大無窮,行動迅敏,穿山過嶺,興風作浪,後來被降服了。它的名字就叫烏之祁。

  白化文:魯迅認為孫悟空就是由烏之祁演變而來,他認為作者是中國人,其創作的來源必然誕生於中國的土地,不可能抄襲其他國度比如類似古佛經中的某些內容。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由此推測,在繁盛的大唐時期也可能會真有這樣一個人存在呢?

  劉蔭柏:唐代確實有一個和尚叫悟空大師,原名車朝奉,他比玄奘法師晚一點,也到納蘭陀寺去求學,還翻譯過十地經等等,這也是一個有名的大師。

  程毅中(中央文史館館員):唐僧取經時候,是單身,沒有徒弟。在半路上找了一個夥伴,也沒有收徒弟,叫石盤陀,這個石盤陀跟他遇到了困難以後,就逃了。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中的論點:孫悟空來源於印度神猴,胡適的觀點來源於印度的一本書《羅摩衍那》,書中有一神猴叫哈努曼,能一個跟頭從印度翻到斯裡蘭卡。胡適推斷這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哈努曼的故事,在古代南亞次大陸流傳得很普遍,而且通過了佛經的介紹,也傳到中國來。不能說一點影響沒有。

  在敦煌宏大的壁畫群中,也有孫猴子的形象。然而這一形象又和比它年代更早的山西稷山青龍寺裡保存的唐僧取經圖異曲同工。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孫悟空的形象既源於本土又是和外國神猴結合起來的一個混血兒。它應該是中外文化交融與結合體。

  孫悟空的血緣還是很難確定的,讀者也只有根據各「大家」的說法見仁見智了。

  揭秘之三:玄奘與唐僧相去甚遠的原因

  《西遊記》的故事來自於大唐時期著名和尚唐玄奘的真實經歷。但二者卻是大相逕庭。真實的唐僧意志堅強、境界崇高,學經「皆一遍而盡其旨,經目而記於心」。他從印度取經回來之後所翻譯的佛經是他歷代前人翻譯佛經的總和。而書中的唐僧木訥、懦弱、無所作為令人頗為失望,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作者總是津津樂道這位和尚每每糾纏於妖魔女色之中?其用意何在?

  顧青:這是個人創作的問題,從《西遊記》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瞧不上各種禮教的,他提倡三教同源,只是他個人不敢說,只好借善於造反的孫悟空之口來說。在作者的心目中,唐僧本來就是一個被嘲笑的人物,基於作者對宗教不「感冒」,佛教裡的小人物———唐僧就尤其不會尊重,就連他對豬八戒的尊重,都遠遠超出了對唐僧的尊重。這就是唐僧與玄奘相去甚遠的原因。

  連結

  民間藝術和《西遊記》

  幾乎西遊故事出現的同時,民間藝術就把它的筆觸伸向了唐僧西行的路上。壁畫、石刻、漫畫,甚至老百姓家的門神都有關於《西遊記》的內容。《西遊記》中的各路神仙,在民間藝術中俯拾皆是。任何一部傳世的佳作,一定不是孤立獨行的,它必然呈現出一種文化上的群體意識。民間藝術與小說《西遊記》一起,走過了漫長的歷史,一直默默地影響著今天人們的生活。

  明年又是猴年,目前網際網路上正掀起一個關於選孫悟空為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的輿論高潮。雖然還沒有定論,但是孫悟空的人氣正旺,最後的結果還需等待,但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還是希望孫悟空這一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形象能夠獲勝。

  

相關焦點

  • 《西遊記》中的唐僧:中國佛家鼻祖「玄奘法師」
    很多人知道唐僧都是通過《西遊記》這部經典作品,但是現實中的唐僧卻很多有人知道,現實中的玄奘:隋朝末年唐朝初年人士(公元602年—公元664年)是唐朝著名得道高僧,玄奘出生於現今的河南洛陽偃師人士,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當時被稱之為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中國著名的佛教徒玄奘,就是這樣一位和平的使者。他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徵。」作為舉世聞名的翻譯家、佛學家、思想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玄奘在文學作品、歷史文獻、民間傳說及國外影響中呈現為不同的形象。究竟哪一種形象更接近真實?  《玄奘取經回長安圖》生動描繪了玄奘取經歸來時,在長安受到的盛情歡迎。
  • 西遊記中唐僧經歷八十一難,真實的玄奘西去取經承受哪些磨難?
    《西遊記》中唐僧前世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投胎到江寧陳家。小時候的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被觀音菩薩選為取經人,趕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真經。唐僧在西去的路上收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一路降妖伏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
  • 唐僧的真名叫什麼?不是玄奘,也不是江流兒,本名很少有人知道
    關於四大名著《西遊記》的故事,很多小夥伴都是從小看到大的,對很多情節幾乎都能如數家珍。86版的《西遊記》更是被不少觀眾奉為經典神作,無可超越。後續有不少影視劇故事都是根據《西遊記》的故事原型改編而來,有人超越經典,也有人創新出新的故事,當然,更多的還是一部有一部的撲街被人遺忘的故事。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故事改編當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唐僧唐三藏的真名是什麼?有人說是江流兒,但江流兒其實只是俗稱乳名,並不是他的真名。
  • 《西遊記》中去西天取經的人,為什麼是玄奘,而不是其他高僧?
    看過《西遊記》這部小說,或電視劇的人都非常熟悉,唐僧取經是小說的主線。一開始很納悶:一路上那麼辛苦,到底要到西天取什麼寶貴的東西啊?最後到了大雷音寺那裡,取到的自然就是佛經了。看完小說和電視劇之後,會產生另一個疑問:唐僧為什麼要取經?或者說,去遙遠的西天取經的人,為什麼是唐僧,而不是其他僧人?
  • 揭秘西遊記原著:068回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揭秘西遊記原著:068回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話說唐僧師徒來到了朱紫國,本回人物的對話很多,可是揭曉很多謎底的時候啊,那麼朱紫國這回到底給我們展現了多少西遊世界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下文揭曉師徒四人連馬五口下榻在會同館,唐僧進宮去拜見朱紫國國王,猴子就偷偷的帶著八戒去逛街,猴子逛街就是想揭得國王公開招醫之榜入宮治病,而唐僧和國王談古論今中卻揭開了西遊世界的很多內幕。開始國王問東土幾朝幾代,唐僧說:三皇治世,五帝分輪.....我王李氏,國號唐君。把中國的歷史給人家好好講了講。
  • 西遊記中歷史原型,玄奘去取經原來是偷渡過去的
    86版《西遊記》到了寒暑假的時候都會在電視中準時的播出,這也是四大名著中被人所熟知的一本名著,其中的角色都為人所熟知,很多人都喜歡其中的孫悟空,同樣也有不少人不太喜歡裡面的唐僧,但是小說主要講述的人物裡面是存在的,這個人就是唐僧,歷史上知名的唐朝僧人玄奘,《西遊記》這本小說也是以這個人取經為藍本的
  • 吳承恩寫西遊記是有根據的:唐僧四人的現實原型是這四個人!
    在《西遊記》之中,唐僧的三個徒弟個個神通廣大,無所不能,在取經路上護送師父一路斬妖除魔,最後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之上,唐僧究竟有沒有徒弟呢?如果有的話,他們又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文/遼寧省作協名譽主席  王充閭  參見前文丨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上):文學裡的唐三藏  叄  回過頭來,再說《西遊記》。  它雖然取材於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但書中所描述的那位三藏法師已經被神化變形了,取經故事情節也都是小說家通過想像加以虛構的。
  • 專家學者聯名籲在「唐僧」玄奘故裡建玄奘大學
    核心提示:玄奘,洛陽偃師陳河村人,唐朝僧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17年裡從印度取回佛教經書657部,被稱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1300多年前首屈一指的翻譯家。和其他著名歷史聖賢相比,玄奘的故鄉顯得默默無聞。  今天,國內15位專家學者聯名呼籲在玄奘故裡建立玄奘大學,不過,關於玄奘大學定位的爭議,修建玄奘故裡的資金難題,把這樣的呼聲置於一個尷尬境地中。
  •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薩嗎,師徒四人都封成什麼佛
    地藏菩薩一般手持摩尼珠,而唐僧沒有;地藏菩薩坐騎為諦聽,唐僧為馬或無坐騎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褘」,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
  • 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既不是唐僧,也不是法顯,比玄奘早500多年
    說起唐僧無人不曉,上到七八十的老人家,下到三五歲的小孩都能侃侃而談,這還要拜電視劇《西遊記》所託,一部86版《西遊記》連續多年熱播,曾重播3000多次,《西遊記》應該是全國人民看過次數最多遍的電視劇了吧,唐僧的那句口頭禪都成為流行語了—— 「施主,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求經。」
  • 為何玄奘大師創立的法相宗知者甚少?《西遊記》人物與唯識有關?
    佛教法相宗是由唐朝玄奘大師所創立,主要是以他從天竺所取回的唯識經論為基礎的大乘佛學宗派。但了解和研究這個宗派的人相較於淨土宗和禪宗來說要少得多,一方面是由於唯識理論過於深奧;另一方面是因為玄奘大師翻譯時為忠實於原經文,所譯文字就顯得艱澀難解。
  • 三徒弟保唐僧是假,孫悟空卻真有原型,拜玄奘為師,保護他過西域
    唐僧和他三個徒弟的故事,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經是真,三個妖怪徒弟是假。但看過小說的人,總會希望那三個古靈精怪的徒弟,尤其是孫悟空,如果是真的有多好。其實,孫悟空也不完全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歷史上還真有原型。
  • 唐僧最後是怎麼死的?有何記載?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 西遊記生孩子那些事:唐僧母親生產,為何要把唐僧腳趾頭咬下來?
    昨天晚上回家,10歲的兒子拿著《西遊記》,問:「媽媽,西遊記裡,生孩子為什麼要把小寶寶的腳趾頭咬下來呢?」 拿過來書,翻開那一段,是這麼寫的:「幸喜次早劉洪忽有緊急公事遠出。小姐暗思:此子若待賊人回來,性命休矣!不如及早拋棄江中,聽其生死。
  • 西遊記唐僧西天取經:雷音寺象徵兩個地點,如來佛祖也象徵兩位佛
    西遊記是一部文學作品。明朝時期,儒釋道三教合一,於此大背景下成書。 因此,書中將道教和佛教熔於一爐,看起來很有意思,但也不免將讀者對於兩教的理解帶偏。 現在社會,很多人對於佛道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西遊記原著的階段。
  • 玄奘:中國最偉大的「偷渡者」
    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的出生有著傳奇的經歷,但是事實是怎樣的呢?  真實的玄奘出生經歷至今還是個謎,他生於何時、何地,目前還沒有定論。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納蘭陀寺權威佛學家戒賢的弟子,能記誦大小乘經典十萬頌。玄奘聽到這個消息如獲至寶,親自登門向這位印度高僧請教。玄奘聽他說戒賢深諳百家佛學經典,並且正在納蘭陀寺講學,於是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  西行的真正障礙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礙來自妖魔鬼怪。
  • 《西遊記》裡面潑潑撒撒、羊兒瘋都是南京方言(圖)
    唐僧原型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在九華山  唐僧在書中經常被妖怪抓走,而現實中,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是唐朝的和尚玄奘大師,也非常不容易。如果沒有他前後10多年跋山涉水,克服千難萬險,行程二萬五千多公裡,遊歷當時110多個國家,九死一生前往印度取經,就不會有《西遊記》中九九八十一難的傳奇故事。
  • 《西遊記》你真的看懂了嗎——取西經是唐僧自願的嗎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先生。86年央視版電視劇《西遊記》給我們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堪稱是經典。也會有朋友說,唐僧是為了學習更高深的佛法才去西天取經的,等等等等。為什麼呢?因為86版的電視劇上是這樣演的,所以你也是這麼認為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原著上面是怎麼說的,《西遊記》有兩個版本:原版第十二回,清本當中是第十三回。書中說到,唐太宗問:「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唐僧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