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大師是近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學思想家,傑出的佛教教育家。他曾於一九三二年在浙江的一次演講會中說:「佛教僧伽教育關係佛教存亡的前途。"這一語重心長的話,足以讓我們深思。今天提倡佛教教育不僅關係佛教存亡的前途,而且關係到發揚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深遠意義。現代國際佛教學者,大多認為發揚佛教文化教育,對世界的社會道德,將有著巨大的影響,可見僧教育是多麼的重要。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經過歷代大德的不斷努力和弘揚,在中國遍地開花結果,對中國文化、教育、藝術等方面,都起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從清末之前由於道高德重的大德不多,加上禪宗的叢林寺院參禪,律宗的叢林寺院持律多流於形式;淨土宗的寺院經營經懺佛事;講經的講寺的法師墨守陳規,不求進取,雖能講經說法,但不能應適眾機,結果脫離群眾,脫離了社會。等遭到外來勢力打擊時,只有「修忍辱波羅密」任其宰割。例如:清末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寺廟遭到嚴重的破壞。戊戌變法後,湖廣總督張之洞執行「中學(儒教)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方針和極端的排佛政策,曾寫《勸學篇》上奏清廷,力主「廟產興學」,要當時的政府,沒收寺廟的財產,把它轉為辦各類各級學校的經費。一九一一年辛亥法革命,袁世凱企圖把全國寺產都充當社會公益事業經費。一九二七年馮玉祥公開破壞佛教寺院,驅逐僧尼。一九二八年國民黨內政部長薛篤弼又有提撥「廟產興學」的建議。一九三一年南京邰爽秋曾提出打倒僧閥,解放僧眾,劃撥廟產等口號。所以,佛教遭受這一連串的打擊,似乎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但經佛教四眾弟子的共同努力,才獲得了苟延殘喘。在這一情況下,佛教徒必須發憤圖強,培養一批新的人才,方能立足於神州大地。
僧教育的興起
面對威脅寺院的廟產興學運動,佛教界終於被迫團結起來進行抗爭。一九一二年寧波天童寺敬安法師(八指頭陀)創設中華佛教總會提出「保護寺產,振興佛教」的口號,從事佛教革新運動,主張興辦僧教育,以啟迪民智。從此,佛教界人士積極響應,設教會、辦學校等,興起了僧教育運動,湧現出一大批弘法人才。現簡介如下:
1、上海華嚴大學。一九一一年月霞法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專弘華嚴教理,培養出一批佛教中興人物。
2、觀宗學社。一九一一年諦閒法師在上海留雲寺創辦佛學社,專弘天台。一九一四年又在寧波觀宗寺成立觀宗學社,一九二O年擴充學社成為正式的僧教育機構。
3、法界學院。一九一七年月霞奉冶開和尚命,在常熟興福寺創設法界學院,專弘華嚴。
4、支那內學院。一九一八年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籌設支那內學院,一九二二年正式成立,並呈報內務部,教育部備案,教育經費由中央撥助。一九二五年擴大為法相大學,接引社會名流學者研究佛學,至一九二七年停辦。
5、漢口華嚴大學。一九二O年由了塵、戒塵、慈舟三位法師在漢口九蓮寺,秉月霞遺教,主辦華嚴大學,專弘賢首。
一九二三年圓滿結束。
6、天台學院。一九一九年仁山法師在高郵放生寺創立天台學院,一九二一年改為四弘學院,專弘天台教義。
還有其他如笠雲法師在湖南辦僧學堂,文希在楊州天寧寺辦普通僧學堂;同時相續繼辦的有嶺東、九華、安慶,宏慈、拈花、河南、普陀,焦山、貴州,陝西等佛學院。在辦僧學中最有成績的,當推太虛大師。一九一一年敬安法師因反對「廟產興學」而氣憤圓寂,太虛為了繼承敬老的遺志,進行整頓佛教,創刊《覺社叢書》,發表了《整理僧伽制度論》,創辦佛學院,將一生主要精力放在創辦僧學之上,為現代佛教培養出一大批弘法人才。下面特就其僧教育思想作些介紹。
虛大師創辦僧學
虛大師創辦佛學院,他的宗旨:一仿照叢林制度,普及僧俗修習佛法,二仿照社會學校課程,造就適應現代弘法人才。
一九O九年,華山法師曾對太虛說:「佛教非速革除流弊,振興僧學不為功。」他辦了許多學校、為現代佛教培養一批人才。
1、金山辦學初議。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在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虛大師憑藉和革命黨的關係,到南京組織佛教協進會,著手改革佛教,創立佛學院,培養僧材。在金山寺成立佛教協進會,出席的有僧眾和來賓共六百人左右。大會推太虛大師為主席,闡明協會的宗旨和任務。後由仁山法師提議:將金山寺作為協會和佛學院的地址,全部寺產充當會務和教育費用。這一提議得到大會一致通過。後來因故沒有實現。
2、武昌佛學院。一九二二年太虛大師與李隱塵、王森甫、鬍子笏,湯鑄新、陳之白等三十多人發起創辦。由梁啓超任董事長,李隱塵為院護,太虛任院長,招收有志從事佛學研究的僧俗青年為學員。第一期招收學員七十人,著名佛教學者如法尊、法舫、會覺、虞愚等人,都是該院學生。課程設置參考日本佛教大學的教學內容。我國之有佛學院,發軔於此。一九二四年秋,又設武昌女眾佛學院,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停辦。
3、廬山學苑。一九二五年夏秋之際,太虛大師於廬山大林寺創辦學苑。學員有會覺、大醒、滿智、迦林、熊東明等人。
主要課程有英文、佛學。虛大師認為學生學點英文,將來可以到歐美傳教。
4、閩南佛學院。一九二五年秋,會泉法師在廈門南普陀寺創辦閩南佛學院。—九二七年常醒推薦太虛大師任南普陀寺主持,兼任閩南佛學院院長。太虛大師就任後,整頓教務,加強師資力量,使該院成為我國著名佛教學府之一。如當代佛教學者巨贊,即是該院的學生。一九三O年設研究部,內有法相唯識系、性空般若系、小乘俱舍系、中國佛教系,融通應用系、研究生可根據自己的志願報名選修。
5、柏林佛學院。由太虛大師於一九三O年九月創立於北京柏林寺,請臺源、常醒為院長,法舫任監學,胡瑞霖主財務。後因「九·一八」事變而停辦。
6、漢藏教理院。一九三O年十一月太虛大師於重慶大學等單位講學,劉湘設筵招待,席間劉湘談及溝通漢藏文化事業。當時虛大師建議四川應創辦漢藏學院,以培養從事漢藏文化交流的人才。何北衡提議以縉雲寺為院址,成立漢藏教理院。經籌備,於一九三一年八月二十日正式開學,虛大師主持開學典禮,題「澹寧明敏」四字為院訓。並賦詩二首紀事,中有「漢經融藏典,教理叩禪關」。闡明該院的教學任務。同時致函在西藏學習的法尊回川主持院務。一九四二年六月又書: 「在國民痼疾通病下,當先去私戒懶,才能趕上人程,為國民樹立模範;從佛教機關團體中,實習為公服務,方才養成僧格,使佛教復興起來」的一幅聯語,做為該院畢業生訓詞。一九四五年九月請法尊為院長。十二月於縉雲山石華寺成立漢藏敦理譯場,虛大師任場主,東本任譯主,得劉文輝、格桑澤仁、牛次封等人贊助。法尊法師將漢文二百卷《大毘婆沙論》譯成藏文。
7、大雄中學。一九四三年二月於金劍山創立大雄中學,太虛大師任董事長,吳子詒任校長。當時虛大師為學生制定訓詞:「求學之道,要求學成為一個有知識,德行、能力都完備的人;在社會中為一能自立,能互助之份子,在國族中為一能工作,能貢獻之國民;在世界中為一能承先啟後之世人。推至其極,則如釋迦牟尼在宇宙中,為一能遍知,能普極之大雄。大雄者,大英雄也。先從社會小、國族中做起。」十一月又為該校制定「勤儉誠公」
的校訓。
8、巴利三藏學院。一九四五年春,成立於西安大興善寺,太虛大師任院長。
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
l、系統辦學。虛大師提倡僧教育是有宏觀計劃的,主張長期辦學,學制有計劃,教材有系統,語種有多樣。他於一九三一年在北京作《佛教應辦的教育與僧教育》一文,有研究過教育問題。現把虛大師的「佛教辦學系統案」寫在下面:
①初級小學。一縣或聯合幾個縣辦一所初級小學,學制三年。
②高級小學。聯合幾個縣或幾十個縣辦一所高級小學,學制三年。
③初級中學。聯合幾十個縣或一個省辦一所初級小學,學制三年。
④高級中學。一個省或聯合幾個省辦一所高級中學,學制三年。
⑤律儀院。招出家眾學習, 學制二年,分力學沙彌律儀半年,學比丘律儀一年半。
⑥普通教理院。等於大學,學制四年,招出家眾專學,在家眾附學。
⑦高等教理院。等於研究院,學制三年,招:發出家眾專學,在家眾附學。
⑧參學處。附專修林,雜修林,學制三年。專門修習律宗、禪宗、 止觀、真言、淨土等。
計劃從全國招收六幹名小學生開始學習至全國有二百名參學僧為止,即達到僧教育的目的,歷程共計二十四年。例表如下:
2、課程設置。初、高、中、小學四級,課程依教育部所規定的學校教育程序辦理,但另外加佛學課,初小二小時、高小三小時、初中四小時。高中六小時的佛學課,以供信徒子弟的選修。其餘如民眾學校,通俗的教育館、閱報所等社會教育,則可以附設在學校和布教所中,亦使其有相當的佛學設施。
(1)律儀院課程。由受戒而學習律儀,並學僧眾應有的常識,如佛教歷史、概論、宗派源流、及關於僧團的起居飲食、盥洗,沐浴、威儀細行等日常生活都要有一定的規律習慣。二年畢業後,考入普通教理院。
(2)普通教理院課程。 第一年概論;l、《佛教研究法》、《因明大綱》《聲明》。2、印度、中國及各國佛教史、佛教地理志。3、佛教各宗派源流,各家佛學概論大綱。4、《解深密經》、《理趣般若經》,《佛說決定義經》。第二年共教:l、《雜阿含經緣起誦》,玄奘翻譯的《本事經》、隋譯的《起世經》。2、《十誦戒本羯磨》、《菩薩戒本羯磨》、《善見律毘婆沙》。3、《俱舍論》、《毘曇雜心論》、《成實論》、《品類足論千問品》、《異部宗輪論》。4、《禪秘要法經》、宋譯的《妙法聖念處經》。第三年上學期學大乘慧觀。1、《大般若經》第二分、第五分。2、《大智度論初品》、《中論》、《六祖壇經》。下學期學大乘境相。1、《楞伽經》、《勝鬉經》、《密嚴經》。2、《集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瑜伽菩薩地》。第四年上學期學大乘行果。1、《華嚴經十地品》、《十住毘婆沙論》、《十地經論》、《佛地經論》。2、《妙法蓮華經》。3、《大涅槃經迦葉品》。下學期學大乘方便。1、《寶積經無量壽會》,《淨土三經》等及論。2、《彌勒上生經》,《下生經》、《藥師經》,《十方淨土經》。3、《大日經住心品》、《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十住心論》、《顯密二教論》,四年畢業後考入高等教理院。
(3)高等教理院。分四大系;法性般若系、法相唯識系、華嚴學系、天台學系。課程分四方面:即誦持、聽講、研究、博覽。
法性般若系課程:
誦持:第一年誦持《大般若經》。第二年誦持《大寶積經》、《大集經》、《勝鬘》、《楞伽》、《淨土》、《金光明》、《維摩詰》等諸方等經。第三年上學期誦持、《法華經》《涅槃經》、《大日經》等。下學期誦持:《四阿含律藏》。規定每天跏趺坐恭誦二小時,每天禮拜、稱讚、供養、發願、懺悔半小時,書寫半小時。每半月半月誦戒。
聽講:半年聽講《掌珍論》、《十二門論》,參閱《掌珍論疏》、《三論玄義》、《十二門論疏》聽講錄,要求掌握其宗要。一年聽講:《中論》(青目釋)。參閱:《般若燈論釋》、《大乘中觀論釋》,要求究其精微。一年聽講:《大智度論》,參閱《十住毘婆沙論》、《菩提資糧釋》。要求極其廣大佛學知識。半年聽講:《百論》(婆藪譯)。參閱《百論》及《釋百論疏》,要求善巧應用其方法。每天聽講二小時。
研究:半年研究《掌珍論》及疏、《十二門論》及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肇論》及論疏,《法性宗明綱論》。一年研究《中論》(青目釋)、《大乘中觀論釋》、《中論嘉祥疏》、《十八空論》、《大乘破有論》信一年研究:《大智度論》、《菩提資糧論》,《十住毘婆沙論》、《壹輸盧迦論》、《菩提行經》,《六十頌如理論》、《大乘二十論》。半年研究《百論》及疏、《廣百論》、《百字論》、《大丈夫論》、《四宗論》、《方便心論》、《回諍論》、《成實論》、《俱舍論》、《宗輪論》及記,《龍樹菩薩傳》,《提婆菩薩傳》。每天研究三小時。
博覽:半年博覽《大乘四論玄義》、《大乘義章》、《二諦章》、《三論遊意》、《法華論疏》、《法華經遊意》、《三論略章》、《大乘玄論》、《維摩經注》、《起信論》(慧遠疏)、《華嚴》、《維摩》、《勝鬘》、《金光明》、《無量壽》、《彌勒》,《大般若》、《金剛仁王》、《法華》、《涅槃》諸經,關于吉藏和慧遠的玄疏也可閱覽,每天二小時。
法相唯識系課程:
誦持:半年誦持《深密經》五種譯本, 《楞伽經》三種譯本,《勝鬘經》、《華嚴經》八十一卷,《佛地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四種譯本。
一年誦持《大寶積經》、《大集經》、《淨土諸經》、其他諸《方等經》。一年誦持《大般若經》、《法華經》,《大涅槃經》、密部諸經。半年誦持四阿含經律藏。每天要求跏跌坐誦持二小時,每天禮拜、稱讚、供養、發願、懺悔半小時,書寫半小時。每半月半月誦戒。
聽講:半年聽講《因明入正理論》、《集論》、《百法論》、《因明大疏》。參閱《雜集論》、《五蘊論》、《廣五蘊論》、《百法論》窺基注。一年聽講《顯揚聖教論》,參閱《瑜伽師地論》及釋。半年聽講《辨中邊論》、《攝大乘論》本、參閱梁譯、魏譯《攝論》,世親、無性釋,《辨中邊論述記》、《中邊分別論》。
一年聽講《成唯識論》,參閱《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料簡》及別抄、《唯識掌中樞要》、《二十唯識論》及記,《成唯識寶生論》、《觀所緣緣論》及釋。每天聽講二小時。
研究:半年研究《因明入正理論》、《集論》、《百法論》、《因明大疏》,《因明正理門論》、《如實論反質難品》、《因明義斷》纂要、續疏文軌疏,前記後記略抄,《雜集論述記》、《百法論疏》與《顯幽抄》。一年研究《三無性論》、《顯識論》、《轉識論》、《瑜伽略纂》及論記與劫章頌、《十地經論》、《佛地經論》。半年研究《辨中邊論》、《攝大乘論本》、《大乘經莊嚴論》、《佛性論》、《中邊分別論疏》、《能顯中邊慧日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勸發菩提心集》、《大乘入道次第章》及近代人關於《中邊論》、《攝論》的著述。一年研究《成唯識論》、《了義燈》及記,《唯識演秘》及釋,《唯識義蘊》及《義演》、《成唯識注》及學記疏抄,魏譯《大乘唯識論》、《大乘成業論》、《業成就論》、《無想思塵論》。近代人關於《三十唯識頌》、《二十唯識論》及《所緣緣論》、《八識規矩頌》各注。每天研究三小時。
博覽:半年閱覽《大乘法苑義林章》及補闕、《抉擇記》、《棲玩記》,《判比量記》、《三支比量義抄》、八口轉聲義》、《六離合釋》、《聲明》簡略,《大寶積經論》、《六門教授習定論》、《發菩提心經論》、《菩薩地持經》、《決定藏論》、《正法正理論》、《寶髻經論》、《轉法輪經論》、《三具足經論》、《勝思維梵天所問經論》、《遺教經論》、《取因假設論》、《觀總想論頌》、《掌中論》、《解卷論》。半年閱覽彌勒、無著、天親關於金剛及般若諸論,天親關於法華、涅槃、淨土等諸論。天台,華嚴、禪宗、律宗、東密、藏密、淨土、諸宗各主要著述。窺基關於《法華》、《金剛》、《心經》、等各贊述。半年博覽《中論釋》,《大乘中觀論釋》、《大智度論》、《俱舍論》、及光記、寶疏等,《宗輪論》、及記,《寶上名數論》、《集大乘相論》。半年博覽:《大唐西域記》、《大慈恩三藏傳》、《三藏師資傳叢書》,佛教歷史、印度外道、中國哲學、西洋哲學、科學大綱、各教大綱、世界史綱、慈恩師資文學。每天博覽二小時。
華嚴學系課程:
誦持:第一年誦持《四阿含經》、大小乘律、般若諸經、《深密》五譯、《楞伽》三譯、《勝發》、《密嚴》、《佛地》。第二年誦持《大主積》,大集淨土諸經、方等諸經、法華諸經、涅槃諸經。第三年誦持《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兜沙》、《圓覺》各經。每天誦持二小時,每經一遍,禮拜、稱讚、供養、發願、懺悔、半小時,書寫半小時。諸《華嚴經》、《兜率》《圓覺》各經,每經各誦四遍。每半月半月誦戒。
聽講:第一年聽講《因明入正理論》、《大乘百法論》、《十二門論》、《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攝大乘論》、《起信論》。參閱《因明》窺基疏、《百法》窺基注、《十二門論宗致記》、《二十唯識論》、《攝大乘論》世親、無性釋。《起信》義記,別記。第二年上學期聽講《十地經論》、參閱《十住毗婆沙論、《瑜伽菩薩地》、《佛地經論》。下學期聽講《一乘教義章》、《圓覺經》、參閱《華嚴玄談疏鈔》、《圓覺經疏》。第三年聽講《華嚴經》,參閱《清涼疏鈔》。每天二小時。
研究;半年研究《因明入正理論》、《集論》、《百法論》,《因明大疏》、《因明正理門論》、《如實論》、《反質難品》、《因明義斷纂要》、《續疏》、《軌疏》前記、後記、略鈔、《雜集論述記》、《百法論疏》與《顯幽沙》。一年研究《三無性論》、《顯識論》、《轉識論》,《瑜伽略纂》及《倫記》與《劫章頌》、《十地經論》、《佛地經論》。半年研究《辨中邊論》、《攝大乘論》、《大乘經莊嚴論》,《佛性論》、《中邊分別論疏》、《能顯中邊慧日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勸發菩提心集》,《大乘入道次第章》,及近代人關於《中邊論》、《攝論》之著述。一年研究《成唯識論》、《了義燈》及記、《唯識演秘》及釋,《唯識義蘊》及義演,《成唯識注》及《學記疏鈔》,魏譯《大乘唯識論》、《大乘成業論》、《業成就論》、《無想思塵論》,近代人關於《唯識二十論》、及《所緣緣論》,《八識規矩頌》各注。每天研究三小時。
博覽:一年博覽近代人關於《因明》的著述,《三論玄義》、《中論》及疏、《百論》及疏、《唯識料簡》,《唯識別抄》、《唯識樞要》、《八識規矩頌注》、《攝大乘論》。及近代人著述的、《俱舍論》,元明清以至近代人關於《起信論》的著述。半年博覽《辨中邊論》、《佛性論》、《寶性論》、《大智度論》、《瑜伽論倫記》、《法界無差別論疏鈔》。半年博覽宋元明清以至近代人關於此宗的一切著述。《華嚴》、《圓覺》等各修證儀,《盂蘭盆疏儀》。半年博覽《異部宗輪論》、《八宗綱要》,天台宗,禪宗、律宗、淨土宗、東密、藏密各主要著述。唐宋以來,天台宗劉:於華嚴宗相辨諸著述。半年博覽華嚴宗各傳記、佛教歷史、印度外道、中國哲學、西洋哲學,科學大綱、各教大綱,世界史綱、華嚴宗文學。每天博覽二小時。
天台學系課程:
誦持:半年誦持《華嚴》部諸經典。半年誦持大小乘律、《四阿含經》。一年誦持《大寶積經》、《大集經》、《方等》諸經,密部諸經。半年誦持《般若》諸經,半年誦持《法華》部五十八卷,《涅槃》部一百二十一卷。每天誦持二小時,每經誦一遍。法華部、涅槃部諸經、每經誦二遍。半小時禮拜,稱讚、供養、發願、懺悔:半小時書寫。每半月半月誦戒。
聽講:半年聽講《中論》青目釋、《三十唯識論》。參閱《中論》言疏、《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一年聽講《大智度論》,參閱《成實論》。半年聽講《四教義》,參閱《天台八教大意》、《天台四教儀》及集注、《四教義輔宏記》、《教觀綱宗釋義記》、《天台宗大意》、《始終心要》及注、《三千有門頌》及解。一年聽講《法華經》、《大涅槃經》、參閱《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涅槃音義》,及疏,《涅槃擇義》、《涅槃文句記》、《觀音玄義》及汜,《法華安樂行義》。每天聽講二小時。
研究:半年研究《中論》青目釋,《三十唯識論》、《三論玄義》、《唯識料簡》、《二十唯識論》。半年研究《大智度論》、《成實論》、《十住毘婆沙論》、《十地經論》、《起信論裂網疏》、《金剛》智者,藕益疏。一年研究四教儀,天台八敦大意各部,《十不二門》各書、《法界次第初門》、《四念處》、《三觀義》、《六即義》、《性善惡論》、《大乘止觀法門》、《摩訶止觀》。一年研究《法華經》、《大涅槃經》各部、唐末元明清、天台宗的人關於《涅槃》、《法華》的疏注。智者以來,天台宗的人關於《金光明》、《維摩》、《觀無量壽》、《彌陀》、《圓覺》、《楞嚴》、《楞伽》等諸經註解。每天研究三小時。
博覽:半年博覽《十二門論疏》及《宗致記》、《百論》及疏,《俱舍論》。
一年博覽《攝論》世親釋、《佛性論》,《瑜伽論倫記》。半年博覽《金剛錍》,《五百問釋疑》等,天台宗與他宗辨論書。關於宋山家山外辨論書、關於南嶽、天台、修止觀禪行觀心發願諸書及注,智者至藕益戒義諸書、法華等天台宗懺儀,其他宋明清人有關臺宗的著述。半年博覽華嚴、慈恩、禪宗對天台宗辨論各書、《宗輪論》及記。半年博覽天台各傳記、佛祖統論、天台各規制、天台文學。佛教歷史、印度哲學、中國哲學,西洋哲學,科學大綱、各教大綱、世界史綱。每天博覽二小時。三年專修畢業後,有條件可去參學或修證。
參學和修證,計劃規定三年,所學的聞思功夫,反博為約、用在修習上、或修止觀、參禪;或修習密宗、淨土宗等。採取的形式是住洞和閉關等。心上可分:
期望在一定的實驗時間、能夠得到相當的受用。這樣經過三年後、綜合前面所學的,總共是二十四年的功夫,才算是整個有系統的僧教育,才可養成真正住持佛法的僧寶。
創辦世界佛學院及派遣留學僧、參學僧
1、創辦世界佛學院。一九二八年八月虛大師訪歐美各國,十月抵巴黎、於東方博物院。召集友人商談成立世界佛學院。確定宗旨為:「明佛學,陶鑄文化,增進人生的福慧、造成世界之安樂。」發起人:中國有虛大師,法國有希爾代勒肥,阿甘、菖拉乃,胡雪,愛斯嘉拉、馬古烈、臘爾華、伯希和、馬格爾。龍舒欠勒等二十餘人。商定設通訊處於東方博物院。虛大師先付五仟法朗為籌備費。十一月虛大師抵倫敦,請亨佛利士負責英國世界佛學院籌備處。一九二九年一月普魯士教育部長伯克約晤虛大師,允邀請他為世界佛學院德國負責人。四月虛大師回國於武昌佛學院召開世界佛學院第一次籌備會,推唐大圓為籌備主任。將武昌佛學院改為世界佛學院漢英語系,閩南佛學院改為世界佛學院漢日語系,漢藏教理院改為世界佛學院漢藏語系,以後又將柏林佛學院改為世界佛學院漢巴語系。一九三二年八月又將武昌佛學院改為世界佛學院圖書館,由方本仁為董事長,法舫主持館務,成立研究部、分編考校二室。研究員有談玄,塵空,葦舫、本光、印順、力定、守志等人。一九四五年、虛大師為了培養中國佛教和世界佛教的弘法人才,組成四個佛學組。
①西藏佛學組:此依宗喀巴大師的學說為主、一切佛法及經論皆為教授,其他各宗派經論為伴而研究之。該組以法尊法師為指導,開一法師助理。
②印度佛學組:依阿含經為主,其餘的小乘部派及大乘空、識、顯、密、為伴。該組以印順法師為指導,妙欽法師助理。
③中國佛學組:依禪、臺、賢、淨、為主,其他各宗派經論為伴。該組以葦舫法師為指導,正果法師為助理。
④現代佛學組:依虛大師的全部著作為主、近代各家著作書刊為伴。該組以塵空法師為指導,心月法師為助理。凡是研究會會員,都要有系統有線索的研究佛法,互相攝入,遍於一切佛法,才能弘揚佛教。
2、派遣留學僧。虛大師為了發揚佛教的真理。期望學僧融會印度、斯裡蘭卡、泰國、緬甸等國的佛教聖典和語文,派遣留學僧從事於巴利文、梵文等的研究。
①派遣斯裡蘭卡留學僧。斯裡蘭卡是南傳佛教的中心,是巴利文三藏發源地,在佛教傳承上居,極高的地位。要想研究小乘佛教思想,必須要從事於巴利文三藏的研究。虛大師深覺斯裡蘭卡佛教地位的重要,早於一九二八年即著手組織斯裡蘭卡佛教留學團,初設於福建漳州南山寺,由笑溪、達如負責共事。一九三O年又遷入北京柏林寺,直至一九三五年因斯裡蘭卡納噦法師來滬弘法,乃向中國佛教會建議派遣優秀僧伽前往留學,衣食住宿均由斯裡蘭卡供給、遂有惟幻、法周、慧松,唯實、岫盧五人前往,其留學費用,則由虛大師、常醒等人供給。
②泰緬留學僧。一九三五年悲觀、等慈、性教、覺圓等人受虎大師的教育,發起組成泰國留學團,由悲觀為團長,前往退羅求法。
③印度留學僧。一九三O虛大師訪問印緬回到重慶,適斯裡蘭卡佛教界要求虛大師派遣法師至斯裡蘭卡宣揚大乘佛法。於是法舫、白慧、達居三人於一九四一年前往緬甸、印度等地專究梵文,巴利文等。法舫深感緬甸佛教有研究之必要,乃居緬甸、主辦開源佛學院。
3、派遣西藏參學僧。虛大師的弟子大勇,於一九二三年從日本學東密回國。一九二四年在北京依白普仁喇嘛學藏密,於北京慈恩寺成立藏文學院。武昌佛學院的學僧超一,法尊、觀空、恆演、嚴定、密悟、法舫等,都參加學習藏文。改名赴藏學法團。於一九二五年六月由大勇率大剛、法尊、超一、觀空等一行二十餘人在西康依大格西潔尊者、專修藏文經典。一九二七年率團繼續前往藏邊甘孜學法。大勇於一九二九年因病圓寂於甘孜。法尊率領團員繼續前往拉薩求法。法尊在西藏參學十年,一九三四年奉虛大師命回四川主持漢藏教理院,對溝通漢藏文化貢獻很大。
注重德育
教育不出德智體三育、佛法亦不出戒定慧三學。佛法的三學,就是學校教育的三宵,三學中的戒學與學校的德育均是道德的教育,沒有道德的人受教育可以生起道德,已有道德的人因教育使其增長道德。三學中的定學就是體育,佛教中的禪定,在梵文中稱為三摩地,或名心增上學,即心專一境,保持身心和平統一、如如法修定即對身體的健康和發育均會得到利益。三學中的慧學就是智育,佛法中的慧學有三方面,一、聞所成慧是學問;二、思所成慧是思想;三、修所成慧是體驗實證。這完全與學校的智育相符。不過社會的智育只是聞和思的方面,佛教不僅注重聞和思,而且還注重在修習上、故與學校的普通教育不同。
1、注重戒學。虛大師特別重視戒律,一九二四年春,他在《志行自述》中說:「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經,餘則志在整興佛教僧(住持僧)會(正信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所渭行在瑜伽菩薩戒,即在佛法中攝於教理行果,其要在行,信教解理,功能策進。如信解而不行,則教理等於無用。唯行才能成果,行雖多總攝為十度,歸納為三學,知學在行,知行在戒。菩薩戒有三聚;一、攝律儀戒重在止惡。二、攝善法戒重在集自善。三、饒益有情戒,則專以舍己利他為事。虛大師一生講經說法、重在戒學,乃至臨終之前,還在寧波延慶寺講《菩薩學處》。有人說虛大師是政治和尚、不講修持這完全是誹謗。大師修持注重威儀細行,他教導學僧,不要模仿學做講經法師,要學習整個僧伽的生活、勤苦勞動、能做擔水、扛柴、灑掃、應對、以及處理世事和修禪弘法的工作。
可是,現在有些學僧等,錯誤的認為能說會道就可以弘法、除講經、當教員、寫文章、辦刊物外,寺院中平常的家務都不作不管,既不修持,也不做早晚功課,這能住持佛教嗎? 虛大師要求學僧,要學戒。持戒、守戒,過清苦淡泊的生活,學習佛法、不是學個講經的儀式,要學習能實行佛法,建立佛教、昌明佛學,養成能勤苦勞動的習慣,又能精通佛法,這樣佛教才有光明的希望。
2、注重定學。我國古來的教育,本是文武一致。禮、樂、書、數、射、御六藝,原為文武一致之學,即平常所謂智育和體育。佛教中所謂禪教一致,即動靜與教理融會一致操練。虛大師要求畢業的學僧,即參學僧要專修定學。定學的內容即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以期達到身心的解脫。
一九四—-年大師在漢藏教理院,規定學僧每天早殿下來,必須要運動半小時,練習達摩十二手拳術等。由教職員領導進行,運動時先排隊點名,如缺席者,按缺課扣分。運動時須整齊嚴肅沉靜,使動靜結合。大師還規定,如遇雨天,下早殿後,可於殿中跑香,亦須整隊點名,全體行動,期使少林拳、達摩拳、武當拳、金剛拳等成為佛教僧人的特長。
3、慧增上學。佛法中的慧增上學,第一就是聞所成慧,由多聞博學所成。如學校上課,聽講演以及到圖書館閱書等,此是依前人的軟化而承受過來。第二是思所成慧,不但承受前人的思想,更從自己的見聞上、思考上,把智慧發揮出來,如身外天地萬物凡接觸到的,都依耳目心力觀察思維,成為系統思想。如此所成的慧,即思所成慧。第三修所成慧,即由抉擇成為信仰、由信仰而修習體驗身心,得成決定明見,是修所成慧。大師之所以有大智慧大辯才,原因是他從聞思修中,得到了三次悟境。第一次悟境,是在寧波西方寺閱《大般若經》時,忽然失卻身心世界,在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空影像,明照無邊,座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歷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第二次悟境,是在普陀山閉關時,每夜坐禪,專提從前西方寺閱藏時所得悟境,作為體空觀。有一夜聞前寺開大靜的鐘聲,忽然心斷,心再覺時系再聞前寺的晨鐘,己坐過一長夜,由此通達《起信》《楞嚴》的義理。第三次悟境,是閱《成唯識論述記》至釋「假智詮不得自相」一章時,朗然玄悟諸法自相,對大幹世界,根塵識法,皆能洞然徹見,與過去所悟的空靈幻化境界,有著天壤之別。從此,幽思風發,妙義泉湧,辯才無礙, 熔冶哲學、文學、因明、邏輯,論理於一爐,才成為當代佛學宗師。
培養多層次僧才
虛大師,辦僧教育,是為了培養住持佛教和弘揚佛法的各種人才,主要如下:
1、布教職員。能領導佛教七眾弟子如法的修行和進行各種宗教活動,傳教工作。
2、佛教慈善事業職員。辦孤兒院、養老院、福利院、醫院、社會學校等工作。
3、佛教文化事業職員。辦圖書館、印刷所、流通處、工藝雕刻、建築、乃至著書立說、翻譯佛經、流通佛經等事業。
4、佛教教務機關辦事職員。能擔任寺院的住持、監院、僧值、維那和佛教會會長,秘書、財會等管理工作。
5、律儀院、教理院、參學處的職員,即律師、法師、禪師等,在學校學院授課或法會講經等工作。
一九四二年一月大師在漢藏教理院的一次訓勉中說:「做為我的學生要從四方面學。l、修行:這中間包括聞 思、修、慧、由聽講、研究、靜坐、思惟,根據六度四攝的原則,表現在行為上的,都屬於修行。2、講學:如法會講經,或學院授課,乃至著書立說,翻譯經典等。3、用人:一件較大的事,不是哪一個人可以成功的,必須容納各種不同的人才方能成功。所以要有領導能力,善能用人,最重要的是善能知人。4、辦事:佛教的事,亦有多方而的,如學院,僧寺等,往往與政府和社會多階層發生種種關係。遇到疑難的事情,要有判斷力:碰到困難的事,要有忍耐力。對於群眾有益的事,務須任勞任怨去做好,不可畏縮。如於法於眾無益的,不為私利而隨波逐流。以上四事,宜時時觀察自己的長短,採其所長,補己所短。切不可以已之長而驕人;對他之長而嫉忌。如能以這種精神和他人相處,將來做佛教的事情,必定成就。」
綜觀大師一生,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為振興佛教,辦僧教育,提高寺僧地位,對佛教貢獻極大。今天我們要學習虛大師辦僧教育的思想,在現有的辦學基礎上,以適應時代潮流,我們的佛學院為培養弘法僧才,將來應開設多科系;重視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多專業,多層次的僧才,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發揚大師的優良傳統,貢獻力量。
閩南佛學院 了法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