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念佛」敬記:清公和尚於南林尼僧苑為大專生開示

2021-02-19 阿彌陀佛大慈父

「持戒念佛」這個題目,就簡單講到「持戒」。在《六十華嚴》的偈頌這麼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嘆。」持戒就是成就無上佛果菩提的根本,所以我們皈依了三寶之後,成為三寶的弟子,進一步我們要發心受戒。

受戒就從五戒開始,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就是將來有緣出家,受了沙彌戒、沙彌尼戒,女眾進一步還有式叉尼戒,接著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這是出家戒,那麼也都是以五戒作根本。還有像菩薩戒也是一樣的,菩薩戒有瑜伽菩薩戒、梵網菩薩戒,都通於出家、在家所受的,另外也有六重二十八輕,專門為在家所制定的在家菩薩戒。

我們受了任何一種戒,就要好好地持戒;受了戒首先要學戒,學戒了知開遮持犯的相狀,進一步我們就能夠好好地持戒。而持戒也就是六根對六塵的當下,我們要一心敬慎、專一其心,要恭敬謹慎,要不起心、不動念。

為什麼能不起心、不動念?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實的。我們知道它不真實,我們就不會起心動念了;不起心動念,你就不會進一步虛妄分別;不虛妄分別,你就不會進一步去染汙、貪著;對五欲六塵境界不染汙、貪著, 對這些境界我們就得解脫、得自在。逐漸修,我們就因戒而生定,因定開慧,因慧就能斷煩惱、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

所以受戒是轉凡成聖的開始,轉變凡情、成就聖智的開始。所以佛菩薩沒有在因地不受戒的,都是發心受戒、學戒、好好持戒的,所以戒非常要緊。

所以,「戒是無上菩提本」,持戒目標要擺在成就無上佛果菩提,而不僅僅擺在:我就升天、再做人就好啦!因為天福享盡仍然要墮落,人也是互相輪轉的。人道你造惡業又墮入三塗,或者造善升天,它還會輪轉,所以我們持戒目標要擺在最高―成就無上佛果菩提。所以受五戒的心,我們也是將來為了成佛;受任何一種戒,我們都是為了成佛。

然後持戒就要「應當具足持淨戒」,怎麼才叫作「具足」?具足就是輕重等持,持戒要輕重等持,不要說我們現在末法時代了,我只持重戒,輕戒就隨便懈怠放逸。假如抱著這個態度, 你的重戒也就保不住啦;你連輕戒都小心謹慎防護,你的重戒決定犯不到,那就持得皎如冰霜、塵點不染,這個才叫作「具足持淨戒」。

「若能具足持淨戒」,假若我們能夠輕重等持,受持佛陀為我們所制清淨戒法的話,「一切如來所讚嘆」, 這是一切諸佛所稱揚讚嘆的對象啊!所以我們持戒,諸佛都稱揚讚嘆我們。

《遺教經》也說道: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汝等比丘」,比丘就是七眾佛弟子的首領。七眾佛弟子― 出家有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在家有二眾:優婆塞、優婆夷。這七眾佛弟子以比丘作首領, 所以提出比丘,就含攝其他佛的弟子。你們比丘等七眾的佛弟子,在佛示現滅度之後,應當尊重、珍惜、恭敬波羅提木叉,也就是別解脫、別別解脫、處處解脫。

波羅提木叉就是佛的法身, 藉著佛的法身,它能度脫兩種障礙:眾生有「煩惱闇障」與「空無善根障」。我們好好持戒,有戒的法身加被,我們就能破除煩惱闇障,心中有煩惱就好像我們處在暗室當中。有戒的法身加被,就「如闇遇明」,就如同暗室遇到光明那樣,所以能去除煩惱闇障;又能去除空無善根障,不好好持戒就最沒善根,沒善根就為非作歹造惡多。有時候也會做善,但是惡多善少,那將來流轉墮入三塗機會就多,所以是沒有善根的障礙,而戒的法身當度脫這種空無善根障。

所以經文比喻「貧人得寶」,好像貧窮的人得到珍寶一樣,「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應當了知波羅提木叉,這種戒的法身就像你們偉大的大師,跟佛住在世間沒有兩樣。所以佛在世就以佛為師,佛不在世就以戒為師。我們還沒受戒就發心受戒,受了戒就小心奉持,那麼逐漸就轉凡成聖。假若不敢受戒,說我怕犯戒、不肯受戒,就永遠做個普通凡夫,不能進步。這個就簡單講到持戒。

接著「念佛」,我們就簡單一首偈:「修淨貴全三妙方,信深願切念誠莊; 攝根淨念如憶母,畢竟當來歸故鄉。」這是一首詩偈。

「修淨貴全三妙方」,修持淨土念佛法門最可貴的,要具足保全三種微妙的方法。哪三種微妙的方法?就是第二句、第三句說出了:信要深,要深信不疑;信了之後,發起懇切願,厭離娑婆有種種苦,欣羨極樂種種殊勝妙樂,發起懇切願。有深信、有切願,就要好好地來行。

行有正行、助行,正行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助行就是持戒的功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怎麼執持名號?要至誠恭敬啊!

所以念佛要「誠」,至誠;「莊」就是恭敬的意思,莊敬自強的莊、敬,為了配合押韻, 所以用莊。還要怎麼念呢?「攝根淨念如憶母」,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從心裡念起, 念得清清楚楚,嘴巴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出聲念就是耳聽,默念就是心聽,都要聽清楚。無論出聲念、無論默念,都要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 沒有妄想雜念跑進去,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樣子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還要怎麼念?「如憶母」:阿彌陀佛就好像我們法界眾生的大慈悲母,阿彌陀佛常常念著法界的眾生,但法界眾生往往不肯念佛。現在假若法界眾生也肯念佛,而法界慈母阿彌陀佛常常念著你, 你也常常念著法界的慈母, 就感應道交難思議,叫作「如憶母」,如孝子憶念慈愛的母親。假如你念佛能夠具足深信、切願,好好地念誠莊,攝根淨念如憶母,這麼奉行。

「畢竟當來歸故鄉」,畢竟你會在將來歸到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才是真正我們的家鄉,這裡是旅館、暫時作客的,我們娑婆世界是作客的。

所以平素就好好持戒念佛,將來我們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就成為不退轉菩薩。凡是往生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菩薩,由不退轉菩薩一直修、修上去, 修到等覺菩薩,再上去就成佛了。所以持戒念佛,修淨土念佛法門,也是成佛非常微妙殊勝的方法。今天就簡單講「持戒念佛」,好,阿彌陀佛。敬記:清律師,於南林尼僧苑為北部大專生開示,五年二月一日

相關焦點

  • 佛典故事:婆羅門智者敬僧得道
    一天,與智者結怨的幾位婆羅門為了算計他,明知智者不喜親近僧眾,特意悄悄來到僧團,假借智者之名,邀請比丘至智者家中應供。他們一想到第二天智者將因無法供養比丘飲食而惡名遠揚,不禁暗自竊喜。次日早晨,比丘們威儀庠序地來到這位智者家,告訴守門人說:「你家主人邀請我們至府上應供,麻煩你傳達我們已經到了。」智者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非常驚訝,但卻馬上冷靜下來。
  • 《來佛三聖永思集》26:戒為無上菩提本(供稿人:悟勝法師)
    (有聲書)戒為無上菩提本(供稿人:悟勝法師)  慚愧後學悟勝在反覆拜讀《來佛三聖永思集》一書,和觀看「賢公和尚,佛門榜樣」的光碟後,深深地感到賢公老和尚一生的示現真正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 『果濱居士對「梵音咒語」的開示』
    2.最真正、最純正的古梵音只存在個人的「因緣福報」和對佛法及上師的「信心」及「精進力」上而已。何來梵咒之「學術」?廣欽老和尚一生用臺語念佛、念大悲咒,不也是證入法性嗎?何來梵咒之「論文」?歷代的密咒大喇嘛仁波切們都是念藏音咒語,也是「班雜」(不是vajra)或「貝麻」(不是padma),不也都是大成就者嗎?當今的十七世大寶法王、達賴喇嘛們,也沒有誦念梵音式的咒語,不也都是成就的聖者、再來人嗎?
  • 廣欽老和尚:一看就知道你有沒有在念佛
    老和尚受比丘戒後入山修行13年,禪定功夫極深,曾入定數月不食不動,甚至鼻息全無,被樵夫誤認圓寂,後經弘一大師來尋乃出定,震動一方。後至臺灣弘法,創建承天寺等多個道場,95歲於念佛時安詳圓寂。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下。臺南某寺悟某法師,年八十二歲,出家未久,偕同一位在家護法,一個月前由臺南出發,參訪臺灣各地的寺廟,於昨日來到土城,掛單承天寺。
  • 三學淨苑舉辦2014年「冬至祭祖祈福」系列法會
    開應法師為信眾作地藏七開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冬至到來,三學淨苑特舉行為期11天的「祭祖祈福」系列法會,法會包括地藏七、三時繫念、放生活動、授三皈五戒儀式四個部分。 地藏七 2014年12月15日至21日,三學淨苑舉行地藏七,隨著住持上開下應法師主持的灑淨儀式,冬至祭祖祈福法會拉開帷幕,三學淨苑正覺念佛堂、華嚴講堂兩處會場悉皆清淨。
  • 淨空老法師開示: 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
    今天我們希望先談一個重要的主題,「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童蒙養正教育則是培養國家民族未來的棟梁,延續千秋萬代慧命的無量功德!童蒙養正教育的重要性無以復加,是當今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童稚蒙昧之時最容易接受引導,此時應該用來導向正道,這就是造就聖賢的偉大功業!
  • 你會念佛嗎?看看廣欽老和尚的念佛語錄
    老和尚在客堂對信徒開示老和尚說:「念佛。念佛收攝妄念,能開智慧,便能解脫;不念佛,則妄念紛飛,想東想西,絞業障,如何能解脫?」 佛光山佛學院比丘一行三、四人,上山請老和尚開示。老和尚在客堂對比丘們說:「看經書僅是尋一入道門戶,而念佛才是切實了生死之行。」(註:看經書是教導我們方法,念佛是行。正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 【念佛感應錄】黃秀娣居士念佛感應
    秀娣一點也不煩惱的說:「我將來要去一個自由自在的地方,才不想去見祖先!」     先生六十九歲那年,氣喘引發重病,醫生宣布病危,要家屬準備後事,秀娣前往行天宮,求恩主公保佑,希望自己折壽七年給先生,並承諾如果先生病好,她必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來答謝恩主公救命之恩,就在當天晚上,秀娣看到恩主公從門口三大步就走到先生的病床邊,為先生把脈,秀娣立即跪下,大聲喊:「感謝恩主公!感謝恩主公!」
  • 蘇美鶴:《廣欽和尚研究》
    和尚,閩籍僧,福建省泉州承天寺出家,屬臨濟派下,民國三十六年渡海來臺,民國七十五年坐化圓寂,在臺弘化近四十載,和尚苦行禪修,教人總是一句「老實念佛」,於民國五十至七十年代以「水果師」聞名遐邇,位處僻壤的承天禪寺、妙通寺,只要和尚住錫於斯,信眾朝拜之風潮,蔚為稀有。
  • 11位高僧大德圓寂前的珍貴開示
    再則,既送化身窯後,汝須逐日將填龕小碗之水加滿,為恐水幹後,又引起螞蟻嗅味上來故。」大師為人心行細密,弘揚律宗,持戒之嚴,令人景仰。遵佛祖之芳規,作人天之師範。弘一大師病危前手書偈語:「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其中最後兩句隱隱透露出大師自己修行成就已經功德圓滿。
  • 【往生仗佛力】念佛行者如何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西方?(一)
    如果在造罪的時候,你的心中想法和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也就是如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意思,那這樣就是有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先來看「一者造罪時之乘」,我們凡夫眾生,過去生乃至今世,難免有造罪的時候。所以如果逢緣觸境有造罪的時候,或者是過去所造的罪業,那麼你要如何思惟呢?法然上人就如此的開示:「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墮地獄」。造五逆罪、十惡罪的任何一逆罪一惡罪,都會墮落地獄。
  • 開吉法師: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八十三歲的老奶奶坐著往生(附淨空法師開示)
    我說,這個色身是假的,你已經八十多歲了,身體能修理就修理;如果不想修理,有更好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你只是先去,我們隨後就去,不用擔心,因為每個人都會走這條路。奶奶覺得說這是很親的人在跟她說一件很好的事情。奶奶的性格是,她要做到的事她就會下定決心做到,她要放下,她就是真的放得下。她往生前的三個星期跟我分享說:「我半夜三點起來,第一個念頭就是念佛。」老人家睡眠很短,她會看到自己的念頭。
  • 自了法師: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1-6(力薦)
    不肖弟子冒昧報告的主題是,生死心不切,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一)。  提綱。一、開頭。二、提出問題:(一)普遍現象:念佛功夫不得力。(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礎。三、分析問題:(一)生死事大。(二)「死」字真正含義。(三)海賢老和尚榜樣。(四)古人修行榜樣。四、解決問題:(一)印光大師開示生死心切。
  • 佛典故事:首座僧伽藍——竹園精舍
    佛陀度化三迦葉後,應頻婆娑羅王之啟請,前往摩竭陀國弘法開示。國王聽聞佛陀勝妙開示得法眼淨。當時,國中有一位迦陵長者,見佛雖為諸天人所禮敬奉持,但卻無淨住說法的處所,心想:「我有一片清淨林園正好能供養無上士。」
  • 開玄法師:懺悔念佛,腫瘤絕症病人恢復健康(附淨空法師開示)
    弟子業障深重,本來沒有資格參與學習,蒙師父慈悲接引弟子回頭,胡大居士、齊老菩薩慈悲護持,令弟子有機會跟在其他法師後面聽課學習,內心無比感恩。   弟子參與學習《科注》一個月來,法喜充滿。看了來佛寺賢公上人的榜樣,弟子深受啟發。諸佛如來以苦為師,依戒為師,修戒定慧,斷貪瞋痴,離妄想執著,得成正覺。淨土念佛法門是十方諸佛如來共同讚嘆,度眾生成佛道第一殊勝稀有的大乘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