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有何差別?
問曰: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有何差別?
答曰:有人言:無差別;若行、若學、若道,義一而語異。
有人言:初名行,中名學,後名道。
行名布施,學名持戒,道名智慧。
複次,行名持戒,學名禪定,道名智慧。
複次,行名正語、正業、正命,學名正精進、正念、正定,道名正見、正思惟。此八事雖名為道,然分別有三分:正見是道體;發起是道,名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幫助正見,故名為行。正精進、正念、正定,能成就正見,使令牢固,是名學。
複次,有人言:檀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名為行,初入道故。尸羅波羅蜜名為學,人心常隨五欲難禁難制,無須臾停息,漸以尸羅波羅蜜、禪波羅蜜制伏其心,是故名學。羼提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名為道。何以故?忍為善,般若為智慧,善、智具足故名道。譬如人有眼有足,隨意所至。
如是等,名為三事差別。
--引用經文:《大智度論釋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餘(卷八十七)》
三臺縣大佛寺,原名中山回鸞寺,系始建於元代之彌勒道場。寺廟依蟠龍山麓而建,蜿蜒盤旋,莊嚴清幽。寺內有坐勢石佛一尊,高8.88米,寬3.8米。石佛右壁刻有「彌勒尊佛」,左壁刻有「敕中山迴鑾寺, 元大德五年」。大佛造像壯美、雄渾,富有有深厚的石刻藝術魅力。三臺大佛寺一直以「悲智雙運,利樂有情」為宗旨,弘揚佛法,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