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念佛」這個題目,就簡單講到「持戒」。在《六十華嚴》的偈頌這麼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嘆。」持戒就是成就無上佛果菩提的根本,所以我們皈依了三寶之後,成為三寶的弟子,進一步我們要發心受戒。
受戒就從五戒開始,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就是將來有緣出家,受了沙彌戒、沙彌尼戒,女眾進一步還有式叉尼戒,接著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這是出家戒,那麼也都是以五戒作根本。還有像菩薩戒也是一樣的,菩薩戒有瑜伽菩薩戒、梵網菩薩戒,都通於出家、在家所受的,另外也有六重二十八輕,專門為在家所制定的在家菩薩戒。
我們受了任何一種戒,就要好好地持戒;受了戒首先要學戒,學戒了知開遮持犯的相狀,進一步我們就能夠好好地持戒。而持戒也就是六根對六塵的當下,我們要一心敬慎、專一其心,要恭敬謹慎,要不起心、不動念。
為什麼能不起心、不動念?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實的。我們知道它不真實,我們就不會起心動念了;不起心動念,你就不會進一步虛妄分別;不虛妄分別,你就不會進一步去染汙、貪著;對五欲六塵境界不染汙、貪著, 對這些境界我們就得解脫、得自在。逐漸修,我們就因戒而生定,因定開慧,因慧就能斷煩惱、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
所以受戒是轉凡成聖的開始,轉變凡情、成就聖智的開始。所以佛菩薩沒有在因地不受戒的,都是發心受戒、學戒、好好持戒的,所以戒非常要緊。
所以,「戒是無上菩提本」,持戒目標要擺在成就無上佛果菩提,而不僅僅擺在:我就升天、再做人就好啦!因為天福享盡仍然要墮落,人也是互相輪轉的。人道你造惡業又墮入三塗,或者造善升天,它還會輪轉,所以我們持戒目標要擺在最高―成就無上佛果菩提。所以受五戒的心,我們也是將來為了成佛;受任何一種戒,我們都是為了成佛。
然後持戒就要「應當具足持淨戒」,怎麼才叫作「具足」?具足就是輕重等持,持戒要輕重等持,不要說我們現在末法時代了,我只持重戒,輕戒就隨便懈怠放逸。假如抱著這個態度, 你的重戒也就保不住啦;你連輕戒都小心謹慎防護,你的重戒決定犯不到,那就持得皎如冰霜、塵點不染,這個才叫作「具足持淨戒」。
「若能具足持淨戒」,假若我們能夠輕重等持,受持佛陀為我們所制清淨戒法的話,「一切如來所讚嘆」, 這是一切諸佛所稱揚讚嘆的對象啊!所以我們持戒,諸佛都稱揚讚嘆我們。
《遺教經》也說道: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汝等比丘」,比丘就是七眾佛弟子的首領。七眾佛弟子― 出家有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在家有二眾:優婆塞、優婆夷。這七眾佛弟子以比丘作首領, 所以提出比丘,就含攝其他佛的弟子。你們比丘等七眾的佛弟子,在佛示現滅度之後,應當尊重、珍惜、恭敬波羅提木叉,也就是別解脫、別別解脫、處處解脫。
波羅提木叉就是佛的法身, 藉著佛的法身,它能度脫兩種障礙:眾生有「煩惱闇障」與「空無善根障」。我們好好持戒,有戒的法身加被,我們就能破除煩惱闇障,心中有煩惱就好像我們處在暗室當中。有戒的法身加被,就「如闇遇明」,就如同暗室遇到光明那樣,所以能去除煩惱闇障;又能去除空無善根障,不好好持戒就最沒善根,沒善根就為非作歹造惡多。有時候也會做善,但是惡多善少,那將來流轉墮入三塗機會就多,所以是沒有善根的障礙,而戒的法身當度脫這種空無善根障。
所以經文比喻「貧人得寶」,好像貧窮的人得到珍寶一樣,「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應當了知波羅提木叉,這種戒的法身就像你們偉大的大師,跟佛住在世間沒有兩樣。所以佛在世就以佛為師,佛不在世就以戒為師。我們還沒受戒就發心受戒,受了戒就小心奉持,那麼逐漸就轉凡成聖。假若不敢受戒,說我怕犯戒、不肯受戒,就永遠做個普通凡夫,不能進步。這個就簡單講到持戒。
接著「念佛」,我們就簡單一首偈:「修淨貴全三妙方,信深願切念誠莊; 攝根淨念如憶母,畢竟當來歸故鄉。」這是一首詩偈。
「修淨貴全三妙方」,修持淨土念佛法門最可貴的,要具足保全三種微妙的方法。哪三種微妙的方法?就是第二句、第三句說出了:信要深,要深信不疑;信了之後,發起懇切願,厭離娑婆有種種苦,欣羨極樂種種殊勝妙樂,發起懇切願。有深信、有切願,就要好好地來行。
行有正行、助行,正行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助行就是持戒的功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怎麼執持名號?要至誠恭敬啊!
所以念佛要「誠」,至誠;「莊」就是恭敬的意思,莊敬自強的莊、敬,為了配合押韻, 所以用莊。還要怎麼念呢?「攝根淨念如憶母」,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從心裡念起, 念得清清楚楚,嘴巴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出聲念就是耳聽,默念就是心聽,都要聽清楚。無論出聲念、無論默念,都要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 沒有妄想雜念跑進去,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樣子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還要怎麼念?「如憶母」:阿彌陀佛就好像我們法界眾生的大慈悲母,阿彌陀佛常常念著法界的眾生,但法界眾生往往不肯念佛。現在假若法界眾生也肯念佛,而法界慈母阿彌陀佛常常念著你, 你也常常念著法界的慈母, 就感應道交難思議,叫作「如憶母」,如孝子憶念慈愛的母親。假如你念佛能夠具足深信、切願,好好地念誠莊,攝根淨念如憶母,這麼奉行。
「畢竟當來歸故鄉」,畢竟你會在將來歸到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才是真正我們的家鄉,這裡是旅館、暫時作客的,我們娑婆世界是作客的。
所以平素就好好持戒念佛,將來我們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就成為不退轉菩薩。凡是往生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菩薩,由不退轉菩薩一直修、修上去, 修到等覺菩薩,再上去就成佛了。所以持戒念佛,修淨土念佛法門,也是成佛非常微妙殊勝的方法。今天就簡單講「持戒念佛」,好,阿彌陀佛。敬記:上果下清律師,於南林尼僧苑為北部大專生開示,民國一○五年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