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玄奘大師創立的法相宗知者甚少?《西遊記》人物與唯識有關?

2020-12-25 人文習錄

佛教法相宗是由唐朝玄奘大師所創立,主要是以他從天竺所取回的唯識經論為基礎的大乘佛學宗派。但了解和研究這個宗派的人相較於淨土宗和禪宗來說要少得多,一方面是由於唯識理論過於深奧;另一方面是因為玄奘大師翻譯時為忠實於原經文,所譯文字就顯得艱澀難解。

玄奘大師是法相宗創立者

但法相宗的唯識理論是大乘佛法中極其重要的佛學理論。小乘佛法只證身空及斷除見思惑煩惱。但不承認我們所處世界也一種真空生妙有的結果。因此他們斷滅第七識,便能證果阿羅漢了分段生死。而他們與大乘登地菩薩的區別就是第八識上的認識和見解上。

證果阿羅漢是小乘佛法最高果位

法相宗的唯識理論極難理解。且必須從小乘開始修持。歷朝歷代的法師和禪師對此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在民國時期居然還有修行人將其引到哲學思辨上去,讓人大跌眼鏡。可見理解唯識理論有多麼困難。好在吳承恩寫作《西遊記》時作了巧妙設置,讓我們初步理解唯識理論不再困難。

吳承恩按《八識規矩頌》給人物定性格

《西遊記》與《八識規矩頌》

仔細研究《西遊記》便會發現,師徒四人性格和外形相差非常大,但都是按玄奘大師所作《八識規矩頌》來設置:

豬八戒:貪色、貪食,與我們前五識(根識)相對應;

孫悟空:有七十二神通變化且嗔恚心重,這是我們第六識(意識)所起變化;

沙僧:對整個團隊都是一視同仁,但沒有分別好惡之能,而這剛好是第七識(末那識)我執;

唐僧:雖不表現自己,但他的言行對整個團隊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恰好是第八識(含藏識)業力種子對我們身體、意識和行力直接產生影響。

西

西天取經與八識關係

在《西遊記》第八回中,觀世音菩薩明確告訴唐僧:西天取真經一定是大乘經典而非小乘佛法,這就點明修持就是要將八種識轉識成智。

《八識規矩頌》將八種識分為四類識: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和第八識,但他們成就的順序並不相同: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緣。也正是因為這種證果次序,決定了師徒四人在證果路上肯定是會互相影響、齟齬不斷。

前五識和第八識必須要在第六識和第七識證果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轉識成智。但是第六識和第七識必須要有前五識和第八識作基礎,才能證果。

真假孫悟空戲弄豬八戒

修持任何佛法,其實都是從第六識開始修行——外道則在前五識基礎上開始修持——之後才開始斷第七識。若沒有身體就沒有辦法修行,因為意識不能脫離身體獨立存在。但是修持時,第六識想靜而前五識想動,這就是為何豬八戒與孫悟空之間矛盾和衝突如此明顯的原因。

而第八識是前面三類識的基礎——沒有唐僧便不可能有取經的團隊——但是在修持過程中,前面三類識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絕不會想到他們都是第八識中的業力種子燻持而來。可見取經開始時如此不順其實也是一種必然。若四類識都調順了,那修行做什麼?

唐僧取得真經意味著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

當師徒四人到達西天取到真經時,便是轉識成智之際: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第八識轉大圓鏡智。我們將在後面用四篇文章詳細介紹四人取經歷程和複雜人物關係,來初步理解《八識規矩頌》。歡迎關注和留言。

相關焦點

  • 大雁塔的日日夜夜,玄奘將「萬法唯識」哲學理念發展成了法相宗
    法相宗在佛教宗派中算是獨樹一幟的。由於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玄奘將「萬法唯識」這個哲學理念發展成了這個宗派,所以法相宗又叫「唯識宗」。又因為它是玄奘和其弟子窺基在慈恩寺的大雁塔中創立而得,所以又叫慈恩宗。
  • 玄奘唯識法相宗體系的構建,除佛教因素外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學試探
    玄奘大師是唐朝最為著名的僧人之一,他西行求法的經歷不僅由他本人寫成了《大唐西域記》,更是隨著神話小說《西遊記》的流行而家喻戶曉,但歷史上的玄奘大師與文學上的唐僧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區別的。玄奘大師不僅是中國佛教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他更是中國學術界尤其是邏輯學界最為光輝的頂點之一。
  • 【兜率內院】關於唯識資料的調查報告
    唯識典藉浩如煙海,有人以為把唯識宗理論搞通之後,再治其它佛教宗派,便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我有幸能學習唯識,甚感自豪卻也有無限的擔憂,對於唯識的典籍,我雖知其多,但究竟有多少,我卻是茫茫然。  導師濟群法師,為讓後學能對唯識典籍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初便讓我利用空餘時間,把閩南佛學院圖書館的有關唯識幾部重要的典籍的資料作一個調查報告。
  • 略論法相與唯識的分宗意義——郭明靜
    首先徹悟法相與唯識不同的學者,就是專門以講學與刻經為務的歐陽竟無大師。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當時著名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讚嘆,稱其為「其識足以獨步千祀」。東初法師在《中國佛教近代史》中稱歐陽大師為「實唐玄奘後第一人。」歐陽大師為法相與唯識的分判論據翔實,無可否定。維新著名領袖梁啓超先生說:「聽了歐陽竟無講唯識學始知有真佛學。」
  • 法相宗
    ,又名唯識宗或有相宗。主要說明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意識,並非實存的「境識俱空」,又稱為「真實唯識說」,由真諦三藏傳到中國,形成攝論宗。另外,主張「境空識有」的「方便唯識說」由陳那、無性、護法等唯識論師的傳承,經由玄奘大師傳到中國、日本,才有現今的法相宗。  公元七世紀間,我國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曾在那爛陀寺從瑜伽論師戒賢受學五年,傳承《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的奧義,開創了中國的法相唯識宗。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說起《西遊記》這部小說,你可能不會陌生。《西遊記》裡有一位「唐僧」,想來你肯定知道。《西遊記》中的「唐僧」,讓人感覺有些迂腐和絮叨,並且似乎沒啥真本事。但其實,「唐僧」這個人物的原型,可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厲害角色。他便是唐代高僧「三藏法師」玄奘(公元602年-664年)。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他特別欽慕東晉高僧法顯以「耳順」之年,歷時15年,前往印度西行求法的宏謨偉志;加之,熟讀各種佛經,發現各名師所講的經論互有歧異,各種經典也疑偽雜陳,真假難辨,於是,立志要親赴天竺(印度),取經求法。  而後的人生,大體上可以分作兩段:前一段是取經。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和尚混在「隨豐就食」的逃荒民眾中離開京城長安,沿著河西走廊,西行遊學求法。
  • 王啟元︱晚明唯識學復興的歷史與價值
    之後的近代佛教復興,尤其佛教學術的振新,與這段晚明佛學界的努力,亦曾擁有一脈相承的理路——那段晚明佛學復興的主角,就是唯識學。唯識學是大乘佛學三大體系之一,是繼大乘中觀學之後印度佛學的主流與核心,唐代玄奘大師西天歸來創立的慈恩宗便是基於印度唯識學而起,並由弟子窺基法師將其發揚光大,但之後卻迅速在中原失去市場,日後宋元明初漢傳佛教之中,鮮有唯識相關知識的流傳。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唯識宗創始人:唐代玄奘法師與弟子窺基大師祖 庭:陝西省西安大慈恩寺代表人物:無著菩薩(北印),世親菩薩(北印),陳那論師(南印),戒賢論師(印),護法論師(印),玄奘法師(唐),窺基大師(唐),慧沼論師(唐),演培法師(近代)歐陽竟無(近代)
  • 《原佛》義趣|太虛大師:對辨唯識圓覺宗
    又依圭峰三宗分判,則唯識僅為法相宗,進之乃為三論之破相宗,再進之乃為圓覺法性宗。教相宗體,如此迥然不同,今乃和會以為一宗,其烏乎可?辨曰:立名取義,判教分宗,意趣歧異,未應一割求齊。嘗觀天台之立藏通別圓四教,判三論為通別圓教,前攝藏教,後通別圓,而以通教為正;故今亦謂之大乘攝小宗,以其共般若猶為三乘之平等法也。判唯識則為別圓教,而以別教為正。
  • 唯識不難!
    我在學習《華嚴經》的過程中發現,這部經典包含著兩種思想,一是早期大乘經典的性空思想,一是三界唯心的唯識思想。「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一著名偈頌,就是出自《華嚴經·十地品》中,這樣的思想在《華嚴經》也佔據著重要地位。華嚴宗的法藏大師正是根據《華嚴經》建構了法界緣起的理論,而這法界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是宇宙人生展開的根本所在。
  • 為什麼玄奘翻譯了這麼多空宗的經典,卻創立了唯識有宗呢?
    由於般若說的諸法空,並不否定有一個常住不滅丶能出生統統萬法的底子心--如來藏丶第八識丶原來面貌丶自性....否定「能有出生統統萬法的本識」而說諸法空者,是戲論空丶斷滅空。佛說,所謂無所得便是由於終究空寂清淨的緣故,以是於當中求我不可得,求有情不可得,求命者以致知者見者皆不可得,求五陰十八界及六識丶觸與所生的諸受不可得,求六大也便是地水火風空識,另有求三界不可得;求所修所證的四聖諦丶十二因緣法丶四禪八定丶四無量心丶四念處丶三十七道品等等;菩薩六度,另有求佛的十力丶四無所畏丶四種無礙等等,這些大慈丶大悲丶大喜丶大舍,這統統智丶統統相智都不可得,由如許的因緣來說無所得。
  • 玄奘法師何止顏值高呢?
    對於如此厲害人物之印象多數國人卻都還止於《西遊記》裡那個顏值高的斯文和尚。  本文僅是玄奘法師簡傳。諸君若有興致,可進一步翻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梁啓超先生曾言該傳「在古今所有名人譜傳中,價值應推第一」。現已有白話文譯版《玄奘法師傳》。  玄奘法師(600-664)是隋唐時人,傑出的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
  • 唯識的結構——《成唯識論》初讀
    依此言路,則唯識、緣起應該是性空的「逆說」。中觀派的重點在性空上,故又稱「性宗」;瑜珈派的重點在依緣起而觀相上,故又稱「相宗」。至少在語詞上,性與相是相成的關係,不若空與有是相反的關係。復此,歐陽又於相宗中細分法相學和唯識學:《集論》、《五蘊論》等,以三科(蘊、處、界)統攝一切法,是法相學;《攝大乘論》、《百法明門論》等以五位(心、心所、色、不相應行、無為)統攝一切法,是唯識學。
  • 西遊記中唐僧經歷八十一難,真實的玄奘西去取經承受哪些磨難?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大德高僧玄奘法師,真實的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經的過程,與西遊記中的唐僧大不相同。雖然沒有經受八十一難,但是一路上的艱辛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今天就來看看唐玄奘去取經時都遭受了哪些磨難?玄奘這時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混在難民隊伍中偷越國境,去天竺學習佛法。出發的時候,除了簡單的行囊和一腔求法的理想外,玄奘什麼都沒有。和西遊記中的不同,既沒有唐太宗舉行的盛大歡送會,也沒有觀音菩薩送他的寶貝禪杖和袈裟,因為玄奘法師這種行為屬於偷渡。
  • 只有搞清「唯識」二字字義,才能理解玄奘大師「唯識學」的真義
    玄奘法師歷經千辛萬苦,從天竺取經回來,所創立的「唯識學」,對於普羅大眾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有著非常高的借鑑意義。「唯識學」所講的內容,與老子用「黃帝密文」所寫的《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以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的內容,是非常相似的。所以,認識「唯識學」所講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心智系統轉換」。
  • 唐僧玄奘的四種形象
    而人物形象,則是人們對某一實實在在的人物整體印象的感知。這種感知,往往因人而異。也可以翻過來說,同是這一感知對象,在不同情況下,人們的感知也是不盡相同的。這說明了:其一,既然感知屬於知覺、意識,那麼,它就必然會受到感知者主觀能動性的影響,亦即意識、觀念與認知過程的規定與制約;其二,形象並非事物(包括人物)本身,因而若想準確把握其真實性、準確性,就須精察之、慎思之、明辨之,以透過形象,探其本原,去偽存真。  也正因如此吧,面對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關於唐僧玄奘令人眼花繚亂的多種形象,才確有精研苦索的必要。
  • 印度人為何如此感恩玄奘
    就在這次研討會召開前不久,中國駐印度大使樂玉成先生也進行了一次跟「玄奘」有關的旅行,他說,「自己所到之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玄奘無人不曉,無處不在,沒有玄奘的旅行幾乎難以想像。」  著名的那爛陀大學遺址就與玄奘的名字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