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應該是廣超法師作的一個講課內容的整理(後期整理者:圓滿蓮花),裡面講到大小乘與密乘的關係,極具參考意義。
廣超法師是少有的對南北傳佛法都通透的人,可能也是目前最了解南傳佛法又心向大乘有實證經驗的法師。《定慧之路》應該是小範圍內學佛者的修定指南,非常專業與到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放掌!各位居士大家好!今晚的這個講題是小乘、大乘、密乘。
原本是由這個大眾的弘法請我來為大家開示,有位居士說要講這個講題。
很多人學了密宗還搞不懂小乘、大乘、密乘,這些沒搞通的人都是沒有按步就班好好地學習,一下子就跑去修密法。而修密法的老師也沒按步就班讓你一步一步的學進來,才有了這個問題。
那麼,我們佛教在流傳的過程中,慢慢地發展出各個不同的部派,這在歷史上是一個事實。發展了到今天,就出現了一個現象——小乘不承認大乘。而大乘裡面一些學者、一些看法,不承認密乘。
今天就跟大家談談,在我開始出家的時候聽到一個說法,就是說你在大乘佛教裡面出家修行,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看阿含經。阿含經就是專門講小乘佛法的道理。那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據一些大德的一些經驗,如果你一開始就看阿含經,你就很難再接受大乘了。我在剛開始出家的第一年就聽到這句話了。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起先,我們要了解這個佛在這世間教導眾生的一個過程。其實,佛剛覺悟的時候,他是不想在人間說法的,這在大小乘的經典都有記載。大乘經典說佛不想在人間說法,說佛在天上、在其他世界為大菩薩們說法,這是小乘經典沒有記載的。因為記載上有種種差別說法,就造成了小乘不同意大乘。
我們先說小乘和大乘一些見解上的不同,然後再來看這個密乘。
為什麼有些人先學了阿含經就不相信大乘了呢?因為阿含經是由阿羅漢們結集出來的經典。佛在人間的說法對象是人而不是菩薩或菩薩摩呵薩。在人間說法呢,佛是以人為本來講修行的。因此人間弘揚出來的佛法,就是屬於比丘僧團的這個佛法。這類佛法專門講如何修行了脫生死,沒有講怎麼修菩薩道。
根據大乘的說法,佛不只是在人間講怎麼修行解脫,佛還跟菩薩們講怎麼修菩薩道。關於講菩薩道的這些經典,很多不在人間講。為什麼不在人間講呢?因為,當時的人有很多還不夠資格聽。所以,佛跟一些菩薩講。因此這一類經典在比丘僧團裡沒有流傳。
如果你按照佛教的歷史來看,你會發現人間僧團裡所流傳的佛法是專門教你怎麼解脫生死的。據大乘經典所載,釋迦牟尼佛在兜率天降生人間,他並不是一個凡夫,而是十地菩薩。修菩薩的等位裡如果分十個等級,他在兜率天降生到人間之前,已經是十地菩薩,準備成佛了。根據小乘的經典記載,佛在兜率天時是一個凡夫,連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沒有。因為佛在人間要度化的是人,所以佛必須以人的身份來應化。
大乘的說法就跟小乘的講法絕對不同了。什麼叫做應化呢?應化的意思就是根據當時的眾生的需要講當時所應該講的法。那麼,當時的眾生是怎樣子的,他也以什麼身出現來度這些眾生,所以叫做應化。當時的印度,人們認為最高級的修行就是苦行。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我們這些傲慢的人,他也必須去修苦行,他必須把你們世間人所有的外道能做到的苦行,他都做給你看,讓人知道,你們能夠做的我也做得到。然後,他告訴你,這些都不對。如果你沒有去做,沒有做給人家看,你說不對,他們會說你沒本事做,才說不對。人性就是這樣子的。因此,釋迦牟尼佛只能隨著人的因緣,去修外道的法。最高級的法,修到非想非非想天,釋迦牟尼佛也做到,最難的苦行,他也做到。這些都做完了,讓你們人知道,你們所能夠做的,我都能夠,然後,再告訴你,你們的是錯的。
佛在人間是這樣的方式來度化。為了度化人,佛不能以他原本的那個本來面目,神通廣大的那些能力來接引你。為什麼呢?如果佛運用其他的方式,人就會這樣想:佛是一個天神,他不是人間的人,天神所做的我們人是做不到的。於是人只有拼命的敬仰佛,他沒辦法修啦!佛度化人,他必須在人間以人身跟你人在一起,你人做什麼,他也做什麼。那麼,這些他都辦到了。然後,他告訴你,我有一些修行方法才是對的,你們都是錯的。啊,人就會相信了。
這件事情真的發生了,就是佛在修苦行的時候,他的五個侍者很佩服他,跟他一起修苦行,後來佛放棄修苦行了,那五個侍者認為佛墮落了,佛修行失敗了,就離開他了。你看,就是因為你沒去堅持那苦行,人類就認為你不行了。
佛把你人類所能做的苦行,他都做完了,他再放棄這些苦行。然後他就在菩提樹下去成正覺。以上是大乘的解釋,小乘不那麼說。大乘解釋說,佛應化人身,用這種方式來度化。但是天人知道,我們的佛現在就是佛。從這些跡象你看,剛才說人間所學的佛法,是因為我們是人,佛就用這種方式來度化我們。但是,對於天人來說,他們看到佛是另外的樣子,另外有教法指導他們,人卻不知道。
佛出世那天,人間的人沒幾個知道,只有一個有神通的人知道。那個有神通的人去看佛,還被阻擋住。然後那個人就入滅了。過後第二個有能力知道的是誰呢?就是阿私陀仙人。經典記載了,你們看過,他說這個小孩子,悉達多太子就是佛來的。他很傷心沒有機會跟佛在一起學習。人間有多少人知道?沒多少人知道!這就說明了這個世間有很多事情在發生,人天鬼神都知道,我們人類『朦懂懂』,什麼都不懂,然後還要堅持說我看到的是這些佛法,佛講的就只是這些而已!
佛在人間的這八十年一生是那麼短暫,在天人來看是很短暫的。對於人來說,佛度化了很多人。那麼,在人間佛是怎麼度化人的呢?對天人佛又是怎麼度化的呢?那是不一樣的!為什麼說不一樣呢?佛在人間度化人,不是像我們現在開個演講會,你們來啊,來啊。不是!佛度化人,他是怎麼講的啊,他專門去選那些能夠被度化的人來度化,你們知道嗎?就是說,佛每天都去觀察一下有哪一些眾生,今生應當解脫的,就先去度這些人。為什麼他要那樣做呢?因為他唯有先度這些人,然後這些人以後把佛法繼續傳下去,這些人就要有這個能力被度。所以佛專門挑選那些能夠證果的人來度化。所以即使你也在佛世,開個玩笑,佛也未必看得上你,呵……這個是個比喻,因為你當時就是不願意被度,明白了嗎?也就是說,佛度在這個人間化眾生,是按照人類的方式來的,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度,他就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度;然後,選那些比較有能力的人先度。一樣的,對於天人,佛也一樣必然是選那些有能力的人來度,都是那樣的。
所以,得度的這些人呢,在人間只能是什麼呢?一般上就只能是阿羅漢。菩薩也有。但是這些菩薩被阿羅漢看輕。
在大乘經典裡面就講到一個故事。佛在世的時候,彌勒菩薩也降世人間。他在人間的時候,他也跟佛陀出家,叫阿逸多比丘。阿逸多比丘就是未來佛,他是下一尊佛,也是十地菩薩。但是,這下一尊佛在人間被阿羅漢看成是凡夫。為什麼看到是凡夫呢?因為呢,只要你在生死輪迴裡面,你會繼續回來人間的話,你至少不是阿羅漢了。以阿羅漢的觀點來看,彌勒菩薩還沒成佛,現在是阿逸多比丘,阿逸多比丘在南傳的經典裡面,他是道道地地的凡夫。
但是,在大乘經典裡面說不是,他是十地菩薩。這就是大小乘看法不一樣。
那剛才說,佛來人間是應化,就是說我們人類必須這種方式來教導,他就講這種方式的佛法,就是人間的人所能接受的,就是這個僧團裡面所學到的佛法。那如果是求菩薩道的佛法,就很難了。人間的人當然是很難了。難在哪裡呢?就是難在那個根性,因緣不具足。為什麼這樣講呢?原來,當一個人他修菩薩道,生生世世修菩薩道,修到某個時候,他必然會累積很大的福德因緣。然後,由於這些菩薩的福德因緣,他必然得到很好的果報。就相好莊嚴,財富多多,也很少會再做人,很多會做是天人。那要回來做人的當然也有,不是沒有。一回來做人呢,不是做國王,就是做那些大長者。因為他的福報造成,明白嗎?也就是說,佛在這個人間度化眾生的時候,有一些菩薩他也在人間,不過他們一般都是一些很富貴的人,不是國王呢,就是大長者,王族之類的。那在天上呢,那兒也很多菩薩。佛如果要講菩薩道的法門,就必須對那一類的人講。那一類的人,他們要修解脫道嗎?不必修解脫道。就是說那類菩薩修到某一些能力了,他都能夠到處去度化眾生的時候,他不必去學習修解脫道,佛也沒有必要去跟他們講這些東西了。就比如說,如果你們有看過維摩詰經,裡面有談到維摩詰長者。他就是個菩薩,佛從來沒有跟他講過法。所以,有這一類的情況。當釋迦牟尼佛,他要講這個怎麼解脫生死的法,就在人間講。
那他什麼時候講菩薩道法門呢?根據大乘經典說,佛剛剛成道的時候,開始七天就講華嚴經。根據南傳經典,佛剛剛成道的時候,開始七天在菩提樹下入定。小乘解釋說,佛是道道地地的凡夫,這一世才從凡夫修成佛。這是絕對錯誤的。
這個錯誤有好幾點。
第一點,就是大小乘呢,佛教都承認釋迦牟尼佛一出世的那一天就走了七步,佛還說了幾句話。根據北傳記載,佛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聽過的舉手!但是南傳經典記載,佛並不是講這句話,佛講的是什麼呢,佛講「這是我最後的一生」。聽過的舉手!沒幾個啊!就是說在南傳的講法與北傳的講法有點出入。但是,不要緊,現在我們來研究南傳講的那句話。既然佛一出世的那一天,他就說「這是我最後的一生」,根據小乘佛法說,當一個人告訴你,我今生只剩下這一生沒有下一生了,這個人是「阿羅漢」。你們知道嗎?初果、二果、三果不敢講這句話,阿羅漢才有把握說這句話。那佛一出世就講這句話,就是表明我就是阿羅漢了,對不對?這句話就是跟你說,我不用修了。阿羅漢是不用修的,知道嗎?所以,小乘說佛是凡夫是錯誤的!根本是錯誤!所以,佛在出世的那一天講完那句話以後,他再也不說了。
這句話是很了不起的一句話知道嗎?
一個人修行一生都不會講這句話出來。佛講完這句話就不說了。那人呢,沒有眼光,不知道這句話的意義在哪裡。所以,依照小乘的說法,佛既然講這句話,佛就告訴你,我就是阿羅漢。他一出世就說明了是阿羅漢來轉世。小乘認為阿羅漢不能轉世。大乘認為一個人解脫煩惱了,也可以再繼續來這世間度化眾生。小乘說呢,如果你沒有煩惱了,你不可能來。這是大乘小乘不同的看法了。
我要講這些是要大家弄清楚,我們佛教裡面大小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再來,既然釋迦牟尼佛他在這個人間,如果他是凡夫,那他這生修行,他到底修什麼?
根據小乘佛法,佛跟外道修的那些,都是不能解脫的!過後佛自己去菩提樹下修行。佛在菩提樹下修行到覺悟的過程中,佛並沒有跟任何人學,是自己證悟的。佛法說所有的佛都要有一個智慧,就自己證悟自己是佛,沒有老師。佛達到完全覺悟的那一世的智慧,是不需要老師來教的,叫做無師自通。這個大小乘都同意的。佛在菩提樹下沒有老師自己修就證悟了。按照小乘的觀點來看,如果一個人沒有老師修行會證悟,就是闢支佛或者佛。佛有這個能力,難道只是他今生修來的嗎?他今生花多少時間去修?實際上,他只是在菩提樹下沒有多少天。他苦行六年,菩提樹下不到六年,一年都沒有,一個月最多。所以這說明了佛在菩提樹下並不是在修行。這點呢,大乘有自己的看法。
再來,釋迦牟尼佛在還沒有去菩提樹下修之前,他已經完成了進入非想非非想天。聽過嗎?非想非非想天是什麼?是無色界天。你們可能有些聽不懂噢。當一個人有能力進入無色界天,就是說他能夠出離這個欲界了。小乘說佛成道的最後一刻之前要降魔,魔王是在欲界裡面,魔王有貪、有嗔,有嗔心就一定在欲界裡面,不可能在色界和無色界。那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去菩提樹下坐的時候,他已經超出色界、無色界,那欲界算得了什麼?小乘卻說釋迦牟尼佛要降魔,那都不對。
我們來看大乘怎麼說。大乘佛法說,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下來的時候(兜率天的天人在佛還沒有下來前都是聽他說法的,他是那裡的天主),那裡的天人來恭送,送他來人間。他來人間不過八十年嘛,八十年在兜率天算起來不到一天。知道嗎?我們人間八十年的時間在兜率天不到一天。這個大小乘都同意的。所以你們想想,如果你我都是兜率天的天人,今天釋迦牟尼佛去人間了,人間八十年一晃就過去了,你我都覺得不到一天而已,對不對?所以,在這一天裡面釋迦牟尼佛做什麼我們很清楚。這些對一些天人來說,很多東西他們都很清楚,佛來人間是怎麼一回事!從人間的人來看,佛從兜率天來人間變成人,然後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但是大乘經典說不是。佛是兜率天人恭送來人間的。佛在人間入胎,天人清清楚楚,佛在他母親的胎裡繼續跟天人說法。佛在出胎的那一天,在人間只有他母親身邊的人知道,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天人都知道,他們立刻來慶祝了。經典有記載,你們看過嗎?就是說佛出世那一天,天人都來慶祝。只有人什麼也看不到。這說明什麼呢?天人很清楚,他就是原來那個叫做」普明菩薩」,是兜率天下來度化人的,所以他們都來慶祝。他們來慶祝的時候,佛不是什麼也不懂的小娃娃,他什麼都懂,所以他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說明他這句話不是跟你們人說的。天人來慶祝的時候,他講這句話,沒有弘法。但是根據大乘經典,佛為菩薩和這些天人說了法。這就是大小乘經典對佛的看法不一樣。
從這看法的不一樣,我們知道佛講的法必定也不一樣。也因為這樣,當佛涅磐後,在結集經典的時候,那些阿羅漢結集的經典裡面,也就很難看到有菩薩道的經典了。為什麼?因為人間講的法是專門講人的能力能夠做到的。當佛在人間度化到一個時候,當一些因緣成熟了,佛就繼續開始講一些大乘經典。當佛在講大乘經典的時候,以後你們看經典你們自己要注意,凡是在講大乘經典的時候,會有聽法眾。佛經都有記載,他在什麼地方講,來聽的聽眾是哪些。佛專門為那些大菩薩講的經典,就沒有比丘。為什麼呢?因為不在人間。所以這些經典人間的人聽不到。那麼這些經師從哪裡傳回來的呢?大乘經典說,大乘經典是從天上傳回人間的,龍宮也是屬於天神之一,是這類傳回人間。哪些研究佛學研究歷史的人呢,就不太同意,他們說不是人間的我不接受,是你們編出來的云云。
那麼,再來看密宗、密乘。
密宗是什麼時候傳出來?剛才說這個大乘經典一開始在人間是沒有流傳開來的,可並不是沒有,而是人間很少。那密宗密宗一開始就跟你講我就是秘密的,秘密的就更難傳開來了。據說密宗在是佛在世的時候傳給一個在家的國王的。然後由那邊慢慢一直再傳下去,是這樣傳來的。那這樣傳下來呢,好像更是沒有源頭,歷史上沒有源頭可以證實了。這些是從歷史上來看的。
然後,我們再來看回在佛法上的見解。在小乘佛法裡面,主要在講什麼呢?講『苦、空、無常、無我』,它告訴你這個世間是苦的。為什麼『苦』呢?因為『無常』變化,所以不自在,不自在所以『苦』。因為『苦』、不自在,所以沒有『我』。沒有『我』,沒有自性,就是『空』的。佛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間的人執著他們眼前所看的一切是實在的、是真實的,執著我在生死輪迴。所以佛跟你講這個世間是無常不自在的,是苦的,要你出離。所以整個人間的佛法是教人快點出離這個人身,快點解脫這個人身。從世間法來說,佛就教你怎麼去保住人身,不要去墮落,教你持好五戒十善。要解脫的話,你要設法趕快擺脫這個人身。所以在整個小乘佛法裡面,你能夠聽到的就是一種出離,出離這個世間,做到了你就能夠修行證悟涅磐。
在大乘經典裡面就不是這麼說的。大乘經典裡面說,你不但要出離,你還要回來。你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之前,你要發大悲心。看眾生迷惑受苦,那你要生起悲心。
在小乘裡面,純粹針對自己所處在的環境裡面的這個身心。是什麼環境呢?就是六根的環境。換句話說呢,小乘佛法是針對人類迷惑在六根的環境裡面而開示的佛法。
那些有道行有修行的菩薩們,不像我們凡夫人迷惑在六根的環境裡。為什麼?因為他們能夠神通變化了。菩薩有能力知道超過你人類六根所知的境界,他不會執著。你看到一塊金高興地不得了,金在他看來算不了什麼,我一變金變成糞便都可以,在他的境界裡面是那樣的,所以人所貪所喜歡的東西,他不會有的。對菩薩,不需要講「哎呀,這塊金你不要執著它,不要貪啊!」沒有那回事,他有神通變化,變他可以變的東西,他哪裡要你這些東西?所以,對菩薩來講,佛沒有教出離這個六根迷惑的境界。而是跟你講要怎麼去變化應用這個六根,然後怎麼去入這個世間來,度化這些眾生。這是截然不同的模範。所以,我們不要聽一面之詞,就是說專門去聽那些只學小乘佛法的法師說,啊怎樣怎樣怎樣。他們講的,根據大乘來說就是佛法的某一部份,有偏,偏就叫小了。當然,對於學習小乘經典的人呢,他們很多都不能同意。事實上,我們不用講得太遠,我們就以人間的這個五欲之樂來講,對於佛法裡面說的一些外道,他們學修行五通仙的,有些有神通,能入很深的定,就單單這類的外道,我們人間的黃金、國王、王位等等,他都不看在眼裡,你們同意嗎?是不是?很多外道他們有這種能力修行神通,他有神通,他看你這些算什麼!所以,對這一類有神通的眾生,你很多人間所貪求的東西,他是另外一種看法啊!
那神通境界有不同,高低不同。比較低級的呢,看比較差一點,越高級有神通的眾生看人間的很多東西,根本算不了什麼。
天上的天人怎麼看人間的美麗女性呢?有一部經這樣說,佛的一個堂弟叫難陀,難陀的妻子很漂亮,叫做孫陀羅(名字不大記得不大清楚,好像是叫孫陀羅)。孫陀羅很漂亮,那麼佛要度化難陀出家,難陀就不願意出家,因為他的老婆太漂亮了。那怎麼辦呢?有一天有了一個機會,佛就用神通讓他上天去看。看到天上的天女無比漂亮的時候,佛就問他,哎,那些天女跟你老婆相比怎樣?難陀說,我老婆好像猴子!
呵,你看天人看我們人間的美麗女性就好像猴子,他哪裡會希求你人間的美麗女性呢?對不對?那更高層的天就更不會了。所以說我們很多在人間所執著的事情,會有某一類眾生他們根本看不上眼,他們不用去修那些東西了。
也就是說,佛在人間所講的那些佛法是我們人類所執著、所迷惑的事,佛教你怎麼從人類的迷惑中擺脫出來,這只是最低級的解脫法,再低下去沒有辦法解脫,所以說人間是最低級的解脫法,明白嗎?
如果從阿羅漢再上去,初地、二地、十地菩薩那樣比下來呢,解脫的法裡面最低只能低到人間,明白嗎?也就是說,人間的佛法是很微小的。在大乘裡面就說它們不夠廣大。大乘經的境界很廣大的,那些是菩薩的境界啦!所以,我們在看這些經典的時候,要注意佛講法的對象是誰。當他是對人間的人講的時候,多數是教你怎麼擺脫人的迷惑。而這類的佛法都掌握在僧團、阿羅漢的手中,由他們流傳出來。那如果是講那些境界很廣大的菩薩的佛法呢,人間的僧團裡面也聽不到了。因此,就造成了這些佛法被認為不是佛說的現象。
那麼,再來看這個密宗。很多人看了密宗說密宗不是佛說的。那學了小乘經典的人呢,說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通常來說,有些人如果一開始學的就是小乘的話,一旦他認定大乘不是佛說,他就不想細看了,所以他就根本沒辦法真正清楚大乘經典。同樣道理,那些學了一些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沒有深入了解接觸密宗,他也會說密宗不是佛說的。
為什麼會那樣呢?因為密宗很多的修法,根據密宗的法理,我們這世間的一切,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人類怎麼認為都好,它說我們密宗都有辦法拿這些東西來修,密宗的教法是這樣子的,它沒有所謂的這邊是絕對好的,那邊是絕對不好的。你認為什麼不好的他都可以拿來修。貪嗔痴啊,骯髒的東西啊,骨頭啊,血啊,什麼都拿來轉為道用,用密宗的觀點來修行。因此,密宗的法在一些善惡分別很清楚的人那裡,他看到他認為不好的法、惡的法,他就說我不要,他說我不相信這是佛法。
那麼,剛才我說過了,因為我們人間的人執著六根的境界,迷惑在裡面,佛就告訴你這些不好,那個怎麼好,教你不要在這裡面,著迷在裡面。其實,並不是這個東西好那個東西不好,而是因為我們在裡面執著著迷,這個才是真正要解脫出來的。
那麼,密宗更進一步跟你說,這所謂的好和不好,統統都是好的。它說你要把這一切看作統統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這樣去修。這是什麼境界呢?這其實就是菩薩的境界。在菩薩的境界中呢,沒有所謂的壞人好人,好壞東西,統統沒有。他就一心利益這個眾生,利益這個世間。什麼事情都可以設法拿來用,拿來利益眾生,這才是最自在、最高明的菩薩。密宗就是以這種道理來修行的。所以,密宗的那些佛菩薩的畫像,什麼很難堪、很難看的都有,看似兇惡、淫慾的都有。身上掛滿金銀珠寶的也有,掛滿骨頭,掛滿死屍的也有。密宗什麼都拿來用,這是菩薩的境界。
我們再返觀一下自己,我不知道你們學的是小乘、大乘還是密宗,當你接觸到那一類佛法的時候,你應該要自己做一個判斷:我現在到底要修什麼,我現在修的到底是什麼,是不是符合我的目的呢?據大乘佛法所說,那些大乘根性的人聽到大乘經典會流眼淚,身上毛孔都會站起來,這些人就是跟這個經典很有緣,他就有這種反應出來。如果你是大乘根性的人,而你去學了小乘佛法的話,你會覺得很不滿意。我以前也會這樣子,當我看到某些經典,會覺得這個不是我要學的,沒興趣。後來為了做法事,為了講法什麼都要學,沒辦法。為什麼呢?因為有些東西我覺得我沒有必要那樣。這就是你的智慧、你的願力、你的這個信心到哪裡,你就可以從哪裡出發去修。
但是,不管我們的根性怎樣,不管我們的目標在哪裡,千萬不要學了這個法,就認為只有這才是對的,別人是不對的。這是不一定的!現在我說的是大乘、小乘、密乘之間,在說對方不對,這個事情很不好。
那怎麼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呢?那你就要看自己今生的目的是要做什麼。
如果你說,哎呀,我這個人呢,好像地球上一個小紅點,我就是做好一個人就好啦!那如果你是這種心態,你只覺得今生好好做好一個人就夠了的話,我勸你不要去學密宗,千萬不要。為什麼呢?因為密宗的法,是一個菩薩的修行法門,不是一般的,它什麼都可以拿來用的。如果你說我只要做好普普通通一個人,不要墮落就好了,這樣子的心態去學密法就不太好。為什麼呢?裡邊很多規定(戒律)你要做要完成的,你卻做不到。如果你只是要那樣的話,佛法上就說你只是求人天善法,也不是小乘,也不是大乘,也不是密乘,而是第四個乘——人天乘。
如果你真的想要修行,要修行就是要追求智慧和解脫。追求智慧和解脫也要看你的心,你是為了自己呢,還是為了大家?那如果你覺得我這種人沒有太大能力,我沒有辦法度人,我自己度自己就好啦!那樣的話,我告訴你,這就是小乘根性。
如果你發心要行菩薩道,那你就可以開始接觸大乘佛法。但是,行菩薩道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別說是去行,就是開始學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反反覆覆了。怎麼個反反覆覆法呢?一下子他說要,一下子說不要,很多人都這樣子的,後面還要有人推一把。這個懶惰的菩薩啊!
什麼叫菩薩呢?在大乘佛法裡面說,你要做一個菩薩,第一個條件是要覺得世間苦,要知道是要出離這個世間。第二個條件是你願意跟受苦眾生在一起,明明你要出離的,你又願意跟受苦眾生在一起,發願要來度眾生。那有了這個願之後,你一定要發願要去成佛。得到佛的能力,有那些能力我才可以度化眾生。也就是說,要發起出離心、大悲心跟菩提心。如果你沒有這三樣心,你修的就不是大乘了。大乘走很長遠的路,如果你一點點就受不了的話,就不太好。
這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很多貪嗔痴煩惱整天跟你作怪。坐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有,包括我也是一樣。這些煩惱整天叫你這樣叫你那樣,然後你隨著煩惱去反應,完成你這一生。每個人都是如此,沒有一個不是。當你學會佛法以後,你就是要跟自己作對,跟自己的煩惱作對。煩惱說要這樣,你說不要我要那樣。這就跟它作對了。那跟它作對的話,如果沒有一個很堅固的心,經常警惕自己,你沒兩下子就接受煩惱的話,你就會放棄了。
這什麼心呢?我用一個很簡單的一個例子,SARS case 的時候,很多人丟了果子狸出來。有沒有?他養的時候是很高興,卻聽說會傳染病,於是丟掉不要了。但是SARS case 時,那些父母親或者是兒女,在那醫院裡面中SARS,SARS 傳染病之後,家人都要設法去照顧他,希望他康復回來。這就是要有那種心。那修菩薩道就是要有這種心。心中時常想我有什麼東西可以給眾生,我要去爭取些什麼東西給眾生。天下做父母的就是這種心,他天天腦子裡面所想的,不會忘記的。父母不會忘記這件事情,每天他都絕對忘不了。就是要怎樣照顧我的兒女啊,要怎樣賺多一點錢給他們啊,要怎麼給他快樂啊。
如果你說我要修大乘要行菩薩道,你要去認識你的心是不是這樣子。不要說今天我發菩提心啊,我要出離啊,我怎樣怎樣,那過後明天它不是這樣子的。就是說他的心中不是每天都有。但是父母親照顧兒女的那種心,他是每天有的,他不必看到任何東西,他的心都是在那邊的。如果你說發心要行菩薩道,要修大乘,你要先堅定,我先建立起這個心。這是非常重要。
那現在你們這邊很多人修了密宗,他說我修密法,密法是大乘裡面更大的乘,那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更應該要有那種心。這就是說,一個是法門本身有大小乘的起搏額,那學的人發的心量也有大小。那再下來呢,如果你要修密法,你還要一種心,這種心就更不容易。什麼心呢?就是世間一切你要很清楚都是很神聖的,在密法裡面是如此的。就是說,我們一般人認為娑婆世間不好,我要修成就更好的什麼什麼東西,極樂世界啊,我要什麼莊嚴的世界啊。但在修密法裡面呢,你就必須把什麼世界都看成是清淨的,這一切都是很漂亮很美好的(大乘菩薩修到第八地的時候,有三種轉化或者三種清淨,這三種清淨當中有一種,就是五根清淨。五根清淨時看到的萬事萬物,包括我們的娑婆世界,都與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佛的剎土一樣莊嚴。佛告訴我們,實際上這個世界永遠如此,從未變化過,因為凡夫有煩惱障、所知障,所以被障礙掩蓋了世界的真正面目。當修到第八地之後,五根清淨了,才開始看清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又是什麼呢?就是密宗裡講的佛的壇城。佛陀在很多顯宗經典當中也講過,《維摩詰所說經》的緣起當中就講得很清楚)。知道嗎?這就是密法殊勝的地方。
因為他看到這些都是漂亮美好的,他都可以拿來用,沒有所謂的過失在裡面。這一種心更不容易了。所以,密法比一般大乘佛法更殊勝。他修密法,他沒有必要說我要出家怎麼樣,在家出家他都可以修。那是更少人能夠做到。
我們繼續,剛才講到這個發心的問題,接下來呢,就要跟大家談談見解上的問題。
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裡面,除非你有宿世善根,不然的話我們都是從不懂慢慢學會的。那既然去學的話,就要弄清楚我們所學到的佛法道理,大小乘密乘佛法道理上有些差別。剛才說小乘的佛法是建立在人間,為人說的。那人呢,迷惑這世間,用什麼來迷惑?用這個六根來迷惑。所以,小乘的佛法就環繞在六根的境界裡面講法。那在六根境界裡面告訴你的佛法只能說什麼呢?只能告訴你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
那如果是講這個大乘菩薩道的佛法呢?它告訴你,除了你所認識的這個世間以外,還有各種菩薩的世間你要去認識。在小乘的佛法裡面,絕對不談這件事,純粹是談人六根所見的事來修。但是,在大乘裡面你要認識有不同的菩薩,不同的境界。那麼,有不同的佛法在講。比方說,假設你就是其中一位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你們聽過嘛?他的境界裡面呢,他統領了天龍八部鬼神。他們都有神通,大家都有神通,只是神通高低不一樣,很多東西他們也能變化。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場,四大天王是一位菩薩。站在小乘的立場,四大天王是個凡夫。當佛出世的那一天,四大天王就來慶祝了。他是不得了的一個菩薩,不得了的福報,在他的心中,他一定是想利益眾生的。這一類所謂人間的苦、空、無常、無我,在他來看,廣東話說『溼溼碎』啦,算不了什麼!因為他有另外的境界,看到另外的事情。
那如果更高級的天人呢,更高級的菩薩呢 ,能夠看到其他的世界。他就知道呢,人間的東西,好像我們人看糞堆裡的蟲一樣,看都不想去看,對不對?有誰有興趣去研究糞堆裡面的蟲,沒意思。
所以呢,對這些菩薩,境界比人們更高的菩薩呢,你人間的佛法算不了什麼。他們談的佛法是什麼呢?是怎麼樣應化,怎麼樣變化去度化眾生。那這應化、變化、度化眾生也會無常嗎?也是在變化嘛,對不對?我們也是在無常裡面變化。他們就是在爭取那些能力。這些能力我們人類沒有。為什麼沒有呢?就是被我們所迷惑的境界障礙了。這個障礙呢,佛法說,當你人死到時候,脫離這個身心的時候,會變出一個中陰身,叫做中有。這個中陰身就自動有神通了。為什麼會自動有神通呢?原因在他還沒有變作中陰身之前,他還執著這個身體在
使用。你一直執著這個身心,這個眼睛,這個耳朵,整天認為這樣的,你什麼東西都耍不出了。那當你認為這個身體,我不要,放棄了,脫離出來了,變個中陰身出來,那時候不受身體束縛了,他自然就有神通出來了。所以,一個小小,什麼也沒有修,一個普通的人,他死後變成中陰身,他也自然有神通了。
這好比你在夢中一樣,你發夢,夢見我飛啊,我怎樣。有沒有夢過飛的舉手。呵!沒有嗎?一定有的。這是你在夢中啊,你不受你的身體約束啊。用這個比喻。那麼他中陰身也不受約束,他就比我們人的這個自己還自由點。但是,凡夫往往在中陰身狀態,他還執著。他執著他過去的一切,他一直想要去爭取回來,就是他要繼續活回去,他又去投胎了。
有神通的菩薩,他都能夠看到你們人類怎麼來,怎麼去投胎,他都能夠看到。他不會再像你那樣去迷去執著。對不對?所以在他來講,我要怎麼變化,怎樣度眾生,更自在的度眾生,他們修的這些法。他要解除我們一般人的煩惱。所以,佛法說那些阿羅漢他修行,只是要解脫自己煩惱,執著的障礙。但菩薩要解決的叫什麼?他所知的境界的障礙。叫做『所知障』。他被種種境界障礙住,不能超越更高的境界,他要去破除這些境界。他並不是說我要去苦啊,無常啊,我要離開,不是。為什麼不是呢?因為他一開始的發心就不是。就如剛才說了,SARS case 的病發生 了,那親人還是要去醫院探望他的親人,對嗎?他不是要離開。那麼,菩薩一開始發心就不是要離開這個世間去逃跑。他知道世間苦,他還是要怎麼去幫忙眾生。那因為這樣的心呢,他沒有所謂的無常我離開,我不要了,不是這樣子。那麼,當我們生起這個心,這個世間苦的,無常的,我不要。是對的嗎?是正確的嗎?在你迷惑當時是正確的。當你沒在迷惑時,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為什麼呢?剛才說了,人間的佛法是迷惑六根而講的佛法。聽懂了嗎?你迷惑這些是真實的,佛就講苦、空、無常、無我,叫你出來。當你不再迷惑它是真實的時候,哪裡有什麼東西好出來呢?所以菩薩都是這樣子,他不迷惑是真實了,他看到是我要怎麼去變化它,怎樣去應用它。所以呢,對這些菩薩呢,他們就怎麼去修這個心,怎麼去應用變化來度化眾生,怎麼樣開闊他的心量境界,這是菩薩所要修的法。
你要修這個法,要有人教啊,要有的學啊!現在做不到,將來我要做到。要有這樣的心去做。如果你有這樣的發心呢,你修菩薩道才是真正的精進。不然我說是懶惰菩薩。一個禮拜七天呢,做工做六天,他一個禮拜做一天的菩薩而已。
剛才講這個見解,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真正發心行菩薩道,他的見解並不是怎麼克服煩惱,而是在怎麼樣使用他的心,是從這邊來去修。但是,如果站在密宗的看法呢,密宗是更高級的菩薩,更高級的見解,他說你這貪嗔痴、好壞,都可以用,都可以度化眾生。看你怎麼去應用而已。不像我們在學佛法的時候,這些貪嗔痴是不好的,我不要了,他沒有這種心。所以,如果你要從那點出發,你要怎麼去看這世間呢?
剛才說你修菩薩道不是修『怎麼出離煩惱』,而是修『怎麼去使用你的心』。那麼,怎樣使用心?就有不同的看法。在密宗看來,要建立起一種見解,他說如果你行菩薩道,有兩種作法,一種呢,是你從凡夫的角度來看行菩薩道。一種是從成佛的角度來看,來行菩薩道。這是密宗的見解了。他最大的差別在這裡。同樣是行菩薩道,但是,密宗跟你說,你不要再用回你以前那種凡夫的見解來看了,你應該去用佛的看法來看這世間。
那佛的看法是什麼呢?你們知道嗎?佛的看法就是我就是佛。所以,密宗說,你要修我就是佛。在密宗形容這個叫做什麼?叫做『佛慢』。他這個不叫高傲。他說,連續修我就是佛,我現在要做佛的事情,我看這世間是佛所顯現的世間,我在佛的世間,在很完滿的事情,這一切都是美滿的,我就儘量去做佛的事業。這就是另外一種角度了。就是說,密宗裡面,他說他的菩薩道是從『果位』那邊來起修的。那麼大乘顯宗裡面,是從『因位』的角度來看菩薩道。
同樣的是在怎樣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一個是認為我不行,然後我去做;一個是認為我行,我來做。者是完全不一樣。所以,如果一個人真正掌握這個密宗的道理,密宗是非常殊勝的修法。
如果你是修的很好的人,你看到觀音菩薩,看到地藏菩薩,你就是想,我要就是他那樣。然後我看到你們,我就當成我就是觀音菩薩來看你們,那樣子來看,那樣子去做事情。而不是說,哎呀,我求觀音菩薩來幫你啦!他不是那樣,知道嗎?
這是不同的觀點來去行這個菩薩道。
那麼,今天大約就到這裡!
點擊二維碼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