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重要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是深信切願,臨終定生極樂

2020-12-17 耀如樂園

太虛大師重要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是深信切願,臨終定生極樂。

在家念佛人的福音:聽太虛大師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的好處。

淨土法門的修行有因有果,比如老實念佛是因,一心不亂是果;念佛數量與時間是因,念佛質量是果。我們許多念佛人重果不重因,實際上,我們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老實念佛,一定是功到自然成。

今天我們跟太虛大師學習一下應該如何念佛?

太虛大師說:

沈善登學問通博,集報恩論二卷,答問雜說各二十五則,護教宏淨殊精闢。主儒佛二教,謂道非教;已涉西學,並致書楊文會居士,研求日文、英文、梵文佛典。其集中附有修改之「玉峰一法治四病說」,亦名「念佛四大要訣」。謂念佛有貪靜境、參是誰、離妄想、求一心四病,治以一法曰出聲記數。每日定數,開口散念,終身不改,即是信深願切。(摘自《太虛大師全集》下同)

【略解】對於在家念佛人只要按照「每日定數,開口散念,終身不改,即是深信切願。」就是最佳的修行方法。我們許多在家念佛人常常不切實際的追求各種境界,有了一些特殊感受就沾沾自喜,逢人便說,沒有感應又很糾結,甚至對念佛法門失去信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念佛更是長期堅持的硬功夫,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更何況這是長期修煉的結果,沒十年二十年功夫很難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我們要好好體會「老實念佛」四個字。

太虛大師說:

謂靜境是四禪八定,偈曰:

「稱名為動,坐禪為靜,

舍動取靜,墮坑落阱」。

【略解】這是第一個修行之病,現在許多人對修四禪八定很感興趣,認為這是高深的法門,而對念佛法門視為低級法門,他們不知道這恰是「舍動取靜,墮坑落阱。」我們念佛人應該堅持老實念佛,不為外界所誘惑。

太虛大師說:

參誰是騎驢覓驢,偈曰:

「念佛為直,參誰是曲,

舍直取曲,瞎人天目」。

【略解】這是第二個修行之病,參「念佛的是誰?」是禪宗的一句參話頭,這是極難的修行法門,不是利根修行者,此生是不會開悟的,而念佛法門是非常簡單直了的,不管是否修行到念佛三昧,臨終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必然開悟。所以念佛人不要「舍直取曲」。

太虛大師說:

妄想不須斷,只須散念有恆,偈曰:

「帶惑超橫,斷妄出豎,

舍橫取豎,彌陀叫苦」。

【略解】這是第三個修行之病。斷惑斷妄是大修行人經過多生才能達到的境界,我們念佛人若把斷妄做為修行目標就太難了,佛陀叫我們修淨土念佛法門是要讓我們末法眾生走易行道,而不是難行道,帶惑帶業往生極樂世界是易行道,斷妄往生極樂世界是難行道,我們念佛人不能「舍橫取豎,彌陀叫苦。」

太虛大師說:

一心不亂,只是出聲散念佛名無間無休,偈曰:

「散念為易,一心為難,

舍易取難,過頭狂談」。

【略解】這是第四個修行之病。只要能做到堅持出聲散心念佛號,就是老實念佛,不能刻意追求一心不亂,我們在家念佛人能做到不間斷的散心念佛就是很好的念佛人,臨終必定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專門去修超難的一心不亂。

太虛大師說:

依此則一、不可修定,二、不可參禪,三、不可伏斷妄想,四、不可攝散歸一;於深信切願下,但長時記數持名,並特重晨朝十念而已。

【略解】太虛大師告訴我們念佛人要去掉四種病即不要修四禪八定,不要參禪,不要試圖斷除妄想,不要專修一心不亂。只要我們能夠做到深信切願彌陀淨土,長期堅持出聲計數念佛,必然大有收穫。工作非常忙碌的念佛人,堅持每天早晨念十聲佛號,堅持一生一樣可以去極樂世界。

我自己修淨土念佛法門已經有三年多了,還算是一個有信願及精進念佛者,從每天念幾萬聲佛號逐漸增加至十萬聲,我是退休之人,所以有足夠的時間念佛,我所在的公司有一個總經理,很年輕,工作很忙,在工作行走之間用計數器念佛,每天能念約一萬聲,我也是散心念佛,看到太虛大師的開示信心大增。

所以念佛法門是一個隨自己工作閒忙都可以適當念佛的易行法門,沒有必要去追求上述的四種境界。

念佛之人不修定,亦不舍易參話頭,

斷惑斷妄均難得,一心不亂亦不易,

出聲散心與計數,終身不改真念佛,

此為深信與切願,臨終必定生極樂。

【溫馨提示】歡迎大家把此文分享給有緣人,讓他們也跟太虛大師學如何出聲散心念佛,去掉四種修行之病。

相關焦點

  • 告念佛人:真有深信切願,在家人再忙依然有大量的時間念佛
    告念佛人:真有深信切願,在家人再忙依然有大量的時間念佛【印光大師開示】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汙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
  • 元音老人 | 「雖散心念佛也得往生」的真實含義!
    古來大德們說:首先要一切時中(注意:是一切時中,而不是某時如此,餘時則非,更不是歡樂時是這樣,不如意時又那樣。要於一切時中,都始終如一),都厭惡娑婆生死煩惱之苦,欣慕極樂菩提涅槃之樂,力求往生。要真實發願,遵照佛所傳的淨土法門,勇猛精進地修持,勤除習染,時時身心輕泰,即現生極樂(這話很重要!是現生極樂,而不是等死了以後才生)。其次要立志成無上覺,圓滿菩提,供養諸佛。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原因
    還有最近在網上,又傳一個蕅益大師的開示,《靈峰中論節選》,選出這麼一章,在網上大力的宣傳。他們傳的時候這麼說的,蕅益大師說。「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決定不缺,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在他們宣傳看到這一章之後,就是一句佛號啊,一天念三萬、五萬,要不往生,佛就妄語,不就念佛就往生嗎?就這麼宣傳!
  •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釋迦本師在本經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之相,旨在激揚凡夫冥頑不靈之心,令其生起厭離娑婆、發願往生西方之心。又開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修持方法:善男子、善女人,只要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必定前來接引,現在其前,必定往生。
  •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
    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什麼,有僧人說:「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來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滅之體。明心見性,就是前念已去,後念未生,不住其間,明悟此一剎那之感,此感便是如來體性,知覺如來體性,便是明心見性也。」而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禪宗看來,成佛的關鍵,不在於他度,而在於自度。
  • 我寺監院仁悟法師佛七為眾講解:圓暎大師《勸修淨土法門》(第二講)
    聽經開智慧,聞法生歡喜。2018年5月7日,農曆三月二十二,下午二時許,我寺監院仁悟法師於佛七為大眾講解:圓暎大師所著的《勸修淨土法門》。法師時而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時而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結合生活的常事,精彩之處多次被掌聲打斷。法師的法語似甘露滋潤著每個念佛人的心,令聽著受益匪淺。
  • 在家念佛人也可功夫成片,能念佛者人中芬陀利華!事中念佛二十句
    看到《淨土聖賢錄》中成功往生的聖賢們,讓我們相信淨土法門真是易行法門,只要深信切願彌陀淨土,老實念佛,臨終必定依佛願力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在家人由於有許多事務性的工作要做,很多修淨土法門的在家人總是找各種藉口不努力念佛。實際上,只要深信切願,在事中依然可以有大量的時間念佛,只要堅持下去,極有可能讓念佛的功夫不斷加深,乃至功夫成片。
  • 佛教:你的善根有多深,通過一個行為就可看出,大安法師開示
    如《佛說阿彌陀經》說:……舍利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還有諸如: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看來學佛根基是非常重要的。根者,有「深藏」、「穩固」之意。而善根,則是指:善心堅固,深不可拔。關於善根,形容一個人有善根,就是說善念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此人心中,不論遇到任何環境的影響,皆難以動搖此人發自內心對善的信念。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一心不動謂之定,覺性常靈謂之慧,這樣定慧等持,才是真正的制心一處。從大處來說就為自己樹立人生的目標,就可以理順散亂心,把精力放到佛法修學上,精進修學後智慧得開,理智得成。工作生活上的事情就都成了小問題,不但可以智慧處理,更可以利用世事為修學助緣,成為歷事煉心的最佳道場。制心一處就會「處順境,隨善緣,不生貪痴;處逆境,隨惡緣,不起瞋恚。
  • 印光大師說: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智慧超群之人皆應念佛求生淨土
    我太太的姐姐2012年第一次去深圳弘法寺,路過辦皈依手續的辦公室,幾乎不加思索就成了居士,現在每天念佛一萬聲以上,這不是偶然的,沒有累積多生的佛緣是不會如此的,反觀我自己直到學佛第七年才成為居士,才開始念佛。我們每個淨土行人都會發現身邊有很多親朋好友千說萬說就是不肯念佛,有的人覺得自己是一個愚人念不了佛,有的人慢心很重,看不起念佛法門。
  •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
    讀經誦經和念佛有什麼關係,淨空法師開示誦經就是背誦,看著經文叫讀,不看經文叫誦。念得很熟了,可以背下來了。誦經,要怎麼誦?經裡頭沒有意思,不要求解義,這個怎麼講、那個怎麼講,那都是你的妄想,經沒有意思,一直就念下去,念一千遍、念二千遍、念三千遍,規定一天念多少遍,一生都不間斷。
  • 印光大師:十惡重罪,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若能志心念佛即蒙佛接引
    印光大師: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印光大師開示】1、夫欲了生死,必須實證。若唯悟而未證,則煩惑尚在,大須努力。若不加覺照,依舊凡情熾然。功行愈高,情見愈重。由悟入迷,在所難免。如人睡惺不起,久復睡著。古人謂「大事已明,如喪考妣」,正以煩惑未斷,或恐復迷。須知斷惑之人,便無凡情。既無凡情,何有生死。大悟之人,其悟縱與佛同,其惑猶未斷除。必須念念覺照,庶免凡情用事。2、此之法門,全仗佛力。喻如跛夫日行數裡,若乘轉輪聖王輪寶,則頃刻之間,遍達四洲。是輪王力,非己力也。
  • 請聽蕅益大師開示
    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經文】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
  • 「持戒念佛」敬記:清公和尚於南林尼僧苑為大專生開示
    我們知道它不真實,我們就不會起心動念了;不起心動念,你就不會進一步虛妄分別;不虛妄分別,你就不會進一步去染汙、貪著;對五欲六塵境界不染汙、貪著, 對這些境界我們就得解脫、得自在。逐漸修,我們就因戒而生定,因定開慧,因慧就能斷煩惱、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所以受戒是轉凡成聖的開始,轉變凡情、成就聖智的開始。所以佛菩薩沒有在因地不受戒的,都是發心受戒、學戒、好好持戒的,所以戒非常要緊。
  • 印光大師:念佛一法久而久之,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臨終必生極樂
    印光大師:念佛一法久而久之,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臨終必生極樂【印光大師開示】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學愚夫愚婦,顓蒙念佛,須致恭致敬,唯誠唯懇。久而久之,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若不專心致志念佛,而於別人口裡討分曉,亦與看《金剛經》,而不知實相。看《淨土文》、《西歸直指》,而不生信心。以業障於心,不能領會。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見光相,與未睹時無異也。倘復其明,則一睹即見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復明之最切要法。欲見實相之相,當竭誠於此法,必有大快所懷之時矣。真我欲親見,非大徹大悟不可。欲證,非斷惑證真不可。欲圓證,非三惑淨盡、二死永亡不可。
  • 至心念佛,定有這樣一朵蓮花為你而開!
    修習淨土念佛法門,最重要的便是「信、願、行」。心生淨信著實不易,為此,佛陀及祖師大德為我們不斷開示,極樂國土的妙相莊嚴,令見聞者歡喜嚮往,願生彼國。每天活在顛倒忙碌中,不知世界實相,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只能隨順世俗洪流,沉淪輪迴苦海。幸而得善知識攝受,才找到生命的究竟出路,精進念佛修行。去到極樂世界後,善知識應現於巨大蓮臺中,受他殷勤勸請、念佛求生淨土的我們,便可在他周圍的百千萬億蓮花中化身,成為他的眷屬。
  • 臨終時是真有佛來接引還是心識所變?《印光法師嘉言錄》45
    大安法師開示:信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見到佛來接引,是往生的人心識所變現的,還是真有他方的阿彌陀佛來接引?若有他方佛來接引,別人為什麼看不見?法師:臨終現前的接引境界是因緣所生法,是感應道交的產物。有我們心識所變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有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第十九願——十方眾生接引願——願力的加持。這可以比喻為水和月亮的關係。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像天空的月亮,我們信願念佛的心就像水,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你念佛,沒有阿彌陀佛的大願,那麼你見不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如果只有阿彌陀佛大願,你不去念佛,同樣,也見不到佛來接引。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
    「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印光大師開示:「善導和尚《四帖疏》,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四帖疏三根普被,利鈍均益」。   日本淨土真宗是以親鸞大師的《教行信證文類》六卷為開創真宗的根本教典。
  • 陳劍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否鬚髮菩提心
    蓮宗九祖蕅益智旭(1599-1655)曾說:「不為生死,決不能發起大心。不發大心,決不能開發正眼。」蓮宗十二祖徹悟禪師(1741-1810)亦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兩位蓮宗祖師皆有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則鬚髮菩提心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