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石門子巖畫暗藏多層塗刻 揭示原始社會的變遷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康家石門子巖畫 圖片由西北大學劉成提供

  康家石門子巖畫所在山脈 圖片由西北大學劉成提供

  距離烏魯木齊市以北200公裡外有片世界聞名的巖畫——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康家石門子巖畫。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那裡的巖畫是目前全國保留最完整的生殖崇拜巖畫群。巖畫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當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所留。

  巖畫群1987年被發現後就受到世人的關注,更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為了更好地保護開發這片巖畫,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專門邀請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文物保護專家對巖畫進行全面「體檢」,為科學保護巖畫提供數據支持。

  沒想到的是,原本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巖畫的「體檢」,竟然發現了眾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發現了巖畫被多次「亂刻亂畫亂塗」的真實證據,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巖畫群的認知。更重要的是,為人們揭示了3000年前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演變的過程。

  原始社會後期文化史上的一頁

  康家石門子巖畫位於呼圖壁縣西南的天山腹地。

  這些神秘的巖畫千百年來就隱藏於天山深處的峽谷中。康家石門子巖畫山是侏羅紀時期留下的地質特徵。此處的山石多是赭紅色,一叢叢高大的灌木矗立在山谷中,神秘莫測。遠遠望去,康家石門子巖畫坐落在好比一座神秘宮殿的山體上。

  巖畫是當地牧民在1987年發現的。平整的巖面上雕刻著300餘人,大的人物有2.04米,小的只有10釐米。巖畫東西長約14米,高約9米,雕刻巖畫的面積達120平方米。畫面中男性濃眉大眼,軀體雄偉。女性的形象嬌小秀美,瓜子臉、櫻桃嘴,肥臀細腰,兩腿修長。畫面上的人物有的站立,有的斜臥。其中還有雙頭同體人物、對馬雙虎圖騰。

  巖畫的主題充分反映了先民對繁衍人口以及戰勝猛獸威脅,壯大氏族部落的願望,被稱之為「雕刻在天山巖壁上原始社會後期的一頁文化思想史」。由於巖畫全球僅有,因此也被稱為「世界第一巖畫」。

  去年,世界巖畫學會主席羅伯特在近距離考察康家石門子巖畫後大為驚嘆,稱康家石門子巖畫是世界文化遺產,並將為康家石門子巖畫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這個巖畫在這裡發現非常精彩,比其他地方的巖畫保護得更好一些,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進行保護。這是人類的共同文化,不是說當地的也不是說中國的,它有人類的雕刻,它有文化,而這個文化是屬於世界的。」

  新疆呼圖壁縣巖畫保護與研究中心是新疆唯一的巖畫保護中心,它的成立標誌著國際巖畫組織有了中國成員,也將為新疆古代巖畫國際合作研究搭建平臺。呼圖壁縣文物局局長高莉表示:「康家石門子巖畫從發現到現在過去近30年,但是巖畫的內涵研究始終不夠。學會成立以後,以康家石門子巖畫為主體,同時兼顧其他已經發現的肩胛溝巖畫、葦子溝巖畫、登個庫克巖畫等,豐富呼圖壁巖畫的文化內涵。此舉可以推動呼圖壁巖畫,甚至新疆巖畫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發展。」

  高科技解密遠古「塗鴉」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文物保護系系主任、副教授劉成介紹,他們採用較為先進的三維掃描以及微觀觀察技術對巖畫進行「體檢」。採集到詳細數據後,通過數據詳細了解自然因素可能對巖畫及周邊環境的影響,再通過科技手段對巖畫及巖畫周邊環境的氣候、溫度進行遠程實時監控,確保巖畫受到科學保護。

  令他們訝異的是,數據採集到後,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了:巖畫早期題材主體人物並非生殖崇拜,而是一組由1男8女組成的純粹的舞蹈場面,那一個橫躺著的突出生殖器的男性是後續時代添加的。也就是說生殖崇拜內容是康家石門子巖畫第二個時代形成的。它最初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僅僅是一個美麗的舞蹈場面,絕非現在這個模樣。

  劉成介紹,他們引入光電分析測試、三維數字建模、無人機高空測繪、虛擬展示等技術,對巖畫進行了製作工藝與畫面形成時代先後順序的研究分析。找到了一些正在消亡的巖畫內容,發現了不同時代古人在巖畫畫面上為了表達人類宗教思維的相互疊加,呈現出不同時代先民具有的不同生存信念,為我們了解新疆地區無文字記載的那段歷史提供了可供分析參考的文物信息。

  其後,研究團隊通過自我研發的數字拓片專利技術,對巖畫畫面模糊不清的部位,進行了虛擬光線下不同視覺帶來的圖像效果,展示出了不同效果的數字拓片。再通過實地勘察並與電子拓片相互對比的研究,發現了一些令人振奮的畫面信息。

  從電子拓片裡,他們發現最早的巖畫是一組人物的舞蹈造型。其中最大的人物雕像有別於其他人物,可以看到他的帽子裝飾是單翎,他的臉部稜角粗獷,他的肩寬與腰身的比例更有力量,他的胳膊上的肌肉更加發達,這是一個標準的男性造型。與他們一同呈現的是同性對馬相向打鬥或者比武的情景。可以這樣認定,這是一組純粹舞蹈的畫面。

  他們再通過精密的高清攝影,加上雷射掃描。通過提取線圖,發現了巖畫裡不曾被看到的動物形象。如之前一直沒有提到的站立姿勢的兩頭牛、兩隻北山羊、五隻犬,還有一組老虎追馬的圖案。這些代表著巖畫雕刻者生活環境下的牲口與家畜,為研究巖畫的生成年代與雕刻思想,提供了有力支撐。

  對曾經在學術界研究中多次提到的雙頭人身像,他們通過數字建模,藉助三維數據,發現是兩個人緊密疊加在一起、肩並肩的雙人組合,而不是一個身體兩個人頭的怪物。

  正是在三維數據的支持下,他們發現了巖畫中大量添加的人物。也就是說,巖畫裡的許多人物都是後來一點點添加進去的,並非一開始就有的,是典型的「亂刻亂畫亂塗」現象。如有的是為女性巖畫配備男性人物,有的甚至將原本的女性造型修改成男性。

  巖畫中一直被認為中心人物的一位王子,臉部像猴子,打耳孔,帶有生殖器。但通過三維數據對加工工藝分析後表明,王子原本是駕馭一對老虎的人,並沒有性別揭示,一些生理特徵和其左邊的女性是後期添加的。

  劉成分析說,通過對巖畫生成年代的分析,他們發現這些巖畫最早生成年代是母系社會時期,所以巖畫中以女性為主角。隨著父系社會的到來,巖畫主角發生了很大改變,主角變成了男性。

  劉成說:「我們本來是為了保護巖畫的,卻意外地發現了巖畫的『秘密』,可以說是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因為科技讓巖畫的真實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對我們研究巖畫提供了更真實的證據,而所有這些,也反映出早期社會的變遷。」(本報記者 王 瑟)

相關焦點

  • 位於新疆天山的一幅巖畫與四川涼山的一個青銅器人物構圖「撞了臉」
    由於涼山青銅器「銅樹枝」與新疆天山呼圖壁巖畫的相似性,專家認為,「銅樹枝」是數千年前新疆與四川文化交流的產物據考證,新疆巖畫是塞人遺存,完成於原始社會後期,而涼山青銅器的年代為戰國至西漢年間。
  • 中國世界級巖畫史前「維納斯」,向我們轉述洪荒年代祖先的文明
    這一區域約400平方公裡,現已發現巖畫點10多個,有大麥地、黃石坡、石房圈、新井溝、黃羊灣、石馬灣等,遺存巖畫10000多幅(個),個體圖案2.2萬多個,其中大麥地巖畫最為集中,在約6平方公裡的區域內,共有巖畫近2000幅,在一塊約10米長的巨石上,刻有不同時期的巖畫210多幅,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巖畫主要地區。
  • 和黃帝有關 具茨山巖畫是古人的「三峽工程」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學勤認為,這些巖畫在一定意義上跟文字起源有關,和處於中華文明的萌芽時期的黃帝時代也有重大關係。   開幕式由央視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撒貝寧主持,本屆論壇主席由知名文化學者餘秋雨擔任。
  •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史前彩繪手印巖畫
    手印巖畫是一個世界性的巖畫題材,在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澳洲均有發現,是所有巖畫中最古老的一種表現形式。最早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近代原始部落巖畫中都還保存著這種題材。我國巖畫遺存豐富,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但手印巖畫並不多見,現在已知的手印巖畫有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及烏拉特後旗、甘肅嘉峪關花海農場、寧夏賀蘭山、新疆塔什庫爾幹、湖北巴東、雲南滄源等地,其中內蒙烏拉特後旗卜爾汗圖山的手印巖畫系鑿刻而成,且有藏文和卐字符,年代顯然晚至明清;雲南滄源巖畫僅存一個手印巖畫,為陰文噴繪;甘肅嘉峪關花海農場的手印巖畫是噴繪在曠野石塊上。
  • 崑崙山發現萬年巖畫,畫有「飛機圖案」,史前文明可能真的存在?
    然而曾在崑崙山的萬年巖畫上,竟發現上面畫有現代的飛機!這簡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崑崙山被稱為「中國第一神山」,在怪誕的!《山海經》關於它的記載就有不少。本身它就充滿了神秘感,發現那巖畫上畫有「飛機圖案」後,更是神奇無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萬年前的人類如何知道飛機長什麼樣子?難道史前文明可能真的存在?
  • 位於內蒙古的陰山巖畫到底畫了什麼?有什麼寓意?長見識了
    陰山巖畫,分布於內蒙古地區,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留下來的藝術瑰寶。那麼,這陰山巖畫究竟是什麼呢?陰山巖畫,其實就是雕鑿在陰山山脈巖石上的畫像,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以及磴口縣等地區。
  • 桑株巖畫在古老山路的路口,地處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
    接上篇《到桑株巖畫寫生,我是騎著驢去的》桑株巖畫究竟是什麼年代的?首先,它起碼應該在西域信奉伊教之前,即11世紀之前,因為伊教反對偶像,不允許刻畫人物、動物;其次,巖畫上也看不出佛教元素,所以,它也許出現在佛教傳入西域之前,即公元之前。
  • 銀川賀蘭山調皮的巖畫,羞羞的雞雞洞,遠古先民都是藝術家
    已經寫了多篇寧夏遊記,銀川旅遊資源豐富,最有特點和代表性的當屬賀蘭山巖畫和西夏王陵,今天說說賀蘭山巖畫,一起去欣賞遠古先民「調皮」的巖畫。淡季到銀川自由行,交通稍顯不便。在每年的10月20日後,有些旅遊班車會停運,其他的線路也會減少班次。賀蘭山巖畫和西部影視城是我第一天的行程,南門汽車站就有專線旅遊車,遊玩上述景點的一天交通費合計44元每人。
  • 鮮卑人祖居嘎仙洞發現遠古彩繪巖畫長廊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2日電(勿日汗、崔越嶺)鮮卑文化研究學者近日在鮮卑人祖居嘎仙洞發現了遠古彩繪巖畫長廊。巖畫分布在嘎仙洞洞口及兩側的崖壁上,綿延近千米,共200餘幅,顏色呈現紅色。據初步分析,巖畫圖案文化表象為人類祖先早期的「祭祀禮儀」,有「朝拜圖」「祭祀舞蹈圖」「祭祀符號」等。
  • 阿拉善新發現吉如肯札德蓋巖畫遺址點
    阿左旗烏力吉蘇木溫都爾毛道嘎查傳來好消息,阿左旗駝峰文物保護隊隊員發現一處新的巖畫遺址點。新發現的這處巖畫遺址點被命名為吉如肯札德蓋巖畫,位於阿左旗烏力吉蘇木溫都爾毛道嘎查東部山區。吉如肯札德蓋巖畫題材十分豐富,有巖羊、盤羊等動物圖案;有背著弓箭騎馬狩獵的人;有類似太陽神的人面像;還有蛇的圖案和牧羊人的圖案。這些巖畫十分精美、形象,人面像和動物圖案居多,大部分巖畫為磨刻巖畫,具有分區域成片分布的特點。其中一幅「騎駱駝的人」的畫作,繪製手法細膩,形象生動,在吉如肯札德蓋巖畫中具有代表性。
  • 連雲港將軍巖有種「謎」一樣的巖畫,經過研究,有可能是鯢魚
    在錦屏山以南,還有一處規模宏大的石器時代巖畫。在後期的考古研究中,專家測量其長度約22米,寬度約15米,距今約7000多年,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巖畫,被專家們命名為「將軍崖巖畫」。在一開始,專家們對將軍崖巖畫並沒有太過關注,但在後來的深入研究中卻發現這幅巖藏有玄機,絕對不簡單。
  • 龐娜評《德川家康的神格化》|一則新遺言的發現揭示了什麼
    就連明治新政府也對德川家康的遺體下落頗為關心,並認為其於元和三年(1617)時「移葬於下野國(今栃木縣)日光山」。但是隨著對德川家康研究的深入,日本學界以及民間開始出現「德川家康並非葬於日光」的呼聲。《德川家康的神格化》一書的作者野村玄便是以這場調查運動為契機,認為學界應該重新審視並研討關於「德川家康之死」的史料細節,以便對德川家康的神格「東照大權現」持有更為充分和正確的歷史認知(「東照大權現」是以德川秀忠為首的幕府在德川家康離世後為其創建的神號,由朝廷所賜)。帶著這一問題意識,野村玄在該書中梳理了從德川家康離世前夕到「東照大權現」神格創建完備的全過程。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是鋪展在自然環境中的最完善太極圖案,是大自然撬動了人們智慧的地方,原始太極圖誕生於這裡的自然山體形態中,是大有可能的。(三)石刻太極圖揭示了「龍」是太極圖中的「S」線?「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8000年。
  • 古老巖畫:上古祖先文字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今人又該如何傳承
    古老的巖石畫,標誌著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載入史冊,這是它產生的意義。此時產生的詞語是象形文字。更確切地說,繪畫語言已經產生。這種語言仍然存在並影響人們的生活。很多的洞穴壁畫並沒有解釋或用作書的天堂。事實上,你可以閱讀洞穴壁畫(嚴重損壞除外)。
  • 新鄭市具茨山巖刻之迷探究 巖刻"天書"刻於4千年前
    中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新鄭市的具茨山,自上世紀90年代發現神秘巖刻符號及巖畫以來,巖刻"天書"的形成年代一直是難解之謎。    為避免具茨山巖刻符號遭受破壞並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河南新鄭黃帝故裡文化研究會近期邀請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豫秦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昆叔為核心的具茨山巖刻考古調查課題小組,11月4日正式組隊進駐具茨山,進行了20餘天的踏訪考察。調查組的任務是:對具茨山巖畫巖刻進行全面普查。
  • 2000年前美洲畢卡索刻在巖壁上的神秘畫作,展示了一次神秘儀式
    說實話,冒著生命危險走這段路,我們並不是為了看沿途風景(之前已經看得快吐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之前發布的內容),而是對兩三千年前留在這些巖壁上的美洲土人巖畫發生了興趣,比如面前這處離地面八九米樣子的巖畫。從現存的巖畫來看,它應該還有一部分在幾百或千年前就隨著巖壁脫落了。
  • 實木多層生態板的優點?實木多層生態板的選購方法?
    實木多層生態板的優點?實木多層生態板的選購方法?生態板是指內裡基材不確定,可能有膠合板、刨花板、防潮板、木工板等。優點是表面平整、不易變形、顏色鮮豔、表面較耐磨、耐腐蝕,價格經濟等。實木多層生態板的內芯一定是實木單板或薄板的木板經過膠貼、熱壓製做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