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相宗是由唐朝玄奘大師所創立,主要是以他從天竺所取回的唯識經論為基礎的大乘佛學宗派。但了解和研究這個宗派的人相較於淨土宗和禪宗來說要少得多,一方面是由於唯識理論過於深奧;另一方面是因為玄奘大師翻譯時為忠實於原經文,所譯文字就顯得艱澀難解。

但法相宗的唯識理論是大乘佛法中極其重要的佛學理論。小乘佛法只證身空及斷除見思惑煩惱。但不承認我們所處世界也一種真空生妙有的結果。因此他們斷滅第七識,便能證果阿羅漢了分段生死。而他們與大乘登地菩薩的區別就是第八識上的認識和見解上。

法相宗的唯識理論極難理解。且必須從小乘開始修持。歷朝歷代的法師和禪師對此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在民國時期居然還有修行人將其引到哲學思辨上去,讓人大跌眼鏡。可見理解唯識理論有多麼困難。好在吳承恩寫作《西遊記》時作了巧妙設置,讓我們初步理解唯識理論不再困難。

《西遊記》與《八識規矩頌》
仔細研究《西遊記》便會發現,師徒四人性格和外形相差非常大,但都是按玄奘大師所作《八識規矩頌》來設置:
豬八戒:貪色、貪食,與我們前五識(根識)相對應;
孫悟空:有七十二神通變化且嗔恚心重,這是我們第六識(意識)所起變化;
沙僧:對整個團隊都是一視同仁,但沒有分別好惡之能,而這剛好是第七識(末那識)我執;
唐僧:雖不表現自己,但他的言行對整個團隊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恰好是第八識(含藏識)業力種子對我們身體、意識和行力直接產生影響。

西天取經與八識關係
在《西遊記》第八回中,觀世音菩薩明確告訴唐僧:西天取真經一定是大乘經典而非小乘佛法,這就點明修持就是要將八種識轉識成智。
《八識規矩頌》將八種識分為四類識: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和第八識,但他們成就的順序並不相同: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緣。也正是因為這種證果次序,決定了師徒四人在證果路上肯定是會互相影響、齟齬不斷。
前五識和第八識必須要在第六識和第七識證果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轉識成智。但是第六識和第七識必須要有前五識和第八識作基礎,才能證果。

修持任何佛法,其實都是從第六識開始修行——外道則在前五識基礎上開始修持——之後才開始斷第七識。若沒有身體就沒有辦法修行,因為意識不能脫離身體獨立存在。但是修持時,第六識想靜而前五識想動,這就是為何豬八戒與孫悟空之間矛盾和衝突如此明顯的原因。
而第八識是前面三類識的基礎——沒有唐僧便不可能有取經的團隊——但是在修持過程中,前面三類識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絕不會想到他們都是第八識中的業力種子燻持而來。可見取經開始時如此不順其實也是一種必然。若四類識都調順了,那修行做什麼?

轉識成智
當師徒四人到達西天取到真經時,便是轉識成智之際: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第八識轉大圓鏡智。我們將在後面用四篇文章詳細介紹四人取經歷程和複雜人物關係,來初步理解《八識規矩頌》。歡迎關注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