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次第,跟著希阿榮博堪布學佛法,讓你的人生充滿修行

2020-12-25 奇原媽

記得前年一次出差,閒下來跟我的師傅聊天,問師傅最近在看什麼出,推薦了我「花開次第」這邊本書,當時有點迷茫,。詩句出,唐朝,王涯,琴曲歌辭.蔡氏五弄.遊春曲二首,上苑何窮樹,花開次第新。香車與絲騎,風靜亦生塵——表達了作者遊春賞花的愜意心境。而希阿榮博堪布的」花開次第「是告訴我們藏人精神保持愉悅秘密,我一直也真的沒理解很深,是自己淺薄了。

勿擾眾生 道心永固 聖者教言 莫違亦莫忘 拳拳我心 願眾歡喜 千裡遙寄 吉祥祝福音

希阿榮博堪布常在傍晚時分順著山間小路轉繞,時有虔誠的牧民等在路邊獻上燦爛的笑容與問候,聽見轉山者在歡快的歌唱。寧靜的山嶺上,圓圓的太陽,白白的月亮,升起落下,日復一日。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以煩惱為契機領悟世間的紛雜萬象,從煩惱入手實現終止煩惱的目的,那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面對的是苦惱與困惑,自己的情緒、感受與反應,無法解脫的困境,往往讓我們走上不歸之路。而希阿榮博堪布在書中讓人對修行產生了親切感。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生活就是修行,其實不然,經歷過悲歡離合艱難困苦,這不是修行,只是生活的基本,只是經歷。如果把悲歡離合間體認無常、緣起、因果,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著生病認識到與生俱來的脆弱、憂苦,由此生起出悲憫之心,這是修行。

所以說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把生命的經驗,順境,逆境,憂鬱,苦樂,用於鞏固你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的見解,這才是修行。由於缺乏心的訓練,一般人的心裡微弱,如風中燭火,因此,少幹擾、清淨的環境,對於修行來說至關重要,現在理解了。然而,沒人能夠隨時抽身從工作、家庭、學業中抽身而去,去遠離鬧市的寂靜之地專心修行。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內心的轉化,於日常而超越日常,為自己創造一個隨身攜帶的寂靜之地。

這話說起來容易,但對治療憂傷困苦是漫長、充滿挫敗艱難的一個過程,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你面對的唯有失敗,沒有成效,不斷的失敗,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不斷努力,如果我們不想在一次次的煩惱憂苦中終老,直至死亡,我們知道這一切沒有結束,沒有結束,一開始就做好不受挫敗的準備,讓我們走得更遠,更堅強。

我自己時常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變得易怒,焦慮,甚至整個人游離,甚至到了破罐子破摔的程度,整個人狀態極差,煩惱重重,想著尋求解脫的方法,試過很多,但是帶著滿心的煩惱,又想在何時何地解脫,煩惱不在別處,只在自己心裡,我們無法將一顆沒有煩惱的心移植到自己身上,也沒有辦法在第二天早上醒來自己神奇改頭換面成為解脫的人。而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面對當下,回歸內心,與煩惱開戰。

什麼是煩惱,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如果肯誠實地審視自己的生活,就不難知道煩惱是什麼,它無處不在,生活就是點點滴滴的煩惱構成的,而煩惱的止息,也只能從我們當下現實的人生中入手。

而止息煩惱,也是跟著希阿榮博堪布學習佛法的原因——花開次第。

希阿榮博堪布講「以前有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看看他們的傳記,要被他們出格的舉動嚇到,在藏地也有這樣的大成就者,可是我們要明白,首選,他們的修證境界非常人所能揣測,其次他們沒有炫耀,他們中很多人終身以平凡者形象示人,處於社會底層,為人輕賤,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佛法的修行者、大成就者,也就沒人因為他們的瘋狂的行為對佛法產生邪見,或隨學他們,有的大成就者長期在屍林禁地修行,那裡人跡罕見,非信心具足、真心求道者不會去,因此不相干的人是沒機會看到他們如何行事的。現在不同,在信息發達的社會,一言一行,影響的都很可能不是身邊的人,過早的讓初學者接觸佛法高深的見解和行為,不會對你們有任何幫助,就像是嬰兒還在吃奶,卻拿著大塊的肉去餵他,他能好嗎?「

歲月靜好,天地空闊,我們尋遍整個世界,發現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如果現在有痛苦、尷尬在所難免,讓我們做好自己的準備。

相關焦點

  • 《次第花開》:紅教法王如意寶大弟子希阿榮博堪布的人生感悟
    而在他的弟子中有一位希阿榮博堪布,是法王座下的得意弟子。希阿榮博堪布出生於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縣,小時候就追隨著家鄉寺院裡的大德高僧們虔誠的學習佛法,16歲時開始對顯密教法有了系統完整的修行。直到21歲的時候他收了比丘戒,來到了日夜嚮往的佛學殿堂——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也見到了他畢生的恩師寧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 讀《次第花開》,我看到了佛法蓮花盛開的模樣
    今天我想跟大家談談《次第花開》這本書。千人讀書,千種感受,我想用自己的感受來談談這本書裡對我產生的啟迪作用。同樣我將通過歸納總結,將《次第花開》這本書所闡述的要義,通過簡短的文章,讓大家能有一個宏觀上的把握,用更短的時間,掌握書中的內容,同有幸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一起共同探討,分享彼此間對於人生的感悟。
  • 《次第花開》:面對生活的無法掌控,我們如何活得自在歡喜?
    ——《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將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佛法的基本目的就是離苦得樂。什麼是安樂?安樂,說到底,是一種心的感受。有時候,人們並非不快樂,只是因為自己不快樂而已。如果你試著去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會發現情緒就像天空的浮雲,多變而易散,遠看一朵一朵,但走近一看,才發現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 《次第花開》再次續讀
    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因為沒有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內心無法填滿的缺憾、不滿足感,不是因為你還沒有得到,而是因為你還在輪迴中。第一章 珍寶人生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然而,無我並非斷滅。
  • 《次第花開》:接受缺憾開始快樂
    閱讀提示:《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近兩年來所寫的心靈隨筆集。快樂的人生是從接受缺憾開始的,接受一個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學會說:「我不再需要什麼,我很滿意。」不要以為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掌握更多的才藝技能,從而成為一個更美麗、更圓熟、更富有、更令眾人羨慕的人。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我們恰恰需要做減法。心思單純,生活簡單就很好。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修行次第與彌勒法門
    因此,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即在分析此經的敘述結構,論證此經開顯的修行次第,進一步揭示此經的奧妙與豐富的涵蘊內容。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敘述結構與修行次第此經的敘述結構,可以略分為兩種切入的角度:一是經文推演的敘述結構,二是佛法分析的敘述結構。前者,是屬於經綱的經文綱領;後者,是屬於內容的應機漸說。本文一分二途的介紹,是有利於解析的明白,以下即從此開始分析此經的結構。
  • 修行次第導引
    次第就是捷徑,雖然方便有多門,但任何方便都不可能違背道的次第與核心。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是為佛家的「三主要道」,從這裡著手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和核心。——仁澤法師樹立正知正見- 人天道、解脫道、菩薩道,是為三乘次第,後後以前前為基礎。- 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修習佛法入門乃至成佛的捷徑- 依次第修學,注重聞、思、修的層次。- 注重教授菩提心的內涵及認識修持菩提心的重要性。 2.
  • 「化解戾氣,次第花開」:與這個世界和解,心才能變得柔軟
    《次第花開》把理論上的學習用到生活中修行,緣於此書的文字。如書名「次第花開」的隱喻般讓每個想活潑潑覺醒的友人在一個個框架中回歸自性,有次第有步驟的在生活中實修,讓每一刻都保持覺知,也讓深澀的經論哲學平淡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感恩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 菩提道次第廣論精華分享—善知識修法
    上師是不是佛那是他的事情,在你心目中他是不是佛那看你的修行。把上師當做佛不是為了他修佛,而是為了讓你成佛。格西上師已出版書籍《藏傳佛學問答》,將出版書籍《修行在路上》、《喜馬拉雅的孩子》和《道次第精要分享》,錄製視頻《入菩薩行論精要分享》、《菩提道次第廣論精華分享》等課程,為大家分享他的學佛之路和佛法精華,願眾生平安吉祥、世界和平。
  • 佛教故事:如此精彩的對答揭示了修學佛法的次第
    編者按:你是否清楚修學佛法的次第?學佛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嗎?請看今天鳳凰網佛教的《佛教故事》,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和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的對答,為我們展示了修學佛法的次第,從凡入聖的過程是不是無比精彩?
  • 生活的次第
    無師:這跟我們學習佛法是一樣的,需要按照次第生活,懂得標準和流程才可以勿空:生活還有什麼次第啊?什麼標準?什麼流程?無師:生活的次第,就是先做好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很多人都是在沒做好準備前就進入下一段問題,為了解決問題,又繼續陷入下一段問題,混亂就是這樣產生的勿空:您能舉個例子嗎?比如說現在婚離婚率特別高,問題出在哪裡?
  • 學《佔察經》不能顛倒了次第!
    就是錯亂了佛法修行的次第,他想當然地、自以為是地跳著修行,比如讀小學六年級,他一年級的基礎甚至幼兒園的基礎都沒有,看到五年級、六年級甚至初中、高中的課程,哇!看起來好高深,好高級,看起來好厲害的樣子。這種人他喜歡自己往高的去,看不上基礎,自以為這些基礎都是無用的,沒有關係的,很低級,我這種聰明人不需要,用不上,根本不打基礎直接就去修高的法,直接去修他理解不了也修行不了的佛法內容。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三士道 3-道次第的殊勝-《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
    菩提道次第廣、略論的造者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大師詳細地解釋了阿底峽尊者的三士道,在藏區開創了完整的佛法修行次第,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在宗喀巴大師之前,藏區出家人大部分戒律廢馳;在修行上,修禪定的人不能區分粗、細的昏沉,修空性的人不懂中觀深見,修密法的人不懂幻身及雙運身。大師的出現,使這些現象一一得以修正,可以說,宗喀巴大師挽救了整個藏傳佛教。
  • 仰信、智信、證信,是佛子信仰的相繼次第
    ▲信仰,要歷經仰信、智信、證信的不同次第佛子對三寶的信仰,是要經歷仰信、智信、證信的不同次第,這也就是說佛子的信仰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不斷深化、完滿的過程,可以說貫穿到從凡夫到成佛的整個過程。佛法強調信、解、行、證可以說體現了信仰不斷深化的過程,「信」可以說是最開始的對佛陀言教的「仰信」,「解」可以說是進一步在仰信的基礎上對佛陀言教的理解,即「解信」,「行」可以說在「解信」基礎上的淺層次的「證信」(修行中出現的種種好的境界),「證」可以說是在信仰的最後成就,即真正的「證信」(證得無生法忍)。
  • 《地藏經》是整個修行佛法的根本
    《地藏經》是整個修行佛法的根本我說《地藏經》是整個佛法的根本,很多的人都會認為我是在胡說,在這裡播弄是非,可是事實上《地藏經》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佛教的根本法門,只是我們很多的人都不明白其中所包含的真正的含義而已。
  • 白話講佛法修行與強大內心和身體的系列之二
    系列之二:佛法修行來修復身體的道理是什麼呢好了,有了上面的思維觀念以後,下面再來說與我們身體有什麼關係。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精神狀態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大。佛法既然是解決生死的,那就也一定能解決七情六慾對肉身的影響。什麼程度可以滅除七情六慾對自己的影響呢,要超越四禪八定,破滅執著,斷生死出輪迴,徹底悟空的時候。修禪從最初到高級,是一個不斷出離的過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隨著禪定境界的不斷提高而挨個脫落。這個不是說沒有這些功能了,是外境不可能再通過這六根影響你了。心神境界完全自由,自我掌控的狀態。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接著,尊者又問這些大小乘以及顯密經續如何修行,拏措大譯師回答說應該按照各自的儀軌分開修行。阿底峽尊者就說:「看來我確實需要到藏地來,因為藏地的修行人還不知道如何將所有的佛法圓滿於一座的修法。」後來,阿底峽尊者在藏地廣傳佛法,並且根據釋迦牟尼佛的補處至尊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造了道次第的修行論著《菩提道炬論》。
  • 文匯讀書周報專訪: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少
    從佛法角度來看,對情緒進行有效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三點:一是奉行簡單清淨的生活,這與低碳環保的理念完全一致。二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為觀念決定心態,也決定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否則往往會「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三是掌握相應的禪修方法,這是管理情緒、調節心態的具體技術。這三點,也是佛教修行中的戒定慧三無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