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10月23日電 (記者 孫亭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日本籍講師、吐火羅語專家荻原裕敏博士23日在察看圖片和詢問拍攝地點後,告知記者,新疆哈密黃田農場廟爾溝村日前發現的巖刻不是吐火羅文,而是一種婆羅米文字,這種文字在許多語言中都廣泛使用。
近日,哈密東天山古伊州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員彭興禮在哈密黃田農場廟爾溝村附近調研時,在一處巖石堆裡發現一片巖刻。據他描述,巖石呈不規則得正方形,邊長約3米、高約1.5米,在向南面的巖石上,刻著一些文字巖畫,這些文字長寬約50釐米,使用木頭製作的書寫工具刻上,基本為獨立的字母。
上述奇怪的字母引起了彭興禮的興趣,回到研究院後,他開始查找史料和文物。彭興禮說,在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裡也曾發現過類似的巖畫,後來在與出土的《彌勒會見記》殘片中的吐火羅語譯本比對中,他認為這些文字或疑似為吐火羅文。
23日,記者向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日本籍講師、吐火羅語專家荻原裕敏博士求證,他認為,該石刻不是吐火羅文,而是一種婆羅米文字。
荻原裕敏說,如果是吐火羅文他能看懂,但是巖畫上的文字語法、詞彙讀不通,與吐火羅語的結構、筆畫不同。從圖片上看,巖畫上的字是一種婆羅米文字,此婆羅米文字是印度古代最重要的、使用最廣的字母,近百年來在中國新疆發現的古代梵文及其他文字的殘卷是用中亞婆羅米斜體字母書寫的,隨著佛教東傳到西域地區,當地人用這種文字的字母進行融合,加入自己的特色。
荻原裕敏表示,婆羅米文字母排列順序系統而有科學性,正規的婆羅米字母,主要用於書寫梵文著作,其他一些古代語言也使用婆羅米字母,而回鶻文在使用其他字母的同時,也使用婆羅米字母,「它是一種音節字母,自左向右橫行書寫。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元音或者後面帶-a的輔音。如果輔音後面是-a以外的元音,則在字母上面、左面或右面另加不同的符號表示。這種婆羅米字母可以抄寫不同的語言。」
曾任吐魯番地區文物局局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導師、國際著名的吐魯番學研究專家李肖說,吐火羅文的使用一般是在新疆庫車、吐魯番、焉耆等地,在哈密地區出現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