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大小顯密同源佛說——歷史考證之決擇

2021-03-02 禪林網
按:太虛大師的《歷史考證之抉擇》一文,選自其名著《真現實論》,是對學人對大乘非佛說提問的答覆,列舉了佛經中記載的佛之教法緣起成立的幾種情況,包括佛經的結集、語言和流布。太虛大師認為大小乘皆源於佛說。

問曰:

大小乘教同源釋尊,雖已聞命,然釋尊生年既傳說非一,且因錫蘭所傳大乘非佛說之死灰熾然復起,加以大乘之出於龍宮、鐵塔、拈花者尤無信史可徵;今據為聖言者,大抵皆本乎釋尊所說之大乘,安能樹堅強不拔之基礎耶?

答曰:

佛之教法緣起,辨者嘗紛紛矣,今此舉要言之,約為四說:

一曰、佛住世時巳有文錄: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捺耶雜事第四云:『時諸苾芻誦經之時,不閒聲韻,隨句而說,猶如寫棗置之異器;彼諸外道諷誦經典,作吟詠聲。給孤獨長者白世尊:「聽聖眾作吟詠聲而誦經典」。世尊意許,默然無說』。

同藥事第三云:『圓滿與諸商人共入大海,彼諸商人晝夜常誦嗢柁南頌眾義經等,以妙音聲清朗而誦。圓滿問曰:「是何言辭」?商人報曰:「是佛所說」』。

同第四十四云:『勝光王宣告國人:不得夜中燃燈火。長者善興於其夜中然明燈讀佛教,將置獄內。四天釋梵來聽妙法,王遙見光明,問長者:「仁有大力今何願求」? 曰:「願於夜尋讀佛經,唯願大王勿禁燈火」! 王遂宣告:夜中燃火為讀佛經,悉免其罪』。

同第四十八云:『紺容夫人夜讀佛經,復須鈔寫,告大臣曰:「樺皮貝葉,筆墨燈明,此要所須,宜多進入」』。

據此,可知佛世已習經誦。

且傳佛說法度僧後,即逐事制止,作結界布薩,眾處匪一,不皆隨佛宣讀,豈無律文!

又傳舍利佛、目犍連、迦旃延嘗作論呈佛,則經、律、論皆有之矣。

二曰、結集但舉證成儀式:

大迦葉發起在千葉窟內結集三藏,為恐新學違異,乃會諸聖證同,勒成定本,期永依遵,非於此外別無傳誦之籍。

何況西域記云:『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之結集,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鹹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毗捺耶藏,阿毗達磨藏、雜集藏、及禁咒藏』。

又智度論說:彌勒、文殊將阿難於鐵圍山間,集大乘三藏為菩薩藏。

則大乘顯、密諸經,亦基於是矣。

彌勒、文殊確為歷史人物,集由彌勒、文殊,藉阿難以證成,亦期傳信而已。

其未經會證而述錄之者,當猶不止於是。

三曰、語言文字誦錄非一:

釋尊說法,遊行不居,或用五天梵文雅語,或用巴利語等隨方俗言,經律論中有多例證。

由此佛世述錄之者,語文非一,州土亦殊,何況結集之眾,人非一區,結集之會,處非一地,誦錄應有多種語文,傳布亦在多種方域。

故以巴利文為原語原典,或梵文為原語原典,或以南傳小乘、北傳大乘,或反於是,皆不應為執定之說。

蓋各方各語皆有原典大小乘教耳。

不無寫錄緘藏而未經集誦證成流布者,亦多私人記誦傳承而每致湮亡者。

故大毗婆娑第十云:『商諾迦衣大阿羅漢般涅槃時,即於是日有七萬七千本生經,一萬阿毗達磨,隱沒不現』。

由此亦不應執初結集時都無錄本,佛世已有寫讀者故。

亦不應執曾集誦者都經寫定,佛後亦多誦記失傳者故。

四曰、流布分別次第先後:

大迦葉之結集,承以阿難等上座之權威,一時王臣緇素尊視為佛教之正統,遂先流布。所寫或巴利文,是為原始三藏。

然此外者,亦非不同時潛流也。由此大天等得憑據為大眾部之說。至於大眾部興,窟外多眾所集誦錄傳之五藏,因漸彌布。

佛寂三四百年之後,諸部分裂,正統權威失墜,彌勒等所集傳與私人錄承者,亦漸廣布。乃緣起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大乘三藏,是為流布次第先後。

佛世由私人或少數人各為錄誦者,隨其心智淺深通狹,各尊所聞,傳記有殊;然皆稟佛,同一師學,尚無大小顯然對峙。迦葉結集,則為小乘所依;彌勒結集,則為大乘所依;窟外結集,則通小大之郵;然亦相攝而未相拒,或廣於小、含大於小,或廣於大、含小於大而已。大乘無不許阿含等為佛說者。四阿含中,若增一序品,有菩薩發意趣大乘,及彌勒菩薩問具足六度等文。中阿含、有授彌勒成佛記等文。長阿含第二遊行經,有大乘文。雜阿含亦有大乘及毗盧遮那等文。律則根本說部有授記提婆達多成佛名具骨。又有令未生怨王得無根佛性。又授施燈乞女成佛,亦號釋迦牟尼。又善財童子為賢劫菩薩。又舍利子為眾說法,或發無上大菩提心等文。彌陀、般若、法華、涅槃,於阿難、須菩提、舍利弗、迦葉諸聖眾,皆推上首。故大毗婆娑論一百二十六云:譬喻云何? 謂諸經中所說種種眾多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方廣云何?謂諸經中廣說種種甚深法義。脅尊者言:此中般若,說名方廣,事用大故。可知大般若、大涅槃等經,固早流行,且為脅尊者等共所尊信;可見在馬鳴前後,大小乘相攝未相拒也。

至龍猛師造論,廣明一切空義,大破薩婆多等諸部論執,由是諸部論師斥非佛說及為空華外道,並據阿含等三藏以拒之。乃亦為龍猛等大乘師斥執此等三藏學者為小乘,另集大乘三藏,龍宮之華嚴、鐵塔之大日等亦次第傳出,且公然言非出阿難結集。然此亦非漫然無根據者,蓋據之佛世私人所錄藏更廣演耳。

故小大乘教之顯然分別,起於龍猛,龍猛為大乘建立人,亦為大小分裂人也。由是中國禪宗所傳拈花微笑與七佛等偈言,雖無所本經傳,當知亦出口口之傳誦耳。無著、世親與龍猛,猶大乘一味。

空有之諍,起於護法、清辯。智光為戒賢之弟子;據空義與玄奘諍者,或獅子光而非智光,以智光承清辯與戒賢並稱者,出於訛傳,未足信也。然玄奘作會宗論,並廣譯般若經等,大乘猶然一味。

大乘教之分裂,則為顯密,顯密之分起於龍智。龍智即慈恩法師傳所載,玄奘從龍猛弟子長命婆羅門學中論者。龍智長命且婆羅門,根據龍猛鐵塔所傳,廣演儀軌,成為密部。

是為分別次第先後,此觀之五天佛教之勢則然矣。

蓋阿育王時佛教之傳廣,則勢非迦葉之正統能限,由是窟外之結集行而諸部裂。

諸部及諸外道相辯既多,勢必廣搜博聞,而彌勒結集及佛世錄傳之大小經教行,於是大乘流布。

大乘既興,為欲廣宏其化,於是破諸部執而小大分。

折之既勝,而欲廣攝內外凡聖,於是演為華嚴、大日。

逮婆羅門復興,而龍智以長命婆羅門攝化之,於是演為密部而顯密分。

觀此四義,則同源佛說,而有小大顯密之流別,固昭然可知矣。

至於釋尊生年,誠難考定。

生周昭之俗傳,不定為據。

眾聖點記與費長房等說,距今僅二千五百年前後,核之梵華之翻譯史,若童壽譯世親之百論釋,與真諦譯陳那論等,亦難遵依。

竊意佛生以來,當有二千五六百年;唯既無明確之史證,只能闕疑,然此與教義,蓋無關弘旨者耳。

相關焦點

  • 聖嚴法師:太虛大師評傳
    又鑑於俄國革命成功,共產思想日見流行,故其極力發揚中國禪的風格:「務人工以安色身」「修佛學以嚴法身」,這是針對「僧眾分利」的世詬而發。那年春夏間,虛大師的門下,以狂熱為教的革新精神,引起長老不安,各方震動,並有以印光大師為第一號魔王,諦閒老為第二,範古農為第三,馬一浮為破壞佛法的罪魁的傳單印發。又因其在家弟子王弘願學密,而引起僧俗顯密之諍。武院的學生第一屆畢業,擬改革,而不得大部分院董支持,所以失敗了。
  • 太虛大師僧教育的宏圖與實踐
    虛大師創辦僧學虛大師創辦佛學院,他的宗旨:一仿照叢林制度,普及僧俗修習佛法,二仿照社會學校課程,造就適應現代弘法人才。一九O九年,華山法師曾對太虛說:「佛教非速革除流弊,振興僧學不為功。」他辦了許多學校、為現代佛教培養一批人才。1、金山辦學初議。
  • 太虛大師:大乘法三義與普度成佛心
    太虛大師:大乘法三義與普度成佛心 此依大乘法所發心,又迥勝前出離流轉心。以前心見三界苦,或唯自求出離。或雖見三界眾生皆是苦,然不能發起普度眾生同出離之決心,故亦無須求成無上正遍覺之佛。此大乘法中則發普度成佛心,以見三界眾生皆在苦中,為求共同出離之法,而修共同出離之行,故名大乘。大乘者即大車。如人但為自己行路即不須造火車鐵路等事,為便利大眾交通故造火車輪船等。大乘意義即如是,純為大眾非為自己。
  • 《佛說吉祥經》原來是心中心法初祖大愚法師之子李榮熙居士翻譯的
    《佛說吉祥經》李榮熙居士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祇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父李宗唐,太虛大師弟子,後披剃出家,法名大愚,兼通顯密之學。榮熙居士幼承家訓,早歲皈佛。1936 年在趙樸初居士安排下,受上海佛教界資助赴斯裡蘭卡留學,追隨當時著名佛教學者金剛智長老受學。1938年回國,旋還初服為居士。
  • 《原佛》義趣|太虛大師:對辨唯識圓覺宗
    瑜伽宗先分別離析一切法相皆唯識變而顯性真,次性顯則唯性亡相,同於禪宗,故少室傳楞伽以印心也。終乃即性起相而同華嚴。此其序次,閱天親三十頌甚明。天台宗法華等經宏融相同性之教,一根一塵皆是法界,一色一心無非中道,然圓教妙覺佛坐虛空座身同虛空,則又唯性亡相。賢首宗華嚴等經宏即性起相之教,珠網交羅,芥瓶炳現,無際無盡,無障無礙,然亦統唯一真法界,融相同性。由此四門,同入密嚴。
  • 從太虛、印順對《藥師經》的詮釋看其人間佛教思想的一貫性
    [⑪]   這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中,具有「新佛教精神」的入世利生宗旨的種種慈善公益事業的開展,是「人生佛教」建設的根本,而這些精神,在《藥師經》中早已有所開顯,可名之「資生之佛教」。在印順看來,所謂「人間佛教」之真義,應闡揚佛陀乃是「由人成佛」這一歷史事實,使佛法面對現實社會,因病與藥地對治人間的種種問題,他指出:釋迦牟尼佛,不是天神,不是鬼怪,也從不假冒神子或神的使者。他老實的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經》)。這不但是釋迦佛,一切都是人間成佛,而不會在天上的。又說:「我亦是人數」。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本文通過對「佛說」的界定,對「大乘非佛說」論由來的回顧,對歷史上兩種思潮發展、碰撞的簡述,進而以雙方共許的《阿含經》、聲聞律以及部分大乘經論為依據,對持上述見解者的三條主要論點進行逐項辨正,強調公元1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的勃然興起乃「復興」而非「新興」,闡明大乘顯密經教既源於佛陀本懷,又出之佛陀時代。
  • 縉雲峰往事: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在這裡成熟
    2017年,是太虛大師圓寂七十周年,為了緬懷太虛大師的無盡功德,夢堂先生從《太虛大師年譜》中,梳理出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提出、實踐相關的時間節點和道場,重溫太虛大師的思想歷程,形成主題為《追尋太虛大師足跡繼承人間佛教思想》的系列文章,該系列共4篇文章,將陸續發布在鳳凰佛教觀察家欄目,今天發布的主題為《縉雲峰上慧日紅——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思想成熟期》,全文如下: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
  • 怡藏法師:繼承太虛大師思想 弘揚彌勒大慈精神
    編者按:11月11日,2020雪竇山彌勒文化節在寧波奉化雪竇寺龍華廣場盛大開幕,這是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連續第十三年舉辦,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雪竇寺方丈怡藏大和尚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本屆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適逢太虛大師誕辰130周年,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彌勒菩薩人間淨土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 現代漢地密教源流-下期視點-佛教在線
    唐肅宗時期,更在宮殿內建立內道場,集數百密宗僧人,晝夜念誦密教真言,並迎請法門寺佛真身舍利到內道場供奉。善無畏所傳界法是胎藏密法,金剛智所傳之密法是金剛界法。這就是所謂的金胎兩部大法。胎藏界法側重色法,而金剛界法側重心法。善無畏和金剛智不僅互學互授,又同時將大法傳給不空和尚。不空傳給一行,一行傳給惠果,惠果傳給日本學僧空海。
  • 高僧語錄:太虛大師說佛教對人類有五層積極意義
    一代高僧太虛大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太虛大師全集》:「佛教與吾人之關係:一者,佛法是人人好覺悟、好平等、好自由、好普濟之共通本性。二者,人人不好迷信、邪信,好正信、悟信,惟佛教能令人人悟自心之佛而信自心之佛教,絕無一點迷信、邪信而得極圓滿之正信、悟信。三者,佛教能滿足人心之宗教上要求。四者,佛教能滿人心學理上之要求。五者,人人皆欲於世界人生兩問題得究竟之解決,惟佛教能得究竟之解決。」註:太虛大師(1890—1947),近代著名高僧,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
  • 太虛大師重要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是深信切願,臨終定生極樂
    今天我們跟太虛大師學習一下應該如何念佛?太虛大師說:沈善登學問通博,集報恩論二卷,答問雜說各二十五則,護教宏淨殊精闢。主儒佛二教,謂道非教;已涉西學,並致書楊文會居士,研求日文、英文、梵文佛典。其集中附有修改之「玉峰一法治四病說」,亦名「念佛四大要訣」。謂念佛有貪靜境、參是誰、離妄想、求一心四病,治以一法曰出聲記數。每日定數,開口散念,終身不改,即是信深願切。(摘自《太虛大師全集》下同)【略解】對於在家念佛人只要按照「每日定數,開口散念,終身不改,即是深信切願。」就是最佳的修行方法。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 (四十三)—— 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主講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 《心經》經文為顯說,咒句是密說,無上妙用
    依法藏大師所說,此四句分別可以釋如下:"揭諦"者,此處"去"或"度"之意,這也就是深般若的本有功能,度眾生於彼岸;重複"揭諦"二字,無非是自 度度他的意思;"波羅"意為"彼岸";"波羅揭諦"者,"度到所欲之彼岸"的意思;至於"僧揭諦"的"僧",意為"總"或"普",因而"波羅僧揭諦"的意 思便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菩提"為"覺";"娑婆訶"即"速疾"也,意謂依此心咒,速疾得成大覺。
  • 《原佛》義趣|太虛大師:百法明門論的宇宙觀
    言色主者,猶近人所云原質,即四大種──堅、溼、暖、輕;楞嚴七大、瑜伽十界、皆詳言之。乃隨俗假說,非實物有,故玆不列。言非有為非無為者、即法性真如也。言亦有為亦無為者、即心心所之業用也。言俱俱者、即百法之都稱也。言俱非者、遣相歸性,百法皆不可思不可說也。義有開合、法無多寡,其宗趣亦莫不一致。舉一反三,在學者之善悟耳。至小乘諸部,大都依根本一切有宗建立七十五法。雖法相略減,非大小乘殊別之要義也。
  • 【慧燈之光】顯密異同
    雖然印度和藏地的有些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認為,顯宗的佛還沒有到達佛的真正境界,只是十地菩薩的一部分。不過,這些說法都是方便之說。實際上,顯宗與密宗在果位上完全沒有差別,都是一樣的,只是過程有所不同而已。(1)在勝義諦或空性方面,顯宗和密宗的見解沒有太多的區別。
  • 佛法綜論|略析彌勒菩薩的慈悲精神之二——彌勒菩薩的因地願行
    太虛大師於1936年4月,在浙江奉化溪口雪竇寺講授《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時,曾開示說:凡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弘揚的大小性相顯密禪淨等法門,教化之生類,都付囑慈氏菩薩;現在一切五乘、三乘、大乘性相顯密的佛法,都是彌勒菩薩所擔當宣揚的佛法,由是融攝各宗派以慈氏為大歸依處。[1]《大寶積經》中明確記載,釋迦佛令彌勒菩薩於正法滅時守護三寶,經云:「彌勒!
  • 修正法師談「大乘非佛說」
    民國高僧太虛大師學通三藏淹貫諸宗,也曾有數次悟境,早已是離文字相而能活用文字之大通家,為了八宗並重無所偏倚,就佛教流傳之史實判為三時,就佛教之內容判為三系,非常巧妙的統攝諸宗而無諍,雖然提倡「佛教革新」,卻是立足於傳統,立足於正見與律儀,真知灼見慧眼如炬,不愧為一代高僧佛門領袖。
  • 南無羌佛聲明展顯——楹聯
    南無羌佛的楹聯,不但對仗嚴謹,事理相平,而且無私無欲廣益於人,對聯文風古雅,內涵渾厚,更有神奇絕妙的楹聯,只一幅就有三種念法,可倒念、順念,甚至是橫念,不但語法不破,更難得的是事理歸類,堪稱不隨時趣,大有古風,超然物外,與之定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這樣的文字巨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