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修行次第與彌勒法門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作者:黃連忠,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臺灣現代佛教學會秘書長

 

一、前言

太虛大師曾於1932年12月在閩南佛學院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對於此經推崇備至。並舉出題旨明晰、譯史明確、法義豐富與時機合宜等四項特質。其中,在『法義豐富』條下,列出了『法備五乘,義周十宗』的義涵,彰顯此經的殊勝價值。因此,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即在分析此經的敘述結構,論證此經開顯的修行次第,進一步揭示此經的奧妙與豐富的涵蘊內容。

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歷史地位與研究價值

在近代佛教史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受到重視及弘揚,關鍵即在太虛大師的講釋及演傳,在印順法師編撰的《太虛大師的年譜》,記錄了1932年(民國21年)12月講於閩南佛學院的歷史:『二十三日,太虛大師於閩院,開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勝濟、窺諦、東初、燈霞、雪生等合記,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文)。大師譽此經為「法備五乘,義周十宗」,頗為推重。』

為何此經愈來愈受到近代佛教的重視呢?主要是此經的題旨明確與『法備五乘,義周十宗』的法義豐富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契機於太虛大師所謂之『時機合宜』。在題目方面,即是此經的宗旨所在,從十二分教之一的『本生』為基礎,以諸法皆從心地所生的『心地觀』為喻說,顯示能生世出世法之能依與一切法皆可依止之所依二義。

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敘述結構與修行次第

此經的敘述結構,可以略分為兩種切入的角度:一是經文推演的敘述結構,二是佛法分析的敘述結構。前者,是屬於經綱的經文綱領;後者,是屬於內容的應機漸說。本文一分二途的介紹,是有利於解析的明白,以下即從此開始分析此經的結構。

太虛大師對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敘述結構的介紹,是以傳統的科文為基礎,以『略彰分齊』為方法,將此經的綱領清晰的提出來,頗資現代學人休學參考之幫助。

此經的修行次第,亦有兩種切入的角度:一是從報恩到成佛的道次第,二是從共法到不共的道次第。前者是從凡夫到成佛間的事相修習,著重於離欲解脫的修證次第;後者是從五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的理論闡釋,著重於義理建構的論證模式。兩者理事合一,相輔相成,而成完密的道次笫。首先從報恩到成佛的道次第角度觀察,此經在修習佛法的道次第上,首重報恩,然後發諸善妙諸行,成就佛果。

前文討論到修行心地觀法的道次第,其中融合聲聞解脫道與大乘菩薩道,展現在修證次第上,即是共法與不共法的區別。所謂『共法』,可能有兩層意義;一是共世間乃至外道的修行方法,如報父母恩、報眾生恩與報國王恩等;二是共佛教中的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等五乘,或是共後三乘而成三乘共法,如報三寶恩等。換句話說,五乘共法以『報恩行』為基礎,通貫大小乘佛法而為修道的起點,這一點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特色,必須加以特別注意。

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與往生兜率天宮內院的彌勒法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有三段關於往生彌勒淨土十分重要的敘述,其一:

爾時,佛告五百長者:『未來世中一切眾生,若有得聞此《心地觀.報四恩品》(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廣令流布,如是人等福智增長,諸天衛護,現身無疾,壽命延長;若命終時,即得往生彌勒內宮,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龍華三會當得解脫,十方淨土隨意往生,見佛聞法入正定聚,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智慧。

此處釋迦牟尼佛已經授記並且勸導眾生,應該報答『世出世恩』,其中有四種恩應深思回報: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其中的國王恩,以現代意義而言,則為『國家恩』,由此轉生諸功德,永不退轉。

其次,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的第二段紀錄,載有:

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不為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於現世獲大福智,住持三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覲彌勒證不退位,龍華初會得聞正法,授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五〈無垢性品〉中提到出家僧眾的修行為:『出家菩薩常於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舍,如去頂石如救頭燃,心常懺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不貪世間五欲之樂,精勤修習,心常懺悔,如此安住四無垢性,修行十二頭陀,便能入道。所謂的『四無垢性』。由此可見,從四無垢性到三十七道品的修持,即是彌勒法門修行的要點之一,值得注意。

五、結 論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是一部殊勝的經典,誠為太虛大師所言,此經可為初學佛法的佛法概論,可為研究全藏教理之基礎。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此經的成立之思想背景,可能是地處於南北傳佛教的中間地帶,而且是初期大乘佛教興起的時代,否則不會形成如此複雜而又通融大小乘佛教的教義模式。換句話說,此經的優點是博採眾說,通貫五乘。因此,研究此經須更進一步的釐清其思想背景。

此外,若從詮釋學的角度來看,縱使此經非佛親口所說,還是具有高度的研究價值,本文研究的心得有四項:

第一,本經的敘述結構十分完整,首尾相承,經分八卷十二品,從教起因緣、請法到釋疑、重頌、結明,相當符合十二分教中的一此形式。

第二,本經『法備五乘,義周十宗』的豐富內容,可以成為很好的佛學概論的教材,同時普攝群機,適合在現代弘揚佛法之依據。其中又以三段喻示可以往生兜率天宮內院,那是由於發心修持報四恩行、四無垢行與入阿蘭若行等,並以此為核心,統攝一切小乘與大乘法門的修持,亦可視為佛教諸經論中彌勒法門的補充,亦可與『彌勒三經』做一比較。

第三,本經修行的道次第,首重報恩,此乃五乘共法之基,亦是登聖之門。由此可見,佛法重視世間法的倫理與善行,並且積極的予以提升擴充為佛法的要領。

第四,本經融貫小乘的聲聞緣覺二乘與大乘菩薩道。不僅在修行事相上互參成就,也積極回小向大,提升至理念互通之心地觀法上。換言之,本經的心地觀法是全經的眼目,亦是最高的指導原則,然後真俗二諦圓融無礙的開展,最後證成圓滿的佛果。

相關焦點

  • 大乘與小乘 ——《本生經》學習筆記
    [8]長阿含的《本生經》開篇總序裡,即有描述諸佛「三轉法輪」的事實,彰明大小乘是一乘,為方便說法而分別次第。以此可見,得聲聞四果的難度遠小於菩薩乘,大乘的悟後起修直至成佛至少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因此佛的「三轉法輪」是由易入難的次第,阿羅漢得道後回小向大修行菩薩道,在佛住世弘法時期,肯定會有阿羅漢修成的菩薩行者在世,同時他們也一定會得到釋迦如來親口說的大乘佛法。
  • 觀經談讀誦大乘
    從觀經經文看,是非常提倡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的,如:淨業三福,包括讀誦大乘: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 佛教27句警示名言,靜下心來好好看看!
    ——《華嚴經》13.是佛弟子修行孝順者,應念念中常記父母。——《佛說盂蘭盆經》14.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15.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恆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
  • 地藏心要|『更深的禪定』與『修行的次第』
    // 第六佛輪─更深的禪定 與 修行的次第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六佛輪,由此輪故,如來遊戲、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無量百千微妙深定,以淨智隨轉,滅諸有情無量煩惱。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
  • 如得法師:漢傳佛教學佛次第
    故本文僅整理佛菩薩祖師心續流淌的珍貴修行教授,供養有心朝向解脫的學人!二、甚麼是學佛次第(一) 眾生皆欲離苦得樂,無一例外。佛陀即是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究竟離苦得樂者。是故,成佛為每個有情心中最深的渴求,差別只在於對此道理知與未知罷了!
  • 佛對文殊菩薩講,大乘菩薩該如何發清淨心,如何修行?
    若將物質細分下去,到分子原子,甚至到質子、介子、夸克,再到色子,最後發現物質只是剎那生滅的波動,進而連波動都是自心變現的。人感知的世界本相猶如虛空,若你能感知虛空的存在,那麼這個所謂的虛空就是假的,即空華相,也就是我們對虛空的認知在大腦裡的反應。很多修禪的人容易墮入空境,以為自己悟道了,感覺到了虛空,其實這個虛空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空了,你怎麼會感覺得到?但佛馬上又說到,「也不可說,無知覺性」。
  • 佛法綜論|略析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之二——彌勒菩薩的因地願行
    太虛大師於1936年4月,在浙江奉化溪口雪竇寺講授《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時,曾開示說:凡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弘揚的大小性相顯密禪淨等法門,教化之生類,都付囑慈氏菩薩;現在一切五乘、三乘、大乘性相顯密的佛法,都是彌勒菩薩所擔當宣揚的佛法,由是融攝各宗派以慈氏為大歸依處。[1]《大寶積經》中明確記載,釋迦佛令彌勒菩薩於正法滅時守護三寶,經云:「彌勒!
  • 蓮光 | 一代時教都是六字名號的註腳 ——讀《觀經概說》有感(三)
    一般經文的開始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與某某眾為上首」。以這樣的語句來作為每一部經文的「證信序」。可是善導大師慧眼獨具,看出《觀經》的「證信序」是不能同其他經文一樣作同等開篇分科的。大師僅將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作為了《觀經》的「證信序」。一般說來經文的證信序應該具足佛說經文的六成就。可是《觀經》的「眾成就」與「處成就」在哪裡呢?我們繼續看。
  • 心的力量是最大的,教你轉化本命年犯太歲的問題
    如果你心裡還是擔心,那你可以雙手合十,跟佛菩薩講:「我今年是本命年,犯太歲還是犯白虎什麼的,然後跟佛許願,每天一點一點的先讀誦幾遍《地藏經》、讀圓滿之後,再讀一些《金剛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還是《楞嚴經》都非常好,只要把這些經典讀進去,就會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
  • 【好書推薦】《般若道次第》惠空法師
    「道次第」是一種統合佛教各宗教義的理論體系,更是一個整合佛教各派法門的修行路線。歷史上,大乘佛法自印度興盛,逐漸形成了中觀、瑜伽兩大支派。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譯經家——鳩摩羅什和玄奘,同時也身居當時中印佛教界的頂嚴,各自系統翻譯傳布了中觀、瑜伽兩派的根本經典,為漢傳佛教打下了深厚的大乘根基,蔭澤至今。說中觀、瑜伽是漢傳佛教的直接源頭,應不為過。不過長期以來,人們更多注意的是雙方在空性等根本命題上的對峙與張力,而相對忽視了兩者在修行道路方面的相通與一致。
  • 佛學: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順中論
    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是為《般若經》中所隱含的修行次第和方法進行了解釋,並按照三智、四加行與果法身的條理,對般若全經的內涵做出詮釋,指出了空相應的落薩大乘修習是自利利他,體悟無生進而成佛道的過程。《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由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記,漢譯本由玄奘大師所譯。全經以作者聽聞彌勒講堂說法的經過為主要內容。通過詳細敘述瑜伽行的觀法,系統論釋了修行瑜伽觀的各種果位,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性質,禪觀漸次發展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三個方面的同題。可以分為五部分,以「本地分」的十七地義最為重要說明三乘十七地所依、所行的境界。
  • 花開次第,跟著希阿榮博堪布學佛法,讓你的人生充滿修行
    而希阿榮博堪布的」花開次第「是告訴我們藏人精神保持愉悅秘密,我一直也真的沒理解很深,是自己淺薄了。勿擾眾生 道心永固 聖者教言 莫違亦莫忘 拳拳我心 願眾歡喜 千裡遙寄 吉祥祝福音希阿榮博堪布常在傍晚時分順著山間小路轉繞,時有虔誠的牧民等在路邊獻上燦爛的笑容與問候,聽見轉山者在歡快的歌唱。
  • 修行次第導引
    次第就是捷徑,雖然方便有多門,但任何方便都不可能違背道的次第與核心。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是為佛家的「三主要道」,從這裡著手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和核心。——仁澤法師樹立正知正見- 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是為三乘次第,後後以前前為基礎。- 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修習佛法入門乃至成佛的捷徑- 依次第修學,注重聞、思、修的層次。- 注重教授菩提心的內涵及認識修持菩提心的重要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