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正確的,也沒有什麼事情是錯到底的,文藝專題片《四大名著·西遊篇》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同時也引發我們對中國文學、歷史、社會的一些思考。
《西遊記》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但你聽說過嗎:孫悟空身高只有1.33米,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時已是近1100歲「高齡」;唐僧原型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的申請最初未獲唐太宗批准,結果只能「偷渡出境」;考古發現使吳承恩的生前容貌在當代得到忠實復原,但他卻很可能不是《西遊記》的原作者。
中央電視臺12月1日推出的一部電視文藝專題片《四大名著·西遊篇》,為眾多「西遊迷」們補上了空白。
這部專題片從文學、戲曲、民俗、影視等多個角度,全面反映《西遊記》這部文學經典的形成、發展及其在中國的深遠影響,很多內容是首次披露。專題片通過採訪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西遊記》著作權歸屬、書中反映的是佛教還是道教思想、孫悟空形象是「中國製造」還是「印度出口」等重大爭議性話題。
近日,記者採訪了製作方———《中國文藝》欄目組及部分專家學者,現在把他們的解答披露,讓讀者先睹為快。
揭秘之一:《西遊記》的作者是否吳承恩
清朝的《千頃堂書目》裡,把吳承恩《西遊記》注入到了地理類裡面,認為吳承恩寫的是遊記不是小說。這一發現幾乎從根本上否定了「100回本」出自吳承恩之手的結論。
正當專家們爭論不休的時候,山西古籍出版社已經將新近出版並重新評點的《西遊記》作者署名為無名氏……
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西遊記的故事有四個來源:第一個是唐高僧玄奘取經的這個傳記,第二個來源是根據這個傳記,後來在民間流傳的宋元戲曲話本,第三個西遊記裡有一部分故事是來源於佛經故事,第四個部分最重要,這就是吳承恩的創造。這是最了不起的創作,正是這部書的出現,才奠定了中國四大名著世情小說、英雄傳奇、歷史演繹和神魔小說並列的基本格局。
劉蔭柏(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使這個故事變成一個偉大的精品,不完全是吳承恩個人完成的。《西遊記》除極少數版本曾署名元代全真道人丘處機之外,大部分版本署名均為無名氏。直到清朝康熙、順治年間的地方文獻裡,才發現了吳承恩曾經寫過《西遊記》的一些記載。清代初年吳一進在編《山陽縣誌》的時候,發現明代的縣誌《淮安府志》,在那裡發現《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但是到了胡適寫序時卻又說不知作者為誰了。最終魯迅拍板吳承恩,現代文豪一語定案,延續至今。但是爭論並沒有就此罷休。
顧青(社科院文學所編審):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文獻依據有懷疑。中國古代小說的著作權是很難完全落實到一個人頭上的,特別是根據傳說改編的小說。僅僅是能夠說在某一階段,某一版本是哪些人在中間起了作用,留了手筆。
西遊記的作者到底應該是誰?就好像它的故事一樣撲朔迷離,亦真亦幻。但是不管爭論與否,在廣大觀眾的心目中,《西遊記》和吳承恩這三個字早已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氣度恢弘和知識浩繁的《西遊記》,不可能只是某一個人靈光一現得來的,它肯定是一個民族長期積累的智慧結晶。而吳承恩三個字正是這種結晶的象徵。
歷史上曾記載改編撰寫《西遊記》的人有:吳承恩 丘處機 朱鼎臣 楊致和
曾記載改編戲曲話本《西遊記》的人有:吳昌齡 楊景賢 陳龍光
揭秘之二:孫悟空是進口還是國產
孫悟空簡歷:身高1米33,320歲前駐花果山,342歲被招安當了弼馬溫,15年後自封「齊天大聖」,180年後被壓五行山下,500年後為唐僧徒弟西天取經,歷時14年,時近1100歲……
白化文(北京大學教授):提起孫猴這一形象的誕生,從它來到世間就一直爭論不休。究其宗,分為兩大派別:一派認為孫悟空是土生土長的「國產貨」(以魯迅為代表);一派認為孫悟空是純粹從印度而來的「進口貨」(陳寅恪、胡適)。最後有人不得不以中庸的姿態出來總結說是中外結合的產物(季羨林)。我認為季羨林的觀點是正確的,孫悟空是中外結合的一種產物。我們中國人很善於改進人物形象,得到一個因由就會加以改造,改造得遠遠超過原來。
顧青:孫悟空是百分之百的中國製造,前面提到的南宋刻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已經出現了孫悟空,但它的形象與後來的孫猴兒還是有點差別的。孫悟空是國人智慧的結晶,文學家們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靈機一動」,這個「靈機」是很難說清楚的。如果非要說孫悟空是進口的,那麼,豬八戒呢,他是從哪兒來的?
劉蔭柏:唐代有一個人叫作李公佐,他有一部傳奇小說叫作《古嶽瀆經》。書中描寫了一個水怪叫淮渦水神,他力大無窮,行動迅敏,穿山過嶺,興風作浪,後來被降服了。它的名字就叫烏之祁。
白化文:魯迅認為孫悟空就是由烏之祁演變而來,他認為作者是中國人,其創作的來源必然誕生於中國的土地,不可能抄襲其他國度比如類似古佛經中的某些內容。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由此推測,在繁盛的大唐時期也可能會真有這樣一個人存在呢?
劉蔭柏:唐代確實有一個和尚叫悟空大師,原名車朝奉,他比玄奘法師晚一點,也到納蘭陀寺去求學,還翻譯過十地經等等,這也是一個有名的大師。
程毅中(中央文史館館員):唐僧取經時候,是單身,沒有徒弟。在半路上找了一個夥伴,也沒有收徒弟,叫石盤陀,這個石盤陀跟他遇到了困難以後,就逃了。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中的論點:孫悟空來源於印度神猴,胡適的觀點來源於印度的一本書《羅摩衍那》,書中有一神猴叫哈努曼,能一個跟頭從印度翻到斯裡蘭卡。胡適推斷這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哈努曼的故事,在古代南亞次大陸流傳得很普遍,而且通過了佛經的介紹,也傳到中國來。不能說一點影響沒有。
在敦煌宏大的壁畫群中,也有孫猴子的形象。然而這一形象又和比它年代更早的山西稷山青龍寺裡保存的唐僧取經圖異曲同工。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孫悟空的形象既源於本土又是和外國神猴結合起來的一個混血兒。它應該是中外文化交融與結合體。
孫悟空的血緣還是很難確定的,讀者也只有根據各「大家」的說法見仁見智了。
揭秘之三:玄奘與唐僧相去甚遠的原因
《西遊記》的故事來自於大唐時期著名和尚唐玄奘的真實經歷。但二者卻是大相逕庭。真實的唐僧意志堅強、境界崇高,學經「皆一遍而盡其旨,經目而記於心」。他從印度取經回來之後所翻譯的佛經是他歷代前人翻譯佛經的總和。而書中的唐僧木訥、懦弱、無所作為令人頗為失望,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作者總是津津樂道這位和尚每每糾纏於妖魔女色之中?其用意何在?
顧青:這是個人創作的問題,從《西遊記》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瞧不上各種禮教的,他提倡三教同源,只是他個人不敢說,只好借善於造反的孫悟空之口來說。在作者的心目中,唐僧本來就是一個被嘲笑的人物,基於作者對宗教不「感冒」,佛教裡的小人物———唐僧就尤其不會尊重,就連他對豬八戒的尊重,都遠遠超出了對唐僧的尊重。這就是唐僧與玄奘相去甚遠的原因。
連結
民間藝術和《西遊記》
幾乎西遊故事出現的同時,民間藝術就把它的筆觸伸向了唐僧西行的路上。壁畫、石刻、漫畫,甚至老百姓家的門神都有關於《西遊記》的內容。《西遊記》中的各路神仙,在民間藝術中俯拾皆是。任何一部傳世的佳作,一定不是孤立獨行的,它必然呈現出一種文化上的群體意識。民間藝術與小說《西遊記》一起,走過了漫長的歷史,一直默默地影響著今天人們的生活。
明年又是猴年,目前網際網路上正掀起一個關於選孫悟空為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的輿論高潮。雖然還沒有定論,但是孫悟空的人氣正旺,最後的結果還需等待,但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還是希望孫悟空這一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形象能夠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