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唯識不難!

2021-02-19 大公佛教

學習唯識,首先應對唯識宗的重要典籍有大致了解。無論是古人治學,還是現代人研究學術,都非常重視目錄學。因為研究任何一門學問,都要了解與此相關的書籍及重要資料。如果沒有目錄學的基礎,不知道應當閱讀哪些著作,搜集哪些資料,研究就無法有步驟地開展。

唯識學依據的典籍主要是六經十一論,它們不僅是唯識理論建立的基礎,同時也涵蓋了唯識的整個理論體系。

本文內容根據濟群法師《唯識三十論講記》整理,內容略有刪節。

譯本一:菩提流支翻譯的《深密解脫經》五卷

譯本二:真諦翻譯的《解節經》一卷

《解深密經》共有五卷八品。其中,「勝義諦相品」是立足於勝義諦的思想。相對於小乘佛法所依的三法印,大乘佛法是立足於一實相印,而對此解說得最詳盡的即為《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品。本品從勝義如何超越名言概念、超越思維,及勝義的普遍性、勝義與世俗現象的關係這四方面進行了極為透徹的闡述。「心意識相品」則對心意識進行了全面考察,唯識宗擅長對精神現象展開分析,這一思想就淵源於《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相品」主要闡述三性、三無性的思想,並對空與有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尤其是「無自性相品」,唯識宗許多不共的思想就來自此中。在「分別瑜伽品」中,則詳細解說了整個唯識宗的修行及大乘止觀法門。

譯本一:佛陀跋陀羅翻譯的六十卷本

譯本二: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卷本

《華嚴經》在中國的流傳,主要是以佛陀跋陀羅翻譯的六十卷本和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卷本為主,此外,還有般若翻譯的四十卷本。我在學習《華嚴經》的過程中發現,這部經典包含著兩種思想,一是早期大乘經典的性空思想,一是三界唯心的唯識思想。「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一著名偈頌,就是出自《華嚴經·十地品》中,這樣的思想在《華嚴經》也佔據著重要地位。華嚴宗的法藏大師正是根據《華嚴經》建構了法界緣起的理論,而這法界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是宇宙人生展開的根本所在。當年世親菩薩之所以能夠回小向大,也正是在無著菩薩那裡聽聞了《華嚴經·十地品》後,才深刻感受到大乘經典的殊勝。


圖書圖片暫無

在中國沒有翻譯,所以我們也無從考察它的內容。


圖書圖片暫無

《大乘阿毗達摩經》同樣沒有翻譯,但我們通過《攝大乘論》就可對其內容有大致了解。《攝大乘論》為無著菩薩的代表作,根據《大乘阿毗達摩經》的「攝大乘品」撰寫而成。在整個《攝大乘論》中,多處引用了《大乘阿毗達摩經》的經文,無論是阿賴耶識的提出,還是唯識的形成,及修行次第的建構,都是以此經作為依據。此外,無著菩薩還著有《阿毗達摩集論》,對《大乘阿毗達摩經》的法相進行了全面論述,所以這部經典和唯識宗的關係也很密切。

譯本一:求那跋陀羅翻譯的《楞伽經》四卷

譯本二: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卷本《楞伽經》

譯本三:實叉難陀翻譯的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經》

《楞伽經》在中國先後翻譯過三次,第一是求那跋陀羅翻譯的《楞伽經》四卷,禪宗達摩祖師讓人們以楞伽印心,所使用的即為此經。此外,還有菩提流支翻譯的十卷本《楞伽經》,實叉難陀翻譯的七卷本《大乘入楞伽經》。《楞伽經》中,重點談到了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也正是唯識宗的核心思想。

《厚嚴經》,一說為《大乘密嚴經》,在中國有兩個譯本,一是地婆訶羅(日照)所譯,一是不空所譯,均為三卷。大體而言,兩個譯本的譯文大致相同,而品名稍異。然就體裁來看,日照譯本的長行、偈頌各半,不空譯本則多為偈頌韻文。此外,日照所譯較不空所譯有更多省略之處,現今通行的為日照譯本。本經旨在闡明如來藏、阿賴耶識之義,並廣說密嚴淨土之相。全經分八品,敘述佛在超越三界的密嚴國土升座說法,金剛藏菩薩請示第一義法性,佛以如來藏的不生不滅作答。其次,金剛藏菩薩對如實見菩薩、螺髻梵天王等解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等大乘法相。最後說明如來藏即阿賴耶識、即密嚴之理。

《瑜伽師地論》

由彌勒菩薩所說

玄奘三藏法師譯

共一百卷

乃唯識宗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為彌勒菩薩所說,玄奘三藏翻譯,共一百卷,乃唯識宗的根本論典。有部的阿毗達摩有「六足一身」之說,以《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代表身體,其餘六部論典則屬於身體的部分延伸。在唯識論典中也有類似說法,即「一本十支」,以《瑜伽師地論》為根本,以十部支論分別對《瑜伽師地論》的部分思想進行演繹。

《瑜伽師地論》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涵蓋了三乘行者的修行,可以說是修學佛法的百科全書。本論共由五部分組成,為我們建構了學佛和修行的完整次第。

《顯揚聖教論》為無著菩薩所造,共二十卷,由玄奘三藏翻譯,主要是對《瑜伽師地論》的要義進行弘揚。因為《瑜伽師地論》博大精深,無著菩薩為便於人們學習,將《瑜伽師地論》的主要義理提煉出來,分為攝事、攝淨義、成善巧、成無常、成苦、成空、成無性、成現觀、成瑜伽、成不思議、攝勝決擇等十一品進行介紹。


圖書圖片暫無

由彌勒菩薩所造

釋論為世親菩薩所造

由波羅頗密多翻譯

共十三卷

《大乘莊嚴論》本論為彌勒菩薩所造,釋論為世親菩薩所造,由波羅頗密多翻譯,共十三卷。主要對《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思想進行弘揚,闡述了菩薩地的整個修行過程,並顯示了大乘的莊嚴和殊勝。唯識宗的很多論典都分別有本論和釋論,本論為偈頌,釋論為長行。印度人造論的習慣是先寫偈頌,將自己的思想以偈頌方式表達出來,然後再以釋論進行說明。釋論並非全由造論者自行完成,但由他人來完成這一工作,難免會出現思想上的分歧。《唯識三十論》就有這樣的現象,世親菩薩完成偈頌之後,未及造釋論就圓寂了,其後出現了多部釋論,分別以不同觀點進行解說。

《集量論》由陳那菩薩所造。陳那以擅長因明學而著稱於世,在唯識學上也頗有建樹,大家學過因明,應該對他有所了解。《集量論》是陳那菩薩重要的因明學著作之一,共四卷,由真諦翻譯。《集量論》亦有偈頌和釋論,是將陳那所著《正理門論》等諸論中有關『量'之部分全數收集,彙編組織而成的因明論著,為陳那自身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包括現量品、為自比量品、為他比量品、觀喻似喻品、觀離品、觀過類品六章。論中還包含了對世親之《論軌》、正理學派、勝論學派、彌曼蹉學派、數論學派等知識論的批判,以批判的態度研究佛教與外道的各種量論,將量歸結為現量與比量,並分別闡明兩者性質。更提出三分說,將『識'分為相分、見分和自證分。現量論與三分說發展了唯識學的認識論,又以『三支作法'為中心,說明因三相、九句因、同喻之合與異喻之離,剖析多種似因、似喻與似能破之推理錯誤。

由無著菩薩所造

譯本一: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

譯本二:陳真諦譯,三卷

譯本三:唐玄奘譯,三卷

《攝大乘論》的本論為無著菩薩所造,先後有三個譯本,一為後魏佛陀扇多譯,二卷;二為陳真諦譯,三卷;三為唐玄奘譯,亦為三卷。釋論分別由世親菩薩及無性菩薩所造,前者亦有三個漢譯本,即真諦所譯之十五卷本,笈多所譯之十卷本和玄奘所譯之十卷本;後者唯玄奘譯本。所以,《攝大乘論》在中國曾有過多次翻譯。真諦為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之一,唯識的重要經論幾乎都翻譯過,在他的譯著中,自己最為重視的便是《攝大乘論》。《真諦傳》記載:「真諦雖廣觸眾經,但偏弘攝論。」由於他的偏弘,在梁武帝時代因此出現了攝論宗。南北朝時期,很多大德都是專弘一部論典,並依此形成自己的佛學思想,如毗曇師,成實師、涅槃師、地論師。更進一步,便是根據這部論典來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那就不僅是師,而成為宗了。如當時所出現的攝論宗和地論宗,當然這些宗派尚不及隋唐時期的宗派那麼完善。

《十地經論》由世親菩薩所造,是他回小向大後所造的首部大乘論典。北魏宣武帝之時,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來到中國,他們雖然合作翻譯了《十地經論》,但因思想觀點的分歧,於是分別對這部論典進行弘揚。他們的分歧主要體現在當常和現常,也就是阿賴耶識的真妄問題。因為他們分別在相州的南道和北道弘揚此論,所以在當時形成了南北兩道之分。南道主張阿賴耶識就是清淨的真如佛性,當下具足一切無漏功德;北道主張阿賴耶識是虛妄的,需要聽聞佛法來聞思薰習,在內心種下無漏種子,並以無漏種子的力量來克服原有的雜染成分,只有在成佛後才能具足佛的功德,因而佛的功德不是凡夫所具有的。也正因為存在這樣的分歧,當年玄奘大師在尋師訪道的過程中,感覺當時流傳的唯識思想尚存在諸多問題,於是萌發了前往印度求法的願望。

《分別瑜伽論》由彌勒菩薩所造,在中國也沒有翻譯,但我們從這部論典的名稱可以想見它的思想內容。此外,《解深密經》有一品為「分別瑜伽品」,主要討論大乘止觀的修行,其中引用了《分別瑜伽論》的兩個偈頌,都是止觀的內容,可見這部論是以弘揚止觀為宗旨。

《觀所緣緣論》由陳那菩薩所造,玄奘大師翻譯,只有薄薄的一卷。這部論典以非常嚴密的因明格式來成立「心外之所緣緣非有,心內之所緣緣非無」。論中破斥世間外道、小乘有部所執之極微、和合色都不可作為所緣緣境。

《唯識二十論》也是世親菩薩所造,玄奘大師翻譯,共一卷。異譯本為菩提流支翻譯的《大乘楞伽唯識論》一卷,及真諦翻譯的《大乘唯識論》一卷。《唯識二十論》的很多思想都被玄奘三藏組織在《成唯識論》中。《唯識二十論》和《唯識三十論》關係非常密切,區別在於,《唯識三十論》是從正面來建立諸法唯識,而《唯識二十論》是通過破除外道的懷疑來成立唯識,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闡述唯識的思想理論。在《唯識二十論》中,論主主要解答了小乘和外道的七大問題,如:既然睡夢與覺時同緣唯心所變境界,為何所造善惡感果不同?如果唯心無外境,世間怎麼會有殺生業和殺生罪?針對外道和小乘的疑難一一破斥,即「釋七難以成唯識」。

《辯中邊論》頌文由彌勒菩薩所造,屬於彌勒五論之一,長行由世親菩薩所造,玄奘三藏翻譯。異譯本為真諦翻譯的《中邊分別論》。所謂中,是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謂邊,則是偏於一邊之惡見,幫助我們對正確和錯誤的認識進行抉擇,遠離錯誤的認識而回歸於中道。

本論為無著菩薩所造,釋論為師子覺所造

玄奘三藏法師譯

共十一卷

《阿毗達摩集論》的本論為無著菩薩所造,釋論為師子覺所造,共十一卷,由玄奘大師翻譯。阿毗達摩也就是論典,非常重視對法相的分析,通過對法相的考察幫助我們樹立正確認識。小乘阿毗達摩有《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等六足一身,大乘論典中以阿毗達摩命名的主要是這部《阿毗達摩集論》,由兩分八品組成。兩分為本事分和抉擇分,主要探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法門,三藏十二部經教,及修行人具有哪些根性,通過哪些方法可以證得哪些結果。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閱讀大公網佛教頻道!

大公佛教官網:http://bodhi.takungpao.com/

新浪微博:@大公佛教

微 信 號:TakungBuddhism

投稿信箱:fo@takung.cn

相關焦點

  • 唯識的結構——《成唯識論》初讀
    護法的會通立場,對玄奘影響至深,這不難從玄奘在印度留學期間的唯一翻譯就是這本《廣百論釋》看出來。此論奘師返國後於高宗永徽初年又翻譯一次,實系潤飾舊稿而成,譯竟而情不自禁說頌二偈,綴於文末。其言曰:三藏法師於鷲嶺北得聞此論,隨聽隨翻,自慶成功而說偈曰:聖天護法依智悲,為挫群邪制斯論;四句百非皆殄滅,其猶劫火燎纖毫。
  • 何為唯識學?唯識學是心理學嗎?喜愛佛學的有福了
    比如在間斷的六識外,確立了阿賴耶識的存在,作為輪迴的主體;在種識現起一切的思想下,確立了唯識無境的原理;在「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相品」中,提出了唯識的重要理論三性、三無性等。從公元3到7世紀的500年中,唯識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優勢,對其他各種思想與學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識者心之別名。
  • 《唯識學講義》(第2講)
    今天我們繼續講釋正剛法師的《唯識學講義》,唯識認為大千世界中的一切法,不出於以下五個大類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這又叫做「五位」,其總數目有一百個。在唯識裡面,關於這「五位」百法的專論,即是《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是由世親論師收攝唯識典籍中的一部大論,此一百法乃是通達明解大乘唯識的門徑。
  • 【兜率內院】關於唯識資料的調查報告
    唯識典藉浩如煙海,有人以為把唯識宗理論搞通之後,再治其它佛教宗派,便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我有幸能學習唯識,甚感自豪卻也有無限的擔憂,對於唯識的典籍,我雖知其多,但究竟有多少,我卻是茫茫然。  導師濟群法師,為讓後學能對唯識典籍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初便讓我利用空餘時間,把閩南佛學院圖書館的有關唯識幾部重要的典籍的資料作一個調查報告。
  • 唯識的種子論
    學習唯識學種子論,是徹悟唯識奧蘊的玄機。種子論的意義在於為唯識學的內在認識提供了堅固的基石,唯識學把世界的原理,納入種子的範疇中進行研究與揭示。在某種意義上講,唯識學就是研究種子與現行之原理,講轉識成智。凡人之識有分別、妄想、迷執,轉為智後就消滅虛妄分別,遠離顛倒妄想,消除了我法二執,這樣才能達到轉識成智,證得無上菩提。
  • 略論法相與唯識的分宗意義——郭明靜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是由兩門學問所組成的,一是法相學,二是唯識學,法相學是教相學理,唯識學是觀心方法,法相學是依緣生理而建立,唯識學是依緣起理而極成。法相學闡釋諸法實相平等平等義。唯識學弘揚心王作用殊勝殊勝義。法相學開發後得智,唯識學啟蒙極本智,法相學與唯識學的學理界限是非常清楚的,是不容混亂的。然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入中國,隨之建立起法相唯識宗。
  • 南懷瑾:學習唯識非常重要【2594期】
    唯識就針對這顆神秘的心作了種種現象、功用、實質、轉化等多方面的精細探討。唯識把我們凡夫千變萬化的心稱為「識」,把『『識』』又分成八大類——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至於如來那顆變而不變的心王則別稱為般若,為菩提,為涅架,又名「大圓鏡智」。
  • 王啟元︱晚明唯識學復興的歷史與價值
    不易想到的是,晚明佛教復興中的佛學成就,最為突出的偏偏就是唯識及相關的因明、華嚴等相宗諸學,在此一時間得到重拾與發展;這些在之前以「四高僧」敘述為主的晚明佛教史中,已有過一定程度的展現,比如紫柏、憨山對唯識作品的注釋,其弟子如馮夢禎、虞淳熙對唯識學的研學興趣,尤其紫柏俗家弟子金壇王肯堂,對唯識學的研究是晚明唯識學研究界較早的研究對象
  • 唯識的根源_大乘經典
    這一套《阿含正義》是以《唯識學探源》作為副書名;那是因為在《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的這一套書當中,都是援引初轉法輪的四阿含經典當中的原文所談到的「唯識學」的種種法相,所以就以《唯識學探源》作為這一套《阿含正義》的副書名。
  • 永明壽禪師對唯識學尤其見解獨到
    唯識與因果接著我們討論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識來了。這裡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永明壽禪師對唯識學尤其見解獨到。他把當代各宗各派研究唯識的大師一齊請來,分別提出要點,而歸納出一個總結論。可是後世一般研究唯識的中國人,對他的唯識連理都不理,認為非正宗,這是很開玩笑的事。
  • 《唯識簡介》(十七)| 三能變
    今天我們繼續共同來學習唯識簡介。⑻三能變:初能變,由性變為第八識。二能變為第七識的我、法二執。三能變為前六識。唯識者能變也,就是一直變化叫做唯識,這一句話就更透徹了。唯識——能變,所變:什麼叫做能變呢?分別諸法之相。所變:諸法之相貌。為什麼講能變是分別諸法之相呢?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唯識宗是玄奘大師留印十六年所專門研究的。這一流派的遠祖,是古印度時的 無著菩薩 (約410~500)和 世親菩薩 (約420~500),中間經過護法上師和尊師們的弟子戒賢法師而傳到中國。窺基大師常住長安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故唯識宗也稱為「慈恩宗」。又因為該宗從分析法相入手,以表達「唯識真性」,所以又稱「法相宗」或「法相唯識宗」。識者心之別名。主要經典依據有六部經書 和 十一部論書。
  • 《成唯識論學記》之 顧老和倪維全的鬥氣故事
    《成唯識論學記》之顧老和倪維全的鬥氣故事 這個月北京德寶的拍賣會上,拍到了一件《入阿毗達摩論通解
  •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唯識學的唯識義,稱阿賴耶緣起論的唯心,對唯識的看法,諸唯識師之間不無分歧。漢譯為唯識的梵語原詞有二:1、Vij.ānamātra,為唯識之義;2、Vij.āptimātra,意為境被識所了別或在心識上明白顯現,或譯了別、了、識、表,今譯唯表、唯表象、唯了別。
  • 八識都有唯識四分
    對於唯識四分的了別,一般人又是什麼呢?他們所知道的範圍就只有二分,也就是相分跟見分。所以這是一般人認知的識,就是六識;然後他所了別的境界,就只有分成見分跟相分這兩個。   對於菩薩來講,菩薩所認知的唯識內容就非常非常地深細了。菩薩他為何能夠了知這麼深細的唯識內容呢?他主要透過的方法就是「三量」,所謂的三量就是現量、比量以及聖教量。
  • 佛教中的唯識宗與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是一回事嗎?
    文:續祥法師初略看去,唯識與唯心真的有一些傻傻分不清楚,以至於很多學佛人都認為唯識就是唯心,再加上那一句大名鼎鼎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人們就更容易將二者搞混。但仔細看去,它們卻並不相同。01、前提假設不同唯識宗和唯心主義作為完備的思想體系,是由一些基本的「假設」所構建起來的。而每一種思想系統都是根植於它的目的性而提出其基本假設,祖師們開設唯識的目的性其實很明確——斷惑證真,唯心主義作為一類哲學類別,目的則在於獲得精神的自由。
  • 農曆五月二十九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論》譯出紀念日
    《唯識三十頌》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6月26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唯識三十論頌》譯出紀念日。《唯識三十論頌》,一卷,古印度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又作《唯識三十頌》《唯識三十論》《三十唯識論》《高建法幢論》。以三十偈頌詮釋唯識教義,乃瑜伽十支論之一。《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菩薩在其滅度之前,以悲愍心,將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取其菁華,濃縮成此三十頌,以方便後世眾生受持讀誦,故《唯識三十頌》可說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
  • 學佛的人為什麼要學習唯識?有沒有必要?
    我建議別人學點佛學唯識的時候,常有人跟我說:「修行就是放下,萬法皆空,想那麼多幹什麼?唯識太麻煩了,就跟西方哲學一樣,又繁瑣又沒用,學來學去都在第六識裡打轉,沒用!」估計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對佛學還是不怎麼了解。先不說別的,就說一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錯覺的唯識學解釋與現象學分析
    在佛教哲學「量論的轉向」即認識論的轉向後,陳那的量論體系被導入到唯識學中,唯識今學的理論體系體現出鮮明的認識論特徵。唯識今學基於陳那的「量分別」原則,為確保感性認識的純粹性與可靠性,將錯覺的發生都落實到了第六意識上,並進而區分出了純粹幻像與錯誤判斷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錯覺,所謂無分別、有分別的「似現量」,這種解釋不能令人信服。
  • 農村的4個「攔路虎」,看著很「唬人」,應對起來不難,農民別怕
    就拿打工來說,在城市需求快速變化的今天,農民感覺想找個稱心如意的工作更加不簡單了,和前些年比,農民工的穩定性也更低了,經常在有活兒和沒活兒之間徘徊,對此有人說農村一共有工難打、婚難結、花銷大,人情薄等4個「攔路虎」,不過老徐並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農村的4個「攔路虎」,看著很「唬人」,應對起來不難,農民別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