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2020-12-24 騰訊網

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為成佛妙道,諸經如是說:

世間有二知識,常與人為因緣,令人得大罪,亦令人得大福。何謂二知識?一者惡知識、二者善知識。譬如賊師造惡逆,殺害君父破亂天下,眾生被毒殃無不加,與之從事令人得大罪。如釋迦文菩薩發意求道救護眾生,四等四恩接護一切,三界五道靡不蒙度也!所謂善知識與之從事,令人得大福。(《雜譬喻經》)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明賢法師|文

略說親善離惡

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已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除,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名善知識。」

——《佛說法句經·親近真善知識品》

佛語須菩提:「佛天中天,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若有說般若波羅蜜者,教人入是經中,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善知識品》

佛言:「惡知識有四輩: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者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興怨謀。

「善知識亦有四輩:一者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者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者病瘦縣官,為其徵彸憂解之;四者見人貧賤不棄捐,當念求方便欲富之。

「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難諫曉,教之作善,故與惡者相隨;二者教之莫與喜酒人為伴,故與嗜酒人相隨;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故與博掩子為厚。

「善知識亦有四輩:一者見人貧窮卒乏令治生;二者不與人諍計挍;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當相念。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為吏所捕,將歸藏匿之,於後解決之;二者有病瘦,將歸養視之;三者知識死亡,棺斂視之;四者知識已死,復念其家。

「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

「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佛言:「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善男子!

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

善知識者是汝眼因,示導汝等菩提路故;

善知識者是汝腳足,荷負汝等離生死故;

善知識者是汝梯橙,扶侍汝等至彼岸故;

善知識者是汝飲食,能使汝等增長法身故;

善知識者是汝寶依,覆蓋汝等功得身故;

善知識者是汝橋梁,運載汝等度有海故;

善知識者是汝財寶,救攝汝等雖貧苦故;

善知識者是汝日月,照曜汝等離黑闇故;

善知識者是汝身命,護惜汝等無有時故;

善知識者是汝鎧仗,降伏諸魔得無畏故;

善知識者是汝絙繩椃機,汝等離地獄故;

善知識者是汝妙藥,療治汝等煩惱病故;

善知識者是汝利刀,割斷汝等諸愛網故;

善知識者是汝時雨,潤清汝等菩提身故;

善知識者是汝明燈,能破汝等五蓋闇故;

善知識者是汝善標,教示汝等趣正道故;

善知識者是汝薪火,成熟汝等涅槃食故;

善知識者是汝弓箭,射殺汝等煩惱賊故;

善知識者是汝勇得,能破汝等生死軍故;

善知識者是汝如來,破汝煩惱至涅槃故;

善男子!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我今教汝親近。

——《佛說法句經·二十一種譬喻善知識品》

善男子!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如慈父,廣大利益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如教師,示其菩薩所學故;如善導,能示波羅蜜道故;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如雪山,增長一切智藥故;如勇將,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濟客,令出生死暴流故;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善男子!常當如是正念思惟諸善知識。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世尊告尊者須菩提言:「若菩薩摩訶薩深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親近恭敬諸善知識。」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善知識品》

善男子!汝因此故求善知識,勿於身心而生疲倦;見善知識,勿生厭足;請問善知識,勿憚勞苦;親近善知識,勿懷退轉;供養善知識,無令間斷;隨順善知識教誨,不應違逆;於善知識所有功德,不應疑惑;聞善知識演說出離門,應生決定;見善知識隨順煩惱行,勿生嫌怪;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心,不應變改。

……

複次,善男子!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遠行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於所說法生正道想,於所修行生遠達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求度想,於善知識生船師想,於所說法生舟檝想,於所修行生到岸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農夫想,於善知識生龍王想,於所說法生時雨想,於所修行生成熟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貧窮想,於善知識生毘沙門想,於所說法生財寶想,於所修行生富饒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弟子想,於善知識生良師想,於所說法生技藝想,於所修行生解了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恐怖想,於善知識生勇健想,於所說法生兵仗想,於所修行生除怨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商人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於所說法生珍寶想,於所修行生得寶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兒子想,於善知識生父母想,於所說法生家業想,於所修行生紹繼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王子想,於善知識生大臣想,於所說法生王教想,於所修行生智慧想、住王城想、冠王冠想、系王繒想。

善男子!汝應發如是心,作如是意,親近承事於善知識。何以故?一切菩薩以如是心近善知識,令其志願永得清淨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居士子!若人親近惡知識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一者親近賊;二者親近欺誑;三者親近狂醉;四者親近放諮;五者逐會嬉戲;六者以此為親友,以此為伴侶。

居士子!若人親近惡知識者,不經營做事,做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中阿含大品善生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樂求二乘,於受生處,起離欲、寂靜、除滅之心,是為魔業。

——《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

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一者、遠離破戒人故,即能離惡知識;二者、遠離壞正見人;三者、遠離壞軌範人;四者、遠離壞正命人;五者、遠離耽湎之人;六者、遠離懈怠之人;七者、遠離沉沒生死之人;八者、遠離背菩提人;九者、遠離習近白衣之人;十者遠離諸煩惱故,能離惡知識。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寧捨身命決不親近惡知識

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修無量諸功德。(《華嚴經》)

莫親惡知識,亦莫愚從事;習近惡知識,後必種惡根。(《增一阿含經·善知識品》)

惡知識應當遠離,所以者何?惡知識者,能燒燋然,今世後世,眾苦集聚。(《雜寶藏經》)

佛言:「教令遠離六波羅蜜,語菩薩言:『莫學是,非佛所說,但合會作,是不足聽聞、不當受持、不當諷誦讀,亦不當教他人。』當知是菩薩惡知識。」(《放光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空行品》)

無垢施女!若菩薩成就四法常遇諸佛。何謂為四?寧捨身命不誹謗法,寧捨身命不謗菩薩,寧捨身命不親近惡知識,憶念諸佛無有厭足。是為菩薩成就四法常遇諸佛。

——《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是故諸比丘,應當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長夜與人安隱快樂。以是之故,應當親近善知識。惡知識應當遠離,所以者何?惡知識者,能燒燋然,今世後世,眾苦集聚。

——《雜寶藏經》

何等為四種惡知識?一求闢支佛乘心,樂少欲少事;二求聲聞乘比丘,樂坐禪者;三好讀外道路伽耶經,莊嚴文頌巧問答者;四所親近者,得世間利不得法利。是故菩薩應親近四善知識遠離四惡知識。

——《十住毘婆沙論·四法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佛言:「若有教令遠離般若波羅蜜多者,是為菩薩惡知識。」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了知諸行相品》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惡知識,教離般若波羅蜜,離禪那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那波羅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幻學品》

複次,惡知識,大失利益,種種壞人,是大惡因緣故,佛更種種因緣說惡知識相。惡知識者,教人遠離六波羅蜜。或不信罪福報故,教遠離。或著般若波羅蜜故,言:「諸法畢竟空,汝何所行?或讚嘆小乘:「汝但自免老、病、死苦,眾生何豫汝事?」如是等種種因緣教令遠離,是名惡知識。

——《大智度論·釋幻人無作品》

惡魔作父母形象到菩薩所,語菩薩言:「子!汝為須陀洹果證故勤精進,乃至阿羅漢果證故勤精進。汝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受無量阿僧祇劫生死,截手截腳受諸苦痛。」如是魔事魔罪不說不教,當知是菩薩惡知識。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幻學品》

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乃至夢中不近惡友,何況覺時。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不與破戒人共住,邪見人、無威儀人、邪命人、無義語人、懶惰人、樂住生死人、背菩提人、樂俗務人,不與共住。大王!菩薩摩訶薩行如是法離惡知識。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法界品》

複次,一切外道因惡知識,生邪見心修諸苦行——裸形自餓、五熱炙身、投巖赴火,謂得生天不信正法。菩薩見已起大悲心,示同苦行倍過於彼,是諸外道尊敬菩薩以為師範,然後導之示以正法,令彼邪徒住於正見。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安忍波羅蜜多品》

複次,善男子!我見諸惡眾生,遠離正道,趣於邪徑,著諸倒見,虛妄迷惑,具行不善,身、口、意業種种放逸,依止惡法,於非正覺為正覺想,於正覺所非正覺想。近惡知識,受諸苦惱,我見此已,無量方便除其邪惑,安立正見,令於天人最為殊勝。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然未來世有諸比丘,愛重名利貪著眷屬,於諸善法自然損減,常為我慢怨賊之所損害,甚可憐愍。以貪利故遠離正法,虛然出家汙沙門行。但有口言我是菩薩,然其內心純行諂曲,身心昏濁沒煩惱泥,才有形相違於本道。舍已誓願,貪著衣服飲食、房舍臥具湯藥等事,心無慚愧,不避恥辱無有威儀。離佛境界,心恆貪著。護國!若有得聞如是法者,應當覺知彼惡知識。惡知識者求名貪利,不應親近。

——《大寶積經·護國菩薩會》

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墮,嬾墮故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痴,不離貪、恚、痴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雜阿含經》

師言:「學當有善知識。昔有驢一頭,其主恆令與馬相隨,飲食行來,常與馬俱。馬行百裡,亦行百裡,馬行千裡,亦行千裡,衣毛嗚呼,與馬相似。後時與驢相隨,飲食行來,與驢共侶,驢行百裡,亦行百裡,驢行千裡,亦行千裡,毛衣頭軀,悉為似驢。嗚呼唉痾,純為是驢,遂至老死,不復作馬。學者亦如是,隨善知識,則日精進,精進者,得道駛。隨惡知識,則日懈怠,懈怠者,是為長沒也。」

——《佛說譬喻經》

不親惡知識者:彼修行人遭惡知識者日增惡行,墮入地獄餓鬼畜生,正使行清意潔隨惡染其素,由若有人愛犬豬羊心不遠離,豬犬隨逐亦不相離,豬犬所樂糞除為上,廁溷為浴池共相染汙,親惡知識者亦復如是,共相追逐終以無善。是故說曰,不親惡知識也。

——《出曜經》

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修無量諸功德。

——《華嚴經》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常不舍佛道,不毀訾法師,不近惡知識,常勤心念佛。行如是四法,得親近如來,在在所生處,彼處常有佛。乃至未證得,無上菩提道,一切所生處,常得親近佛。

——《得無垢女經》

在眾多經典的深廣教誡中,佛陀再三殷切勸囑弟子「莫親惡知識,亦莫愚從事」、「惡知識應當遠離」、「寧捨身命不親近惡知識」,因為「隨惡知識,是為長沒」、「共相追逐終以無善」、「無量惡業熾然建立」,是故只有「遠離惡知識」,才能得以「親近善知識、修集諸功德」。

狎近惡知識,永在暗冥中

見惡知識終以遠離,所以然者,惡人所稟終無善行,墮人在冥不覩大明,是故說曰,不與愚從事,畢故永以樂也。(《出曜經》)

佛言:「善現!由四因緣。何等為四?……三者、不勤精進,堅著五蘊,諸惡知識所攝受故,使愚痴者謗毀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贊般若品》

何等名為菩薩惡友,新學菩薩知已遠離?爾時佛告德嚴華言:我觀世間,無有天魔梵釋、沙門婆羅門等,與新學菩薩,於無上菩提為惡知識,如樂聲聞獨覺乘者。所以者何?夫為菩薩,必為利樂諸有情故,勤求無上正等菩提。樂二乘人志意下劣,惟求自證般涅槃樂,以是因緣,新學菩薩不應與彼同住一寺、同止一房、同處經行、同路遊適。若諸菩薩,已於大乘具足多聞得不壞信,我別開許與彼同居,為引發心趣菩提故;若彼種類善根未熟,不應為說大乘法教,令生誹謗獲罪無量。

——《稱讚大乘功德經》

善現當知!如我所說不退轉地諸行、狀、相,此諸菩薩皆未成就,但聞魔說成佛虛名,便生憍慢輕弄、毀蔑餘菩薩眾。由此因緣,是諸菩薩遠離無上正等菩提。是諸菩薩遠離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棄捨善友,為惡知識所攝受故,當墮聲聞或獨覺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分覺魔事品》

佛言:「教令遠離般若波羅蜜,使不樂菩提。又教令學取相分別、嚴飾文頌,又教學雜聲聞、闢支佛經法,又與作魔事因緣。是名菩薩惡知識。」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初品》

爾時,世尊告梵王、帝釋及諸天子言: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難得。若諸無智起劣精進、生劣信解、無善巧方便、親近惡知識者,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復甚難。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賢聖品》

遠離者,以其無利益。如軟語賊,轉來親近,近則害人,惡知識復過於是!所以者何?是賊但能害今世一身,惡知識則世世害人;賊但能害命、奪財,惡知識則害慧念命根,奪佛法無量寶。知已,急當身、心遠離。

——《大智度論·釋幻人無作品》

阿難!……諸惡知識不善之人,以為朋友,共相狎習,圍繞遊從。是等痴人,行不純故,使彼如來佛法僧寶,速疾隱沒不現世間,所有經書,悉皆滅盡。

——《佛本行集經·受決定記品》

善男子,一闡提輩有六因緣,沒三惡道不能得出。何等為六?……六者親近惡知識故。

——《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

複次童子!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生遠離善友為惡知識之所纏執,由彼暱近諸惡友故,耽著一切不善之業,所謂殺生、偷盜、邪行、妄語、離間、麁獷、綺語、貪、恚、邪見,諸如是等無量惡業熾然建立。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

諸不善法中惡知識為最,諸善法中善知識為最。一切苦法中邪見為最,一切樂法中正見為最。

——《寂調音所問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親近善知識,莫習惡行,信於惡業。所以然者?諸比丘,親近善知識已,信便增益,聞、施、智慧普悉增益。若比丘親近善知識,莫習惡行。所以然者?若近惡知識,便無信、戒、聞、施、智慧。是故,諸比丘,當親近善知識,莫近惡知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善知識品》

反被九結縛者,人之修道要當舍家,遇惡知識指授邪徑,舍故結縛反被九結,如蛾投火不顧後慮,斯由愛深固,是故說曰,反被九結縛,如鳥投羅網,斯由愛深固也。

——《出曜經·雙要品》

佛說「習近惡知識,永在暗冥中」,因為「惡知識所攝,退菩提心」、「惡知識沮壞,則失菩薩道」,惡知識甚至將「教令遠離般若波羅蜜,使不樂菩提」,「如軟語賊,轉來親近,近則害人,惡知識復過於是!」

佛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魔事品》強調,「於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捨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求學二乘相應經典」,「譬如餓狗舍其主食,返從僕使而求覓之」,「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面對惡知識,佛說,「新學菩薩不應與彼同住一寺、同止一房、同處經行、同路遊適。」只有一種情況是特別開緣的,即——「若諸菩薩,已於大乘具足多聞得不壞信」,「為引發心趣菩提故」——「我別開許與彼同居」。

近惡知識得大罪,親善知識得大福

佛在《寂調音所問經》中說:「諸不善法中惡知識為最,諸善法中善知識為最。一切苦法中邪見為最,一切樂法中正見為最。」

《大智度論》云:「若惡知識沮壞,則失菩薩道;受世間果報,不能至無上道。」

佛於《佛本行集經》中云:「諸惡知識不善之人,以為朋友,共相狎習,圍繞遊從。是等痴人,行不純故,使彼如來佛法僧寶,速疾隱沒不現世間,所有經書,悉皆滅盡。

我念往昔於迦葉如來法中而為菩薩,名曰護明,我時以善巧方便於諸眾生隨其所宜為作利益。彼時有五婆羅門,是大族姓子,先於菩薩乘中修諸梵行,後因值遇彼惡知識使令忘失大菩提心。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菩薩有四事退菩提心云何為四?一者種性不具足;二者惡知識所攝;三者於諸眾生,悲心微薄;四者於生死苦生怖畏心。

——《菩薩地持經》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滅佛菩提,其人由此惡行因故,當墮阿鼻大地獄中。阿難!於未來世,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誹謗如斯大乘經典,其人命終定墮阿鼻大地獄中。」

——《方廣大莊嚴經·誕生品》

若不得般若波羅蜜,若身壞命終時,若惡知識沮壞,則失菩薩道;世間功德故受世間果報,然後墮聲聞、闢支佛地,不能至無上道。

——《大智度論·釋大事起品》

是菩薩摩訶薩遠離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遠離善知識、與惡知識相得,故墮二地——若聲聞、闢支佛地;若久久往來生死中,然後還依止般若波羅蜜,若值善知識,常隨逐親近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論·釋夢中不證品》

佛言……善現!於當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覺慧微昧善根薄少,為惡知識之所攝受,於諸如來、應、正等覺廣大功德不能信樂,自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不能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為他演說,復樂障他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是人獲無量罪。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不和合品》

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離善知識近惡知識,以近惡故染著十種不善之法,謂殺生、偷盜、邪染、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慾、瞋恚、邪見。菩薩欲令一切眾生為善知識之所攝受,息除一切不善之業,積集清淨十善業道,宣說正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經·慈悲喜舍品》

是諸菩薩摩訶薩眾有所化生具不善根,未於諸佛、菩薩、獨覺及聲聞等種諸善根,為惡知識所攝受故,離善友故,不聞正法,常為種種我、有情見及諸見趣之所攝藏,墮在斷、常二邊偏執。彼有情類,自起邪執,亦常教他令起邪執,於非三寶起三寶想,於三寶中謂非三寶,毀謗正法讚嘆邪法。由是因緣,身壞命終墮諸惡趣受種種苦。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分佛國品》

若菩薩能遠離四惡知識,親近四善知識者則得四廣大藏,過一切魔事法。能生無量福德,盡能攝取一切善法。

——《十住毘婆沙論·四法品》

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若能修集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若能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

由善知識生長,能滅諸憍慢,常愛樂法;……汝應於善知識生除糞人心,舍離一切憍慢心故;汝應於善知識起如大水心,洗除一切煩惱垢故;汝應於善知識發如大風心,摧壞眾生我慢山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在佛教廣大無邊的寶貴教海中,佛陀對「近惡知識得大罪,親善知識得大福」這一至理的殷切開導,可由《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中的微妙章句得見一斑,經云:

「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若能修集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若能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惡知識?」

佛陀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初品》中開導弟子須菩提言:「何等是惡知識?教令遠離般若波羅蜜,使不樂菩提」、「與作魔事因緣」、「是賊但能害今世一身,惡知識則世世害人;賊但能害命、奪財,惡知識則害慧念命根,奪佛法無量寶」(《大智度論》)

在《方廣大莊嚴經·誕生品》中,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滅佛菩提,其人由此惡行因故,當墮阿鼻大地獄中。阿難!於未來世,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誹謗如斯大乘經典,其人命終定墮阿鼻大地獄中。」

近惡還是親善,事關重大,佛法學人,宜當慎重!

諸不善法中惡知識為最,諸善法中善知識為最

佛在《寂調音所問經》中告訴弟子說:「諸不善法中惡知識為最,諸善法中善知識為最」,就如「一切苦法中邪見為最,一切樂法中正見為最」一樣,因為,「此正見者,一切善法之根本也(《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第五淨戒波羅蜜多品》)」,所以,若有凡夫大眾,因舍離善知識而狎近惡知識,導致「棄捨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求學二乘相應經典」,則猶如「餓狗舍其主食,返從僕使而求覓之」,「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然而,「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甚至連「獨覺、聲聞及諸有情上妙樂具」,也「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得起故」,「乃得無上正等菩提」,所以佛說,「由此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諸佛世間實相」。

況且佛說大乘成佛正法,廣大有情若非善知識所攝持則甚難知解,其若「為惡知識之所攝者,所不能入;離善知識者,所不能知;不為諸佛所護持者,不能聽受」。

因此,「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若能修集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若能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而「長養一切菩薩諸根;積集一切菩薩智;聚護一切菩薩功德法藏;清淨一切菩薩受生;聞持一切菩薩法雲;出生一切菩薩正道;發起一切菩薩道心;成就一切諸佛菩提,一切菩薩諸行。」

諸不善法中惡知識為最,諸善法中善知識為最。一切苦法中邪見為最,一切樂法中正見為最。

——《寂調音所問經》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惡知識,不說魔事、不說魔罪,不作是言:「惡魔作佛形象來教菩薩離六波羅蜜」,語菩薩言:「善男子!用修般若波羅蜜為?用修禪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為?」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惡知識。

——《大智度論·釋幻人無作品》

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證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此故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諸佛世間實相。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佛母品》

慶喜當知!除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受持所餘我所說法,設有忘失其罪尚輕,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不善受持,下至一句有所忘失,其罪甚重。慶喜當知!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下至一句能善受持不忘失者,獲福無量。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不善受持,下至一句有忘失者,所獲重罪量同前福。是故,慶喜!我以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殷勤付汝,當正受持、讀誦、通利、如理思惟、廣為他說、分別開示,令聽受者究竟解了文義意趣,復能為他如理演說。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實語品》

爾時佛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應當導引五趣眾生,置於無上正等菩提,遠離外道邪法及惡知識,應當親近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具足,行大乘者而為伴侶。」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品》

常離惡友,常近善友,生生常遇諸佛、菩薩,恭敬承事,曾無暫廢,不久皆當隨心所樂,各各安住於佛國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無依行品》

眾生煩惱暗,智慧能銷除,如來所以出,為世光明者。降伏諸魔軍,功德皆圓滿,當雨大法雨,以普洽群生。世間最勝人,智力無踰者,處世無染著,猶如淨蓮華。眾生在長夜,煩惱病纏縛,佛為大醫王,療之令得愈。尊今出於世,八難鹹空寂,一切人天等,遇佛蒙安樂。若有睹見此,人中勝丈夫,經於百劫中,不墮諸惡趣。若有得聞佛,微妙甚深法,速除煩惱患,苦蘊亦皆盡。當得殊勝果,解脫涅槃樂,於諸世間中,得為應供者。若有勸供養,亦獲大福利,當得勝妙果,乃至於涅槃。

——《方廣大莊嚴經·讚嘆品》

我若無智不學般若波羅蜜多,尚不能得方便善巧超二乘地,何能成熟一切有情、嚴淨佛土?況當能得一切智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攝受品》

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趣;由善知識攝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識護念,不毀犯菩薩戒;由善知識守護,不隨逐惡知識;由善知識養育,不缺減菩薩法;由善知識攝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識教誨,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識示導,得出離世間;由善知識長養,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識,修一切菩薩行,……能示菩提路,能教菩薩法,能令安住菩薩行,能令趣向一切智,能淨智慧眼,能長菩提心,能生大悲,能演妙行,能說波羅蜜,能擯惡知識……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是故,善男子!應一向求諸善知識,若見聞法,恭敬供養;於善知識,勿生嫌疑,身心懈厭;令一切善知識,心大歡悅。何以故?善知識究竟一切諸菩薩行;成滿一切菩薩功德、一切菩薩大願、一切菩薩善根、一切菩薩助道法;生一切菩薩法;明淨一切菩薩法門;淨修一切菩薩禁戒,一切菩薩禪定三昧,一切菩薩堅固無上菩提之心,一切菩薩摠持辯才;淨一切菩薩功德藏;同一切菩薩大願;解一切菩薩密法、一切菩薩法寶;長養一切菩薩諸根;積集一切菩薩智;聚護一切菩薩功德法藏;清淨一切菩薩受生;聞持一切菩薩法雲;出生一切菩薩正道;發起一切菩薩道心;成就一切諸佛菩提、一切菩薩諸行;了知十方一切法界;贊一切菩薩直心功德;起一切菩薩大慈悲力;攝一切菩薩無量善根;得一切菩薩道支;得一切菩薩饒益眾生心,遠離惡道,安住大乘,修菩薩行,遠惡知識;於菩薩法,心不退轉,超出凡夫、聲聞、緣覺一切世間,心無惑亂,無所染著,廣修菩薩無量諸行,長養一切諸善功德,除滅煩惱,一切諸魔,莫能沮壞。

因善知識,悉能成辦如是等事。何以故?善知識者,能令除滅諸障礙故。遠不善法,離惡知識,滅無明暗,諸邪見縛,超出生死一切世間;斷魔鉤餌,拔苦惱刺,出無智險難,邪惑山澗,越度有流,諸惡邪徑;示導清淨菩提正道,教菩薩法,修習四道明淨慧眼;安立薩婆若,增長菩提心,廣大慈悲;修波羅蜜,住菩薩地,得深法忍;淨一切善根,積集一切菩薩功德,施與一切菩薩功德;見一切佛,心大歡喜,護持淨戒,解真實義;出正法門,離諸邪道,現明法門,普照一切,聞持無量諸佛法雲;滅一切煩惱,增益一切智,住一切佛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親附善友,霧露中行

若有手執沉水香,及以麝香藿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本行經》)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大莊嚴論》)

善友者,同志為友,而道德善於我者為善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注》)

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溼衣,時時有潤。(溈山靈祐禪師警策)

有友如花,有友如稱。

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

何謂如稱?物重頭低,物輕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稱友也。

——《佛說孛經抄》

居士子!有四友非友像,當識知。何謂四?一為取異物,二為言佞,三為面愛,四為邪教。

——《佛說善生子經》

當知菩薩成就八支能為善友眾相圓滿。……二者多聞,覺慧成就;……四者哀愍,內具慈悲能舍自己現法樂住,精勤無怠饒益於他;……六者堪忍,於他輕笑調弄鄙言違拒等事,非愛言語種種惡行,皆悉能忍;七者無倦,其力充強能多思擇,……言無謇澀心不疲厭;八者善詞,語具圓滿不壞法性言詞辯了。

——《瑜伽師地論》

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為十?……二者寂靜,……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經富,……八者善說,九者悲深,十者離退。……寂靜者,與定相應由內攝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減故。有勇者,利益他時不疲倦故。經富者,得多聞故。……善說者,不顛倒故。悲深者,絕希望故。離退者,於一切時恭敬說故。

——《大乘莊嚴經論·親近品》

複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見利代喜,二者見惡代憂,三者稱譽人德,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制,是為四慈愍,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佛說長阿含經·第二分阿 夷經》

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云何為四?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為四止非,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佛說長阿含經·第二分阿 夷經》

利益有四,云何為四?一者護彼不令放逸,二者護彼放逸失財,三者護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誡,是為四利人,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佛說長阿含經·第二分阿 夷經》

同事有四,云何為四?一者為彼不惜身命,二者為彼不惜財寶,三者為彼濟其恐怖,四者為彼屏相教誡,是為四同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

——《佛說長阿含經·第二分阿 夷經》

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如是阿難!有此七法,名為親友,利益慈愍,令彼歡喜。

——《四分律》

居士子!有四友,為仁明欲利人,當識知。何謂四?一為同苦樂、二為利相攝、三為與本業、四為仁愍傷。

——《佛說善生子經》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行願品》

不離間語故,得善詞辯。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虎路子!此處有善男子,住於村邑,此處有居士、若居士子、若戒德增上者、老戒德增上者,若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則與此相俱集會、談論、對談,於如是相之信具足者,隨學於信具足;於如是相之戒具足者,隨學於戒具足;於如是相之舍具足者,隨學於舍具足;於如是相之慧具足者,隨學于慧具足。

——《增支部經典》

又菩薩者,不輕於他,常為有情恭敬說法,令諸有情鹹生歡喜。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不自稱舉不輕他,所造諸惡悔不作;不生憍慢及慢慢,其心端直修善行。

——《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

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佛說孛經抄》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維摩詰所說經》

眾生請我發心,我自為眾生作不請之友,欲先令一切眾生滿足善根、成一切智。是故,我為最勝,不著一切世間故;我為最上,住無上調御地故;我為離翳,解眾生無際故;我為已辦,本願成就故;我為善變化,菩薩功德莊嚴故;我為善依怙,三世諸佛攝受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說「諸善法中善知識為最」,而成佛之道的同參道路上,善友當然也是至為重要的成道順緣,「若有手執沉水香,及以麝香藿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

佛說善友之間,應「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善友是「不輕於他、舍除諸慢」的,是「富樂同歡、施給養護、與人同安危、哀愍導正道」的。

善友也是「善士不請、友而安之」的,是「本菩薩心,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於諸眾生視之若己」的,更是「非眾生請我發心,我自為眾生作不請之友」的!

所以,溈山靈佑禪師才說:「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溼衣,時時有潤。」

依止善知識,成佛是究竟

「善知識如慈母出生佛種」故,新學菩薩「先當親近供養善知識」,「菩薩行菩薩行,親近善知識,成佛是究竟」。

「久久生死中,若值善知識,常隨逐親近,得菩提佛果。」

佛告須菩提:「新學菩薩摩訶薩若欲學般若波羅蜜,禪、精進、忍、戒、檀波羅蜜,先當親近、供養善知識能說是深般若波羅蜜者。」

——《大智度論·釋善知識品》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菩薩行菩薩行,何等名為菩薩行耶?」

佛言:「善現!菩薩行者,謂為無上正等菩提故行,是名菩薩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巧便行品》

菩薩行是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悲分陀利經·千童子受記品》

菩薩行是諸法實相,雖能觀一切眾生心,亦不得眾生;雖能行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何以故?以得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故。

——《大智度論·釋校量舍利品》

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依深般若波羅蜜多,經一晝夜如說而學,所獲功德甚多於彼。何以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超過聲聞及獨覺地,速入菩薩正性離生,復能修行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巧方便品》

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依此法性修諸善根,來入三有,利益眾生,雖現無常而非真實。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實見法性故。具足方便大悲願力,不舍眾生;二乘、凡夫無有如此大悲本願,是故不見圓淨法性。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法性品》

承事善知識無暫休息

親近承事善知識的利益,首先如《華嚴經》所說,「於善知識教,心無厭故,一切諸義悉現在前」,由此乃至「得一切善法故,依善知識力,得一切智道」,因為,「善知識如海潮,滿足大悲故」。

善財童子因「蒙善知識力,依善知識教,念善知識語」,而「因善知識,令我見佛;因善知識,令我聞法」,他說,「善知識者是我師父,示導於我諸佛法故;善知識者是我眼目,令我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是我津濟,令我得入諸佛如來蓮華池故」。

《華嚴經》說:「善知識教,猶如春日,生長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識教,猶如滿月,凡所照及皆使清涼;善知識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諸獸熱渴;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能開一切善心蓮華;善知識教,如大寶洲,種種法寶充滿其心;善知識教,如閻浮樹,積集一切福智華果.........」

經中更說:「善知識者,則是如來;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善知識者,一切智門。

若能發心,是人則能求菩薩行,值遇善知識恆無厭足,親近善知識恆無勞倦,供養善知識恆不疲懈,給侍善知識不生憂慼,求覓善知識終不退轉,愛念善知識終不放舍,承事善知識無暫休息,瞻仰善知識無時憩止,行善知識教未曾怠惰,稟善知識心無有誤失。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五·入法界品》

於善知識得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得自己心,勇猛精進求薩婆若,能受持故;得具一切智法心,隨順一切正教道故;得自受生心,安住無上正法門故;得同行心,共普賢菩薩諸行願故;得具一切功德藏心,長養一切白淨法故;得勇猛心,長養諸佛大精進故;得具一切諸善根心,成滿一切諸大願故;得辨一切大利益心,具足菩薩自在力故。是為於善知識得十種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我當親近彼善知識。善知識者,是成就修行諸菩薩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羅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攝眾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無障礙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除惡慧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離驕慢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滅煩惱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舍諸見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拔一切惡刺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至一切智城道因。何以故?於善知識處,得一切善法故;依善知識力,得一切智道故。善知識者,難見難遇。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善知識為燈,照一切智境界故;善知識為橋,度生死故;善知識為蓋,生大慈力,覆一切故;善知識為不虛,照一切法真實相故;善知識為海潮,滿足大悲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善知識者,則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十力妙寶;善知識者,難見難遇;善知識者,無盡智藏;善知識者,功德山王,善知識者,開發示導一切智門,能令一切入薩婆若海,究竟清淨無上菩提。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善知識者,則為慈母,生佛家故;善知識者,則為慈父,以無量事,益眾生故;善知識者,則為養育守護,不為一切惡故;善知識者,則為大師,教化令學菩薩戒故;善知識者,則為導師,教化令至彼岸道故;善知識者,則為良醫,療治一切煩惱患故;善知識者,則為雪山,長養明淨智慧藥故;善知識者,則為勇將,防護一切諸恐怖故;善知識者,則為牢船,悉令越度生死海故;善知識者,則為船師,令至一切智法寶洲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門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滿足大悲水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善知識教,猶如春日,生長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識教,猶如滿月,凡所照及皆使清涼;善知識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諸獸熱渴;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能開一切善心蓮華;善知識教,如大寶洲,種種法寶充滿其心;善知識教,如閻浮樹,積集一切福智華果;善知識教,如大龍王,於虛空中遊戲自在;善知識教,如須彌山無量善法,三十三天於中止住;善知識教,猶如帝釋,眾會圍繞,無能映蔽,能伏異道、修羅軍眾。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晝夜精勤意不迷誤進前求道,如遭劫燒救護頭燃,初中竟夜亦不廢忘,是故說,以有是諸念,自身常建行也。若其不如是,終不得意行者,生死長遠亦無端緒,解知泥洹已離三界過去未來現在,是故說,若其不如是,終不得意行也。

——《出曜經·惟念品》

親近善知識,所求無不成,恭敬受其教,無放逸奉行,速證於涅槃,離怖常安樂。

——《本事經·一法品》

若人勤精進,無利而不獲,是故當晝夜,精勤不懈怠。山谷微流水,常流故決石,鑽火不精進,徒勞而不獲,是故當精進,如壯夫鑽火。

——《佛所行贊·大般涅槃品》

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勤恭敬供養諸佛,攝受圓滿殊勝善根,常求親近真善知識恆無厭倦。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巧便行品》

於善知識教無厭,一切諸義皆現前

善男子!其有隨順善知識教,諸佛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教,近一切智!於善知識教,心無厭故,一切諸義悉現在前。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一切菩薩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為根本,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出,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離如是諸障難故,若發希求善知識心,不用功力,則便得見,乃至究竟成一切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善男子!於是佛法中倍應恭敬愛念生清淨心,於善知識中應生如佛想。何以故?為善知識守護故,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常啼品》

菩薩得近善知識故,能速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薩常勤求善知識,為聞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三界煩惱,皆悉萎悴。菩薩至心求佛語時,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設踐熱鐵,猛火之地,不以為患。菩薩為一偈故,尚不惜命,況十二部經?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況餘財物?聞法利故,身得安樂,深生信心,直心正見。

——《大方便佛報恩經·親近品》

若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應當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何以故?欲速覺一切智故。彼菩薩摩訶薩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起十種心。何等為十?所謂:於善知識起給侍心、不違心、隨順心、歡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願心、如來心、同滿行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善知識起十種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

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因善知識,令我見佛;因善知識,令我聞法。善知識者是我師父,示導於我諸佛法故;善知識者是我眼目,令我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是我津濟,令我得入諸佛如來蓮華池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善知識者,則為慈母,生佛家故;善知識者,則為慈父,以無量事,益眾生故;……善知識者,則為導師,教化令至彼岸道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得安樂。

——《大方便佛報恩經·對治品》

於善知識發慈父心,能生一切諸善法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如來慈父,無上世尊,世間妙藥,世間眼目,於三界中能拔其苦,施與快樂。所以者何?我等今者得脫苦難。我等今者,當念佛恩,當念報恩。

——《大方便佛報恩經·慈品》

我念善知識,一切種智道,依止善知識,滿足白淨法。具足眾善利,功德普成滿,究竟一切法,成就薩婆若。知識為大師,安立無上法,無量無數劫,不能報其恩。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於善知識心生渴仰,以善知識薰習其心,於善知識志欲堅固,方便求見諸善知識心不退轉,願得承事諸善知識心無懈倦;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滿眾善;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生眾福;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長眾行;知由依止善知識故,不由他教,自能承事一切善友。如是思惟時,長其善根,淨其深心,增其根性,益其德本,加其大願,廣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賢道,照明一切諸佛正法,增長如來十力光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菩薩具智慧故,而能勤求諸善知識,見善知識已心生歡喜,如師尊想親近依止。由能依止善知識故,即發起精進,斷除一切不善之法,圓滿一切清淨善法,勤行遠離一切障染,離障染故獲得輕安,善修淨行離身語心一切過失。由清淨故於所得法尊重稱讚,由重法故多習空觀,習空觀故不起有所得見,離有所得見故順行正道,入正道故能觀真實。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依止善知識亦復如是,能成一切佛法大器。又如大海眾流所歸,菩薩因善知識從彼出生故,即得圓成一切菩薩行法及一切佛法。如寶積經云:「佛言,迦葉,如人乘船入其大海,而於中流船忽破壞,是中或有依一版木或餘椽木,隨得所依安隱到岸。迦葉,菩薩乘於一切智心之船亦復如是。忽於中流壞失菩薩乘法,若遇善知識而為依止,彼即還得一切智心,乘諸波羅蜜多法運載而行到法界洲。迦葉,所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而悉依止善知識故。是故於諸善知識所供養承事而為最上。」

——《大乘寶要義論》

善男子!若有菩薩不依明師,亦不依止善知識。以是行類相貌,染著世間而自迷惑。如是菩薩,則不能住出世方便智輪,不名福田,亦不能善知眾生諸行。若見不成法器眾生,及聲聞、闢支佛乘根不熟者,於是人所顯示大乘是名愚痴。無巧方便而教大乘人舍菩薩道,令修聲聞、闢支佛法,是為錯謬不識人根。

——《大方廣十輪經·智相品》

當知是人墮於二地,若聲聞地、若闢支佛地。以是誓因緣故,起於魔事。是人以不親近依止善知識,不問阿惟越致相故,為魔所縛益復堅固。所以者何?是菩薩不久行六波羅蜜,無方便力故。須菩提!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夢誓品》

云何名啞羊僧?不知根本罪,不知犯不犯,不知輕重,不知微細罪而可懺悔,愚痴無知不見有罪可畏,亦不依止善知識丈夫,不數親近善知識丈夫故,不能諮問經中深義,何者是善非善?何者犯重何者犯輕?修行何事為善何事為惡?如是等相名啞羊僧。

——《大方廣十輪經·眾善相品》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

相關焦點

  • 學處 | 何謂「善知識」
    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複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
  • 親近善知識的三個條件
    我們在修學佛法時,常常因為找不到善知識而苦惱,遇到善知識了又不知道怎麼才能去親近,請大和尚開示。如果你覺得遇不到善知識,首先要想一下:是不是有善知識在你身邊而被你忽略了呢?親近善知識,也並不是說一定要面對面地與善知識在一起,關鍵在於你的心是否願意靠近善知識,與善知識相應,接受善知識的教誨。
  • 智慧法語:佛陀揭秘你此生能遇到善知識的前世因果
    【佛經介紹】《法華經》為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主要講述「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祖師贊為「成佛的法華」。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佛言:「……復由善根所攝受故,常不遠離真善知識,謂諸如來、應、正等覺及諸菩薩摩訶薩眾、獨覺、聲聞並餘能贊佛、法、僧者,常得親近恭敬供養。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恭敬供養諸佛,圓滿殊勝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攝受,速能證得一切智智。
  • 佛說不挑撥離間定獲五大福報
    遠離兩舌的這五種功德法中,由個人的身體,一直說到善知識。因為先有個人,而後才有眷屬。有信仰而後才有修行。信仰修行,都由於善知識的啟示。這不壞法行的獲得,由於自己的道心堅固,於所修才能持久不壞。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善知識者,善於知因識果,或德高望重,為眾人之所知識。佛教裡尊稱各宗的長老,或說法的法師為善知識。信仰佛教,欲得認識佛理,則必須親近善知識。不兩舌的人,由於不以兩舌誑惑他人,所以生生世世,獲得德高望重而不可破壞的善知識,做他的導師。
  • 善惡知識的辨析及當今外道邪師的十九種表現
    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住,依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起。」 《妙法蓮華經》:「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學佛弟子,所得一切功德勝利,都是善知識所賜予,所以我們應該以虔誠之心,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如此,修行就能步步上進,近諸佛位。古德有云:「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
  • 智慧法語:佛說不挑撥離間將得家庭和睦等5大福報
    【佛經介紹】《十善業道經》,為佛在娑竭羅(意為「鹹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即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從語言上遠離妄語、兩舌、
  • 什麼是佛教中的「善知識」?值遇善知識是我們的大因緣
    《妙法蓮華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那麼何為善知識呢?
  • 靜波法師:如何跟善知識修學?答案在這裡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蔡勝雄) 佛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針對八萬四千類眾生,對治八萬四千類煩惱。要多聞多思,適合自己的法門就是最好的。真正要體悟佛法,善知識就好比一條路、一座橋梁,順著他的指引,能夠達到解脫的彼岸。 視師如佛 佛法從恭敬中求,弟子需要一心敬信師父,由此而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廣增福報。
  • 一切功德都從善知識來,凡莊嚴事無來無去,哪一樣不是犧牲中來
    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蒙佛授記,得如來法水灌了頂的大菩薩。菩薩的一切功德,都從善知識來。他能護持你,教導你,使你增長佛慧,安住在一切法門中。善知識的功德,是應該常常思維的。三世一切佛菩薩於一切處化現成道,神通說法,這一切也見到了。得了清淨的智眼,所以能見一切菩薩的境界,遍十方三世,虛空一樣的無量無邊。善財在這樣的正觀中,得了不思議善根,身心也清淨而柔軟了。彌勒菩薩說:善財!菩薩有了願智,那是決定能修菩薩行的。普賢行,應從親近善知識中去信解它。如有人聽了,能立願實行的,他必能成佛。
  • 若不見性,修盡一切善法也不能成佛!
    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閒文書,都無用處。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
  •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華分享—善知識修法
    上師是不是佛那是他的事情,在你心目中他是不是佛那看你的修行。把上師當做佛不是為了他修佛,而是為了讓你成佛。
  • 《妙法蓮華經》講記·精簡版|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我們今天要讀的是第二十七品,這一品叫《妙莊嚴王本事品》。從這一品的題目就能看出,經文所要說的就是種種微妙莊嚴的境界。這部《法華經》從一開頭就告訴我們,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讓所有眾生都能夠成佛,這是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也是我們講經說法的目的。每個人學佛,就是為了成佛,而成佛,就是做一個沒有煩惱的人。
  • 《善惡知識的辨析及當今外道邪師的十九種表現》——弘恩師父7月13日佛學講座講義
    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住,依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起。」 《妙法蓮華經》:「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學佛弟子,所得一切功德勝利,都是善知識所賜予,所以我們應該以虔誠之心,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如此,修行就能步步上進,近諸佛位。古德有云:「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
  • 這位佛系口譯員太6了!來看妙光法師的英語是怎樣練成的…
    視頻中的這位「佛系譯員」就是星雲法師的首席翻譯妙光法師她出生在臺灣,12歲移民澳洲果然不管在什麼行業專業知識夠硬、英語又好的人總是更容易發光發亮~開悟就是佛性的彰顯,因此,佛性往往被稱為佛的本質,或開悟的本質。釋迦牟尼佛 Buddha Sakyamuni:往往又稱為瞿曇佛(Gautama Buddha),指賢劫千佛當中最近出世、住於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間的佛。法道 Buddhist Path :得到正覺或證悟的過程,亦指修行的三種邏輯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 佛陀:有十種善,就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算是成道了?
    每一部經典都有佛陀說法成道的經典,但若要辨別是最高果位的成道,除了成佛,中國第一部佛家經典《佛說四十二章經》就有明確記載。經典中本師釋迦摩尼佛講訴沙門持戒、斷欲、精進等修行法門,其中關於斷欲這一章節就是成道的關鍵法門。佛陀告訴我們有十種善,也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成道?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成道?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比如,凡夫如果能斷惡修善,在善地相對於惡地而言,就是除熱得清涼。又比如,阿羅漢們滅掉了生滅「有」相,證得身的空性。空相對於有來說,就是除熱得清涼。阿羅漢還住在空境中,他們聽了佛對聲聞的成佛授記,在悚慄中滅掉了對「空」的執著,這也是除熱得清涼。
  • 佛說: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
    佛家有文:有益於人為善,有益於己為惡。有益於人,則毆人、打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這句話很好理解捨生取義則為善,自私自利則為惡。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就算打孩子罵孩子,但是這是為了孩子知錯改錯,一心是為了孩子好,所以這是善,那麼父母老了,我們就要去孝敬父母,這就是種善得善。如果一個人只想著自己,就算恭敬別人,以禮待人,但是心裡卻是想著從別人身上為自己撈好處,這不是在算計別人嗎?難道這還不是惡嗎?而往往這些人是種惡得惡,自私自利終會害了自己。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可見其「無住」的思想不用說以一部《壇經》加以詮釋,於一稱謂上亦能瞭然於前了。《勸發菩提心集》中佛對寶明菩薩所提出對善知識該如何認定時,有這樣的一段對白:「爾時寶明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以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
  • 佛說,常行這10件事,是為最吉祥!
    也並沒有所謂的「什麼時候不吉祥,什麼時候不能誦經」之說。在時間上,我們已經知道時時刻刻都是吉祥如意。但什麼樣的人最為吉祥?這在佛教經典《佛說吉祥經》中亦有提及,一日,佛在舍衛國祗陀園孤獨精舍,曾有眾神和眾人來到佛的住所。請佛開示:「我等天人眾,願永遠幸福,我佛慈悲,請告訴我們如何才能獲得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