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教為主要載體,古代印度文化向南亞、東南亞和東亞各國傳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從亞洲各國受印度文字的影響可以看出。
印度的文字體系稱為婆羅米文字。這種文字是一種以音節為基礎的字母文字。音節為基礎,即所有字母均表示輔音與元音相拼的音節。通常,沒有附加符號,就表示輔音與元音a相拼,加上符號,則表示與另外的元音相拼。雖然印度的一些研究者堅持印度文字的獨立起源說,但實際上婆羅米字母源自西亞的古老字母——阿拉米字母。
婆羅米字母在印度逐漸演化出「南圓北方」的兩派。北方的字母,以天城體字母為代表,形狀偏方。
印度南方,由於常以樹葉為書寫載體,方直的文字在書寫時容易劃破葉面,因此逐漸發展出圓形字體的書寫風格,如泰米爾文、泰盧固文等。
印度文字隨佛教向外傳播,大體也按照「南圓北方」的路子。北方,在我國境內,藏文以及藏文派生的元代文字——八思巴文,都是方直的字體。
在南線,東南亞國家的文字,如泰文、寮國文、緬甸文等,都是偏圓的字體,其中最圓的要算緬甸文。
在東亞,雖然日本和朝鮮沒有直接採用婆羅米文字,但在創立本國的輔助文字體系時,仍然受到印度文字的間接影響。
日本假名的排列順序か(ka)、さ(sa)、た(ta)、な(na)、は(ha)、ま(ma)、や(ya)、ら(ra)、わ(wa),就是仿照梵文字母表的排序。
朝鮮諺文在創立時,雖然也有一套依據,字母的形狀模仿人發音器官的形狀,但實際上,經最新的研究表明,朝鮮諺文在創立時借鑑了元代八思巴文的字形。八思巴文,就是來自西藏的元朝國師八思巴利用藏文字母創立的文字。因此,諺文實際也源於印度字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