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要讀的是第二十七品,這一品叫《妙莊嚴王本事品》。從這一品的題目就能看出,經文所要說的就是種種微妙莊嚴的境界。
這部《法華經》從一開頭就告訴我們,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讓所有眾生都能夠成佛,這是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的目的,也是我們講經說法的目的。
每個人學佛,就是為了成佛,而成佛,就是做一個沒有煩惱的人。佛與凡夫的差別,就在於凡夫有煩惱,佛沒有煩惱。
前面的藥王菩薩本事品教我們,要想利益眾生,必須要忘掉自我的存在。人要破掉自私狹隘的心,然後才可以再去度眾生。
緊接著的是妙音菩薩本事品和觀音菩薩普門品,這兩品經文教我們教育的兩大原則,就是言教和身教。妙音菩薩品教我們用語言、用妙音來教導眾生。但教育人,單單靠言教不夠,沒有說服力,還必須用觀音普門品的方法,用身體行為來做給大家看。
言教是說到,身教是做到。諸佛菩薩應化人間都是這樣,歷代祖師大德也是這樣,給大家做榜樣。
後面的陀羅尼品,是用來保護我們自己能夠安全地修行。大家知道,修行的過程裡面有種種冤親債主的幹擾,也有種種天魔外道的折磨,還有自己個人的業障,要想修行的道路一帆風順,就需要陀羅尼神咒的加持。
修行順利了,就能獲得妙莊嚴的功德,所以這個「妙莊嚴」表面上是指一個國王的名字,其實是要告訴我們,修行法華一乘的道理,內能莊嚴其身心,外能莊嚴其國土。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
佛告訴我們說,在過去無量無邊劫以前,有一個佛,名字就叫做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後面還有三個名稱,意思就是佛的十大名號當中的三個,如來、應供、正遍知。這個佛的國名叫做光明莊嚴,他那一劫叫喜見劫。
這個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的國土裡面有一個國王,名字就叫妙莊嚴王。妙莊嚴王的夫人名字叫淨德,以清淨的功德來淨化心的意思。如何做到淨德呢?就得參考她兩個兒子的名號,淨藏和淨眼。
淨眼就是清淨之眼,這個眼不僅僅是指眼睛,而且是指他的心眼,他的心已經開悟了,所以心眼通達,心眼光明。有了淨眼的功德之後,已經悟入了佛之知見,現在就要悟後起修,修福修慧,獲得淨藏的功德,無漏之功德藏,名為淨藏。
這樣具足淨眼、淨藏兩大功德之後,才能獲得淨德。所以我們要倒過來看,從兩個兒子的名字,一直看到他母親的名字,然後合起來,才稱為妙莊嚴。所以要想獲得妙莊嚴,必須具足淨德、淨藏、淨眼。用這一家人的名號來形容修行的功德,這些表法,你要看懂。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
我們要想獲得妙莊嚴的功德,首先要從這兩個兒子的名號上去著手。
這兩個兒子有大神力,用來修福修慧。修福的心,名為慈悲;修慧的心,名為平等;慈悲與平等就是福慧的因。
「久修菩薩所行之道」,「久修」就是堅持到底的意思。天底之下,堅持最難。任何一件事,讓你堅持一輩子行嗎?不要說一輩子,堅持一年很多人都會覺得太難了。所以人啊,對自己選擇的人生目標一定要學會堅持,貴在堅持,能堅持就能成功。
這兩個兒子太厲害了,所有這些菩薩道都明了通達。
檀波羅蜜,就是布施。我們修布施,只是偶爾看到一些可憐人的時候,布施的心忽然間就生出來了,沒有看到的時候就忘記掉了,這說明自己愛心不夠。我們現在要激發自己永遠保持一顆奉獻的心,奉獻給家庭、社會、全人類,乃至一切眾生。
尸羅波羅蜜,就是持戒。佛規定了五大根本戒律,殺盜淫妄酒。為什麼每個學佛的人一入佛門就要受三歸五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啊!
第一條戒律叫「不殺生」,原因很簡單,因為一切眾生都把生命安全看作最重要;第二條戒律叫「不偷盜」,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財產被人盜取;第三條戒律叫「不邪淫」,誰不想保障自己家庭的穩定呢?第四條戒律叫「不妄語」,大家都不願意被騙,不妄語是保證我們的誠信,讓我們能在事業上成功;第五條戒律叫不飲酒,是讓我們要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不要犯迷糊。
羼提波羅蜜,就是忍辱。小不忍則亂大謀,很多時候忍不住了,本來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就會引發成殺人的大案件。我們自己要好好地掂量掂量,我們很多時候是不是也有衝動的毛病?忍辱波羅蜜對菩薩修行來說至關重要,不忍辱就沒辦法生起慈悲,不能長久地保持慈悲,菩薩道難以堅持到底。
毗梨耶波羅蜜,就是勇猛精進。懶散是當代人的通病,這一代的人科技進步了,吃的穿的用的什麼都有,在學習上和生活中懶惰懈怠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風氣,要不得。
禪波羅蜜,就是禪定。禪定有啥用?能夠讓我們頭腦保持冷靜。現在整個社會太浮躁了,有空的話,每天都應該坐禪半個鐘頭來訓練一下自己的心保持安住。
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般若智慧是用來看破放下的,我們之前講過很多次了。
方便波羅蜜,就是善巧。因為度眾生需要各種方法方式,千變萬化,隨機應變,這些都叫做方便波羅蜜。我們要學會在說話做事當中,把善巧方便運用開來。
後面還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修這個能夠令我們福德智慧迅速地增長。「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三十七道品都是助道法,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成就佛道。
「皆悉明了通達。」這兩個王子他們對這些法門都明了通達。我們現在才懂一點點皮毛,根本就沒有入門。
「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這兩位王子首先是得到了菩薩淨三昧,因為他們都明心見性了,見到佛性本來清淨,所以這個淨三昧先得到。
還得到了日星宿三昧,日月星宿是世間大自然界裡面最明亮的東西,所以這是一種令心地光明的三昧;還有淨光三昧,清淨光明,這是無漏智慧開發出來了;還有淨色三昧,那是他的神通變化,能變一切萬物。
還有淨照明三昧,這是普度眾生的善巧方便,他能夠照明世間,給黑暗的世間帶來光明;還有長莊嚴三昧,能夠增長我們的無量功德,還能令我們的內外莊嚴都能夠不斷地增長壯大;還有大威德藏三昧,獲得這種三昧的人,威德具足;「於此三昧、亦悉通達」,這兩位王子,通達這麼多三昧。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湧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這個雲雷音佛,他為了引導妙莊嚴王,以及愍念眾生的原因,才說這部《法華經》。
現在佛到他們國家去弘法了,消息被這兩個兒子給聽到後,他們想要趕緊去親近佛,聽佛說法。於是他們就去找母親,並告訴母親說,現在雲雷音佛來了,我們要趕快去親近供養,聽經聞法。為什麼呢?因為現在雲雷音佛,對天上人間一切眾生說《法華經》,我們要趕快去聽聞接受這個修行的道理。
他母親就告訴兩個兒子說,現在你爹妙莊嚴王信奉婆羅門外道,不肯學習佛法,沒有這個機會去,我們一家四口人就去三個,總有遺憾,最好一家都來皈依學佛,那多好啊!
這兩個兒子心裡感慨說,我們兩個都是佛的弟子,媽媽你也是個佛弟子,唯獨老爸是個外道,生此邪見家,真倒黴。
他母親告訴兩個兒子說,雖然你爹是學外道的,但是也有點善根,你應該想辦法去度度你的父親,示現神變等等。
於是這兩個兒子到了父親眼前的時候,就飛到空中,有七棵多羅樹那麼高,還在空中變來變去。他們身體上一會冒火,一會出水;一會讓自己的身體大到塞滿虛空,一會又把自己變得跟螢火蟲那麼小;有時在空中飄來飄去,有時突然消失;一會鑽進地下,一會在水上行走;反正這樣折騰來、折騰去,搞得很熱鬧。
他的父親看到兩個兒子這麼有能耐,簡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
父親見到兒子多麼有禮貌,還向兒子合掌,然後很恭敬地問兒子,兩個寶貝啊!你們的能力是從哪裡學來的?你老師是誰呀?
現在兩個兒子告訴父親說,有一個佛叫雲雷音宿王華智佛,現在就在我們皇宮不遠的地方,他正坐在菩提樹下為大家說《妙法蓮華經》,他就是我們的老師。
你看,現在老爹已經心服口服了,他就祈求兩個兒子說,趕快帶我去見見你的師父,到底是何許人也?
兩個兒子看到父親這樣地懇求,就答應了,但是答應之前,先要跟母親說一下,然後一家人一起去見佛。所以他們就跑到母親那邊說,現在老爸已經善根萌芽了,願意跟我們一起去見佛,他也已經具備了發菩提心的能力了。
這兩個兒子懇求母親說,現在父親也得度了,你自己早就學佛了,我們兩個要跟著佛出家修行,不知道老媽肯不肯?我們自己過去跟父母做思想工作,真是軟磨硬泡,好話說盡,要講很久的道理父母才答應讓我們出家。現在這兩個兒子也是這樣祈求母親。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如優曇缽華,值佛復難是,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後面用偈來跟母親說,我們現在要出家作沙門,希望母親能夠答應,因為佛出現在世間如優曇缽華一樣難得一見,幾百年、幾千年可能才開一次花。他用這個來比喻說,要很久才會出現一個佛。所以「值佛復難是」,遇到佛不容易啊!「脫諸難亦難」,要想解脫三苦八難也很難,遇到佛出家修行比那更難,所以說,「願聽我出家。」
這個母親倒是很開通,她說,我現在允許你們出家,因為佛很難一遇,這樣的大善知識,天地之間,難得遇一回啊!
現在這兩個兒子還舉了另外一個比喻說,就像瞎了一隻眼睛的烏龜,這個烏龜在海裡遊得很累,想要把腦袋伸到浮木的洞裡面去勾在那裡休息一會兒,現在這隻烏龜眼睛瞎了一隻,要看準那個洞穿進去,你說有多難。這個比喻的意思就是說,要遇到佛不容易啊!既然今生有緣遇到了,那我就得要緊緊抓住,不能放棄。
他要求父母說,我們兩個宿福深厚,很有福報,今生能遇到佛,希望能夠聽我出家。所以出家最關鍵的就是能夠遇到真正的大善知識,假如遇不到,出家就很麻煩了。
「彼時妙莊嚴王后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看來皇宮裡面也有很多人善根深厚,他們也有能力修行法華一乘。
淨眼菩薩早就證得法華三昧,淨藏菩薩也早就通達了離諸惡趣三昧。他們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所以現在要出家修行普度眾生。
這個淨德皇后也很了不起,她也得到了諸佛集三昧,她能夠聚集一切諸佛功德,「能知諸佛秘密之藏」,諸佛秘密之藏所有的功德她都會知道,這個也很了不起。
這兩個兒子用種種辦法來引導自己的父親,讓他對佛法有更堅定的信心。做孩子的就應當如此,這才是佛門真孝子啊!孝順父母不單單是給他吃的、住的,最關鍵的是要讓他心裏面離苦得樂,讓他生命獲得解脫,永遠不要再輪迴六道。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值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
現在國王帶了一批人,夫人帶了一批人,兩個兒子又帶了一批人,三批人一起去見佛。見到佛以後,先禮佛三拜,然後繞佛三圈,這是古印度那邊最高的禮儀。
當時,佛就為妙莊嚴王說佛法了,先說了一些讓他開心歡喜的話。我們大家要學這一招,跟任何人說話之前,先要把他逗開心了,讓他有好感了,然後你再說重點,這樣對方容易接受。
現在國王聽了佛說的話,太開心了,就把自己身上的珍珠項鍊拿來供佛,這些東西都很值錢,價值百千兩金。他們把自己身上的裝飾物散在佛的上面,這些珠寶在空中還會化成四柱寶臺,臺中還有大寶床等等,然後床上還坐了一個佛,放大光明。這些都是佛的神力加持,目的是令眾生歡喜。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稀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否?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妙莊嚴王讚嘆佛說,佛的相貌太微妙,太莊嚴了。
現在佛告訴四眾弟子說,你們大家有沒有看到國王現在就合掌站在我的面前?佛給國王授記說,這個國王就要剃度出家了,修行很精進,他將來成佛後,就叫娑羅樹王佛。國名大光世界,劫名大高王劫。娑羅樹王佛將來度的眾生很多。
國王一家四口全部出家,他出家後,於八萬四千歲中精進修行,然後得到了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國王出家以後,證到了三昧,自己非常開心,所以現在回顧以前,自己是如何遇到佛法?如何出家證果的呢?要感恩自己的兩個兒子,假如沒有兩個兒子引導他學佛,他也不可能證到果位。
他開悟了以後,自己知道,原來這兩個兒子是我的善知識,是來度我的。現在很多居士家裡不也是這樣,孩子們先學佛了,然後把自己的老爹老媽度來學佛。你要知道,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善知識,可能就是你前生的老師,現在投胎來做你的兒女度你,那是他大慈大悲,所以這個緣分是很不可思議的。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否?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稀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
這句話說得好啊!什麼樣的人能遇到善知識呢?有種下善根的人。假如一個人沒有種下善根,他今生就遇不到善知識,就沒有機會真正聽到正法。
什麼樣的人有資格稱為善知識呢?他必須要能夠作佛事,修行弘法都達到一流境界,內修戒定慧,外度一切眾,這才是真善知識。
善知識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大因緣,每個人想要成佛,沒有大善知識引導的話,基本是不可能,因為善知識能引發你發菩提心,能引導你不走錯路。
這兩個孩子曾經供養過這麼多的佛,難怪善根那麼高。因為在過去一切諸佛所都是受持《法華經》,所以他們兩個對《法華經》特別注重。
這妙莊嚴王現在很開心,他讚嘆佛有無量功德、智慧;佛頭頂上面的肉髻還會放出光明;佛的眼睛廣長,是紺青色的;佛的牙齒又白,又整齊;佛的嘴唇紅通通的,就像頻婆果。
「爾時妙莊嚴王,讚嘆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誡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現在妙莊嚴王出家後證果了,開心得不得了,繼續讚嘆佛說,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我從今而後都不會再生起邪知邪見了,也不會再生氣傲慢了。
說了這些話以後,他就拜佛,出去了。佛跟大家說,這個妙莊嚴王就是現在的華德菩薩,而淨德夫人就是現在釋迦牟尼旁邊的光照莊嚴相菩薩。
兩個兒子就是藥王、藥上這兩個大菩薩,這兩個菩薩也是早就成就的大菩薩,他們能夠於千萬億諸佛所,種植下巨大的功德之本,成就無量不可思議諸善功德。
假如有人能夠聽到藥王、藥上這兩個菩薩的名號,只要耳朵裡聽到,心裏面記住這兩個菩薩的名號,那麼這個人的功德就很大了,大到連天人都要禮拜他。
現在這一品講完了,講完了以後,居然這麼多人遠塵離垢,外面遠離了紅塵滾滾,內心遠離了煩惱汙垢。所以我們也一定要做到遠塵離垢,然後於諸法中,才能得法眼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