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師:禪觀幾個問題討論(下) | 佛教義學論壇(第六講)▏ 講座要義

2021-02-15 參話頭禪修

在上一講中,法師曾例舉了四種禪法,即「根本四禪」、「聲聞禪」、「大乘有相禪」和「大乘無相禪」,並揭示出它們的本質差異在於所依理的不同。由於所依理的不同,決定了四種禪法的所緣境、所行境界和所證果必然有所差別。

在本講中,法師就轉觀中間發生轉換的環節,重點標舉了五種要素,依次是:

一、所依理;

二、所緣境;

三、運心技巧;

四、所行境界;

五、所證禪慧。

其中,前二者為法門之理、事根元,是法門之先始;後三者是此理、事之所開展。

隨後,法師例舉了五種轉觀案例,並將之與上述四種禪定配合在一起,展現出轉觀在溝通四種禪法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講座截圖

這五種轉觀案例,分別是:

一、數息→六妙門→無相禪

二、不淨→白骨流光→佛身觀

三、「空有二階」總別說

四、曹洞「十牛圖」頌

五、臨濟高峰禪師「參話頭」十流程

此中,「數息觀」與「不淨觀」二甘露門乃佛陀為接引比丘修道入門而施設的方法,漸漸開展成由安般成六妙門、由不淨成白骨流光,最後分別轉成大乘無相觀與大乘有相觀這兩大系統。

法師指出,如果是依照《俱舍論》的六妙門,則走向聲聞四果,即小乘的無相觀;若依《釋禪波羅蜜》的六妙門,則走向境智雙泯的菩薩初地,即大乘的無相觀。那麼,此二論皆觀息、色、心,為何結果卻有大、小乘之別呢?法師認為,禪觀最根本的差異在於它所依之理的不同,由於在慧觀之境、理上有依人空或依中道之別,因此在所證果上便有小、大乘之異。

第三種轉觀案例取自《大智度論·集散品》中龍樹菩薩的修禪定十法。法師對此十門作了詳細的分析與歸納,終以「空」、「有」二階與總、別說二義收束、提煉了此禪定十法的要旨。法師提到,由此「空有二階」的思路,也可引申到其他的禪觀中作相應的觀察。

那麼,是否所有大乘無相禪,都是此「空有二階」之進入呢?

法師以為不然。

他說,「實相」空理是一,然空無相故,還依相而顯,故佛依有情生命法相說三宗理——般若實相、唯識真如、如來藏法身,此三者相通,以本一實相故。

換言之,由於實相無相,所以要借有相而說無相;又由於眾生相應之法相不同,所以佛陀依有情生命相應之法相而講出了不同形式的無相之理。

法師指出,「法相的設定決定了法門的開展」。因為法相為基礎,隨所設定法相的不同,便會開展出不同的路徑、節點,不同的路徑、節點便決定了不同的所緣境。經典、祖師正是由此開展出了不同的宗派、法門。例如:

1《般若經》取十八界為所緣,以空、有的結構來開展其中道的思想;

2而唯識學之法相則為八識,故依「識」之結構來開展,等等。

不僅大乘無相禪如此,聲聞無相禪,乃至大乘有相禪、世間禪,都是依據法相差異而立。雖然不同禪觀法門所設定的法相不盡相同,相應開出的進入路徑、節點也互有差異,但它們在根本上是殊途而同歸的。

講座截圖

最後兩種轉觀案例則是取自禪宗的看心法門,或可視為宗門大乘無相禪法的代表。法師認為,

禪宗是取「無明行相」為所緣的。他說,從反面言,一切凡夫所處皆「無明」,此無明亦如實相,無相無體,又遍一切處,深不可測,故須假方便而捉拿、銷盡、翻轉,因此禪宗指出無明的一些行相以資利用,作為有情了達無明之標幟。

例如,曹洞「十牛圖」頌之所緣境——「漆桶」「黑牛」,與臨濟參話頭之所緣境——「不會」「疑情」,其本質都是業識、無明。此無明、業識特質落實在現前意識,虛妄分別心中所表現出行相,就是無知行相的「不會」,和冥暗行相的「漆桶」。整個修行過程,就是依託於此「不會」「漆桶」所緣行相上,由凡心轉到聖心,由無明轉成智覺。

法師先分別確認了「普明」與「梁山」兩種「牧牛圖頌」中的十個修證次第的大義旨趣,然後對兩種十牛圖進行了仔細的比對,並以功夫論、覺心論二途來歸納、概述十牛圖頌之禪境。

至於臨濟宗的參話頭,法師依據高峰原妙禪師的《高峰禪要》,將參話頭功夫轉進,由淺入深,分析成十個運心過程。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把十個功夫分成三階:

前四個為疑情功夫;

中間四個為探討覺明心體,即行者用功參疑所運心之清淨覺性;

後面兩個則是將要開悟的身心狀態。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未及詳細展開。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般若道次第》惠空法師
    「道次第」是一種統合佛教各宗教義的理論體系,更是一個整合佛教各派法門的修行路線。歷史上,大乘佛法自印度興盛,逐漸形成了中觀、瑜伽兩大支派。我與惠空法師已經相識二十多年,彼此是非常好的法友。惠空法師精研教理,博通禪觀,致力於倡導弘揚純正之漢地禪法,聲斐海內,化人無數,是當今難得的法匠。我們不時在法義上討論切磋,愜意愉悅的同時,在佛法上也增益良多。今年9月2日惠空法師專程來到龍泉寺,特意囑我為《般若道次第》一書作序。
  • 「人間佛教」禪觀修學要義——性廣法師
    1、緣起臺灣佛教盛行的「人間佛教」思想,在幾大教團的提倡和推廣之下,數十年來已蔚為教界思想的主流。此中,儘管在各提倡者之間,仍存有「承襲太虛大師」與「承襲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之別,但就彼等在當代臺灣社會的理念弘揚與其事業成果來說,其入世參與,關懷苦難的貢獻良多;不但為佛教注入了新的弘法生機,在臺灣社會也獲得了許多正面的肯定。
  • 惠空法師《生天見佛》序
    大陸佛教經過三十多年的恢復重建,目前也面臨著臺灣佛教界在上個世紀後期相同的問題:當社會大眾特別是精英人群被引入佛門之後,如何從文化、社會層圈進趨信仰核心,按照信解行證的修學程序登堂入室?堅持佛教的神聖性和主體性,建構適應現代人根性的中國佛學的修學次第,就成為當代佛教發展的重要課題。
  • 第六屆佛教義學研討會圓滿閉幕
    大會開幕式由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蔣勁松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周貴華、武漢石觀音寺住持明賢法師、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馮煥珍分别致開幕詞,慈光禪學院院長惠空法師、中國佛學院教授宗舜法師作為特邀嘉賓在開幕式上致辭。開幕式結束,會議進入大會主題發言階段。
  • 佛教英語交流基地法師參加2018講經法師佛教英語培訓
    此次「佛教英語培訓班」是為了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適應新時代發展進步的需求,提升講經法師的對外弘法能力,培養國際弘法人才,並為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培養和儲備佛教英語人才而開班的,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
  • 賢因法師、賢傑法師:講經交流對佛教傳承意義重大
    賢傑法師:龍泉寺一般每周都有講座,我想從內、外兩部分來談。對內來講就是僧團的學修,這是從來沒有間斷過的,從2005年龍泉寺頒證到現在,不管是龍泉寺的法師還是長期在寺裡做護持的人、義工都有相應的課程。這也是我們的師傅學誠大和尚一貫的思想,是以教育為中心,我們的師傅曾提出「叢院學院化,學院叢林化,修學一體化,管理科學化」,要長期按著這樣的理念來辦寺院。
  • 2018講經法師佛教英語培訓班圓滿結業
    「2018講經法師佛教英語培訓班」在杭州靈隱寺圓滿結業。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劉威,杭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黨組書記、局長邵根松,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主任、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等三人先後在結業儀式上致辭。
  • 淨宗法師|法義學習的重要性
    淨宗法師|法義學習的重要性法義學習,以前我也談過這個主題,今天就不具體講某一段法義,只是就法義學習本身和大家交換一下思想。重要,就是重要性,為什麼要學習;內容,就是學什麼;方法,就是怎麼學;注意事項,就是哪些方面是要注意、克服的,不能走偏。
  • 聖嚴法師_佛教_鳳凰網
    東初老人為承繼太虛大師遺志鼓吹「人間佛教」的建立,故與幾位佛教青年合辦了《人生》月刊,當法師投到東初老人座下時,正當《人生》的主編提出請辭的要求,故法師於是從投稿者而成為主編,前後一共為它服務了兩年。1961年農曆8月,法師於基隆八堵的海會寺,依道源能信長老(公元1900年-1988年)座下,求受沙彌、比丘、菩薩的三壇護國千佛大戒,而被選為沙彌首。
  • 東林寺大安法師《往生論注》講座 僧俗二眾聆聽甘露法語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圖片來源:鳳凰佛教)在江西東林寺為期兩周的蓮宗學修培訓班理論學習課程中,有一個貫穿始終、課時最多的講座,那就是由東林寺大安大和尚主講的《往生論注》。從11月6日晚開始,分六講教授。為了讓更多的淨業行人領納法益,決定把講座地點放在香光講堂一樓。除了本屆學修班的學員外,所有出家師父、護法居士都可以前來聆聽,品嘗甘露法雨。公元五世紀時,印度天親菩薩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二十四偈,並造長行引申述釋,具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中土好簡,略稱《往生論》。北魏普泰元年(531)由菩提流支(亦譯為菩提留支)譯成漢文。
  •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的師爺:天台宗四十三祖諦閒老法師
    著名的香港佛教界領袖人物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的師父是著名的高僧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祖師寶靜法師,而寶靜法師的恩師又是著名的近代佛門高僧、天台宗第四十三代祖師諦閒老法師。諦閒法師出生於大清朝鹹豐年間的一八五八年,俗家姓朱,是浙江省黃巖人,自幼喪父,因家裡貧困,在私塾裡讀書僅數年便輟學,去舅父家裡的中醫藥店做學徒維持生計。
  • 講座—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為縉雲佛教教職人員培訓班做講座
    講座現場光泉法師做道風建設和佛教建築藝術講座麗水市民宗局副局長金偉慶和局宗教處長陳建敏在聽講座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3年6月19日,應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宗教主管部門邀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杭州市佛教協會會長
  • 學誠法師:努力開創「人間佛教」更宏博的未來
    2008年4月,為了迎接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召開,倡導全國漢傳佛教界講經說法、闡揚正信,形成學習經典、宣講經典的良好風氣,促進大陸與港臺佛教界的交流,中國佛教協會在國家宗教事務局的指導支持下,首次舉辦了全國性的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時光荏苒,全國性講經交流活動已經走過了八年曆程。八年來,這項活動在各級黨政主管部門的有力指導下,在全國佛教界的大力支持和踴躍參與下,與時俱進、發展創新。
  • 第六屆佛教與基督教比較學術研討會在西南大學召開
    第六屆佛教與基督教比較學術研討會在西南大學召開重慶佛學院教研處處長開智法師致辭北美華人基督教學會會長王忠欣博士致辭會議現場參加會議的法師、學者合影佛教在線重慶訊 2015年4月11日,第六屆佛教與基督教比較學術研討會「佛性與聖靈」在重慶西南大學召開。
  • 探索新時代佛教教育: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教育分論壇圓滿舉行
    與此同時,應當借鑑世出世間一切有益的教育經驗,豐富和增益佛教教育。佛教教育不是避世絕塵的教育,相反,佛教教育必須胸懷國家,胸懷天下,胸懷這個偉大的時代。佛教具有甚深而圓融的思想,具有縝密的學修體系,具有行世兩千五百多年的教化史。新時代佛教教育需要做的,是把這一切更好地與我們所處的時空對接,更好地培養人才,荷擔如來家業,幫助社會,幫助大眾。
  • 舟山市佛教協會舉行第十屆弘法講經交流會
    市佛教協會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旻法師,市佛協副會長印忠法師、常宏法師、照慧法師,市佛協副會長、普陀山佛協副會長定明法師等領導出席本次弘法講經交流會。市民宗局宗教一處處長黃旻昊,一處副處長盧仲強、李雲江等領導蒞會指導。
  • 佛慧法師:參禪同樣需要佛教義理基礎
    在比賽結束後,本站記者採訪了佛慧法師。在採訪過程中,佛慧法師就「機鋒·辨·禪」這一活動暢談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佛教在線記者:法師您好,您今天上午的辨禪非常精彩,請問您是第一次參加這種活動嗎?佛慧法師:我是第一次參加少林問禪這個活動,也是我們班主任推薦過來的。
  • 普陀山佛教協會三皈五戒法會圓滿 300餘人成為三寶弟子
    宏偉法師作《三皈五戒要義》佛學專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2019年6月2日(己亥年四月二十九),普陀山佛教協會己亥年春傳授三皈五戒法會圓滿。上午8時20分,皈依儀式在寶陀講寺普門講堂正式開始,善信衣裝整肅,對面而立,求受皈依信眾代表在引禮師的引領下,恭請三皈本師道慈法師。和尚慈悲應請,移步普門講堂。香贊過後,善信在引禮師指引下頂禮本師三拜。禮畢,合掌隨維那師引導向道慈法師虔心三請求受皈依。道慈法師隨即鳴尺開示,宣說何為皈依,何為三寶,皈依三寶的意義及功德。
  • 明向法師廣東佛教講經交流會總評:六大閃光點,值得讚嘆
    第二、明向法師表示,圍繞新時代佛教中國的經典闡釋作嘗試和探索,是本次講經交流的特色。在開幕式上,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法師希望我們要高站位、廣修學,省佛協秘書長耀智法師希望我們從經典中找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釋,我們許多講經交流的法師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特別談到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災難來臨之際,我們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擊疫情,英勇奮戰,譜寫了一篇又一篇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 資訊 |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在佛光大學舉行
    其提到,論壇深獲佛光山教團的幫忙與關心,顯示佛光山一如既往支持教育之用心。並指出論壇的設置宗旨是提供青年一個資料共享與心得交換的平臺,而這一屆跨出了日本、來到佛光大學舉辦是個突破,「希望將來能擴大參與面,讓更多國家地區的青年前來參與!」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系蓑輪顯量教授讚嘆道,論壇在佛光山支持下食宿完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中、英、日的即席口譯表現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