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學記》之 顧老和倪維全的鬥氣故事

2021-02-19 嘉祥觀清

《成唯識論學記》之

顧老和倪維全的鬥氣故事

 

這個月北京德寶的拍賣會上,拍到了一件《入阿毗達摩論通解》(日本·鳥水寶雲講述,小山榮憲補輯,鄧鎔譯)和《成唯識論學記》(新羅·太賢著)。般燈法師和宗傑法師都在講《入阿毗達摩論》,這一本《通解》或者可以給他們提供一點參考。

 

這個《成唯識論學記》,我也有個故事。

 

以前在跟顧老學唯識的時候,會習慣性的看架子上的書,就翻到這本太賢的《成唯識論學記》,顧老那本,第一頁蓋了一枚印,「倪維全印」。我就問顧老:這裡怎麼會有倪維全的印?顧老說這還有個故事……

 

記得就在這個位置

這本書是他年輕時候在書店買的。(那時候他和倪維全都在範古老(範古農先生)那裡學唯識,兩家的大人也很熟悉。)他買的書裡面就有這個印了。(那個時候這個書很少見,連唯識的書都很少見。)後來倪維全去他家裡翻書的時候看到了,說這書是他的,說顧老偷了他的。顧老就說這是自己在某某書店買的,你自己的書被別人偷了已經賣到書店裡去了,我買的跟你沒關係……

 

後來兩個人吵到大人(兩家家長)那裡去。倪老先生最後總結說:「你的書是被偷了一批呀,這個書是人家買的,已經是人家的了。」

 

就這樣定下來了。

 

倪維全賭氣,說:「那印章是我的!你把印章摳下來給我!」

 

顧老說:「我自己的書,我為什麼要剪壞掉?!」

 

兩個青年為此還不快了一段時間。

 

……

 

我問顧老:「那文革以後,這個書怎麼發回來了?」

 

顧老說:「對呀,很多書都不見了,這本倒是發回來了。」

 

前幾年在某拍賣會上,我看到過有倪家人的藏書,那應該就是文革時候被抄沒的一部分了。

相關焦點

  • 唯識的結構——《成唯識論》初讀
    以思想史的觀點研究唯識學概念和學說變遷的情況,至少需要熟悉這些經論,不學如下走,根本無能為力。筆者的「研究」唯識,只是想在「內學」的理解方面有點著落。幸虧十一論之外,還有奘師的《成唯識論》在。《成唯識論》(省稱《識論》)系奘師「揉譯」護法等十大論師對世親《唯識三十頌》的疏釋而成,實際上可以看作奘師本人的著作,也是唯識學的一部綜合性、集大成的著作。歐陽先生盛讚《識論》,稱其為唯識學的「昌極」之作。
  • 錯覺的唯識學解釋與現象學分析
    唯識學則與之不同,世界的存在是先在地被給予的,此即作為總依報的器世間,雖然在唯識學中它整個地成了第八阿賴耶識的所緣,由第八識所變現,但相對於前五識的感性認識來說,這個質料與形式相統一的經驗世界正是先在的認識來源。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他的著作很多,有「百部疏主」之稱。窺基以後,唯識宗傳入日本。祖庭:慈恩寺和興教寺都是唯識宗的祖庭,它們位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原為隋代的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做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意為祈求冥福,報慈母之恩,故以「慈恩」為名。
  •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安慧、難陀及真諦等諸論師說一切法唯是心識,安慧《唯識三十論頌釋》解釋唯識所變之「變」為「轉變」,「即於因剎那滅之同時,與因剎那不同果之體獲得,名之為變」。真諦譯《顯識論》謂「一切三界但惟有識」,三界有二種識:一者顯識,即本識(阿賴耶識),轉作五塵四大等;二者分別事識,即意識。「惟有識者,離識無別有境也。由識見有似塵,離識塵無體也」。「知身及物,並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
  • 唯識不難!
    《攝大乘論》為無著菩薩的代表作,根據《大乘阿毗達摩經》的「攝大乘品」撰寫而成。在整個《攝大乘論》中,多處引用了《大乘阿毗達摩經》的經文,無論是阿賴耶識的提出,還是唯識的形成,及修行次第的建構,都是以此經作為依據。此外,無著菩薩還著有《阿毗達摩集論》,對《大乘阿毗達摩經》的法相進行了全面論述,所以這部經典和唯識宗的關係也很密切。
  • 第二章 鬥氣大陸
    ,而鬥氣,才是大陸的唯一主調         在這片大陸上,鬥氣的修煉,幾乎已經在無數代人的努力之下,發展到了巔峰地步,而且由於鬥氣的不斷繁衍,最後甚至擴散到了民間之中,這也導致,鬥氣,與人類的日常生活,變得息息相關,如此,鬥氣在大陸中的重要性,更是變得無可替代         因為鬥氣的極端繁衍,同時也導致從這條主線中分化出了無數條鬥氣修煉之法,所謂手有長短,分化出來的鬥氣修煉之法
  • 南懷瑾:學習唯識非常重要【2594期】
    譬如參禪的有時參到了無何有之鄉,念佛的有時念到了一念不生,甚至佛號都提不起,觀想的有時把佛像觀得清清楚楚,乃至於觀到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儘管以上這種定境持續上好幾天,甚至於吃飯、睡覺,都仍然處在這種定境中,但必須要知道工夫到了這一步,也還是沒有脫離意識的圈子。如果不通唯識的學理,不在意識上下番踏踏實實的靜定工夫,則不僅大乘門中沒有我們立足之地,就連小乘的成果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 【兜率內院】關於唯識資料的調查報告
    <中觀與瑜伽>東初出版社  三;<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10卷。  護法等菩薩造。 玄奘譯。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31卷    <成唯識論述記>20卷。 唐窺基著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43卷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
  • 大雁塔的日日夜夜,玄奘將「萬法唯識」哲學理念發展成了法相宗
    由於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玄奘將「萬法唯識」這個哲學理念發展成了這個宗派,所以法相宗又叫「唯識宗」。又因為它是玄奘和其弟子窺基在慈恩寺的大雁塔中創立而得,所以又叫慈恩宗。之所以說是獨樹一幟,是因為其他宗派在形成和傳法的過程中都把外來佛法一點一滴的中國化了,像禪宗,還寫出了屬於咱們中國人自己的經書(六祖壇經)。而法相宗,卻是原汁原味的「天竺佛法」。
  • 何為唯識學?唯識學是心理學嗎?喜愛佛學的有福了
    比如在間斷的六識外,確立了阿賴耶識的存在,作為輪迴的主體;在種識現起一切的思想下,確立了唯識無境的原理;在「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相品」中,提出了唯識的重要理論三性、三無性等。從公元3到7世紀的500年中,唯識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優勢,對其他各種思想與學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識者心之別名。
  • 略論法相與唯識的分宗意義——郭明靜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是由兩門學問所組成的,一是法相學,二是唯識學,法相學是教相學理,唯識學是觀心方法,法相學是依緣生理而建立,唯識學是依緣起理而極成。法相學闡釋諸法實相平等平等義。唯識學弘揚心王作用殊勝殊勝義。法相學開發後得智,唯識學啟蒙極本智,法相學與唯識學的學理界限是非常清楚的,是不容混亂的。然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入中國,隨之建立起法相唯識宗。
  • 學習唯識對淨土宗念佛之人的現實指導意義
    唯識是講什麼的?唯識的中心思想是改造心地。《華嚴經》講:「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地觀經》講:「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染則國土染,心淨則國土淨。」我們的心地貪嗔痴重就形成染汙現象,我們心淨,內心清淨,以清淨心、善心就可以形成現實的和諧清淨世界,萬法由心生嘛。唯識學就是闡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道理的,《華嚴經》講:「三界虛妄,唯識與心作。」
  • 《唯識簡介》(十七)| 三能變
    今天我們繼續共同來學習唯識簡介。⑻三能變:初能變,由性變為第八識。二能變為第七識的我、法二執。三能變為前六識。唯識者能變也,就是一直變化叫做唯識,這一句話就更透徹了。唯識——能變,所變:什麼叫做能變呢?分別諸法之相。所變:諸法之相貌。為什麼講能變是分別諸法之相呢?
  • 王啟元︱晚明唯識學復興的歷史與價值
    更不幸的是,基法師所疏的唯識經典如《成唯識論述記》等文本,也在宋元時代不得流傳中土,直到近代才由楊文會居士等自日本傳回和刻本。南北宋之際的十一世紀初,西藏及藏傳佛教迎來「後弘期」,印度唯識學傳入西藏後,逐漸成為藏傳佛教知識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元明時期中原帝國對藏傳佛教的偏好,部分藏文唯識學相關作品可能曾零星進入中原。
  • 農曆五月二十九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論》譯出紀念日
    《唯識三十頌》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6月26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唯識三十論頌》譯出紀念日。《唯識三十論頌》,一卷,古印度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又作《唯識三十頌》《唯識三十論》《三十唯識論》《高建法幢論》。以三十偈頌詮釋唯識教義,乃瑜伽十支論之一。《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菩薩在其滅度之前,以悲愍心,將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取其菁華,濃縮成此三十頌,以方便後世眾生受持讀誦,故《唯識三十頌》可說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
  • 《唯識學講義》(第2講)
    主要是從這個文字,從咱們講解的這方面,契合本源之心。也就是契合本心啊,契合咱們的本源之心。從語言文字上面兒,看到微言大義去體會它。那具體來講的話,唯識是深入分析眾生心理結構和賢聖境界的理論。就是聖賢啊,聖賢,這邊說是賢聖境界的理論。通過學習理論,我們就能掌握如何去走學佛的道路,然後究竟成佛。唯識它講的很詳細,如何做每一步啊,它講得都非常詳細的。
  • 佛教中的唯識宗與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是一回事嗎?
    雖然二者都在解釋主觀精神與客觀物質的區別,但不同之處在於——唯識並不認為精神可以派生物質,如果承認,就承認了物質的實有性,唯識不承認物質具有這種實有性。唯識認為我們的宇宙世界的物質唯是主觀精神的臆造,即所謂「唯識無境」,也就是說:只有認識作用,沒有認識對象,或者說認識對象本身就是認識作用的一部分。
  • 心理學家:鬥氣不如爭氣,愚蠢的人只會鬥氣,聰明的人懂得去爭氣
    心理學家:鬥氣不如爭氣,愚蠢的人只會鬥氣,聰明的人懂得去爭氣1我們在每一個人都希望受到他人重視、尊重和歡迎,但偏偏難免有時又會被人嘲弄、受人侮辱、被人排擠……生活給了我們快樂的同時,更給了我們很多傷心與不滿。
  • 《原佛》義趣|太虛大師:對辨唯識圓覺宗
    又依圭峰三宗分判,則唯識僅為法相宗,進之乃為三論之破相宗,再進之乃為圓覺法性宗。教相宗體,如此迥然不同,今乃和會以為一宗,其烏乎可?辨曰:立名取義,判教分宗,意趣歧異,未應一割求齊。嘗觀天台之立藏通別圓四教,判三論為通別圓教,前攝藏教,後通別圓,而以通教為正;故今亦謂之大乘攝小宗,以其共般若猶為三乘之平等法也。判唯識則為別圓教,而以別教為正。
  • 永明壽禪師對唯識學尤其見解獨到
    唯識與因果接著我們討論第四十二卷。真正的唯識來了。這裡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永明壽禪師對唯識學尤其見解獨到。他把當代各宗各派研究唯識的大師一齊請來,分別提出要點,而歸納出一個總結論。可是後世一般研究唯識的中國人,對他的唯識連理都不理,認為非正宗,這是很開玩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