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是一種統合佛教各宗教義的理論體系,更是一個整合佛教各派法門的修行路線。歷史上,大乘佛法自印度興盛,逐漸形成了中觀、瑜伽兩大支派。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譯經家——鳩摩羅什和玄奘,同時也身居當時中印佛教界的頂嚴,各自系統翻譯傳布了中觀、瑜伽兩派的根本經典,為漢傳佛教打下了深厚的大乘根基,蔭澤至今。說中觀、瑜伽是漢傳佛教的直接源頭,應不為過。不過長期以來,人們更多注意的是雙方在空性等根本命題上的對峙與張力,而相對忽視了兩者在修行道路方面的相通與一致。這種相通性與一致性 就是「道次第」,而這對於登地之前、尚處於有分別境界的凡夫來說,恰恰是更為重要的修學內容。
「道次第」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見行相應」。「見」是中道正見,不落空有二邊;行是六度萬行,不外般若、方便。「道次第」有著嚴謹明確、循序漸進的修學次第,對此中觀、瑜伽兩派諸大論師多有論及,其中代表性著作屬中觀派的,如龍樹菩薩的《寶鬘論》,提婆菩薩的《四百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集學論》,蓮花戒菩薩的《修習次第》三篇;屬瑜伽派的,如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現觀莊嚴論》,無著菩薩的《大乘莊嚴經論》,法稱菩薩的《釋量論·成量品》等等。印度論師多以「二諦」、「三乘」、「十地」為基本架構開演道次第法要。到印度佛教後期,阿底峽尊者在藏地作《菩提道炬論》,綜合了中觀、瑜伽兩派思想而成立「三士道」,為藏傳佛教繼承至今。相比之下,以上諸多論典在漢地僅有少部分得到翻譯,對日後漢傳佛教發展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若從更寬廣的歷史背景來看,其中或許能透露出某些甚深緣起的意味。最終漢傳佛教走出了一個與印度佛教既有著深刻關聯,也有著獨立個性的發展軌跡。鳥瞰作為漢傳佛教主體的「大乘八宗」,大致可分為三門:一是漸門,包括三論宗、慈恩宗和律宗;二是圓門,包括天台宗和賢首宗;三是頓門,包括禪宗、淨土宗和密宗。
所謂漸門,本於緣起性空之正見,承「見行相應」之祖範,以「二諦」、「三性」為要旨,代表經典如《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可謂續接印度佛法之餘脈。其起自東晉,終於唐武,其後幾近遷滅。
所謂圓門,本於一念法界之止觀,創「教觀相應」之宗風,樹「圓融無礙」之高標,代表經典如《法華經》、《華嚴經》,可謂開闢漢傳佛教之氣象。天台近承中觀,賢首遠紹瑜伽,然由漸轉圓,舉一反三,宣如來之密旨,闡菩薩之未盡。其興自隋唐,延於兩宋,其後亦衰微不振。
所謂頓門,本於自性真心之本覺,倡「三昧相應」之法門,立「頓超直入」之方便,代表經典如《楞伽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可謂成就漢地佛教之風貌。禪宗一個話頭,能備明心見性之功;淨土一句佛號,亦收橫超三界之效。其顯於中唐,綿延不絕,巨匠迭出,直至明清。密宗雖短祚於漢土,然風靡於雪域,大抵也是因眾生欽慕即身成佛之速疾所使然。
不難發現,漸、圓、頓三門在歷史上有著起承轉合的內在邏輯。漸門能以教行相資,取漸趣遠,其利在謹,然傳之日久,其弊在隔。繼而圓門乃起,以圓銷隔,教門偏弘,其利在通,然傳之日久,其弊在迷。隨之頓門遂興,以頓破迷,行門獨勝,其利在直,然傳之日久,其弊在疏。
道次第、圓教觀、頓法門三者之間本無孰優孰劣之分,皆為諸佛菩薩隨順眾生之善巧方便,唯接應機,非判利鈍。時至今日,隨眾生根性、依報之流變,道次第恰能以其之謹,進補頓門之疏,從而順應現代人之根性,亦能重整法門中之流弊。近年來,道次第之弘揚越發顯示出勃勃生機,可謂大勢之所趨、教法之幸事矣!
《大般若經》是道次第法系的根本經典。龍樹菩薩所造之《大智度論》和彌勒菩薩所造之《現觀莊嚴論》,皆是開顯《般若經》成佛次第與甚深密意的無上法寶,各自獨傳於漢地與藏地。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總依《現觀莊嚴論》,別依阿底峽尊者之《菩提道炬論》,並融會《瑜伽師地論》等要典,著《菩提道次第廣論》,集顯教道次第之大成。太虛大師感慨,《廣論》力闡之道次第正是扶持雪域教法五百年不墮之最主要原因。而漢地之《大智度論》傳世一千六百餘年間,卻罕有古德依此顯揚《般若經》所含道次第之教說,不能不說是一樁千古憾事。
近來,慈光禪學院之惠空法師著成《般若道次第》,以《大般若經》為指歸,著力發揮《大智度論》之深義,並攝取大乘各宗之菁華,將漢傳佛教本具之道次第思想展現於世,亦將其與臺賢之圓教、禪淨之頓法融會貫通,見地獨到,成一家言,填補了漢地經論教說中的一個空白,可謂有功於釋門、無愧於前賢!
我與惠空法師已經相識二十多年,彼此是非常好的法友。惠空法師精研教理,博通禪觀,致力於倡導弘揚純正之漢地禪法,聲斐海內,化人無數,是當今難得的法匠。我們不時在法義上討論切磋,愜意愉悅的同時,在佛法上也增益良多。今年9月2日惠空法師專程來到龍泉寺,特意囑我為《般若道次第》一書作序。此書凝聚了惠空法師多年來博聞精思的成果,構想宏闊,盡理顯微,亦有縱通三藏、橫跨八宗之氣概,讀後令人不忍釋卷。也同樣希望讀者朋友從此寶山飽餐法味,滿載而歸。
學誠法師序
2014年9月18日
於北京龍泉寺
惠空法師簡介
惠空法師1957年出生於臺灣屏東市。於大學期間接觸佛法並擔任師大佛學社社長。1983年披剃於三峽智諭長老座下,時於中華學術院佛研所就學三年。
法師長期投入僧伽教育及青年學佛工作。1987年出任圓光佛學院及佛研所教務長。此後陸續在多所佛學院、佛研所授課,並創辦慈光禪學院。現任臺中太平慈光寺住持、慈光禪學院院長、淨覺僧伽大學研究所教師、廈門南普陀佛學院研究生導師、廣東南華寺曹溪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江西寶峰佛學院教授中論、雲居山真如禪寺教授禪宗。
法師善於經論解讀,如成唯識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楞嚴經、攝大乘論、大乘起信論等,皆能自學並宣講。又以佛法住世不離教、證,創辦慈光禪學院,以各宗禪觀理論導正禪修知見。
法師自修禪宗永嘉禪法40年,並帶領大眾用功。永嘉大師為六祖弟子,融天台禪法於一爐,後期禪宗看心與默照禪,即與永嘉禪法相通脈衍。除永嘉禪法,亦大力讚揚參話頭,以高峰禪要、大慧語錄等為指南,並以教理剖析參話頭參疑之作用。
法師長年帶領慈光禪學院聞燻各宗經論禪觀,並每年春季21日、冬季49日領眾禪七。亦於海內外發表多篇禪觀論文、僧伽制度論文,及著作:《禪宗心要》、《般若道次第》、《臺灣佛教發展脈絡與展望》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