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講中,法師曾例舉了四種禪法,即「根本四禪」、「聲聞禪」、「大乘有相禪」和「大乘無相禪」,並揭示出它們的本質差異在於所依理的不同。由於所依理的不同,決定了四種禪法的所緣境、所行境界和所證果必然有所差別。
在本講中,法師就轉觀中間發生轉換的環節,重點標舉了五種要素,依次是:
一、所依理;
二、所緣境;
三、運心技巧;
四、所行境界;
五、所證禪慧。
其中,前二者為法門之理、事根元,是法門之先始;後三者是此理、事之所開展。
隨後,法師例舉了五種轉觀案例,並將之與上述四種禪定配合在一起,展現出轉觀在溝通四種禪法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講座截圖
這五種轉觀案例,分別是:
一、數息→六妙門→無相禪
二、不淨→白骨流光→佛身觀
三、「空有二階」總別說
四、曹洞「十牛圖」頌
五、臨濟高峰禪師「參話頭」十流程
此中,「數息觀」與「不淨觀」二甘露門乃佛陀為接引比丘修道入門而施設的方法,漸漸開展成由安般成六妙門、由不淨成白骨流光,最後分別轉成大乘無相觀與大乘有相觀這兩大系統。
法師指出,如果是依照《俱舍論》的六妙門,則走向聲聞四果,即小乘的無相觀;若依《釋禪波羅蜜》的六妙門,則走向境智雙泯的菩薩初地,即大乘的無相觀。那麼,此二論皆觀息、色、心,為何結果卻有大、小乘之別呢?法師認為,禪觀最根本的差異在於它所依之理的不同,由於在慧觀之境、理上有依人空或依中道之別,因此在所證果上便有小、大乘之異。
第三種轉觀案例取自《大智度論·集散品》中龍樹菩薩的修禪定十法。法師對此十門作了詳細的分析與歸納,終以「空」、「有」二階與總、別說二義收束、提煉了此禪定十法的要旨。法師提到,由此「空有二階」的思路,也可引申到其他的禪觀中作相應的觀察。
那麼,是否所有大乘無相禪,都是此「空有二階」之進入呢?
法師以為不然。
他說,「實相」空理是一,然空無相故,還依相而顯,故佛依有情生命法相說三宗理——般若實相、唯識真如、如來藏法身,此三者相通,以本一實相故。
換言之,由於實相無相,所以要借有相而說無相;又由於眾生相應之法相不同,所以佛陀依有情生命相應之法相而講出了不同形式的無相之理。
法師指出,「法相的設定決定了法門的開展」。因為法相為基礎,隨所設定法相的不同,便會開展出不同的路徑、節點,不同的路徑、節點便決定了不同的所緣境。經典、祖師正是由此開展出了不同的宗派、法門。例如:
1《般若經》取十八界為所緣,以空、有的結構來開展其中道的思想;
2而唯識學之法相則為八識,故依「識」之結構來開展,等等。
不僅大乘無相禪如此,聲聞無相禪,乃至大乘有相禪、世間禪,都是依據法相差異而立。雖然不同禪觀法門所設定的法相不盡相同,相應開出的進入路徑、節點也互有差異,但它們在根本上是殊途而同歸的。
講座截圖
最後兩種轉觀案例則是取自禪宗的看心法門,或可視為宗門大乘無相禪法的代表。法師認為,
禪宗是取「無明行相」為所緣的。他說,從反面言,一切凡夫所處皆「無明」,此無明亦如實相,無相無體,又遍一切處,深不可測,故須假方便而捉拿、銷盡、翻轉,因此禪宗指出無明的一些行相以資利用,作為有情了達無明之標幟。
例如,曹洞「十牛圖」頌之所緣境——「漆桶」「黑牛」,與臨濟參話頭之所緣境——「不會」「疑情」,其本質都是業識、無明。此無明、業識特質落實在現前意識,虛妄分別心中所表現出行相,就是無知行相的「不會」,和冥暗行相的「漆桶」。整個修行過程,就是依託於此「不會」「漆桶」所緣行相上,由凡心轉到聖心,由無明轉成智覺。
法師先分別確認了「普明」與「梁山」兩種「牧牛圖頌」中的十個修證次第的大義旨趣,然後對兩種十牛圖進行了仔細的比對,並以功夫論、覺心論二途來歸納、概述十牛圖頌之禪境。
至於臨濟宗的參話頭,法師依據高峰原妙禪師的《高峰禪要》,將參話頭功夫轉進,由淺入深,分析成十個運心過程。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把十個功夫分成三階:
前四個為疑情功夫;
中間四個為探討覺明心體,即行者用功參疑所運心之清淨覺性;
後面兩個則是將要開悟的身心狀態。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未及詳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