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2020-12-17 善知識的家

一、誰是善知識

善知識是梵語「善友」的意思。讓我們明確一下誰是善知識:

爾時,善現即白佛言:「何等名為諸菩薩摩訶薩真善知識?」佛告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是諸菩薩真善知識,一切菩薩摩訶薩眾亦是菩薩真善知識。諸有聲聞及餘善士,能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開示,分別顯了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義趣令易解者,亦是菩薩真善知識。「——《大般若經》第453卷

總結一下,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知識,其餘能向我們傳遞正法的人也是我們的善知識。

二、修行的全部——善知識

在巴利三藏經藏《相應部》裡,佛說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是修行的全部。

在《增支部》裡,佛又說到一個人修行成功的最大內因和最大外因。最大的內因是正確地引導內在的注意力,也就是如法作意。最大的外因是有善友在身邊,也就是親近善知識。

佛言:「……復由善根所攝受故,常不遠離真善知識,謂諸如來、應、正等覺及諸菩薩摩訶薩眾、獨覺、聲聞並餘能贊佛、法、僧者,常得親近恭敬供養。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恭敬供養諸佛,圓滿殊勝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攝受,速能證得一切智智。——《大般若經》第366卷

這些話都在督促我們要親近善友、善知識恆無厭倦,常不遠離善知識,常求善知識的攝受。

三、分辨好壞的智慧

在我們遇到善知識之前,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壞,我們把好的當成壞的,把壞的當成好的來對待。我們不知持戒,不知如何護持根門,不知如何修善根福德,不知何為智慧,不知什麼是慈悲。

我們對於我們做的惡事日後會帶來的惡報毫無所知,這些無知讓我們生活在業障的痛苦之中。如果我們可以早早遇到善知識,我們可以免受多少苦呢!

想像一下,一個人一生的生命軌道,甚至是幾生幾世的生命軌道,都會因為得遇一個貴人而發生徹底的改變,變得更好。

但是,我們沒有善知識,我們被一群惡知識(惡友)包圍了還不自知。惡知識教我們做的那些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災難,我們還不認為那有什麼不好的。惡知識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痛苦。

當厄運來到我們身上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該做什麼才能讓厄運離我們遠遠的;當幸運降臨到別人身上時,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不知道如何種下幸福的因才能收穫幸福的果。所有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善知識來教我們辨別好壞的知識和智慧。

上天給我們這雙眼,是要我們好生分辨事物的好壞給我們智力,是要我們思考事情的緣由與發展。

但是我們把這雙眼和智力都用在了滿足我們的邪思邪欲上。我們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我們需要分辨事物的好壞,我們需要思考事情的因果關係。

所有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善知識來教我們辨別好壞的知識和智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痛苦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善知識的攝受。

四、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

關於善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求善知識,有一部最重要的經文,便是《華嚴經》,尤其是經文裡記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

善財童子是福城一長者的兒子,因前世供養諸佛、深種善根,從入胎到出生之時,家裡不斷地湧現出種種財寶,因此父母為他取名為「善財」。

善財童子

有一次,文殊師利菩薩到福城為大眾講經說法,善財也在大眾中,文殊觀善財的善根已,為他和大眾演說一切佛法,令他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說完法後便離開了。

善財童子從文殊菩薩處聽聞了佛的種種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去追文殊,為文殊說了一個長頌,請他為自己開示如何修菩薩行。

文殊稱讚了善財的求法願心,告訴他:

「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2卷

善財參訪善知識

每一位善知識都教給善財一個特殊的法門,隨後又指引他到另一處去拜訪另一位善知識。

他陸續拜訪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天神、天女、婆羅門、長者、商人、醫師、船師、國王、佛母、王妃、地神、樹神、菩薩等等各種不同身份的善知識,聽受種種的法門,最後終於到達普賢菩薩的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善財共遊歷了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以稱為善財五十三參」。在這裡,我想特別稱讚文殊菩薩的功德。

文殊菩薩

善財受到文殊菩薩的指引,前後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當參到第五十一位善知識,即彌勒菩薩時,彌勒菩薩告訴善財,他之前遇到的那些善知識和聽聞的種種法門,皆是文殊神力所化:

「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一切如來之所讚嘆;住甚深智,能如實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行諸行。

「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是汝善知識,令汝得生如來家,長養一切諸善根,發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實善知識;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願網,住一切大願;為汝說一切菩薩秘密法,現一切菩薩難思行;與汝往昔同生同行。「是故,善男子!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文殊師利當為汝說一切功德。何以故?汝先所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滿足大願,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師利於一切處鹹得究竟。」————《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9卷

善財聽到後,頂禮彌勒,經過一百一十餘城,到普門國,思惟文殊師利,希欲奉覲。這時,文殊菩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對他說:

「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心劣憂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一善根心生住著,於少功德便以為足,不能善巧發起行願,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為如來之所憶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門、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種種知、若盡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說、若分別、若證知、若獲得,皆悉不能。」————《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9卷

文殊菩薩又為他說妙法,令得成就無量法門,令入普賢行道場。於是,善財思惟觀察,一心願見文殊師利,及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善知識,悉皆親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無有違逆。

最後善財聽到普賢菩薩的名字,一心求見普賢菩薩,就見普賢菩薩在如來前眾會之中,坐寶蓮華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最為殊特。

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如是自在神通境界,身心遍喜,踴躍無量,普賢菩薩為他摩頂,善財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普賢又為其說他過去是如何行菩薩行、求一切智的。最後普賢菩薩為諸菩薩和善財說了普賢十大願行。

大家有沒有看出這其中的奧秘?為什麼文殊菩薩不直接教善財一切法,而是要化現種種善知識以這種間接的方式引導他?如果不是彌勒菩薩說出了真相,善財和我們都不知道這個道理。

菩薩想告訴我們,我們要求的善知識不僅僅只有一位,而且我們不能根據外表來判斷善知識,包括性別、年齡、職業、鬼神、甚至是外道。

每一位善知識身上都有他獨特的知識是我們需要學的,每一位善知識都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使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更加客觀全面,使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領悟更加完

很多時候,菩薩們會以種種化身向我們顯現,可是我們太執著於外表,根本沒有認出來。我們只認得菩薩的一個樣貌,以至於我們忽視了菩薩還有千千萬萬數不清的的樣貌。

應該以正確的判斷來判斷一個人,而不是以外在的東西來判斷一個人,如果那個人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有我們沒學過的法門,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求法,如文殊菩薩所教:「勿生厭足,勿見過失。」

在後面我們看到,善財借文殊之力,參見了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善知識,善財都親近承事,受行其教,無有違逆。

善財的態度就是我們向善知識求法時該有的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學一切法,圓滿一切智。

五、榜樣的力量

我們需要善知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榜樣的力量。

在成長過程中,人們更多的是通過榜樣的作用來學習的,而不是說教。善知識為我們做示範起到的作用甚至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榜樣的力量有多強大?有句話叫:你以誰為師,你最後就會變成和你的老師一模一樣的人。這句話是多麼的有道理!

我們的行為習慣、心理習慣或多或少都受到這種力量的影響,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卻常常被我們忽略了。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你把誰當成你的「榜樣」呢?

一個孩子一開始不會罵髒話,等他和一群孩子耍朋友回來後,我們就從他口中聽到了骯髒的字眼,他說話的方式就和他的小夥伴一模一樣,或者和影視中的人一模一樣。這是孩子向他的「老師」學的,因為他在不自覺中將他的那群小夥伴當成「榜樣」了。

吸菸、喝酒等等不良習慣都是這麼開始。一個人一旦認定了一種行為是「好」的,他就會向這個行為的老師學——通常是他身邊的人和媒體中的人。而我們認為「好」的東西就是大家都在做的、隨處可見的東西。

但不幸的是,我們學到的都是些偷盜、殺戮、暴力、淫穢、嘲諷、八卦這些不好的東西,因為這些人被我們認定為「老師」了。

實際上,這些畫面都不應該被拍攝出來,哪怕是極短的一瞬間,都會對觀眾的心理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還有暴力、血腥的電子遊戲、小說。這些都在「鼓勵」人們走向墮落,尤其是沒有分辨好壞能力的人。

我們來看看那些引導我們墮落的演藝者的果報:

世尊:「聚落主!昔時,人人尚未離貪慾、瞋恚、愚痴,繫於貪慾、瞋恚、愚痴之縛。歌舞戲藝者,為彼等於舞堂、戲場中,凡嗜好於物慾者皆集來,使之慾念、瞋、愚痴愈增。彼歌舞戲藝者,自己陶醉放逸,而令他亦陶醉放逸,身壞命終之後,有名為喜笑地獄者,彼出生其處。」——《相應部》六處篇-第八聚落主相應-第二布吒(或《雜阿含經》第32卷-第九〇七經)

由此也可以看出那些使我們誤入歧途的人的果報。所以,不要以這些人為師,如果你以這些人為師,你的結果就會和他們「一模一樣」。

榜樣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如果我們想要變得更好,就應該自覺地尋找好的榜樣,避開惡的榜樣——尋求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如果我們想要學最好的、最善的、最第一的知識和智慧,自然就要向最好的、最善的、最第一的老師學習,因為當我們學成的時候,我們就會有和老師一樣的境界了。

聽人說法可能會在思想上打動我們,但是在行為上,我們可能還是很難行動起來。

可是當你真正看到別人在那麼做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在行為上也那麼去做,這就是前面說的「榜樣的力量」,它比說教更能影響人們的行為。

我們需要善知識在行為上為我們做榜樣,而行為上的改變才是我們學法的最終目的。

P.S. 這裡推薦大家讀《本生經》,在《本生經》裡,我們將會看到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成正等覺之前、做菩薩時是如何以身做示範,踐行他教我們的佛法的。

《本生經》在巴利三藏經藏的小部裡,大家可以關注「善知識的家」,在後臺回覆:大藏經,下載閱讀。

六、如何獲得善知識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讓善知識來到我們身邊呢?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因果關係是非常科學的。

前文已經說過,我們都非常需要善知識,最好每一次都能出生在善知識的身邊,跟隨善知識,黏著善知識;善知識走到哪,我們就走到哪,善知識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善知識可以讓我們免受痛苦,善知識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

而想要生生世世都能遇到善知識,我們就必須首先做別人的善知識,成為別人的善知識,這樣,當我們忘記正法時,便會有善知識來教我們知識和智慧。我們給別人法教,我們自己也會收穫法教。

幫助別人成就的最好方式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最好方式是幫助別人成就。

一個人的成熟往往等於一大批人的成熟,當一位佛成正等覺時,我們可以看到他一個人的成熟帶動起了無數別人的成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先讓自己成熟,因為當你成熟的時候,身邊的其他人就都有希望了。

而我們想要自己能成熟,就必須以幫助別人的方式。為什麼呢?

1. 無量心

首先,幫助別人可以培養慈悲心、愛心。發展是我們的本性使然,常常踐行愛心可以讓我們那顆狹隘的心發展成一顆無量的心(A Limitless Heart)。

無量心就是寬廣、無限度的心,能夠包容萬事萬物的心,這個法門叫做「四無量心」或「四梵行」(慈、悲、喜、舍),也就是常說的慈悲心或愛。

愛從來不說它擁有什麼,雖然它擁有一切;愛不說:「這是我的」或「那是我的」,相反,愛說:「我的一切都是你的。」這才是真正的愛、一顆無量心的度量。

無量心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培養出來的。不是一開始就有參天大樹,有的只是大樹的種子。心就像是一粒小小的種子,當你持續不斷地澆灌和培養它,它就會越來越長大,直到比任何東西都要大。

如同一粒最小的種子長成一棵大樹後,鋪開大樹枝,大樹枝又鋪開無數小樹枝,如此能夠包容所有的飛鳥都來依靠它而活,它在給予的同時也收穫,收穫的時候更多地給予,如此成長沒有上限,直到它變成了最大的那棵樹。

2. 最富有的人

有一顆無量心的人是真正富有的人因著他能真正包容一切,所以一切都會自發地向他聚攏,心甘情願地臣服於他、任他差遣、為他所用。

又如同一個兒子終於長成一個成熟的大人,能夠以正確地方式處理人事物了,那麼父母就會將一切財產都傳給他們的兒子。因為父母的一切富足都等著兒子成熟時來繼承。

同理,如果兒子不想長大,放任自我,邪惡自私,那麼這個兒子繼承父母財產的時候還沒到來,因為他還沒成熟。

我們的心成熟的樣子就是無量心。

幫助別人後獲得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只有當你真正幫助到別人時才能體驗到。

幫助別人後獲得的快樂是一種愛的能量,那是一種太過美好的能量在流經你的內心,令人滿足和喜悅。這種能量是宇宙中最強大的能量它最能澆灌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長大、成熟。

3. 法施的福報

佛為了鼓勵我們法施,為我們說了法施的福報: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上色。

何以故?眾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眾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命長。眾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眾生聞已,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眾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安樂。眾生聞法,斷除痴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眾生聞法,生信無疑,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信心明了;戒、施、聞、慧,亦復如是。是故法施勝於財施。——《優婆塞戒經》第5卷

法布施最大的果報並不在於物質上的回報,而是在於修行上的回報。讓我再次強調,善知識對於我們而言實在太重要了,善知識的攝受是我們修行生活的全部,這麼說真的毫不為過。

如上面所引法施福報的經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是種下一顆豆收穫一顆豆,而是種下一顆豆能得無量顆豆。

世人不知布施有報無報,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無量樂,方更悔恨,悔不廣施。如欽婆羅後得大價,乃生歡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爾乃自慶,恨不益為。——《百喻經》第八十七喻

這就是世上的人一出生就能大富大貴的秘密,這也是我們在修行上能走的更遠的潛規則當你給別人一個法時,善知識就會來以更深的法回報你。

菩薩們不僅自己求善知識,他們同時也樂於做別人的善知識。給予和收穫這兩者就這樣在我們身上得到平衡統一。

七、做一個善知識

所以,我們不僅要親近善知識、修行自己,同時,我們也要努力做別人的善知識,利人又利己,這就是為什麼這裡叫作「善知識的家」的原因。善知識的家是一棟「房子」,匯集了眾多善知識們的真知識。善知識的家希望每個人都有親近善知識和做一個善知識的機會,給別人機會成長、成熟、富有,最終你也會被賦予成長、成熟、富有的機會。

(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觀音身邊童子的真實來歷,原來善財童子並不是紅孩兒!
    《西遊記》這本書在我國的知名度算是非常高的了,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都知道觀世音菩薩身邊有兩個侍童,他們分別是善財童子和龍女。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佛教裡雖然也有這兩位人物,在佛教造像中,善財童子和龍女經常作為觀音菩薩的脅侍童子侍立左右。
  • 善財童子為什麼既招財又送子,這位追求佛法的年輕佛子
    善財童子是觀音菩薩坐下的左近侍,與右近侍龍女,合稱為金童玉女。有人認為「童子」前面有「善財」兩字,就認為善財童子是財神,是觀音菩薩坐下送財的童子,所以被視為財神作參拜求財的對象。但在廣大的婦女信徒中,善財是觀音菩薩坐下專門為人間送子的童子,婦女們把善財視作送子的神靈,頂禮膜拜。
  • 開學季,萬佛的老師文殊菩薩護佑莘莘學子,學業有成平平安安
    同時帶著父母們的期盼邁進新的篇章,不光父母為了兒女擔心,身為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也在默默的護佑著廣大學子,相信不了解的人要問?為什麼是文殊菩薩呢?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中記載了善財童子,出生的時候有很多的珍奇異寶相伴,因此取名「善財」,不過善財童子一心追求真理感動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現身指點他,去拜訪擁有善知識的人,善財共遊歷了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
  •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祈願眾生福慧圓滿 善根增長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 文殊住處:五臺山漢代古南臺文殊洞供燈 今天是文殊菩薩的出家日,在殊勝的日子裡
  • 非人哉:龍女身邊就是善財童子,她卻找孔夫子保佑升官發財
    在民間傳說的故事中,觀音大士座下有兩個童兒,一男一女,名曰「善財龍女」,這其中善財童子就是當初大名鼎鼎的紅孩兒,身為牛魔王之子,頑劣不堪,佔山為王,還想吃唐僧肉,結果後來被菩薩點化,收入座下。看他的名字,善財,似乎還有點能夠招財進寶的意思呢。而龍女則真的是只龍,傳說她曾經被漁民抓住,是善財救下了她。在《非人哉》這部動漫作品,觀音大士來到了人世間,變成了一位帥氣大哥哥的模樣,看起來那是相當瀟灑啊,而善財龍女也跟著他一起住進了城市,變成了在學校裡讀書的學生,看起來都是乖寶寶的模樣。
  • 《華嚴經》妙覺法門的三大菩薩
    又強調大慈大悲大願大乘之菩提智慧深心是菩薩所生處,以其願力等同一切菩薩願力,而現其身充滿法界。接著,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文殊菩薩智慧第一,願力無邊,於一切處得究竟覺,先前善財所參訪的諸大善知識,都是文殊菩薩威神示現。於是彌勒便要善財回去請教文殊菩薩,如何圓滿成就普賢行門。
  • 善知識,當隨念深恩起敬重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處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2《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善知識的恩德,不禁痛哭流涕。」就是這樣隨念恩德的時候,想著想著他就哭起來。以大悲和感恩而流的淚水極為清淨。在大悲猛利時,會難忍眾生苦而流淚;念上師恩德時,也會由感恩而流淚。這樣的淚水能滋潤善根、淨化心靈。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勸發菩提心集》中佛對寶明菩薩所提出對善知識該如何認定時,有這樣的一段對白:「爾時寶明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以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又《大方便佛報恩經》中這樣說道:「佛告阿難:當念父母及善知識恩!是故知恩,常當報恩。
  • 學處 | 何謂「善知識」
    善知識在長期修行實踐中,為度化眾生,會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品格,又由於各自修行法門不同,或多或少地會造成氣質、性格、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五十三位善知識的個性。善知識,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等,是能教導佛法正道,令得勝益且具真實德行者。在《大智度論》有稱:「善知識者,諸佛大菩薩、阿羅漢,略說善知識相,能讚嘆三寶者如是。」
  • 中高考前,多為孩子念文殊菩薩心咒,祈求文殊菩薩加持!
    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nju 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 一切功德都從善知識來,凡莊嚴事無來無去,哪一樣不是犧牲中來
    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蒙佛授記,得如來法水灌了頂的大菩薩。菩薩的一切功德,都從善知識來。他能護持你,教導你,使你增長佛慧,安住在一切法門中。善知識的功德,是應該常常思維的。善財童子追念善知識的教誨,覺得自己過去的缺點太多,身心既沒有清淨,而所作所為,又大多是為了自身的欲樂打算。看看自己的身體,又是生老病死苦惱的淵藪(yuān sǒu聚集)。這不覺生起真切的悔意。這一悔,當下增長了不思議善根,所以能佛一樣的去尊敬一切菩薩。因了諸根的清淨,所以菩薩的供養,普見世間的眾生,願力所生的化身,讚嘆三寶,這一切菩薩功德都現起了。
  •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把《文殊菩薩心咒》發誦一次,為孩子消災增福...
    農曆十月二十是大智文殊菩薩出家日!值此殊勝吉祥日,請大家共同誦經、持咒、供養、放生、布施、吃素等傳遞善法,功德億倍於平常,回向法界眾生遠離痛苦,永具安樂因!祈願世界和平,人民安樂,正法久住世間!
  • 什麼是佛教中的「善知識」?值遇善知識是我們的大因緣
    《妙法蓮華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那麼何為善知識呢?
  • 靜波法師:如何跟善知識修學?答案在這裡
    真正要體悟佛法,善知識就好比一條路、一座橋梁,順著他的指引,能夠達到解脫的彼岸。 視師如佛 佛法從恭敬中求,弟子需要一心敬信師父,由此而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廣增福報。我們的善知識真實是佛,如正等覺於諸大寶續部中所說,諸佛菩薩將於濁世示現不同身相善知識饒益眾生,實為攝受我等無緣親見佛陀者所示現之善知識身相。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佛說法句經·親近真善知識品》 佛語須菩提:「佛天中天,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若有說般若波羅蜜者,教人入是經中,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 紅孩兒做善財童子,看似修成正果從此長生不老,實則從此斷送前程
    紅孩兒想吃唐僧肉是為了長生不老,後來在觀音身邊做了善財童子,也是長生不老,為何他家人卻因此恨上孫悟空? 從如意真仙話中可知,他認為紅孩兒做善財童子實際上是賣身為奴,遠不如做個妖王自在,因此恨上猴哥。
  • 正說大朝臺:如何快速得到文殊菩薩加持?常見5法慢如蝸牛
    本期《正說大朝臺》繼續為您分享《如何獲得文殊菩薩的有力地加持》1、獲得加持的基本條件加持到五臺山祈福或朝臺人的口頭常常出現,那麼到底如何獲得文殊菩薩強有力地加持呢?因此,到五臺山要得到加持,必須符合下面的條件:首先,自己要遇到善知識,否則與惡知識為伍,不僅得不到加持反而法身慧命都成問題了。第二,在善知識的引導下認識了解文殊菩薩、明白文殊的大願力是什麼。第三,自己具備強有力的信心或信念。
  • 文殊菩薩八字最勝威德心咒大無畏真言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爾時佛告金剛菩薩言:善男子,此文殊師利童子八字大威德力陀羅尼。若有國王王子妃後公主。及諸宰輔並凡庶類等。能書寫此咒安於宅中。文殊菩薩八字最勝威德心咒大無畏真言《文殊八字咒》解讀羅馬拼音 om a vī ra hūm kha ca rah漢字注音 唵阿尾囉吽佉左洛漢語拼音 ong a wei ra hong qia zha lao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第四》:
  • 紅孩兒變身觀音菩薩,成善財童子,白素貞如法炮製,為何平安無事
    紅孩兒變身觀音菩薩,成善財童子,白素貞如法炮製,為何平安無事 四大名著《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在盂蘭盆法會上,領如來佛祖法旨,前往東土大唐,尋找取經的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