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
大小乘教同源釋尊,雖已聞命,然釋尊生年既傳說非一,且因錫蘭所傳大乘非佛說之死灰熾然復起,加以大乘之出於龍宮、鐵塔、拈花者尤無信史可徵;今據為聖言者,大抵皆本乎釋尊所說之大乘,安能樹堅強不拔之基礎耶?
答曰:
佛之教法緣起,辨者嘗紛紛矣,今此舉要言之,約為四說:
一曰、佛住世時巳有文錄: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捺耶雜事第四云:『時諸苾芻誦經之時,不閒聲韻,隨句而說,猶如寫棗置之異器;彼諸外道諷誦經典,作吟詠聲。給孤獨長者白世尊:「聽聖眾作吟詠聲而誦經典」。世尊意許,默然無說』。
同藥事第三云:『圓滿與諸商人共入大海,彼諸商人晝夜常誦嗢柁南頌眾義經等,以妙音聲清朗而誦。圓滿問曰:「是何言辭」?商人報曰:「是佛所說」』。
同第四十四云:『勝光王宣告國人:不得夜中燃燈火。長者善興於其夜中然明燈讀佛教,將置獄內。四天釋梵來聽妙法,王遙見光明,問長者:「仁有大力今何願求」? 曰:「願於夜尋讀佛經,唯願大王勿禁燈火」! 王遂宣告:夜中燃火為讀佛經,悉免其罪』。
同第四十八云:『紺容夫人夜讀佛經,復須鈔寫,告大臣曰:「樺皮貝葉,筆墨燈明,此要所須,宜多進入」』。
據此,可知佛世已習經誦。
且傳佛說法度僧後,即逐事制止,作結界布薩,眾處匪一,不皆隨佛宣讀,豈無律文!
又傳舍利佛、目犍連、迦旃延嘗作論呈佛,則經、律、論皆有之矣。
二曰、結集但舉證成儀式:
大迦葉發起在千葉窟內結集三藏,為恐新學違異,乃會諸聖證同,勒成定本,期永依遵,非於此外別無傳誦之籍。
何況西域記云:『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之結集,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鹹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毗捺耶藏,阿毗達磨藏、雜集藏、及禁咒藏』。
又智度論說:彌勒、文殊將阿難於鐵圍山間,集大乘三藏為菩薩藏。
則大乘顯、密諸經,亦基於是矣。
彌勒、文殊確為歷史人物,集由彌勒、文殊,藉阿難以證成,亦期傳信而已。
其未經會證而述錄之者,當猶不止於是。
三曰、語言文字誦錄非一:
釋尊說法,遊行不居,或用五天梵文雅語,或用巴利語等隨方俗言,經律論中有多例證。
由此佛世述錄之者,語文非一,州土亦殊,何況結集之眾,人非一區,結集之會,處非一地,誦錄應有多種語文,傳布亦在多種方域。
故以巴利文為原語原典,或梵文為原語原典,或以南傳小乘、北傳大乘,或反於是,皆不應為執定之說。
蓋各方各語皆有原典大小乘教耳。
不無寫錄緘藏而未經集誦證成流布者,亦多私人記誦傳承而每致湮亡者。
故大毗婆娑第十云:『商諾迦衣大阿羅漢般涅槃時,即於是日有七萬七千本生經,一萬阿毗達磨,隱沒不現』。
由此亦不應執初結集時都無錄本,佛世已有寫讀者故。
亦不應執曾集誦者都經寫定,佛後亦多誦記失傳者故。
四曰、流布分別次第先後:
大迦葉之結集,承以阿難等上座之權威,一時王臣緇素尊視為佛教之正統,遂先流布。所寫或巴利文,是為原始三藏。
然此外者,亦非不同時潛流也。由此大天等得憑據為大眾部之說。至於大眾部興,窟外多眾所集誦錄傳之五藏,因漸彌布。
佛寂三四百年之後,諸部分裂,正統權威失墜,彌勒等所集傳與私人錄承者,亦漸廣布。乃緣起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大乘三藏,是為流布次第先後。
佛世由私人或少數人各為錄誦者,隨其心智淺深通狹,各尊所聞,傳記有殊;然皆稟佛,同一師學,尚無大小顯然對峙。迦葉結集,則為小乘所依;彌勒結集,則為大乘所依;窟外結集,則通小大之郵;然亦相攝而未相拒,或廣於小、含大於小,或廣於大、含小於大而已。大乘無不許阿含等為佛說者。四阿含中,若增一序品,有菩薩發意趣大乘,及彌勒菩薩問具足六度等文。中阿含、有授彌勒成佛記等文。長阿含第二遊行經,有大乘文。雜阿含亦有大乘及毗盧遮那等文。律則根本說部有授記提婆達多成佛名具骨。又有令未生怨王得無根佛性。又授施燈乞女成佛,亦號釋迦牟尼。又善財童子為賢劫菩薩。又舍利子為眾說法,或發無上大菩提心等文。彌陀、般若、法華、涅槃,於阿難、須菩提、舍利弗、迦葉諸聖眾,皆推上首。故大毗婆娑論一百二十六云:譬喻云何? 謂諸經中所說種種眾多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方廣云何?謂諸經中廣說種種甚深法義。脅尊者言:此中般若,說名方廣,事用大故。可知大般若、大涅槃等經,固早流行,且為脅尊者等共所尊信;可見在馬鳴前後,大小乘相攝未相拒也。
至龍猛師造論,廣明一切空義,大破薩婆多等諸部論執,由是諸部論師斥非佛說及為空華外道,並據阿含等三藏以拒之。乃亦為龍猛等大乘師斥執此等三藏學者為小乘,另集大乘三藏,龍宮之華嚴、鐵塔之大日等亦次第傳出,且公然言非出阿難結集。然此亦非漫然無根據者,蓋據之佛世私人所錄藏更廣演耳。
故小大乘教之顯然分別,起於龍猛,龍猛為大乘建立人,亦為大小分裂人也。由是中國禪宗所傳拈花微笑與七佛等偈言,雖無所本經傳,當知亦出口口之傳誦耳。無著、世親與龍猛,猶大乘一味。
空有之諍,起於護法、清辯。智光為戒賢之弟子;據空義與玄奘諍者,或獅子光而非智光,以智光承清辯與戒賢並稱者,出於訛傳,未足信也。然玄奘作會宗論,並廣譯般若經等,大乘猶然一味。
大乘教之分裂,則為顯密,顯密之分起於龍智。龍智即慈恩法師傳所載,玄奘從龍猛弟子長命婆羅門學中論者。龍智長命且婆羅門,根據龍猛鐵塔所傳,廣演儀軌,成為密部。
是為分別次第先後,此觀之五天佛教之勢則然矣。
蓋阿育王時佛教之傳廣,則勢非迦葉之正統能限,由是窟外之結集行而諸部裂。
諸部及諸外道相辯既多,勢必廣搜博聞,而彌勒結集及佛世錄傳之大小經教行,於是大乘流布。
大乘既興,為欲廣宏其化,於是破諸部執而小大分。
折之既勝,而欲廣攝內外凡聖,於是演為華嚴、大日。
逮婆羅門復興,而龍智以長命婆羅門攝化之,於是演為密部而顯密分。
觀此四義,則同源佛說,而有小大顯密之流別,固昭然可知矣。
至於釋尊生年,誠難考定。
生周昭之俗傳,不定為據。
眾聖點記與費長房等說,距今僅二千五百年前後,核之梵華之翻譯史,若童壽譯世親之百論釋,與真諦譯陳那論等,亦難遵依。
竊意佛生以來,當有二千五六百年;唯既無明確之史證,只能闕疑,然此與教義,蓋無關弘旨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