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2021-02-08 編輯部de故事

學小乘的人往往不承認有大乘。小乘的經典,經就那麼四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他們認為體系已經完備了,當有人給他們講還有大乘佛教,他們往往會認為大乘不是佛講的。

現代有一種思潮叫「大乘非佛說」,古代其實也有,現代更明顯。他們不認為大乘是佛親口講的,認為是後人編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的事;觀音菩薩,也不承認;地藏菩薩,這通通都是編的。

拿現代的科學方法去考據、考量,確實也找不到那個依據,因為很多大乘的經典,佛不是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講的。比如《地藏經》,是在天上忉利天宮講的;有些是在龍宮講的;有一些是在外太空講的,當然在地球上找不到依據。

現在「大乘非佛說」影響比較大,是因為近代考據學發達,他們覺得有恃無恐。小乘佛教有些歷史就能考察得到,比如說在哪個位置,對哪些人講,甚至還能推斷出在講這部經之前講的什麼,之後又講的什麼;可是大乘就很難這樣去考量。

小乘經典非常的樸實,樸實到太容易接受了,比較接近人類的思維方式。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包括佛滅度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佛教流行的都是原始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上座部、大眾部,尤其上座部影響非常大,因為比較接近正常人類的思維方式。

小乘的修行法則,每一步操作性都特別強。比如觀呼吸,數呼吸;然後怎麼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怎麼白骨觀、數息觀,非常詳密。甚至可以依據它做一個實驗系統,就拿人體來做實驗都可以,每一步都有很周詳的修行方法,每一步都有證驗。證明到了這一步,然後可以開始下一步的修行,下一步又怎麼樣,每個臺階都非常踏實。

但大乘佛教裡所講的,就超越了人們的思維,比如《地藏經》開頭講到很多祥雲、光明,又大地又震、天女散花。小乘經典裡完全沒這些鏡頭,很樸實。所以,現在很多知識分子特別願意跑到泰國、緬甸去學習南傳佛教,對他們來說,這當中是很可靠的感覺,不像大乘那麼虛無縹緲,顯得太玄了。

佛去世之後,大概一百多年的時候,又開始第二次結集經典。在這次結集的過程中,在對一些戒律的看法上發生了分歧。比如說發酵的椰汁能不能喝啊,都是一些我們看來不是特別大的事。這樣就分成了兩派:一部分就很拘謹,有點保守派,覺得這不行,不能喝;另外一部分人覺得可以,屬於比較積極、比較開放的,看起來戒律沒那麼嚴謹,但是是從眾生的角度去考量的。

比較嚴謹的那一派就成了上座部。所謂上座部,就是這些人都是比較長老級別的,本身資格比較老的。另外一派就是大眾部。上座部這部分人雖然資格老,但是人數不多;大眾部人很多,大概人也偏年輕一點。

很長一段時間,大家流行修持的都是小乘佛法。怎麼後來突然大乘就開始興起了?這跟幾位祖師有關係:馬鳴菩薩,佛去世後四百年出生;龍樹菩薩,佛滅後七百年出生。在他們的催動下,大乘的勢頭就越來越大。

但有一些地域,像斯裡蘭卡、泰國、緬甸,在歷史上大乘從來都沒傳入過,所以他們只認上座部——原始佛教。對於後來傳到中國、日本、越南、朝鮮的大乘佛教(當然,日本、越南、朝鮮的佛教,也都是從中國再傳過去的),他們完全不認可、不承認,直到現在也不承認。

佛教在印度,經過幾次國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之後,越來越衰落,開始可能還算是小乘,後來小乘也越來越衰落了。直到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相當於中國宋朝,慢慢就完全沒有了,就成了印度教、伊斯蘭教的天下了,佛教沒有了。當然,這有一些歷史原因。在印度,印度教跟佛教一直在「搶佔市場」,後來佛教敗了。現在印度信佛教的已經幾乎沒有,反而中國成了佛教的第二故鄉。

大乘就是在中國集大成的,這可能跟中國的儒家、道家作好了鋪墊有關係。老子跟孔子,就是軸心時代的人。這兩個人可能秘密地跟釋迦牟尼佛「洽談」過,作好了鋪墊,有能夠接受大乘佛教的基礎。像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其實都有點大乘的意味。

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也是小乘先進來的,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典《四十二章經》,就是一部典型的小乘經典。《四十二章經》很明顯是在模仿《論語》。第一章一句話,第二章一句話,一共四十二章,很像《論語》那種「微博體」一樣,字數不多。《論語》講「子曰……」,《四十二章經》是「佛曰……」。後來,《般若經》《無量壽經》等也傳入了。《無量壽經》傳入得很早,東漢就傳入了,慢慢大乘就越來越興盛,小乘反而慢慢沉下去了。

現在中國還有這麼多人對小乘有興趣,去修持,這在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起碼在中國來說是這樣,因為已經消沉那麼久了。

相關焦點

  •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公元前2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建立,為爭奪佛教正統,大乘佛教將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意謂「小道」或「小業」。在大乘看來,小乘佛教是「在小道行進的車輛」,是佛陀為小根器之人所說的教法。小乘佛教在教義和實踐上較多地保持了早期佛教的特點,在理論上,小乘佛教主張「我空法有」,即否認實有的我體,但不否認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對佛陀,認為佛陀是歷史性人物,他所達到的解脫境界,是一般世俗之人所不能達到的。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據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有許多信徒。佛陀因人設教,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傳教方法,而弟子們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發揮。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橫三世佛(大乘)「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譯。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差別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尊者說:「喜金剛本來是無上密法,但他沒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從而墮入此滅定。」所以,是大乘的法還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間的法還是世間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發心如何,也就是最初修這些法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說我們天天都在放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利益眾生的事,但是很多人的希求就是為了自己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現世利益。這樣去放生,他能不能達到一些目的呢?
  • 佛教該不該分大乘小乘?《法華經》3句經文說清,佛祖1句話推翻
    佛教起源於印度,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公元四世紀開始隨著印度教的興起印度的本土佛教逐步沒落,而傳入中國的佛教卻迅速發展逐漸壯大,直到隋朝時期中國已取代印度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同時興起的還有大乘佛教。
  • 布達:大乘佛教非佛說 第二部分
    大乘佛教非佛說(四) 大乘佛教是不公正的 一、對原始佛教不公正大乘佛教說原始佛教是小乘佛教,自己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人的心量和志願小,只知道自己處在寂靜的快樂中,不出來到三界中普度眾生,就像炒熟了的種子一樣,不能種植出莊稼。小乘修行得道的羅漢和闢支佛神通力量也有限,相當於大乘菩薩的六地菩薩。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當然,這一稱呼原始佛教並不承認,他們仍採用原來的名稱,直到今日依舊如此,這一點在緬甸,泰國等佛教中都有據可循。《法華經》中有一段論述大乘佛法,便是類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捨棄世間,超脫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則是不捨棄世間的眾生,入大千紅塵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這與小乘佛法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
  • 大乘與小乘 ——《本生經》學習筆記
    然而之所以用這麼大的題目,是因為前不久讀實證佛教呂真觀博士的《衣中寶珠――雜阿含經隱藏的大乘法》文章[1],在此文的開場白裡作者論述三期佛法(正法、像法和末法)的劃分,贊同以佛法的主流教法判定各地區的佛法分期,同時提到漢傳佛教中印順比丘的佛法主張屬於末法佛教,引起了我的興趣。為什麼作為佛教界備受尊崇的大乘佛教名僧印順,他的主張竟然是末法佛教的代表?
  • 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而佛家的經文三藏六部一萬多卷,大致又可以分為五個時期,這在古印度的時候並沒有劃分,而是我們中國天台宗當年做過的著名的「分科判教」活動給界定出來的——也被稱為佛教的「五時」,下面紅塵君就來逐一簡單說明一下。而且這裡面關於佛陀所講的第一部經到底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兩派也有各自的看法,至今都無法統一。
  • 小乘、大乘、密乘
    很多人學了密宗還搞不懂小乘、大乘、密乘,這些沒搞通的人都是沒有按步就班好好地學習,一下子就跑去修密法。而修密法的老師也沒按步就班讓你一步一步的學進來,才有了這個問題。   那麼,我們佛教在流傳的過程中,慢慢地發展出各個不同的部派,這在歷史上是一個事實。發展了到今天,就出現了一個現象——小乘不承認大乘。而大乘裡面一些學者、一些看法,不承認密乘。
  • 淺談佛教分教,各自的分布地、分宗立派和大致的主張
    佛教起源於印度,他的創始人是喬達摩西達多,現如今已經分布亞洲各部,成為世界三大教之一,然而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同的是,佛教的起源國印度,佛教已經衰落了,不過他卻在各個國家裡大受歡迎,原本的佛教裡就主張,人必須在城市經受一切痛苦,死後方能到極樂世界。
  • 佛教發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在印度隕落,卻印度教崛起?
    我想從年代,事件,自己的看法,文化之間的比較和碰撞壓縮在幾分鐘的閱讀量,能夠讓大家了解一段歷史、一些感悟、一些同類文化的比較、歷史產生的根源,能夠讓我們在快節奏生活中,不必為了一個知識點親自閱讀幾本書來獲取知識。佛教和印度教放在一起說,因為他們都發源於印度的古老宗教,但彼此有著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 西雙版納與南傳佛教之二
    但是佛教在從印度向外不同地區傳播的時候,逐漸分為南傳和北傳兩大體系,之間出現了許多不同。南傳佛教是佛教中的保守派,其保守的是佛陀教法的純潔以及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對待佛陀的教導方面,南傳佛教堅持三原則:非佛所說不添加;佛陀所說不刪改;如佛所教而遵行。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強調圓融和便利,在傳播途中不斷兼收並蓄。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兩部後來演化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2、大小乘佛教(1)小乘佛教,脫胎於上座部,注重個人修行、自我解脫,修行的最高果位為阿羅漢,對待佛的問題上,小乘佛教認為佛是唯一的,(2)大乘佛教,脫胎於大眾部,主張普度眾生,修行的最高果位為佛果,佛下面還有菩薩位
  • 漢傳佛教究竟有多少分支?
    佛教尤其對東亞文化圈影響巨大,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引擎將佛教文化與中華本土的儒家和道家等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佛教在中國經過積澱和革新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其中,漢傳佛教有許多的分支,大體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類,大乘佛教分為三論宗、涅槃宗、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法華宗)、淨土宗、律宗、禪宗、法相唯識宗(慈恩宗)、華嚴宗(賢首宗)、密宗(真言宗)等十一個派別,小乘佛教分為俱舍宗和成實宗兩大派別
  • 2019公益免費『佛教經典研修班』招生簡章
    各方叢林大德長老、信眾居士:昆明千佛堂開設佛教課程以來,經過多年的摸索和積累,如今已建立了佛教經典研修班長期班、短期班並行的教學體系,滿足了眾多佛教信眾系統次第學修佛法的需求。當今時代,佛法的價值觀越來越被全世界有智之士認同,傳承和發揚佛法這一文化寶藏,對傳統文化的復興、道德的提升,乃至世界和平、眾生安樂都具有重要意義。昆明千佛堂2019年度佛教經典研修班招生已經開始,希望昆明千佛堂及昆明佛學研究會各位學員、各有緣之士,擔當起弘法利生的責任和使命,讓更多的人步入解脫的光明之道。
  • 布達:大乘佛教非佛說 第三部分
    大乘佛教非佛說(九) 大乘佛教是局限的偏理 大乘佛教人最誇耀的就是大乘佛教的教理。他們認為,大乘佛教思想具有辯證色彩,而且很深刻。但是,如果能實踐不同的理念和修行方法,卻會發現大乘佛教的法理是局限的偏理。最能代表大乘教理的就是般若。
  • 你知道佛教的來歷嗎?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相傳公元前6世紀起源於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又稱「釋迦摩尼」,釋迦摩尼是佛教徒送給他的尊號,意為釋迦族的隱修者。
  • 苯教與佛教的本質區別?
    原始苯教和原始佛教的本質區別;苯(běn)教信仰萬物,佛教信仰佛陀。因生產實踐,藏區的原始人類逐漸意識到自然同人類生活的利害關係,並加以崇拜,這便逐漸產生了最原始的「自然宗教」,當時在西藏流行的都是這樣一種原始的自然宗教,叫做「原始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