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處 | 何謂「善知識」

2021-02-28 靈隱寺

「善知識」是學佛修行中必不可少的助緣,能令修學轉煩惱為菩提。一般而言,善知識有三種。

三種善知識

第一教授善知識

能宣導聖言訓誡,讓學人棄惡趨善;

第二同行善知識

能作修行者的同道,並相互切磋勉勵;

第三外護善知識

能使修行者免除恐怖和憂慮,安心修道。

修行悟道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煩惱和障礙,若有善知識的提攜和幫助,便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獲得修行正見,契入菩提。

然而,在現實修行之中,真正善知識難遇,不僅由於其各方面素質要求嚴謹之故,譬如古之善知識三學皆證,今之善知識各須專長,而且還因善知識的不同個性以及所修法門的契機程度等因素都有一定關聯。善知識在長期修行實踐中,為度化眾生,會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品格,又由於各自修行法門不同,或多或少地會造成氣質、性格、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五十三位善知識的個性。

善知識,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等,是能教導佛法正道,令得勝益且具真實德行者。在《大智度論》有稱:「善知識者,諸佛大菩薩、阿羅漢,略說善知識相,能讚嘆三寶者如是。」

《華手經》乾脆說:「善知識者,謂諸佛是。」於《大般涅槃經》釋道:「諸佛菩薩名善知識……度諸眾生生死大海,以是義故名善知識。」據《大智度論》補充:「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為善知識。」這在《大般涅槃經》有更明確的闡述。

何故名為善知識耶?

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複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

——《大般涅槃經》

這樣就不難勾勒出「善知識」的輪廓為「能讚嘆三寶的諸佛大菩薩及阿羅漢等,且修行十善,遠離十惡、如法而說,如說而行,還能宣說空、無相、無住、不生不滅法及一切種智,度諸眾生生死大海」者。至於身口言行上更是:「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安樂,見他有過,不說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在《四分律》中還說:「有七法是親友利益慈愍故……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有此七法名為親友,利益慈愍,令彼歡喜。」

那麼,在判定「善知識」的類型方面,在《華手經》有:「若有四法當知是為善知識也,何等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礙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常能隨順教化。」《八十華嚴經》列出十種善知識:

令住菩提心善知識

令生善根善知識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令解說一切法善知識

令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

令得決定辯才善知識

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

令於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
……

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中便提及「善知識」應具五德。

「善知識」應具五德

證德。

指三學修證。戒清淨成就,定成就,觀慧成就;

教德。

深入經藏,成就多聞,能開示導引學眾,進修大乘正道。

達實性。

實性是正法的別名,這或者由現證慧通達,或是從聞思教理得通達。

悲愍。

有慈悲心,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是能清淨(為利益眾生)說法。

巧為說。

成就辯才,能善巧方便的為眾說法。

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主要在於「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若親近善知識者,本未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何以故?以其親近善知識故,因是親近復得了達十二部經甚深之義。」

另外,《大智度論》還道:菩薩應供養諸佛種善報,親近善知識;何以故?如病人應求良醫藥草;佛為良醫,諸善根為藥草,瞻病人為善知識,病者俱此三事,故病得除差,菩薩亦如是,具此二事,滅諸煩惱,故能利益眾生。

這裡把親近善知識的緣由講得極為明了透徹,「得戒定慧解脫知見」、「增善法,離惡法,滅煩惱,利眾生」。正因善知識可以使眾生得以解脫生死輪迴,以及成就究竟佛道,故此學佛者哪有不樂親近之理?

「善知識」主要特色在於,能通達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或能協助眾生防非止惡、自正律儀,雖有時現塵勞之相,而內心恆常清淨,並引導眾生趣入善道,廣發菩提心,助人成道。同時,還具備調伏、寂靜、惑除、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等功德。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在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四位善知識,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然經中的「善知識」主要代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以及究竟佛果位者,故此,不論其以何種姿態出現,能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於究竟佛道,決然能夠堪稱「善知識」。

農曆庚子閏四月十五(公曆2020年6月6日)杭州靈隱寺藥師殿啟建「結夏安居·共修華嚴」。僧眾恭誦《大方廣佛華嚴經》,以此誦經功德,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誦讀《華嚴經》於庚子農曆閏四月十五開始,至七月十五結束(公曆6月6日——9月2日)。「共修華嚴」隨喜植福在線登記正在進行。

敬請關注

根據廣大善信居士的需求 靈隱寺開通

「共修華嚴」隨喜植福在線登記小程序」

長按識別二維碼

「共修華嚴」植福隨喜在線登記小程序

線上隨喜操作流程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查看線上隨喜操作流程

相關焦點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樂求二乘,於受生處,起離欲、寂靜、除滅之心,是為魔業。 ——《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 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
  • 職場代有才人出,何謂「善」,答曰:「將帥五德」
    職場向來人才輩出,各領風騷,但是數風流人物,還看「善者」,何謂「善」?答曰:「將帥五德」。何謂「智」:其一,高瞻遠矚 ,深謀遠慮;其二,準確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其三,嚴格的執行力。何謂「信」:其一為誠信,其二為威信,其三為很強的感召力。何謂「仁」:仁德仁愛。何謂「勇」:非「一夫之勇」,而是「萬夫不當之勇」,何謂「嚴」:號令嚴正、令出即行。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善財參訪善知識每一位善知識都教給善財一個特殊的法門,隨後又指引他到另一處去拜訪另一位善知識。汝先所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滿足大願,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師利於一切處鹹得究竟。」————《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9卷善財聽到後,頂禮彌勒,經過一百一十餘城,到普門國,思惟文殊師利,希欲奉覲。
  • 靜波法師:如何跟善知識修學?答案在這裡
    根本生信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一定要有信心和恭敬心。《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信心是希望,是佛法的根源,是修道的根源,一切功德的根本,所有的功德都是從這個地方生長出來的。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很多學佛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但是究竟何謂「無緣大慈」?何謂「同體大悲」?請善知識開示.
    您從佛學院學法的結果,不免會薰習到印順等人的種種邪見。極樂世界是否存在,已如2 所答,請參照。  問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很多學佛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但是究竟何謂「無緣大慈」?  何謂「同體大悲」?請善知識開示。  答:佛於《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八開示:【複次,慈氏!
  • 親近善知識的三個條件
    我們在修學佛法時,常常因為找不到善知識而苦惱,遇到善知識了又不知道怎麼才能去親近,請大和尚開示。如果你覺得遇不到善知識,首先要想一下:是不是有善知識在你身邊而被你忽略了呢?親近善知識,也並不是說一定要面對面地與善知識在一起,關鍵在於你的心是否願意靠近善知識,與善知識相應,接受善知識的教誨。
  • 善知識,當隨念深恩起敬重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處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十法經》中說:「我於長夜馳騁在生死曠野時,善知識以悲眼尋覓著我;我於長夜為愚痴暗覆蓋,陷入迷夢時,善知識將我從夢中喚醒;我沉溺於三有海時,善知識將我拔濟;我誤入惡道時,善知識為我指示善道;我被系縛在三有牢獄中時,善知識為我解開系縛;我於長夜被煩惱病逼惱之時,善知識作大醫王,為我療治;我被貪等猛火焚燒時,善知識為做雲雨,息滅我心中的熱惱。應當按這樣想。」
  • 什麼是佛教中的「善知識」?值遇善知識是我們的大因緣
    《妙法蓮華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那麼何為善知識呢?
  • 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
    佛這裡曲徑石梯以通幽處,頗有世外桃源的韻味,實為佛教徒參禪靜修的佳境,不失為文人雅士著書立說的良好所在,確是一處清心滌慮的勝地。《壇經》說:「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
  • 大學何謂
    回過頭來一看,可不是嘛,那些昔日在校園背著半導體學洋文、又留在園子裡耕耘的同學儼然已是教授,帶著成群的博士好不風光。異日或有餐聚,學無所成的我總有真誠的恭喜,不過多數時候教授們並不領情。「你要是滯留牆內也是教授。」教授們說。照我的理解,不管有沒有虛偽之嫌,這大約是一種謙虛,教授難道是誰都能做的嗎?!就說我吧,我誠懇地堅信以本人的智力,教授的帽子就很難戴到頭上。
  • 何謂為悲,為喜,為舍?
    【「何謂為悲?」答日:「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經句出處: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日:「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何謂為舍?」 答曰:「所作福祐, 無所希望。」 ——觀眾生品第七 詞語解釋: 悲: 為他人的受苦感到哀傷, 因而生起想要救度、 為人拔除苦痛的心。 功德:功指具有給人利益的功能,德者有「得到」 的意涵, 因為修功而有所得, 稱為功德。
  • 何謂專修與雜修?
    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題目就是說:何謂專修與雜修?  那麼這個問題,在淨土法門中比較會常常提到所謂說「專修」與「雜修」,但是為什麼會提到專修與雜修呢?那麼它實質上的意義又是如何呢?我們針對這個部分,來了解一下。  修學淨土法門的,依於信願行的方法,當然希望自己能夠因為念佛,而決定能往生。
  • 何謂六吉星?
    何謂六吉星?文昌文曲、天魁天鉞、左輔右弼既然謂之吉星,那肯定代表了助化命運的元素。
  • 何謂中國大學
    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大學所處的環境使然:不搞經費怎麼生存下去,不拉關係怎麼能評獎,不參加評獎怎麼能夠在體制內成為中國最好的大學;另一個是巨大的利益,大學在一些人看來不是為了學術,而是為了謀利益,以至於中國大學現在成了一個名利場。我們可以說,現在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謀利其實不用通過大學,還有更好的途徑,可是問題並不那麼簡單。
  • 從哪些方面觀察善知識?
    洛桑陀美上師說:在依止善知識前一定要多觀察、多了解,要明白從哪些方面觀察善知識。這些都瞭然於胸之後,我們就有了選擇的標準,這個時候依止才不會出錯。要從哪些方面觀察善知識呢?一是看善知識是否有慈悲心、大悲心和菩提心,我們可以觀察善知識有沒有利益眾生、報答眾生的大愛;二是看善知識有沒有智慧,能否帶領我們走上解脫之道;三是看善知識的傳承法脈是否清淨。我們一定不要注重上師的外在,更不要注重上師有沒有神通、會不會算卦,這些都是不重要的,與法更是毫不相干;只有站在法的立場上,觀察將要依止的上師是否具足善知識的德相才是重中之重。為什麼呢?
  •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華分享—善知識修法
    善知識的修法,其實從字面上理解是很難做到的,也是很難理解的,也有很難修到的部分,跟大城市的生活比較合適的善知識的法門,跟我們文化比較合適的善知識修法,到底有沒有?什麼叫善知識,然後誰來修?這兩個的關係其實是怎樣的在佛法裡面善知識的內容講通了以後,一切的佛法就能講得通了,這個講不通其它的就講不通,這個沒修好,其它的也就修不好。所謂「根本上師」,就是一切的佛法的根本,就是來自於善知識。因此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相信大家看完這個視頻能解開關於善知識方面的疑問。
  • 一句善易者不佔毀掉了多少人學《易經》的衝動
    國學熱的今天《易經》作為六經之首真不該被忽視,畢竟《論語》、《道德經》中很多觀點都是出現它的,而一句善易者不佔更把易經推到了江湖算卦的行列。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佔,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勸發菩提心集》中佛對寶明菩薩所提出對善知識該如何認定時,有這樣的一段對白:「爾時寶明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以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又《大方便佛報恩經》中這樣說道:「佛告阿難:當念父母及善知識恩!是故知恩,常當報恩。
  • 何謂安規測試、接地阻抗測試、絕緣電阻測試?何謂漏電流?
    何謂接地阻抗測試? 接地保護有二種測試方法:接地連續測試(Ground Continuity test, GC)及接地連接測試(Ground Bond test, GB)。接地保護測試的目的在於不讓使用者在不當電流產生時,電流會流向大地,接觸機體則不會導致電氣危害。 Insulation Resistance Test Q1.
  • 曹景年 | 性善與求善:孟子性善理論的內在緊張及其疏解
    古今中外對孟子性善論的討論汗牛充棟,李世平將學界對性善論的解釋歸納為五大思路,即徐復觀的「人之為人」之性的性善論,陳大齊、傅佩榮的性向善論,牟宗三、李明輝的性體性善論,楊澤波的性善過程論和梁濤的仁義禮智先天化的性善論。這些理論都在試圖為孟子性善論作論據或註腳,但他們似乎都忽視了孟子性善論中所隱含的一個矛盾。孟子性善論的理論要點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性善,二是求善,既是性善,又何須求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