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唯識宗與哲學中的唯心主義是一回事嗎?

2020-12-13 社交電商洞見者

文:續祥法師

初略看去,唯識與唯心真的有一些傻傻分不清楚,以至於很多學佛人都認為唯識就是唯心,再加上那一句大名鼎鼎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人們就更容易將二者搞混。

但仔細看去,它們卻並不相同。

01、前提假設不同

唯識宗和唯心主義作為完備的思想體系,是由一些基本的「假設」所構建起來的。而每一種思想系統都是根植於它的目的性而提出其基本假設,祖師們開設唯識的目的性其實很明確——斷惑證真,唯心主義作為一類哲學類別,目的則在於獲得精神的自由。

二者從目的開始就分道揚鑣,假設更是毫無關聯。

唯心主義假設精神、意識或理念為第一性,物質為第二性,是一門認為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

「唯識」的假設則是:唯有識與不離識!

唯識認為一切萬法皆是識的變現——由心體的自證分變現出相分,再由見分去緣慮分別,此外,並無他物,故說「唯有識」。

既然一切客觀外境都不實在,都是主觀心識的虛妄變現,那麼因識所變的境也不能離開識獨立存在,故說「不離識」。

從對這個世界的假設而言,二者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雖然二者都在解釋主觀精神與客觀物質的區別,但不同之處在於——唯識並不認為精神可以派生物質,如果承認,就承認了物質的實有性,唯識不承認物質具有這種實有性。

唯識認為我們的宇宙世界的物質唯是主觀精神的臆造,即所謂「唯識無境」,也就是說:只有認識作用,沒有認識對象,或者說認識對象本身就是認識作用的一部分。

唯識的建立,就在於告訴我們,我們認為實有的這個世界,是非真實有的。唯識中,並無一個客觀的客體存在。唯識的建立,就在於告訴我們,我們認為實有的這個世界,是非真實有的——它們不過只是當下心識的一部分。

所以識與境不是精神派生物質的因生果關係,而是虛假與真實的關係。

另一方面。佛法也不認為「識」是唯一性的,是派生萬物的第一因,佛法認為諸法是因緣交互所生,「識」也不例外,這就是佛法跟唯心論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地方。

02、識與心不同,唯與唯也不同。

聖嚴法師在回答唯心與唯識的不同時,曾說過:「唯心論將精神性的心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實體來看待,如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而唯識的意思是不離識。這個識不是一個本體實體,而是一個恆轉之流,是生命意識的整體,具有豐富的結構體系和運行機制,是自覺的事實存在」。

這段話很好的說明「心」與「識」的不同。

與唯心不同,唯識的「識」是一個像瀑布一樣的流體,而非固體,是一個「恆轉之流」,恆示其非斷,轉示其非常。識不是絕對的精神,而是一種相續的作用。

佛教也講「一切唯心造」,但這個心不過是識的異名而已,《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云: 識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畫,為主之根本,故經曰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稱唯識。 謂心是造業的主體、根本,所以經中說萬法唯心;心的了別作用是分別、認識的根本,故唯識學論典中多說三界唯識。

這個心與唯心論的第一因的心是截然不同的。

唯識之「唯」,與唯心的「唯一」、「唯有」之「唯」,含義也不盡相同。

唯識宗創始人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中解釋此「唯」有簡持、決定、顯勝三義。

第一義簡持,即抉擇、顯示,即簡去我法二執,持取依他起、圓成實二性。

佛陀開設唯識之說,從根本上講,是用以破除世人的種種認為外境實有而產生的我法的偏執。

《成唯識論》卷二謂「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雜藏經》偈云: 如世有良醫,以妙藥救病, 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

謂佛陀高唱唯心,是針治眾生逐物昧心之弊病的良藥。

「唯」字的第二義決定,謂肯定確實如是,說明唯識、唯心乃本然如是的真實。

「唯」字的第三義顯勝,謂強調功用的殊勝。說唯心唯識,旨在凸顯被世人忽視的心識之重要、奇妙的作用,顯示心識為主為樞,乃眾生沉淪生死及解脫成佛的關鍵。

窺基大師在《百法論》中云: 一切法中,識用殊勝,推識為主,故首心法。

所謂顯勝,亦即突顯心識在「五位百法」中的的殊勝性。

03、理論來源不同

唯識宗的理論來源除了佛說的經典之外,更多的來自於祖師們的「宗教體驗」,是通過修證得到的「現量」,山河大地的本來面目,吾人內心的幽微相貌,都是「非證莫知」的。但是祖師們為了利益眾生,不得不用名言概念把這種「現量」、「體驗」,表達出來,餵養我們無知的大腦。

可以說,唯識宗理論體系的建構正是把「局部經驗」轉換成為「普遍真理」的完美例子。

而唯心主義說到底只是思辨的結果,是一種「理性的猜測」,理論來源並不具備唯識那種源頭活水一般的「實證性」。

04、最終訴求不同

唯識學的訴求首先表現在唯識學將自身視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從而也強調"修學"與"修證"過程的一致性,強調理解與持守的一貫性,即所謂"解行並重"。唯識學在這個意義上既是哲學所謂的本體論,認識論,也是倫理學和道德論。(引自倪梁康先生)

而唯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知識學,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理論,而非宗教學說。雖然也有實踐唯心的訴求,但唯心主義的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的關係卻是奠基關係與因果關係,(即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所謂:「"我能夠知道什麼",再理解"我應當做什麼"」),而不像唯識學那樣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因為這層緣故,唯心主義更加強調理論的思辨而非理論的實踐,這也是其與將瑜伽觀行貫穿始終的唯識宗大相逕庭的一點。

相關焦點

  • 佛教並不是唯心主義
    佛教屬於唯心主義,這是不少人的誤解,甚至一些學習佛教的人也這麼認為,並且以唯識學作為證明。其實唯識學是大乘有宗的內容,與大乘有宗相對的是大乘空宗,這兩個宗派和龍樹的中觀同屬於大乘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是印度佛教發展的不同時期。無論佛陀在世說法的不同時期,還是佛教發展的不同時期,佛教既有不同針對性的內容重點,又有教化方法的不同,出自《百喻經》的盲人摸象,就是用譬喻告訴人們不要執著一端以為全部。佛教的本質是教化。由於眾生的執著不同,根基不同,所以教化的方法和教化的重點就不一樣。
  •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唯識宗
    唯識宗是玄奘大師留印十六年所專門研究的。這一流派的遠祖,是古印度時的 無著菩薩 (約410~500)和 世親菩薩 (約420~500),中間經過護法上師和尊師們的弟子戒賢法師而傳到中國。窺基大師常住長安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故唯識宗也稱為「慈恩宗」。又因為該宗從分析法相入手,以表達「唯識真性」,所以又稱「法相宗」或「法相唯識宗」。識者心之別名。主要經典依據有六部經書 和 十一部論書。
  • 佛教思想是唯心主義嗎?六祖慧能的「仁者心動」,心識所指為何
    現如今,網上很多專家都把佛學的這一思想定性為唯心主義思想,可事實真是如此嗎?佛學如果真像這些專家所言,僅僅只是唯心主義的思想,那麼佛學也就沒有今天如此崇高的地位了!要想知道佛學是不是唯心主義,得首先了解佛學的教義究竟為何,專家們連佛學最基本的概念都不了解,就開始妄談佛學是什麼樣的,這似乎有失嚴謹的治學態度。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經》譽為「經中之王」。它的影響遍及諸經。世親菩薩在無著菩薩的循循善誘下,晚年以《華嚴經》的「三界為心」作依據,撰成《唯識二十論》。此論確立「唯識無境」的觀念,對諸識轉變外境,修持轉依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說明。其他經典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響。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清初的續法法師,他畢生研究《華嚴經》,對佛教的影響其大。
  • 從佛教唯識觀點理解世界
    答案人人都知道的:活人身體中存在著意識,而屍體沒有。那麼說明正是活人身體中存在的意識驅動了大腦進行思考,正是活人身體中存在的意識驅動了身體的各個部分的運動。所以意識在本質上和物質是相同的,意識可以作用於物質,因而可以決定物質。這個意識就是人的靈魂。當靈魂脫離身體後,人就變成了一具屍體。
  • 熊十力:從佛家唯識轉向佛家空宗,再轉向《易經》
    熊十力的思想到底有沒有問題是一回事,我們能不能從中有所啟發是另外一回事。熊十力一開始學的是佛家唯識,老師為著名的唯識大家歐陽竟無。但由於認識上的差異,師徒二人最終反目。歐陽竟無曾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對熊十力作了嚴厲的斥責,認為熊十力「好作一往之辭」,並未得佛法精髓。
  • 玄奘唯識法相宗體系的構建,除佛教因素外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學試探
    在無著菩薩之後世親菩薩繼承了他的唯識思想並且發揚光大,而後又寫出了《攝大乘論釋》、《唯識三十頌》以及《往生論》等諸多經典,在其後的兩百多年間一直流傳於天竺。在玄奘所處的時期,那爛陀寺的戒賢三藏是唯識宗的宗門正義,並且隨著玄奘的回國,唯識宗也被玄奘大師帶回了中土,並且發揚成為了中土的唯識法相宗。
  • 學習唯識對淨土宗念佛之人的現實指導意義
    惟賢長老(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一、唯識的中心是改造心地《瑜伽師地論》就是彌勒菩薩說的,是唯識宗的根本大論,詳盡地闡述了這個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聖者世間)是如何由心識建立的。二、念佛號就是一切唯心的體現世親菩薩是唯識宗祖師,同時也是淨土宗祖師,他寫有一部《往生論》,解釋這個淨土的教義。
  • 略論法相與唯識的分宗意義——郭明靜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是由兩門學問所組成的,一是法相學,二是唯識學,法相學是教相學理,唯識學是觀心方法,法相學是依緣生理而建立,唯識學是依緣起理而極成。法相學闡釋諸法實相平等平等義。唯識學弘揚心王作用殊勝殊勝義。法相學開發後得智,唯識學啟蒙極本智,法相學與唯識學的學理界限是非常清楚的,是不容混亂的。然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入中國,隨之建立起法相唯識宗。
  • 馬克思主義的佛教觀和佛教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廣良
    當他們把因果關係提到意識的領域內來加以探討時,他們的因果論就完全排斥著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發展,而只成為抽象形式的煩瑣哲學的思辨。(11)唯識宗的這一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論,表面看來,只是一種與俗性無關的抽象、超然的形上學,但在實質上,它不僅是荒謬的,而且是反動的。(12)這些論點自然是極為偏激的。
  • 【兜率內院】關於唯識資料的調查報告
    絨丹·西夏根仁注釋  四川民族出版社  有關唯識思想上的資料如下:  一。 關於三性的思想  <中邊分別論>真實品的三性思想之探導。 曹志成  見圓光佛學院學報第三期  <從三性三無性看唯識宗的中道義>  果清  見閩南佛學院學報合刊。
  • 唯識的結構——《成唯識論》初讀
    初期龍樹的中觀學派,議論恣肆,掃蕩一切,素有「空宗」之稱;中期無著、世親的瑜珈行學派,如理觀相,建立萬有,結穴於「唯識」,故標「有宗」之目。為便於區別,小乘說一切有部又叫「小有」,大乘唯識之有又叫「大有」。但是,歐陽漸先生不滿意「空宗」、「有宗」的對立分法,儘管龍樹後人與無著門徒爭論激烈,終大乘之歷史而不稍歇,歐陽卻以會通、而非對立的觀點來看待兩造。
  • 何為唯識學?唯識學是心理學嗎?喜愛佛學的有福了
    在佛教唯識學中,人的心識分為阿賴耶識、摩吶識、意、眼、耳、鼻、身識等識,而物質世界本身也由心識來表現。唯識學當中,萬物的共性在於「凡夫性」,這種「凡夫性」由第七識和第八識所決定,也就是說集體無意識是唯識學所包含的重要方面。
  • 佛經中的「萬法唯心」,與「唯心主義」有什麼區別?
    佛法是對宇宙人生的揭秘,是最偉大的教育,可是當佛弟子對別人進行介紹佛法的時候,往往會被人說是迷信,或者當我們講到「萬法唯心造」的時候,人家還會說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帶有迷惑性,是不理智的,不客觀的,僅僅是一廂情願的,往往帶有貶義的成分,那麼佛法裡面講的「萬法唯心造」是什麼意思呢?與「唯心主義」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唯心主義」講的是「思想」,類似於佛法講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中的第六個識「意識」。很多人質疑「唯心主義」說:「我想要錢,能給我想出錢來嗎?」
  •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公元前2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建立,為爭奪佛教正統,大乘佛教將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意謂「小道」或「小業」。在大乘看來,小乘佛教是「在小道行進的車輛」,是佛陀為小根器之人所說的教法。小乘佛教在教義和實踐上較多地保持了早期佛教的特點,在理論上,小乘佛教主張「我空法有」,即否認實有的我體,但不否認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對佛陀,認為佛陀是歷史性人物,他所達到的解脫境界,是一般世俗之人所不能達到的。
  • 大雁塔的日日夜夜,玄奘將「萬法唯識」哲學理念發展成了法相宗
    法相宗在佛教宗派中算是獨樹一幟的。由於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玄奘將「萬法唯識」這個哲學理念發展成了這個宗派,所以法相宗又叫「唯識宗」。又因為它是玄奘和其弟子窺基在慈恩寺的大雁塔中創立而得,所以又叫慈恩宗。
  • 王啟元︱晚明唯識學復興的歷史與價值
    但是零星分散的晚明唯識學著述文本,的確不足以構築唯識學之於佛教復興的論證,尤其《嘉興藏》及續藏中有限的晚明唯識著作的收入,依然無法全面展示一時代之佛教學說的進步,甚至,僅僅憑藉通行的雪浪洪恩《相宗八要》及蕅益智旭《相宗八要直解》等相對入門的書籍,判斷晚明唯識學境界不及唐代先賢,尤其對照近代自日本取回基法師唯識因明諸書而得出晚明唯識學人遠在下風之論,時常發生。
  • 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哲學的兩大體系分別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唯心主義哲學鼻祖柏拉圖曾提出過關於「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觀念。我們後來經過了成百上千你按的研究基本知曉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兩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