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小乘的人往往不承認有大乘。小乘的經典,經就那麼四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他們認為體系已經完備了,當有人給他們講還有大乘佛教,他們往往會認為大乘不是佛講的。
現代有一種思潮叫「大乘非佛說」,古代其實也有,現代更明顯。他們不認為大乘是佛親口講的,認為是後人編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沒有的事;觀音菩薩,也不承認;地藏菩薩,這通通都是編的。
拿現代的科學方法去考據、考量,確實也找不到那個依據,因為很多大乘的經典,佛不是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講的。比如《地藏經》,是在天上忉利天宮講的;有些是在龍宮講的;有一些是在外太空講的,當然在地球上找不到依據。
現在「大乘非佛說」影響比較大,是因為近代考據學發達,他們覺得有恃無恐。小乘佛教有些歷史就能考察得到,比如說在哪個位置,對哪些人講,甚至還能推斷出在講這部經之前講的什麼,之後又講的什麼;可是大乘就很難這樣去考量。
小乘經典非常的樸實,樸實到太容易接受了,比較接近人類的思維方式。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包括佛滅度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佛教流行的都是原始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上座部、大眾部,尤其上座部影響非常大,因為比較接近正常人類的思維方式。
小乘的修行法則,每一步操作性都特別強。比如觀呼吸,數呼吸;然後怎麼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怎麼白骨觀、數息觀,非常詳密。甚至可以依據它做一個實驗系統,就拿人體來做實驗都可以,每一步都有很周詳的修行方法,每一步都有證驗。證明到了這一步,然後可以開始下一步的修行,下一步又怎麼樣,每個臺階都非常踏實。
但大乘佛教裡所講的,就超越了人們的思維,比如《地藏經》開頭講到很多祥雲、光明,又大地又震、天女散花。小乘經典裡完全沒這些鏡頭,很樸實。所以,現在很多知識分子特別願意跑到泰國、緬甸去學習南傳佛教,對他們來說,這當中是很可靠的感覺,不像大乘那麼虛無縹緲,顯得太玄了。
佛去世之後,大概一百多年的時候,又開始第二次結集經典。在這次結集的過程中,在對一些戒律的看法上發生了分歧。比如說發酵的椰汁能不能喝啊,都是一些我們看來不是特別大的事。這樣就分成了兩派:一部分就很拘謹,有點保守派,覺得這不行,不能喝;另外一部分人覺得可以,屬於比較積極、比較開放的,看起來戒律沒那麼嚴謹,但是是從眾生的角度去考量的。
比較嚴謹的那一派就成了上座部。所謂上座部,就是這些人都是比較長老級別的,本身資格比較老的。另外一派就是大眾部。上座部這部分人雖然資格老,但是人數不多;大眾部人很多,大概人也偏年輕一點。
很長一段時間,大家流行修持的都是小乘佛法。怎麼後來突然大乘就開始興起了?這跟幾位祖師有關係:馬鳴菩薩,佛去世後四百年出生;龍樹菩薩,佛滅後七百年出生。在他們的催動下,大乘的勢頭就越來越大。
但有一些地域,像斯裡蘭卡、泰國、緬甸,在歷史上大乘從來都沒傳入過,所以他們只認上座部——原始佛教。對於後來傳到中國、日本、越南、朝鮮的大乘佛教(當然,日本、越南、朝鮮的佛教,也都是從中國再傳過去的),他們完全不認可、不承認,直到現在也不承認。
佛教在印度,經過幾次國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之後,越來越衰落,開始可能還算是小乘,後來小乘也越來越衰落了。直到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相當於中國宋朝,慢慢就完全沒有了,就成了印度教、伊斯蘭教的天下了,佛教沒有了。當然,這有一些歷史原因。在印度,印度教跟佛教一直在「搶佔市場」,後來佛教敗了。現在印度信佛教的已經幾乎沒有,反而中國成了佛教的第二故鄉。
大乘就是在中國集大成的,這可能跟中國的儒家、道家作好了鋪墊有關係。老子跟孔子,就是軸心時代的人。這兩個人可能秘密地跟釋迦牟尼佛「洽談」過,作好了鋪墊,有能夠接受大乘佛教的基礎。像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其實都有點大乘的意味。
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也是小乘先進來的,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典《四十二章經》,就是一部典型的小乘經典。《四十二章經》很明顯是在模仿《論語》。第一章一句話,第二章一句話,一共四十二章,很像《論語》那種「微博體」一樣,字數不多。《論語》講「子曰……」,《四十二章經》是「佛曰……」。後來,《般若經》《無量壽經》等也傳入了。《無量壽經》傳入得很早,東漢就傳入了,慢慢大乘就越來越興盛,小乘反而慢慢沉下去了。
現在中國還有這麼多人對小乘有興趣,去修持,這在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起碼在中國來說是這樣,因為已經消沉那麼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