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2021-02-08 騰訊佛學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

小乘佛教有什麼特點

公元前2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建立,為爭奪佛教正統,大乘佛教將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意謂「小道」或「小業」。在大乘看來,小乘佛教是「在小道行進的車輛」,是佛陀為小根器之人所說的教法。小乘佛教在教義和實踐上較多地保持了早期佛教的特點,在理論上,小乘佛教主張「我空法有」,即否認實有的我體,但不否認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對佛陀,認為佛陀是歷史性人物,他所達到的解脫境界,是一般世俗之人所不能達到的。並且主張通過自己的修行來得到解脫,重視修行次序和修行效果,強調修習戒、定、慧三學和八正道方法,要求獨善其身,先利己,後利他人等等。據資料記載,南傳佛教認為有18個部派,北傳佛教說有20個部派。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圖片來源:資料圖)

公元前3世紀,佛教由南印度向南傳播到斯裡蘭卡、緬甸等國,復又傳入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國,形成了南傳佛教系統。這一系統的佛教因基本上沒有受到大乘佛教的影響,至今仍然保留了部派佛教的一些特徵,因之有人稱其為小乘佛教。但是,該派認為自己屬於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同意小乘的稱呼。現在我們所說的「小乘」,主要是沿用了歷史的固定說法,沒有任何褒貶。不過,為了尊重佛教徒的思想感情,使用「小乘」要慎重,若指南傳佛教,應用「南傳上座部佛教」為宜。小乘佛教也曾傳入過中國。中國最早傳入的是安世高的小乘禪數學,後來流行的小乘說一切有部的學說。與有部對立的小乘空宗成實宗的思想也一度有過重要的影響。小乘佛教的基本經典都在中國譯出,至今仍然保存下來。但是,小乘最終沒有在中國漢、藏兩地佛教裡佔有主流的地位,只有一些小乘的經論曾經在中國佛教裡起到過重要作用,例如《俱舍論》、《成實論》等等。

大乘佛教有什麼特點

公元前2世紀,印度佛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僧人出現腐化,教義僵化,引起人們的不滿。於是,一些僧人和居士要求修改佛陀的教法,對佛經進行新的解釋,並提出的自己的主張,編造新的經典,大乘佛教便應運而生。「乘」一般解釋為「運載」、「車輛」,梵文原義有「道路」或「事業」的意思。「大乘」就是「偉大的車輛」或「在大道行進的事業」。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圖片來源:資料圖)

為了爭奪正統,大乘佛教把以前的部派佛教貶低為「小乘」。最早出現的大乘佛教思想是龍樹創立的假有真空,萬法無自性般若空中觀思想,和中觀宗,也稱空宗,主要經典有《般若經》等。繼之再現的是世親等人建立的萬法唯識的唯心主義唯識思想和唯識宗,也稱有宗,主要經典有《瑜伽師地論》等。以後,般若思想和唯識思想又結合一起,出現了中觀唯識派。大乘佛教還把佛陀神化,認為佛有二身、三身以至十身的變化。凡人也可以成就佛位。在修持內容和方法上,主張除三學之外,還要兼修六度或六波羅蜜,並且提倡利他思想,強調要在普度眾生之後,才能得到自己的解脫,才算行施了最好的善業。

大乘佛教建立不久,就開始由印度向外傳播,傳到東南亞等地的一支,因種種原因,未能堅持下來,最後退出。傳到中國漢地和西藏的二支,得到了發展,經中國人消化和理解,最終成為中國傳統宗教和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對中國社會的政治、比濟、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後,又由中國傳到日本、朝鮮、越南、尼泊爾等國,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又傳到世界各地,受到了重視。(文:道堅法師)

歡迎訪問騰訊佛學:http://foxue.qq.com,或者安裝「騰訊新聞」客戶端,添加「騰訊佛學」頻道,隨時隨處了解佛學內容。

特別提示:

新朋友可查找公眾帳號:騰訊佛學,或者搜索微信號:rushidao_qq,關注騰訊佛學官方微信,收聽和轉發每日精彩佛學內容,積福德,開智慧。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研修班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學小乘的人往往不承認有大乘。小乘的經典,經就那麼四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他們認為體系已經完備了,當有人給他們講還有大乘佛教,他們往往會認為大乘不是佛講的。現代有一種思潮叫「大乘非佛說」,古代其實也有,現代更明顯。他們不認為大乘是佛親口講的,認為是後人編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的事;觀音菩薩,也不承認;地藏菩薩,這通通都是編的。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據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有許多信徒。佛陀因人設教,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傳教方法,而弟子們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發揮。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橫三世佛(大乘)「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譯。大乘佛教興起後,貶稱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為「小乘」。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差別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尊者說:「喜金剛本來是無上密法,但他沒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從而墮入此滅定。」所以,是大乘的法還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間的法還是世間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發心如何,也就是最初修這些法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說我們天天都在放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利益眾生的事,但是很多人的希求就是為了自己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現世利益。這樣去放生,他能不能達到一些目的呢?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佛教該不該分大乘小乘?《法華經》3句經文說清,佛祖1句話推翻
    佛教起源於印度,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公元四世紀開始隨著印度教的興起印度的本土佛教逐步沒落,而傳入中國的佛教卻迅速發展逐漸壯大,直到隋朝時期中國已取代印度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同時興起的還有大乘佛教。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有一些古印度佛教徒獨立原始佛教另成一派,他們以新思想來替代原始佛教的舊思想,奉行的新教規與新教義。他們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想要引導所有人脫離苦海,達到彼岸修得佛果,這便是大乘之意。後期佛教認為包括原始教派的其它佛教派都屬於小乘佛教,因為他們都以度己為目標,每日的修行以求自身能修得正果。
  • 布達:大乘佛教非佛說 第二部分
    大乘佛教非佛說(四) 大乘佛教是不公正的 一、對原始佛教不公正大乘佛教說原始佛教是小乘佛教,自己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人的心量和志願小,只知道自己處在寂靜的快樂中,不出來到三界中普度眾生,就像炒熟了的種子一樣,不能種植出莊稼。小乘修行得道的羅漢和闢支佛神通力量也有限,相當於大乘菩薩的六地菩薩。
  • 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而佛家的經文三藏六部一萬多卷,大致又可以分為五個時期,這在古印度的時候並沒有劃分,而是我們中國天台宗當年做過的著名的「分科判教」活動給界定出來的——也被稱為佛教的「五時」,下面紅塵君就來逐一簡單說明一下。而且這裡面關於佛陀所講的第一部經到底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兩派也有各自的看法,至今都無法統一。
  • 大乘與小乘 ——《本生經》學習筆記
    然而之所以用這麼大的題目,是因為前不久讀實證佛教呂真觀博士的《衣中寶珠――雜阿含經隱藏的大乘法》文章[1],在此文的開場白裡作者論述三期佛法(正法、像法和末法)的劃分,贊同以佛法的主流教法判定各地區的佛法分期,同時提到漢傳佛教中印順比丘的佛法主張屬於末法佛教,引起了我的興趣。為什麼作為佛教界備受尊崇的大乘佛教名僧印順,他的主張竟然是末法佛教的代表?
  • 小乘、大乘、密乘
    發展了到今天,就出現了一個現象——小乘不承認大乘。而大乘裡面一些學者、一些看法,不承認密乘。   今天就跟大家談談,在我開始出家的時候聽到一個說法,就是說你在大乘佛教裡面出家修行,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看阿含經。阿含經就是專門講小乘佛法的道理。那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據一些大德的一些經驗,如果你一開始就看阿含經,你就很難再接受大乘了。我在剛開始出家的第一年就聽到這句話了。
  • 漢傳佛教究竟有多少分支?
    佛教尤其對東亞文化圈影響巨大,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引擎將佛教文化與中華本土的儒家和道家等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佛教在中國經過積澱和革新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其中,漢傳佛教有許多的分支,大體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類,大乘佛教分為三論宗、涅槃宗、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法華宗)、淨土宗、律宗、禪宗、法相唯識宗(慈恩宗)、華嚴宗(賢首宗)、密宗(真言宗)等十一個派別,小乘佛教分為俱舍宗和成實宗兩大派別
  • 什麼叫做大乘和小乘?
    說到大乘跟小乘,先要跟大家澄清一個觀念。因為有人說:「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內容跟境界也有不同罷了。」佛法雖然是一味的,因為大乘跟小乘修證內涵的不同,所以佛世佛早就已經宣說大乘跟小乘的名相。因為怕這種「並沒有分別什麼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內容和境界也有所不同」的說法會被誤會,說「大乘跟小乘只是心量的大小不同罷了,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所以首先要舉一下《阿含》的經文。
  • 淺談佛教分教,各自的分布地、分宗立派和大致的主張
    佛教起源於印度,他的創始人是喬達摩西達多,現如今已經分布亞洲各部,成為世界三大教之一,然而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同的是,佛教的起源國印度,佛教已經衰落了,不過他卻在各個國家裡大受歡迎,原本的佛教裡就主張,人必須在城市經受一切痛苦,死後方能到極樂世界。
  • 西雙版納與南傳佛教之二
    但是佛教在從印度向外不同地區傳播的時候,逐漸分為南傳和北傳兩大體系,之間出現了許多不同。南傳佛教是佛教中的保守派,其保守的是佛陀教法的純潔以及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對待佛陀的教導方面,南傳佛教堅持三原則:非佛所說不添加;佛陀所說不刪改;如佛所教而遵行。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強調圓融和便利,在傳播途中不斷兼收並蓄。
  • 佛教宗派有哪幾種?佛教十三宗派介紹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並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開宗立派也並無區別。但隨著佛教體系的日臻完善,所依止的經典各有不同,以及大眾接受的智慧程度各有差異,便逐漸形成了空宗和有宗兩大派別下的十三個宗派。空宗和有宗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大派別,空宗全稱大乘空宗,是大乘佛教中觀派的別稱;有宗,全稱大乘有宗,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別稱。
  • 佛教三大語系是指什麼?
    南傳上座部佛教語係為巴利語系,是在第三次經典結集後,由第八、第九使團,由印度往南傳播,所以叫南傳上座部佛教。有些地方還稱為「小乘佛教」。傳統上屬於上座部佛教的國家一共有五個,即: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流傳於這些國家的上座部佛教至少都有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在斯裡蘭卡和緬甸更有2300 多年的歷史。除了這些國家以外,現在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東部一帶地區,中國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區,以及越南南部等,在傳統上也都流傳著上座部佛教。
  • 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我們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被人俗稱黃廟和青廟。它們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也存在一些的不同。現如今,漢藏佛教兩者卻在五臺山共同存在,那兩者之間到底是青中有黃,還是黃中有青呢?還是各念各經,互不來往呢?
  • 佛教發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在印度隕落,卻印度教崛起?
    下面介紹下佛教和印度教佛教,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為什麼佛教誕生?為什麼發源於印度而卻發揚於其他國家,在印度卻失落,被印度教取替?佛教都有哪些思想?對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已經無意識的產生了影響。佛教宣揚的是靈魂上的「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戒律的理解不同,佛教分為很多個派別,大的分類為:1、早期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稱為根本二部,當然兩部的分支更多,(1)上座部認為佛陀也是人,不過是聰慧的特殊天才,(2)大眾部則認為佛陀是神,人間的有生滅的釋迦牟尼是化身而非實身,兩部後來演化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