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對文殊菩薩講,大乘菩薩該如何發清淨心,如何修行?

2020-12-19 普通人看世界

原文: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佛說現實世界並無一物。若將物質細分下去,到分子原子,甚至到質子、介子、夸克,再到色子,最後發現物質只是剎那生滅的波動,進而連波動都是自心變現的。人感知的世界本相猶如虛空,若你能感知虛空的存在,那麼這個所謂的虛空就是假的,即空華相,也就是我們對虛空的認知在大腦裡的反應。很多修禪的人容易墮入空境,以為自己悟道了,感覺到了虛空,其實這個虛空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空了,你怎麼會感覺得到?但佛馬上又說到,「也不可說,無知覺性」。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墮入空果,因為如來藏中能生萬有。這就像是一面明鏡,鏡子裡是什麼都沒有的,但萬物都能在鏡中顯現。又如同是水,水是沒有顏色的,卻能融入一切顏色,所以不能說水不存在。正確的認知應當是:即不能說無,也不能說有,有無都放下,這就是清淨覺知了。

法寶《壇經》中記載了六祖慧能做過這麼一件開示。有僧人推舉臥輪禪師的修行方法,偈曰:臥輪有會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聽後說,此偈未明心地,若依之而行,是加系縛。於是另做一偈曰:慧能沒會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原文: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這一段講的就是菩薩在因地的修行功夫,即前面所說的,圓照清淨覺相。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如來本性,也就是眾生自性也如同虛空,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無知無見。比如你聽聲音,你聽到有聲的,是動相,你聽到寂靜的是靜相,拋開動相和靜相,那個能聽的事物才是眾生的本源,它跟有沒有聲音沒關係。這就是觀世音的耳根圓潤修行方式「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若人還在分別有聲音還是沒聲音,空還是不空,這就落在知見裡了。所以說,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另外如來覺性和法界是一體的,也和法界一樣,究竟遍滿十方,這也是為什麼佛陀無所不知,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阻礙。

原文: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佛告文殊菩薩,一切菩薩修行大乘佛道,就應懂得自性本來清淨,離一切相,不分別,不妄想,自然生起清淨心,末世眾生依照此法修行,就不會墮入邪見。

相關焦點

  • 文殊菩薩向如來請教,如何發心,才能圓成佛道
    老陽按:佛教之中講究因果,因地正確,果報才會好,那麼如何發心,才能成就佛道呢?這一段經文出自圓覺經,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 中高考前,多為孩子念文殊菩薩心咒,祈求文殊菩薩加持!
    3、若能一心獨處閒靜,梵書五字輪壇,依法念誦滿一月已,文殊菩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說法要。是時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神足自在,勝願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證如來法身。但心信受,經十六生,決成正覺。  4、或於絹素如前畫像,滿五十萬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塗舍利塔,梵寫五字旋遶念誦五十萬遍,曼殊室利現其人前而為說法,常得諸佛及執金剛菩薩之所護念,一切勝願皆悉具足。
  • 文殊菩薩與《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及其影響——蔡宏
    一、菩薩來處文殊菩薩,梵文 Manjusri。又譯為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曼殊室利等,簡稱文殊。義譯為濡首、妙德、妙吉祥[①]。在大乘佛教裡,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說般若為諸佛之母,文殊為七佛之師。常見的文殊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
  • 如何在與外物接觸時,當下就生起清淨心,就是文殊菩薩的佛法問題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學到,要像文殊菩薩等十二大菩薩一樣,謙恭地學習佛法,謙恭地學習圓覺經,我們才能真正掌握無上的圓覺法門。從這一章,我們開始正式學習圓覺經,學習無上的圓覺法門。首先我們來學習,文殊菩薩向佛陀提出的佛法問題。
  • 農曆十月二十日,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重溫文殊菩薩的囑託!(轉發...
    農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文殊菩薩乃七佛之師,法王長子。其銳利的智慧,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離苦得樂就是解脫,那你就應該照著菩薩教導認識這個世界。當你認識這個世界之後,生起一種厭離心,要脫離這個世界,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苦,要把這個世界所有一切苦難,乃至咱們認為幸福的,其實也都是苦難都要認識清楚,這樣我們就沒有貪戀心,就能生起出離心。光出離心還不夠,你還得發大悲心。
  • 佛陀對文殊菩薩的回答 就是對圓覺法門的開示
    在上一章,文殊菩薩首先向佛陀提出,禪修者如何才能在與外物一接觸時,就生起內心的清淨。要如何修行,才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佛陀在聽了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以後,感到非常高興。立即回答文殊菩薩,有無上的圓覺法門,能夠讓禪修者當下就生起清淨心。
  • 《圓覺經》十二位菩薩的排序隱藏了大秘密
    《圓覺經》又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全經共有十二章,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方法。
  • 文殊、普賢菩薩沉香作品鑑賞!
    菩薩是古代印度語的譯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發大心願的人。菩薩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普賢菩薩,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土的大乘聖者。與文殊菩薩一起同為釋迦摩尼的肋侍者。即文殊駕獅子侍佛祖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相對於文殊菩薩的婦孺皆知。同為佛祖肋侍的普賢菩薩可謂是非常的低調了。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這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而對佛陀說:「應當如何稱名這部經?我以及眾生應當如何奉持這部經典?」該講的都已經講了。正所謂畫龍要點睛,龍的身形已經形成,可以點睛了。於是,文殊菩薩從大眾站起,頂禮佛足,向佛陀請教經名,以方便眾生從經名上總體把握楞嚴法義。【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 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大慈大悲!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佛教的典籍中,文殊是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他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系多羅聚落婆羅門種姓,父親名叫梵德,是一位著名的大長者。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為什麼學業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薩?
    本文摘自大聖五臺山古文殊寺公眾號,作者為文殊之子 ,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為「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法王子」。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一切菩薩之母,身紫金色,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智慧猛利,能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獅子,象徵其威猛。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無上圓滿智慧的象徵,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 佛經典故:此人真厲害,佛祖十大弟子都怕他,只有文殊菩薩敢出面
    可在大乘佛法經典中,有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卻不是佛陀所說,甚至不是出家人所說,而是由一位在家居士說的,這個實在難得稀有。而且這位居士大有來頭,連佛陀座下的十大弟子和大菩薩們都對他十分忌憚,只有大智文殊菩薩敢出面,與之分庭抗禮、論辯佛法。要介紹這位身份不簡單的居士和他所說的經,還要從佛陀在世時的一次說法集會講起。
  • 佛家: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01卷首語佛,特別是大乘佛教中的佛,異常崇高。因此難以與世俗信徒接近,缺乏親切感。而某些菩薩卻使世俗信徒感到親切和對之有迫切需求。漢文佛典中著名的菩薩有彌勒、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地藏等幾位一一彌勒後來升級成佛了;大勢至菩薩未能獨立成軍,沒有什麼勢力範圍:觀音、文殊、普賢則隨緣應化自立道場,成為中國化的著名菩薩,並稱為「三大士」;再加上在九華山立道場的地藏,並稱「四大菩薩」。四大菩薩佔山作道場,徹底漢化。所佔之山成了漢化佛教的四大名山。
  •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
    由此可見普賢菩薩是一個無所不在的,比文殊菩薩道行還要高深的菩薩。正因為如此,在《華嚴經》中就有文殊菩薩勸諸比丘住「普賢行」的經文: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住普賢行,住普賢行已入大願海,入大願海已成就大願海,以成就大願海故心清淨,心清淨故身清淨,身清淨故身輕利,身清淨輕利故得大神通無有退轉,得此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於十方一切佛所,悉現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二、修行的全部——善知識在巴利三藏經藏《相應部》裡,佛說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是修行的全部。在《增支部》裡,佛又說到一個人修行成功的最大內因和最大外因。最大的內因是正確地引導內在的注意力,也就是如法作意。
  • 太虛大師|如何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不退
    故華嚴經說善財童子自蒙文殊開示南行,處處參訪善知識,皆曰: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行菩薩道,修菩薩行,惟願大德開示訓誨等。夫菩薩行本無窮盡,佛觀眾生根機,曾開八萬四千法門,亦欲眾生各隨樂欲,信解起行以成妙果。中國在唐時各宗興盛,各趨行果。唐後、教下各宗漸衰,惟達摩禪宗綿延不息。近日佛法昌明,教下各宗漸次恢復,而密宗尤為絕而復續,其於修行,直依果法為門而起,較顯教更為緊切。
  •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
    ----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  文殊菩薩的生日在農曆的四月初四。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  考試之前,不少考生們禮拜文殊菩薩,是因為文殊菩薩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了大智慧。  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
  •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
    文殊菩薩的生日在農曆的四月初四。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
  • 正說大朝臺:如何快速得到文殊菩薩加持?常見5法慢如蝸牛
    本期《正說大朝臺》繼續為您分享《如何獲得文殊菩薩的有力地加持》1、獲得加持的基本條件加持到五臺山祈福或朝臺人的口頭常常出現,那麼到底如何獲得文殊菩薩強有力地加持呢?否則,把文殊菩薩當做全能神、甚至連文殊菩薩的名號也沒有聽說過、更談不上了解文殊的大願了,對佛法三心二意,或者停留在附佛外道、迷信的基礎上,這樣不具備加持的基本條件,怎麼能夠得到加持呢?
  • 願吉祥•妙吉祥 ‖ 西峽燃燈寺恭迎文殊菩薩聖誕日暨中高考金榜題名啟智法會實況報導(2)
    大雄寶殿外供臺高矗,正中擺放文殊菩薩,周圍二十四諸天圍繞,各式殊勝供品鋪設齊全。燃燈寺全體法師雲集壇場,搭衣持具,威儀嚴整,現場佛號聲聲,梵音嫋嫋,鐘聲曠越,直達雲霄,場面莊嚴、清淨而隆重。文殊菩薩德難量,智光普照遍十方。見聞隨喜度群迷,人人皆得妙吉祥。供佛齋天法會現場,當實法師拈香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