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婆羅門智者敬僧得道

2020-12-12 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從前,在印度的摩突羅國,有一位相當聰慧但不信佛法的婆羅門智者。

一天,與智者結怨的幾位婆羅門為了算計他,明知智者不喜親近僧眾,特意悄悄來到僧團,假借智者之名,邀請比丘至智者家中應供。他們一想到第二天智者將因無法供養比丘飲食而惡名遠揚,不禁暗自竊喜。

次日早晨,比丘們威儀庠序地來到這位智者家,告訴守門人說:「你家主人邀請我們至府上應供,麻煩你傳達我們已經到了。」

智者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非常驚訝,但卻馬上冷靜下來。智者心想,這一切很可能是與自己有嫌隙的人,故意要讓他措手不及,而落得不敬僧寶的壞名聲。

於是,智者禮儀具足地恭請比丘進入家中,並且派人儘速準備美味佳餚,供養僧寶。

比丘用齋畢,慈悲地告訴智者:「僧眾在接受居士的供養後,會為其開示法要,雖然你非信佛之人,但還是可藉此因緣仔細聆聽。」

於是,婆羅門智者端身正坐,一心聆聽比丘為他開示布施、持戒及輪迴的道理,並說明世間的欲樂皆是虛幻不實,唯有契悟自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智者聽了頗有省悟,於是比丘又進一步為其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

智者過去深植的善根終於成熟,當下證得須陀洹果,並深深感嘆道:「過去實在太愚痴,竟然無視於三寶的珍貴,今日有幸親近善知識而得解脫,才知三寶是真正的大福田!

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些原本想要陷害我的人,使我有因緣得到正法的滋潤,了達生命的真諦。」

——典故摘自:《大莊嚴論經卷十五》

省思:

成就,往往取決於眼界的高遠。只要心懷恭敬、真誠,親近善知識,薰修正知見,心智自然會愈來愈開闊。

(轉)

推薦幾篇很好的文章:「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見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聞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六解一亡」、「《楞嚴經》精華篇:七處徵心」、「《佔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王菩薩開示的唯心識觀法門」。

相關焦點

  • 巴利語與佛典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巴利語佛典和犍陀羅語佛典,並列為我們今天所能夠見到的佛陀言教的最早傳錄,而巴利語文獻的數量規模,則遠勝現存犍陀羅語文獻,故歷來為佛教研究與實踐者所重。巴利語與梵語、犍陀羅語等印度古代語言一樣,同屬於印歐語系印度雅利安語支。
  • 佛典故事:首座僧伽藍——竹園精舍
    長者布施竹園後,國王回到城中,即刻命令諸大臣鳩工籌劃,於竹園中廣興殿堂、僧房,布置得極為端嚴,又懸掛繒帛幡蓋、燒香、散花等種種清淨供養。待一切大功告成,國王便帶著車隊前往佛所,至誠頂禮稟白佛陀:「竹園精舍已經裝修完備,祈願佛陀與諸比丘們慈愍我等,移駕至竹園僧伽藍安住。」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杜正民教授於11月27日因病逝世
    杜正民教授生前曾歷任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信息館館長、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一生投身於佛教教育工作,並致力推行佛典電子化,是CBETA重要的組織者、參與者。CBETA於1998年成立,每一、二年會發行一版最新的光碟,目前已發行二十萬張,發送至二十二個國家。
  • 黃寶生:我做夢都在翻譯《摩訶婆羅多》(組圖)
    《摩訶婆羅多》的內容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四倍。全書共分十八篇,核心故事是以列國紛爭時代的印度社會為背景,敘述了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故事。這部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史詩規模宏大、內容龐雜,迄今世界上僅有印度梵文學者歷時半個世紀完成的《摩訶婆羅多》精校本和此前的不完整的英譯本,而法國、美國等學者的譯本皆中途夭折。
  • 佛典故事:皈依三寶,獲福無量
    所謂賢聖僧眾,是跟隨如來修行,僧團中持戒精進的出家眾。眾生之中,如來僧眾最尊、最上,無有眾生可以相及者。就如同從牛取得牛乳,再從牛乳煉成乳酪,由乳酪進一步煉製得生酥、熟酥,最後再由熟酥精煉出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最為珍貴,其他諸味皆不能與之相比。同樣地,如來僧眾如同醍醐,於眾生中最尊、最上,無人及者。
  • 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得道的那一人是誰,你知道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談起一個人當官,全家人跟著得勢時,通常都會用一句成語,那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很多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這個成語背的滾瓜爛熟,卻不知其出處。如這個成語中得道的那個人是誰,你知道麼?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成語的主人公。
  • 高僧故事:六十老翁學佛苦行 百歲來華翻譯佛經
    編者按:佛教典籍浩如煙海,這些漢譯佛典是古代無數高僧的心血結晶。參與佛典翻譯的高僧中,有些來自印度,有些來自西域,他們或者獨立翻譯,或與中土高僧攜手,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很多傳奇動人的故事。
  • 美越合作佛典翻譯程序 初步完成七千萬字佛典譯稿
    Khanh博士說,雖然該電腦程式已經將漢文佛教經典大致翻譯了出來,但是仍需要大約50位越南僧人和有關專家花兩年時間編輯校對越南語譯文。 據悉,此次翻譯原文所採取的是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 佛教傳播離不開語言 佛典翻譯人才是弘法的重要力量
    原標題:佛典翻譯人才:弘揚佛教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當代,中國佛教界愈發意識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佛教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關鍵在於培養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僧才。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佛教在中國文化中深深紮根、廣為流布,並且形成了中國佛教自成體系的華嚴、天台、淨土和禪宗等中國佛教流派,這一切都與精通外語的佛門高僧嘔心瀝血譯出的高水平漢譯佛典密不可分。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其經文都是西域文字、波斯文字和印度文字。最先為犍陀羅文、焉耆文、龜茲文,後來則是巴利文、梵文,能夠讀懂原文的人極少。因此,佛教譯經家自然就成了佛教傳播的主要承擔者。
  • 敦煌藏經洞《行腳僧圖》與玄奘大師畫像之謎
    行腳僧畫卷《行腳僧圖》也叫「雲遊僧圖」、也有稱「寶勝如來像」,可能是受當時唐玄奘取經的故事影響,此內容是敦煌當時流行的主題。在敦煌遺畫中相同題材的有十二幅,是圖像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類型。其中法國伯希和收集七幅,三幅收藏在吉美博物館,四幅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
  • 新疆哈密巖刻系婆羅米文字
    新疆哈密巖刻系婆羅米文字 2014-10-23 21:50: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烏魯木齊10月23日電 (記者 孫亭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日本籍講師、吐火羅語專家荻原裕敏博士23日在察看圖片和詢問拍攝地點後,告知記者,新疆哈密黃田農場廟爾溝村日前發現的巖刻不是吐火羅文,而是一種婆羅米文字,這種文字在許多語言中都廣泛使用。
  • 習慣用詞大多涉佛「女神」「男神」出自佛典
    近日,在南京師範大學召開的「第八屆漢文佛典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漢語言文字研究專家介紹說,「天花亂墜」、「一絲不掛」等一大批當今習慣用詞均出自佛教文獻。而江蘇省花——「茉莉」一詞是梵文「Mallika」的音譯,這種花產自印度,首見佛經中。 「女神」「男神」均出自佛典 如今,網絡用語中各路「女神」、「男神」層出不窮。
  • 行腳回顧丨普陀僧團行腳歸來,首次分享心路歷程
    普陀僧團行腳途中精進持戒,日日不綴功課,半月布薩誦戒,不入白衣舍,受持不捉金錢戒,一路上都是以搭帳篷和掛單來解決住宿。本戒法師以一則行腳途中搭帳篷的故事,來講述行腳途中不同的因緣。「在一個村子裡,我們本來已經和村支書通電話打好招呼,村支書也表示可以在村裡扎帳篷。但是,等到村長來和我們對接的時候,卻要出示當地的防疫證明,否則不讓我們搭帳篷。
  • 誦讀經書時,你可曾想過佛典是如何傳到漢地?由梵文變中文?
    從東漢到中唐數百年之間,佛教昌隆,進而出現了大規模的譯經活動,漢譯佛典的增長,對中國的文化、藝術及語言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學佛者,手持經書,誦念有詞,您可曾了解過佛典如何從印度來到漢地?此經是何時來到中國?如何從梵文變成中文的?譯場的組織又如何?這是一個個有趣又令人感動的過程。以下將與您分享法鼓文化出版的《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佛典漢譯史要略》一書中的相關資料。
  • 重病的僧人們:沒親人沒積蓄,他們的生存,能指望誰呢?
    古代的僧人們,一旦得了重病,能指望誰呢?在《一輪明月》中,彌留之際的弘一法師曾說:小病從醫,大病從死,這也成了古代僧人們,面對疾病時的應對措施。有了這樣應對疾病的措施,僧人們,就可以安心「參禪」,不必為「疾病」操心,更無須擔心自己的身後事,反正一切都可以指望寺廟。相比之下,現代的僧人們,就比較「悽慘」了。現代的僧人們,一旦得了重病,能指望誰呢?
  • 我的破戒僧竟然是個妹子?聊聊《只狼》中破戒僧背後的故事
    18年科隆遊戲展,《只狼》首次公開了試玩版本,老賊聽說《黑魂》已經無法滿足玩家抖M的欲望,遂放出破戒僧供玩家挑戰,令玩家欲仙欲死大呼過癮。等到遊戲發售玩家才淚流滿面的發現,老賊竟然把一隻大後期boss放到了試玩中。破戒僧是在源之宮入口處的守門人,如果玩家走了修羅路線的話是無法遇到的。
  • 《摩訶婆羅多》系列:印度版「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但也許你不知道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也有一段相似的故事。《摩訶婆羅多》被稱為印度的大百科全書,裡面講述了各種傳說、民間故事和寓言,充滿哲理,發人深思,至今還影響著印度人的生活。
  • 海上絲路:印度著名的婆羅多舞,竟源自傳說中的廟妓
    原來這就是泰米爾納德邦最著名的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有趣的是,印度人也將他們的國家稱為「婆羅多」。「婆羅多舞」即情緒(Bhava)、音樂(Raga)、節拍(Tala)、動作(Natyam)等元素的組合,據說為仙人婆羅多創作,最初的舞蹈與印度聖女(Devadasis)有關。
  • 佛陀攝眾的方法: 何為佛教中的六和敬?
    佛陀住世時,領導的僧團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七眾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隨眾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龐大的僧團,佛陀如何統理,使其和樂清淨,發揮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攝眾的方法之一。
  • 白富美為救母親,做出不可思議的事,佛陀說這個故事什麼含義呢?
    故事人物:婆羅門女,她的母親,還有當時的佛,還有一位鬼王,主要這四人,故事的時間:過去很久以前,故事的地點:你就權當天竺吧故事的內容:主角婆羅門女{注意看等級就知道是高種姓}自己的佛學修行非常的好,到了人天護衛的地步,她的母親去世,她非常思念她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