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巖刻系婆羅米文字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新疆哈密巖刻系婆羅米文字
2014-10-23 21:50: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烏魯木齊10月23日電 (記者 孫亭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日本籍講師、吐火羅語專家荻原裕敏博士23日在察看圖片和詢問拍攝地點後,告知記者,新疆哈密黃田農場廟爾溝村日前發現的巖刻不是吐火羅文,而是一種婆羅米文字,這種文字在許多語言中都廣泛使用。

  近日,哈密東天山古伊州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員彭興禮在哈密黃田農場廟爾溝村附近調研時,在一處巖石堆裡發現一片巖刻。據他描述,巖石呈不規則得正方形,邊長約3米、高約1.5米,在向南面的巖石上,刻著一些文字巖畫,這些文字長寬約50釐米,使用木頭製作的書寫工具刻上,基本為獨立的字母。

  上述奇怪的字母引起了彭興禮的興趣,回到研究院後,他開始查找史料和文物。彭興禮說,在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裡也曾發現過類似的巖畫,後來在與出土的《彌勒會見記》殘片中的吐火羅語譯本比對中,他認為這些文字或疑似為吐火羅文。

  23日,記者向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日本籍講師、吐火羅語專家荻原裕敏博士求證,他認為,該石刻不是吐火羅文,而是一種婆羅米文字。

  荻原裕敏說,如果是吐火羅文他能看懂,但是巖畫上的文字語法、詞彙讀不通,與吐火羅語的結構、筆畫不同。從圖片上看,巖畫上的字是一種婆羅米文字,此婆羅米文字是印度古代最重要的、使用最廣的字母,近百年來在中國新疆發現的古代梵文及其他文字的殘卷是用中亞婆羅米斜體字母書寫的,隨著佛教東傳到西域地區,當地人用這種文字的字母進行融合,加入自己的特色。

  荻原裕敏表示,婆羅米文字母排列順序系統而有科學性,正規的婆羅米字母,主要用於書寫梵文著作,其他一些古代語言也使用婆羅米字母,而回鶻文在使用其他字母的同時,也使用婆羅米字母,「它是一種音節字母,自左向右橫行書寫。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元音或者後面帶-a的輔音。如果輔音後面是-a以外的元音,則在字母上面、左面或右面另加不同的符號表示。這種婆羅米字母可以抄寫不同的語言。」

  曾任吐魯番地區文物局局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導師、國際著名的吐魯番學研究專家李肖說,吐火羅文的使用一般是在新疆庫車、吐魯番、焉耆等地,在哈密地區出現可能性不大。

相關焦點

  • 黃寶生:我做夢都在翻譯《摩訶婆羅多》(組圖)
    上世紀80年代七卷八冊的《羅摩衍那》漢譯本全部出齊後,我們這些弟子很自然會想到什麼時候能把《摩訶婆羅多》也譯出來。  但是《摩訶婆羅多》的篇幅相當於《羅摩衍那》的四倍,令人望而生畏。而根據西方學者譯介《摩訶婆羅多》的經驗,可以先從其中的插話入手。此前,金克木先生和我的同學趙國華曾選譯了《摩訶婆羅多》中的插話故事。
  • 文物界的造假奇事,兩個文盲竟「創造」出來文字,騙到了大量專家
    其中甲骨文做為3000多年前的成熟文字系統,一經出現便引起了轟動。本來研究甲骨文可以靠著一點點摸索來破解,但因為一個農民的出現,100多年過去了,至今還存在很大阻礙。原本安陽當地的村民挖出來甲骨後一直當做中藥材「龍骨」來賣,但一斤僅僅只能賣到幾文錢。但自從1899年清代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甲骨上面的文字之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和搶購。
  • 穿越了時空的文字
    古代印度使用過兩種書寫體系,即佉盧字的書寫體系,以及婆羅謎字的書寫體系。佉盧文字曾主要流行於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東部,即所謂大犍陀羅地區。在我國新疆,坐落在絲路南道的王國樓蘭、鄯善,也曾使用佉盧文、犍陀羅語作為官方用語,所以才有大量佉盧文木簡出土。關於這種字體的起源,眾學者尚無統一的認識。一般認為,這種文字起源於古代阿拉米字母,並經過了發展演變。
  • 文物造假的高手,文盲「創造」出文字,騙了專家還開創了新的學科
    甲骨文是中國3000多年前的成熟文字體系,因為它的發現我國的五千年歷史得到了證明,給那些認為我國只有兩千年文明歷史的外國人一記狠狠的耳光。可是我國的甲骨文研究本可以根據已有的甲骨文遺蹟以及出土文物順藤摸瓜,從而獲得重大的進展。可是就因為一個人的出現,使得甲骨文的研究遇到了很大的障礙。
  • 這地方祖上也曾闊過 看看它古代文字的影響力
    這從亞洲各國受印度文字的影響可以看出。印度的文字體系稱為婆羅米文字。這種文字是一種以音節為基礎的字母文字。音節為基礎,即所有字母均表示輔音與元音相拼的音節。通常,沒有附加符號,就表示輔音與元音a相拼,加上符號,則表示與另外的元音相拼。雖然印度的一些研究者堅持印度文字的獨立起源說,但實際上婆羅米字母源自西亞的古老字母——阿拉米字母。
  • 海上絲路:印度著名的婆羅多舞,竟源自傳說中的廟妓
    順海岸線往南,碰到一尊黑色的高達四米的聖雄甘地像,許多頑皮小孩兒爬在高處,似乎在等待什麼。真是幸運,甘地像對面是一個巴扎,旁邊有戲臺。只聽得羅鼓聲起,演員馬上就要出來了。當我擠進人群,走到戲臺跟前時,兩位女演員已經上場。應該是一種古典舞蹈。女演員化濃妝,服飾精緻華美,手指腳面染成紅色,手腕套幾十個鐲子,腳腕則戴半搾寬的鈴鐺。
  • 夏朝有沒有文字,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刻符」,或揭開了真相
    在夏朝諸多神秘之中,最讓人著迷並希望解開的是:夏朝有沒有文字,到底是什麼文字?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的「刻符」,或揭開了真相。二里頭遺址是不是夏墟,如今還有一定的爭議,本文不討論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二里頭遺址應該就是夏墟,代表了夏朝。
  • 血與火之歌,文字傳播背後的故事,書寫歷史也成為歷史
    就像拉丁字母可以用來寫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乃至漢語拼音一樣,阿拉伯字母同樣也是跨語言的阿拉伯字母的傳播主要有兩條道路,向西傳播到北非,往東先到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了,然後是印度的西北部,今天的巴基斯坦以及中亞地區,最後傳到新疆,特別是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北兩側的綠洲城市。
  • 新疆此地是傳說中的鬼吹燈之地,人們在枕頭上繡了8個字,好幸福
    錦雞鳴枕是1995年於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1號墓地發現的,那是一對男女合葬,當時,發現它時,它被墓主人枕著,仿佛是剛製作好的,顏色鮮豔,上面繡著我國傳統的祥雲、瑞草等圖案和花紋,精美得令人驚嘆。墓主人安靜地躺著,蓋在他們身上的是「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被。錦被被專家專家們稱為「錦衾」,也就是單被。錦被用兩幅織錦合併縫製而成,呈長方形,長168釐米,寬94釐米。
  • 監利驚現日軍遺留碉堡文字磚 磚上刻有漢字「水洪口」
    監利驚現日軍遺留碉堡文字磚 磚上刻有漢字「水洪口」 文章來源:江漢商報 發布時間:2012-05-09 13:18 進入論壇 -我要糾錯      監利白螺鎮至今還遺留著侵華日軍碉堡10來座。日前,監利縣文化旅遊局專人前往丁家洲,考察日軍當年遺留的飛機場及碉堡。
  • 堅守好新疆語言文字翻譯陣地
    □新疆廣播影視譯製中心黨委書記 艾尼瓦爾·馬木提前些年,由於「雙泛」思想侵蝕和「三股勢力」滲透,新疆語言文字翻譯領域出現了「去中國化」等錯誤傾向。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語言文字翻譯工作者,我絕不允許「三股勢力」「兩面人」歪曲新疆歷史和文化、欺騙蠱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
  • 新疆高端酒水經銷商「加碼」悅刻 9個月裡開出50多家專賣店
    原標題:新疆高端酒水經銷商「加碼」悅刻 9個月裡開出50多家專賣店   在新疆做了24年酒水經銷生意的張波,時常將一句話默記在心裡,「在一個前沿
  • 康家石門子巖畫暗藏多層塗刻 揭示原始社會的變遷
    沒想到的是,原本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巖畫的「體檢」,竟然發現了眾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發現了巖畫被多次「亂刻亂畫亂塗」的真實證據,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巖畫群的認知。更重要的是,為人們揭示了3000年前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演變的過程。  原始社會後期文化史上的一頁  康家石門子巖畫位於呼圖壁縣西南的天山腹地。
  • 新鄭出土鄭國陶器,上面刻有神秘符號,專家:它是我國史前的文字
    新鄭鄭國祭祀遺址中出土東周時期的陶器;專家發現上面刻有神秘符號,這些符號很可能與祭祀活動有關;仔細觀察,它們像極了我國一種史前文字——甲骨文;就目前來看,由於時代久遠,甲骨文的研究進展相當緩慢;然而,專家發現,這些符號是另外一種文字,它的形成比甲骨文還早!這是什麼文字呢?
  • 位於新疆天山的一幅巖畫與四川涼山的一個青銅器人物構圖「撞了臉」
    29年前的夏天,遠離塵世喧囂的新疆天山深處,一座森然高聳的赭紅峭壁上,一幅小人巖畫飽經3000年風霜後,終在考古專家的發現下面世。長14米、高9米,冰冷的石頭上,鐫刻著的300多個小人,手拉手地跳著舞。據考證,巖刻為塞人遺存,完成於原始社會後期。專家認為,巖畫上突出的性別意識,展現了生殖崇拜。
  • 全等的八大模型之二——婆羅摩笈多模型多變形式及應用
    今天探討的是「婆羅摩笈多模型」多變形式及應用。這個名字很難讀,我們有些同學戲稱為「婆婆模型」,嗯,那就簡稱為婆婆模型吧。先了解婆羅摩笈多(Brahmagupta) 其人:婆羅摩笈多(Brahmagupta) 約公元598年生,約660年卒.在數學、天文學方面有所成就.婆羅摩笈多是印度印多爾北部烏賈因地方人,原籍可能為現在巴基斯坦的信德。
  • 新疆青河首次發現「桃面人」巖刻像(圖)
    新疆青河首次發現「桃面人」巖刻像(圖) 2015-04-27 11:21:18這也是新疆青河縣境內第一次發現「桃面人」巖刻像。  這方刻著「桃面人」的青石,是青河縣旅遊局原局長焦克敏無意中發現的。去年7月25日,焦克敏陪同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疆考古隊對青河縣三道海子附近被破壞的古墓進行保護性和搶救性發掘,因事提前下山,走到離三道海子大墓約1公裡處,發現一大塊青石上好像有人工刻畫的痕跡。焦克敏用水衝洗掉石面上的羊糞和青苔,看到了上面的「桃面人」巖刻像。
  • 平果感桑石刻字符確認系古駱越文字 或商周形成
    2006年清明前,他掃墓回家經過這片甘蔗地,無意中發現一小塊刻有圖案的石片,帶回家用水衝洗,發現這些圖案很像文字。他將石片送到村中的小學請老師看,老師們無法辨識,但都認為是一種古文字。潘榮冠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也意識到這有可能是古董。自此以後,他每到「那林」一帶耕種時,都特別留意地裡的石片,並把刻有圖案的石片全部帶回家存放。在近5年的時間裡,他先後撿回大小石片21塊。
  • 秦統一文字前其他六國文字都長什麼樣?
    其實春秋戰國在周代金文的基礎上,各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特色的一些文字,按李學勤先生的研究,現在比較通行的認識是,秦統一前的戰國文字大致可以分為晉系文字、楚系文字、燕系文字、齊系文字和秦系文字等5種,各系文字又存在很多異體字。那麼,秦統一文字之前戰國文字都是什麼樣子呢?從出土的文物裡我們可以領略這些風格迥異的古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