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慈光寺的參訪旅程期待已久,短短兩日充實的學習與體驗,只覺時光匆匆,意猶未盡!參訪慈光寺的行程乃陳子豪學長所推薦,雖然我個人先前對慈光寺與惠空法師了解有限(僅限於翻閱晨曦社社辦所收藏之惠空法師著作《般若道次第》),卻亦仰慕法師以般若、禪修見長之名,是以非常期待此行。和同學們參訪慈光寺雖只有一周末的時間,聽聞、學習所得的收穫卻是非常充實,的確不虛此行。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惠空法師雖是國文系專業出身,卻大大顛覆一般人對於文組性格偏重感性、直覺的固有印象,向同學們講解緣起性空的概念時,皆為縝密的邏輯思惟循序漸進。上課時,讓人感覺置身一次《中論》問答的實況再現!有時同學們對佛法中「假名安立」觀念的普遍性提出疑惑:「倘若萬法相待而有,那『我』也相待嗎?」法師便立馬出手回擊:「一個念佛的『我』假如能夠獨立存在的話,在哪裡?是在你的嘴唇、舌頭,還是牙齒?假若是舌頭,那沒有嘴唇和牙齒的話,『我』能念佛嗎?」如此一來一往的問答,讓我們一般對於我、法固有的執著顯露無疑,不得不承認這些執著的虛妄性。同學們從課程當中的學習,對般若智慧的理解愈加深刻,更讓人對於佛法的普遍性及其屹立不搖的智慧升起信心。
此次佛法問答中,也得以向法師請教一個困擾已久的問題。最近因同學們研讀蕅益大師的《天台教觀綱宗》,討論及「般若」的判教問題——若二諦圓融的緣起性空判為通教,般若是否不究竟或不如別教、圓教的佛法知見呢?惠空法師以生動的譬喻告訴大家,實際上佛法見解安立為通教、別教、圓教,就如做各種工程需要不同的測量單位。若是蓋一座房子,就用公分、公尺為標準;若是天文物理的工程,就必須以光年為準。依於現前基礎認知的培養與煩惱的破斥,有若公分、公尺一般的通教教法已是足夠。同時法師也強調,最究竟的空性實則超越於所有空、有的相待安立之外,故最深的般若實際上就是圓教的知見。所有佛法見解淺深的不同都是為眾生不同階段之需要而有;若不通達通教的道理,更不可能了解別教、圓教所要通達的生命境界。經由法師此番講解,讓人意識到修學佛法中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如《六祖壇經》曰:「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所有佛法依眾生心相而起,因此即便學習各種教理、判教框架,我們也不應在其中迷失,於分別之上再妄加分別。面對各種不同法門,我們應該了解這些法門於修學中佔據的位置,學習以靈活的思考、願意不斷深入的開放態度面對佛法。若是在文字上鑽牛角尖,便是有違佛陀為開展智慧、破除執著而宣說佛法的本意,背離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之道理。
此次參訪慈光寺,算是初次認識一個禪修道場的道風及對生命智慧的追求,實在是獲益良多。感謝惠空法師、常住師父與護持居士對大家的照顧!同時也感謝同學們的踴躍參,希望大家以此行所聽聞、修學,生命皆得以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