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感桑石刻字符確認系古駱越文字 或商周形成

2020-12-19 搜狐網

  本報記者 甘寧 文/圖

  去年於百色市平果縣馬頭鎮感桑村東南面發現的石刻字符(本報2011年12月21日曾作報導),近日被文物專家確認為古駱越民族創造的文字。其中少數文字已得到初步破譯,內容涉及雨水、水田、麼公做法事、王權等,據推斷為當時駱越方國統治者或是祭司舉行儀式時吟唱的祭詞。

  3月22日,在感桑村的石刻文字發現處,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夾砂陶片和石錛。這些具有斷代意義的文化遺存,說明在戰國時代之前,此地就有人類文明的活動,也為石刻文字的年代提供了佐證。

  廣西博物館研究館員鄭超雄認為,感桑石刻文字的成熟程度與殷商王國的甲骨文相近,但與甲骨文是不同的系統,表明壯族先民曾有自己的造字歷程。這一發現,能否把嶺南乃至歷史上的百越地區的文明發源推至一個新的高度?記者近日探訪了考古現場以及有關專家。

  發現過程:

  青年農民撿到帶字石片

  感桑石刻發現於感桑村東南面的一片名叫「那林」的耕地內。這是一片平坦的臺地,方圓約3公裡,距平果縣城只有10公裡。三面環山,一面俯瞰兩公裡外的右江。3月22日,記者諮詢當地農民得知,「那林」在壯語中即為「有泉水的田」,在臺地上的兩棵木棉樹下,果然有兩眼汨汨流出的泉水。當地人認為此地風水好,在其後山上有很多墓葬。

  最早發現感桑石刻的壯族青年農民潘榮冠,就是在掃墓途中撿到這些石片的。2006年清明前,他掃墓回家經過這片甘蔗地,無意中發現一小塊刻有圖案的石片,帶回家用水衝洗,發現這些圖案很像文字。他將石片送到村中的小學請老師看,老師們無法辨識,但都認為是一種古文字。潘榮冠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也意識到這有可能是古董。自此以後,他每到「那林」一帶耕種時,都特別留意地裡的石片,並把刻有圖案的石片全部帶回家存放。在近5年的時間裡,他先後撿回大小石片21塊。他還發現用於圍田埂的一塊大石片上也有字,但體積太大無法搬回家保管。

  2011年10月,潘榮冠將石片帶到百色市的花鳥市場諮詢。一名姓馮的古玩商感覺這可能是文物,便向有關部門反映。12月,原平果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農敏堅與平果縣博物館獲悉此事後,趕到「那林」實地調查,又新發現兩塊石刻文字。連同潘榮冠發現的那塊最大的石刻,一共24塊石片,都被運回縣博物館收藏。

  平果縣委、縣政府對此發現十分重視,立即將「那林」地塊控制下來,禁止隨便入內撿拾石塊。即使是今年除夕夜,農敏堅和縣博物館的人員都在守護現場。雨天泥濘,他們就脫下鞋子赤腳下田調查,不放過任何一塊可能有字的石片。

  今年春節過後,廣西文物局批准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那林」進行考古試掘。

  考古現場:

  掘出石錛佐證文明遺蹟

  3月22日中午,記者趕到「那林」時,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考古隊領隊覃芳,剛剛獲得了發掘一個多月來最大的發現石錛和夾砂陶片。石錛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主要的生產工具。夾砂陶也是新石器時代開始生產。這些遺蹟在同一地層內出土,為「那林」一帶的文明歷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考古隊在泉水附近開了一條長62米、寬1.5米的探溝,試掘了3個探方。掘入地表下約六七十釐米深,發現4個地層。石錛和夾砂陶就是在最下面的地層出土的。其餘地層還出土了大量的唐宋時期的陶瓷碎片、宋太宗趙光義年間的銅錢、宋代的建築柱洞等遺存。但目前還未在地層中發現石刻文字。

  覃芳說,由於該地塊長期栽種甘蔗,翻土較深,石刻文字如果埋藏集中且數量不多的話,有可能早已隨耕犁翻出地表。因此能否在地層中發現石刻,還有待進一步發掘。但已出土的文化遺存可以說明,此地在戰國前已經有人類文明活動。

  在場的農敏堅告訴記者,「感桑」在壯語中意為「高高的巖洞」,是因為後山有巖洞而得名。根據清代縣誌記載,感桑一帶原來有個古城,並記載明代詩句說古城中有「荒臺」。有人認為「荒臺」是個祭壇,但這是什麼時候的古城,也無從知曉。

  文字鑑定:

  推斷形成於商周至戰國年間

  在平果縣博物館的庫房內,記者見到了全部24塊石刻文字。最大的一塊長105釐米,寬55釐米,厚約10釐米,重約50公斤,上面刻有文字83個。刻字最多的一塊有10行143個字,最少的有4個字。字數少的原因是這些石刻都是殘件,字數不完整。

  據了解,平果縣政府曾在2011年12月下旬,邀請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貴州省荔波縣水書專家、廣西博物館、廣西民族大學等機構的專家、教授到平果縣考察感桑石刻。所有學者都沒法辨識這些古文字。有部分學者推測其與桂南石鏟同一時代(新石器晚期),有學者認為是先秦時期的一種文字,有些學者認為年代難定,需進行考古發掘後斷定。

  這些文字都是刻在平而薄的頁巖上,大小均勻,豎向排列。鄭超雄研究館員指著石刻說,文字筆觸平直,應該是用金屬利器刻劃而成。他經過3個月的研究,認為感桑石刻的文字性質可以肯定。其有三個特點:

  一是有序排列,由不同的字豎行構成長短不一的句子,組成一篇短文或長文,這是文字成熟的重要標誌。

  二是同一字形在不同的文句中重複出現,表明作者用同一字在不同地方表述同一個意思。據初步統計,重複最多的一個字共出現17次,其餘有5個字重複出現4~8次。

  三是使用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造字法,如方塊形狀、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內外結構和複雜結構等。

  鄭超雄說,感桑石刻中有類似於左江巖畫正身人的形象,且重複出現5次之多;還有重複出現17次的「王」字,與廣西武鳴、靈川,廣東四會、廣寧、羅定等地出土的戰國青銅劍、青銅矛上鑄的「王」字相近;另有5個字與平樂銀山嶺戰國墓、武鳴馬頭安等秧戰國墓、岑溪花果山戰國墓出土的陶文相近。加上「那林」現場出土的石錛和夾砂陶,據此推斷感桑石刻的年代為戰國時期。

  鄭超雄還走訪了當地群眾,據稱在「那林」西北約兩公裡的平果縣糠廠,當年建廠時也曾撿到有字的石塊,表明石刻文字遠不止這些,很可能分早期和晚期。考慮到武鳴元龍坡商周至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的石範、欽州出土商代的石磬上,都刻有類似的文字符號,他把感桑石刻的上限時間推測為商周時期。

  「天書」破譯:

  推測與祈禱祭祀相關

  在感桑石刻文字等於「天書」,和甲骨文一樣難懂。鄭超雄「解讀」了3個月,也只能從一些象形字中猜測其意思。他目前只「讀出」雨水、水田、生育、麼公做法事、王權等內容。

  與雨水有關的字有5處,都有象形的雨點或雨絲;水田則是方框內刻整齊的方格;涉及生育的字為男陰及女陰的形狀;表現做法事的字與左江巖畫正身人像相似。

  出現最多的是「王」字,有一個字是由4個「王」拼成。鄭超雄根據《布洛陀經詩》中有「三樣三王造,四樣四王置」的記載,「四王」是指天王(雷王)、人王(布洛陀)、水王(蛟龍)、森林之王(老虎),認為四個王字拼成一個字是「四王」的意思,意指人權、神權合一的王。

  鄭超雄指著其中一個字說,這上面是水田,下面為3人勞動,很像甲骨文的「眾」字,但「眾」字是上方一個「日」。兩者構字相似,音義不一定相同。現代壯語中凡有人在水田中插秧,稱為「能那」(種田),因此這個字可理解為「種植」的意思。

  還有一組詞共3個字,上下相聯,第一個字是下雨形象,第二個字是水田形象,第三個字是麼公形象。他認為可以釋讀為:「天下雨了,田中水滿了,這是麼公施法祈求天神下的雨水。」

  「甲骨文研究了100多年,也才破譯出一半。古文字的解讀是很困難的。」鄭超雄說,破譯感桑石刻,需要更多學者進行長時間的研究。

  歷史意義:

  可證駱越先民造字歷程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期後才產生的。戰國時期右江流域已經出現了方國社會形態,文字的產生在意料之中。」鄭超雄說,以手斧為代表的百色舊石器文化,以石鏟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無不表明右江流域是古人類發源地及人類國家文明發生地之一。這裡的先民們已進入定居生活,並進行群體生產勞動,語言、文字就在頻繁的交流中應運而生。

  有意思的是,與倉頡造字一樣,壯族《布洛陀經詩》中也有聖人造字的傳說。在感桑石刻發現以前,壯族的文字是從唐代的古壯字開始算起,這種古壯字是用漢字的偏旁部首組合而成,並不是嚴格意義的造字,無法與傳說對號入座。鄭超雄認為,感桑石刻的發現,印證了壯族在歷史上曾有自己的造字歷程。

  與甲骨文多為祭司佔卜文類似,感桑石刻也被認為是「麼公文字」,用於人神交流,未能發展為通行文字。「祈求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強調王權穩定,這些都是方國統治者的願望。」鄭超雄說,感桑文字的這些內容估計與《布洛陀經詩》相似,是方國統治者或者麼公祭祀時吟唱的祭詞。當時的先民把這些祭祀、佔卜的結果記錄在石片上,作為備忘的記錄和處事的準繩。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平果縣的旅遊景區有哪些嗎?我來給你介紹一下吧
    平果縣處於東經108度18分至107度53分、北緯23度12分至23度54分之間。平果縣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處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形成的「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帶的咽喉地帶,又處於「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是右江河谷經濟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 杜鋼建:英語源於漢語的鐵證--浙江英文字母文字
    我在2017年出版的《文明源頭與大同世界》一書以及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說明英文字母存在於大湘西古彝文、納西文、水書文字、甘桑石刻文等古代文字中。2016年在浙江寧波慈谿舉行的首屆中國華夏先秦陶瓷字母研討會上展示了良渚與商周時期的古陶瓷字母文字。其中23件古越陶瓷底部刻劃有英文字母和希臘文字母。幾千年前的浙江英文字母文字是英語源於漢語的鐵證之一。
  • 【蕭說】重新認識商周金銘文
    在中國文字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商周金銘文是甲骨文與秦大篆的橋梁,形成繼往開來的鏈條。就中國文字來說,如果把甲骨文作為源頭的話,商周金銘文就是其繼任者。以前對商周金銘文的認識並不充足,過多視為鼎器裝飾,或強調其記事功能,就文字的承前啟後作用,認識上還有忽略和盲點。
  • 仙字潭摩崖石刻的性質是最重要的一個研究課題
    粗略統計,關於仙字潭摩崖石刻的性質約有如下諸觀點:「古篆」、「大篆」、「爨文」、「苗文」、「圖騰圖語」、「圖象文字」、「原始圖象文字」、「圖象意符文字」、「象形文字」、「象形表意文字」、「圖畫文字或表意符號」、「吳文字(吳籀)」、「籀文」、「原始文字」、「原始文化符號」、符號化了的原始圖畫」、「崖畫」、「巖畫」、「圖畫」等等。
  • 大足石刻形成全方位保護格局
    大足石刻形成全方位保護格局 2020-12-20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CSS 3在字符上形成陰影並使圖像上疊加的字符更加明顯
    由於可以為一個字符指定多個陰影,因此可以通過向頂部和底部,左側和右側添加陰影來創建「邊框」等效果。利用這種效果,即使將字符疊加在圖像上而不將圖像轉換為圖像,也易於讀取字符。如果為帶有文字陰影的角色添加陰影,即使在照片上也很容易看到在這個時候,我將向您展示如何使用text-shadow屬性添加「shadow(border)」,以便在圖片上放置文本時不會難以閱讀
  • 中國石刻文物歷代風貌及拓印的注意事項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新開流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質雕刻器(筆者寒鯤攝於2018年10月)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夏商周時期逐步掌握了自中西亞傳來的青銅冶煉技術並日臻成熟
  • 寧夏彭陽縣發現商周遺址 專家推斷墓葬系諸侯級別
    這是12月1日拍攝的寧夏彭陽縣姚河塬商周遺址發掘現場。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新華社銀川12月2日電(記者於瑤、許晉豫)記者從1日召開的寧夏彭陽縣新集鄉姚河塬商周遺址專家論證會上獲悉,考古人員今年在彭陽縣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姚河塬商周遺址。從遺址規模、墓葬等級、鑄銅作坊看,專家推斷遺址發掘的大墓系諸侯級別。
  • 杜鋼建:浙江字母文字早於希臘字母和英文字母
    其內容基本上是2016年在寧波慈谿舉行的首屆中國華夏先秦陶瓷字母研討會上展示的良渚與商周時期的古陶瓷字母文字。其中23件古越陶瓷底部刻劃有希臘文字母Α(阿爾法)、Β(貝塔)、∧(蘭姆達)、Μ(謬)、Ε(埃普西龍)、Δ(得爾塔)、Η(艾塔)等。 浙江古陶瓷字母文字的發現者聞長慶先生長期收集大量古陶瓷文字,整理後發現浙江文化遺址的字母文字早於腓尼基字母和希臘字母。
  • 廣西最大的鋁土礦基地——平果鋁土礦
    平果鋁土礦是廣西目前探明規模最大的鋁土礦基地,它包括那豆、太平、教美三個大型礦區。平果鋁土礦礦區位於平果縣城北西10 ~ 20 千米,範圍達百餘平方千米。平果鋁土礦平果鋁土礦礦石含三氧化二鋁46.54% ~ 67.86%,鋁矽比
  • 《平果人才網》平果最多最新招聘信息2月24日
    平果信息網,平果唯一一家多渠道廣告發布平臺,與七個戶外張貼信息欄、微信公眾平臺同時發布,廣告發布更有效。每天發布最新新聞資訊,各種生活信息。 電話:15607762811張先生 地址:平果鋁業1號路廠區內 【推薦】平果敬老山莊 誠聘煮飯工
  • 《文字知識》_中美洲瑪雅文字的破譯
    左上角第一個文字的左上方是剛剛被確認的音符chu,左下方是蘭達字母表中的ca,右邊是同字母表中的ah或ha。(6)的字符出現在《德雷斯頓古抄本》的第19頁a段,在用兩條橫棒和一個圓點來表示的數字11的下面寫有三個字符,第一個不知是什麼,第二個相當於蘭達字母表中的l,第三個則是音節符號ku。
  • 杜鋼建:英語源於漢語的鐵證—廣西英文字母文字
    大湘西古文字包括古彝文、古東巴文、水書文字、甘桑石刻文、張家界夏朝銘文、三星堆文字和湘西石懷化刻文等文字。其中,廣西地區的甘桑石刻文的考古發現極為重要。廣西南寧市的武鳴縣、隆安縣、百色市田東縣等祭祀遺址分布區也發現大量刻在石器、玉器、骨片上的古文字符號,這些符號明顯為單個或單句,其中不乏字母文字。我在近萬字的甘桑石刻文中逐一找出英文26個字母在甘桑石刻文的編號如下。1、英文字母Α見於甘桑石刻文字002-12-01等。2、英文字母Β在甘桑石刻文字中見029-05-03、002-10-12等。
  • 《平果人才網》平果最多最新招聘信息3月1日
    平果信息網,平果唯一一家多渠道廣告發布平臺,與七個戶外張貼信息欄、微信公眾平臺同時發布,廣告發布更有效。每天發布最新新聞資訊,各種生活信息。 電話 :0776-2080500 0776-2588886 地址:平果縣中環商業街察理王子茶飲專賣店 【推薦】平果新達氣體有限公司 會計助理 要求:
  • 夏商周時期的中原與周邊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夏商周時期中原和周邊地區交流融合、相互促進,奠定了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基礎。1955年鄭州商城的發現,標誌著中國夏商周考古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以韓維周、安金槐、鄒衡先生為代表的老一代學者,為夏商周考古學研究和鄭州商城的發現、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 平果:打造「教育大市 教育強市」譜寫平果教育新篇章
    平果市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方向不動搖,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狠抓學校管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教育大市、教育強市」,譜寫平果教育新篇章。張鳳珍、黃清夢的孩子就是平果市不斷擴大教育資源的眾多受益者之一。
  • 古埃及文字是什麼文字?
    自葉門《薩巴王朝:女王碑文》破解和解讀後,又在後續的《馬裡卜水壩石刻文字》一文中對馬裡卜水壩文字進行了解讀與破解。
  • 中國現行民族文字有近40種,還有哪些古代少數民族古文字消失了?
    納西族東巴文、彝文和傣文的創製年代沒有確切的記載,彝文據史籍推測,可能產生於公元2-3世紀,古壯字有7世紀的摩崖石刻,傣文近年已發現5世紀的銀片銘文,東巴文也有早期的摩崖石刻,其創製時間都很古老了。這些少數民族古文字各有自己的源頭,又有不同的走向。
  • 潘祖蔭的古埃及文石刻收藏
    潘祖蔭的古埃及文石刻收藏文/潘 佳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博士後
  • 北大15個院系36名同學歷經近7個月 完成燕園石刻文物數位化檔案
    在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張劍葳和學院工程師尚勁宇的指導下,工作坊中來自北大15個院系的36名同學,通過室內外作業,用近7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校園內30件石刻文物的數位化採集建檔工作。在北大文物愛好者協會、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多個學生社團的共同參與下,「北京大學部分石刻文物遺產數位化採集建檔項目工作坊」成立,同時面向全校招募志願者,最終來自15個院系的36名同學加入工作坊。「很高興看到,有這麼多不同院系的同學對文物保護的工作如此感興趣。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工作坊的活動,向大家宣傳和普及文物保護的知識,讓大家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文物的魅力。」張劍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