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唯識,首先應對唯識宗的重要典籍有大致了解。無論是古人治學,還是現代人研究學術,都非常重視目錄學。因為研究任何一門學問,都要了解與此相關的書籍及重要資料。如果沒有目錄學的基礎,不知道應當閱讀哪些著作,搜集哪些資料,研究就無法有步驟地開展。
唯識學依據的典籍主要是六經十一論,它們不僅是唯識理論建立的基礎,同時也涵蓋了唯識的整個理論體系。
本文內容根據濟群法師《唯識三十論講記》整理,內容略有刪節。
譯本一:菩提流支翻譯的《深密解脫經》五卷
譯本二:真諦翻譯的《解節經》一卷
《解深密經》共有五卷八品。其中,「勝義諦相品」是立足於勝義諦的思想。相對於小乘佛法所依的三法印,大乘佛法是立足於一實相印,而對此解說得最詳盡的即為《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品。本品從勝義如何超越名言概念、超越思維,及勝義的普遍性、勝義與世俗現象的關係這四方面進行了極為透徹的闡述。「心意識相品」則對心意識進行了全面考察,唯識宗擅長對精神現象展開分析,這一思想就淵源於《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相品」主要闡述三性、三無性的思想,並對空與有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尤其是「無自性相品」,唯識宗許多不共的思想就來自此中。在「分別瑜伽品」中,則詳細解說了整個唯識宗的修行及大乘止觀法門。
譯本一:佛陀跋陀羅翻譯的六十卷本
譯本二: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卷本
《華嚴經》在中國的流傳,主要是以佛陀跋陀羅翻譯的六十卷本和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卷本為主,此外,還有般若翻譯的四十卷本。我在學習《華嚴經》的過程中發現,這部經典包含著兩種思想,一是早期大乘經典的性空思想,一是三界唯心的唯識思想。「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一著名偈頌,就是出自《華嚴經·十地品》中,這樣的思想在《華嚴經》也佔據著重要地位。華嚴宗的法藏大師正是根據《華嚴經》建構了法界緣起的理論,而這法界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是宇宙人生展開的根本所在。當年世親菩薩之所以能夠回小向大,也正是在無著菩薩那裡聽聞了《華嚴經·十地品》後,才深刻感受到大乘經典的殊勝。
在中國沒有翻譯,所以我們也無從考察它的內容。
《大乘阿毗達摩經》同樣沒有翻譯,但我們通過《攝大乘論》就可對其內容有大致了解。《攝大乘論》為無著菩薩的代表作,根據《大乘阿毗達摩經》的「攝大乘品」撰寫而成。在整個《攝大乘論》中,多處引用了《大乘阿毗達摩經》的經文,無論是阿賴耶識的提出,還是唯識的形成,及修行次第的建構,都是以此經作為依據。此外,無著菩薩還著有《阿毗達摩集論》,對《大乘阿毗達摩經》的法相進行了全面論述,所以這部經典和唯識宗的關係也很密切。
譯本一:求那跋陀羅翻譯的《楞伽經》四卷
譯本二: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卷本《楞伽經》
譯本三:實叉難陀翻譯的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經》
《楞伽經》在中國先後翻譯過三次,第一是求那跋陀羅翻譯的《楞伽經》四卷,禪宗達摩祖師讓人們以楞伽印心,所使用的即為此經。此外,還有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卷本《楞伽經》,實叉難陀翻譯的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經》。《楞伽經》中,重點談到了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也正是唯識宗的核心思想。
《厚嚴經》,一說為《大乘密嚴經》,在中國有兩個譯本,一是地婆訶羅(日照)所譯,一是不空所譯,均為三卷。大體而言,兩個譯本的譯文大致相同,而品名稍異。然就體裁來看,日照譯本的長行、偈頌各半,不空譯本則多為偈頌韻文。此外,日照所譯較不空所譯有更多省略之處,現今通行的為日照譯本。本經旨在闡明如來藏、阿賴耶識之義,並廣說密嚴淨土之相。全經分八品,敘述佛在超越三界的密嚴國土升座說法,金剛藏菩薩請示第一義法性,佛以如來藏的不生不滅作答。其次,金剛藏菩薩對如實見菩薩、螺髻梵天王等解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等大乘法相。最後說明如來藏即阿賴耶識、即密嚴之理。
由彌勒菩薩所說
玄奘三藏法師譯
共一百卷
乃唯識宗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為彌勒菩薩所說,玄奘三藏翻譯,共一百卷,乃唯識宗的根本論典。有部的阿毗達摩有「六足一身」之說,以《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代表身體,其餘六部論典則屬於身體的部分延伸。在唯識論典中也有類似說法,即「一本十支」,以《瑜伽師地論》為根本,以十部支論分別對《瑜伽師地論》的部分思想進行演繹。
《瑜伽師地論》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了三乘行者的修行,可以說是修學佛法的百科全書。本論共由五部分組成,為我們建構了學佛和修行的完整次第。
《顯揚聖教論》為無著菩薩所造,共二十卷,由玄奘三藏翻譯,主要是對《瑜伽師地論》的要義進行弘揚。因為《瑜伽師地論》博大精深,無著菩薩為便於人們學習,將《瑜伽師地論》的主要義理提煉出來,分為攝事、攝淨義、成善巧、成無常、成苦、成空、成無性、成現觀、成瑜伽、成不思議、攝勝決擇等十一品進行介紹。
由彌勒菩薩所造
釋論為世親菩薩所造
由波羅頗密多翻譯
共十三卷
《大乘莊嚴論》本論為彌勒菩薩所造,釋論為世親菩薩所造,由波羅頗密多翻譯,共十三卷。主要對《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思想進行弘揚,闡述了菩薩地的整個修行過程,並顯示了大乘的莊嚴和殊勝。唯識宗的很多論典都分別有本論和釋論,本論為偈頌,釋論為長行。印度人造論的習慣是先寫偈頌,將自己的思想以偈頌方式表達出來,然後再以釋論進行說明。釋論並非全由造論者自行完成,但由他人來完成這一工作,難免會出現思想上的分歧。《唯識三十論》就有這樣的現象,世親菩薩完成偈頌之後,未及造釋論就圓寂了,其後出現了多部釋論,分別以不同觀點進行解說。
《集量論》由陳那菩薩所造。陳那以擅長因明學而著稱於世,在唯識學上也頗有建樹,大家學過因明,應該對他有所了解。《集量論》是陳那菩薩重要的因明學著作之一,共四卷,由真諦翻譯。《集量論》亦有偈頌和釋論,是將陳那所著《正理門論》等諸論中有關『量'之部分全數收集,彙編組織而成的因明論著,為陳那自身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包括現量品、為自比量品、為他比量品、觀喻似喻品、觀離品、觀過類品六章。論中還包含了對世親之《論軌》、正理學派、勝論學派、彌曼蹉學派、數論學派等知識論的批判,以批判的態度研究佛教與外道的各種量論,將量歸結為現量與比量,並分別闡明兩者性質。更提出三分說,將『識'分為相分、見分和自證分。現量論與三分說發展了唯識學的認識論,又以『三支作法'為中心,說明因三相、九句因、同喻之合與異喻之離,剖析多種似因、似喻與似能破之推理錯誤。
由無著菩薩所造
譯本一: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
譯本二:陳真諦譯,三卷
譯本三:唐玄奘譯,三卷
《攝大乘論》的本論為無著菩薩所造,先後有三個譯本,一為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二為陳真諦譯,三卷;三為唐玄奘譯,亦為三卷。釋論分別由世親菩薩及無性菩薩所造,前者亦有三個漢譯本,即真諦所譯之十五卷本,笈多所譯之十卷本和玄奘所譯之十卷本;後者唯玄奘譯本。所以,《攝大乘論》在中國曾有過多次翻譯。真諦為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之一,唯識的重要經論幾乎都翻譯過,在他的譯著中,自己最為重視的便是《攝大乘論》。《真諦傳》記載:「真諦雖廣觸眾經,但偏弘攝論。」由於他的偏弘,在梁武帝時代因此出現了攝論宗。南北朝時期,很多大德都是專弘一部論典,並依此形成自己的佛學思想,如毗曇師,成實師、涅槃師、地論師。更進一步,便是根據這部論典來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那就不僅是師,而成為宗了。如當時所出現的攝論宗和地論宗,當然這些宗派尚不及隋唐時期的宗派那麼完善。
《十地經論》由世親菩薩所造,是他回小向大後所造的首部大乘論典。北魏宣武帝之時,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來到中國,他們雖然合作翻譯了《十地經論》,但因思想觀點的分歧,於是分別對這部論典進行弘揚。他們的分歧主要體現在當常和現常,也就是阿賴耶識的真妄問題。因為他們分別在相州的南道和北道弘揚此論,所以在當時形成了南北兩道之分。南道主張阿賴耶識就是清淨的真如佛性,當下具足一切無漏功德;北道主張阿賴耶識是虛妄的,需要聽聞佛法來聞思薰習,在內心種下無漏種子,並以無漏種子的力量來克服原有的雜染成分,只有在成佛後才能具足佛的功德,因而佛的功德不是凡夫所具有的。也正因為存在這樣的分歧,當年玄奘大師在尋師訪道的過程中,感覺當時流傳的唯識思想尚存在諸多問題,於是萌發了前往印度求法的願望。
《分別瑜伽論》由彌勒菩薩所造,在中國也沒有翻譯,但我們從這部論典的名稱可以想見它的思想內容。此外,《解深密經》有一品為「分別瑜伽品」,主要討論大乘止觀的修行,其中引用了《分別瑜伽論》的兩個偈頌,都是止觀的內容,可見這部論是以弘揚止觀為宗旨。
《觀所緣緣論》由陳那菩薩所造,玄奘大師翻譯,只有薄薄的一卷。這部論典以非常嚴密的因明格式來成立「心外之所緣緣非有,心內之所緣緣非無」。論中破斥世間外道、小乘有部所執之極微、和合色都不可作為所緣緣境。
《唯識二十論》也是世親菩薩所造,玄奘大師翻譯,共一卷。異譯本為菩提流支翻譯的《大乘楞伽唯識論》一卷,及真諦翻譯的《大乘唯識論》一卷。《唯識二十論》的很多思想都被玄奘三藏組織在《成唯識論》中。《唯識二十論》和《唯識三十論》關係非常密切,區別在於,《唯識三十論》是從正面來建立諸法唯識,而《唯識二十論》是通過破除外道的懷疑來成立唯識,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闡述唯識的思想理論。在《唯識二十論》中,論主主要解答了小乘和外道的七大問題,如:既然睡夢與覺時同緣唯心所變境界,為何所造善惡感果不同?如果唯心無外境,世間怎麼會有殺生業和殺生罪?針對外道和小乘的疑難一一破斥,即「釋七難以成唯識」。
《辯中邊論》頌文由彌勒菩薩所造,屬於彌勒五論之一,長行由世親菩薩所造,玄奘三藏翻譯。異譯本為真諦翻譯的《中邊分別論》。所謂中,是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謂邊,則是偏於一邊之惡見,幫助我們對正確和錯誤的認識進行抉擇,遠離錯誤的認識而回歸於中道。
本論為無著菩薩所造,釋論為師子覺所造
玄奘三藏法師譯
共十一卷
《阿毗達摩集論》的本論為無著菩薩所造,釋論為師子覺所造,共十一卷,由玄奘大師翻譯。阿毗達摩也就是論典,非常重視對法相的分析,通過對法相的考察幫助我們樹立正確認識。小乘阿毗達摩有《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等六足一身,大乘論典中以阿毗達摩命名的主要是這部《阿毗達摩集論》,由兩分八品組成。兩分為本事分和抉擇分,主要探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法門,三藏十二部經教,及修行人具有哪些根性,通過哪些方法可以證得哪些結果。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閱讀大公網佛教頻道!
大公佛教官網:http://bodhi.takungpao.com/
新浪微博:@大公佛教
微 信 號:TakungBuddhism
投稿信箱:fo@taku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