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剛察縣文旅廣電局邀請陝西考古專家張建林、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賈鴻鍵在青海湖北岸進行調查,在剛察縣發現了彩繪手印巖畫,這在青藏高原尚屬首次。
▲巖畫所在地環境
該巖畫點位於剛察縣沙柳河鎮潘保村的高山牧場,東北與三角城鄉種羊場相鄰,南距剛察縣城直線距離約24公裡。巖畫處於祁連山脈中的南北向山梁,山梁坡度較小,地面分布較為密集的花崗巖巨石,屬於冰川漂礫的高山草原地貌,周圍水草豐茂,散布有數個放牧點。
▲巖畫點外景
▲巖畫點內景
▲巖畫全景
在這道山梁靠近北部的山坡上有一堆巨石特別集中,相互倚靠疊壓,形成約8平方米的空間,地面有散落的石塊及淤土,上方有巨石之間的縫隙,可見天日。此處至今仍被當地牧民作為神聖之地,供奉有哈達和糕點。巖畫繪於西側的巖棚左上方高1.12米、寬1.95米範圍內,畫面較為集中,巖畫沒有整齊的邊緣。巖棚高約2.3米,最寬處約4.3米。經專家仔細辨識,巖畫以手印圖案為主,系紅色顏料噴繪而成,均屬陰紋,皆為成人手印,共計13個,其中可辨手印中左手4個、右手4個,其餘均難以辨識。大部分圖案比較清楚,右上方圖案已漫漶不清,可辨有4個手印圖案,稍顯模糊;下方曾受積水浸泡,長有一層薄薄青苔,可辨有2個手印圖案,僅存手指部分。手印圖案相對集中在左側,間錯分布著7個手印,相互之間稍有疊壓。在巖畫中間偏下方,有以單線繪製的兩個並列的小型人物,人物分腿正面站立,兩臂向下斜伸,襠下伸出短線,似在表現男性生殖器。在小型人物上方,繪製一個單側羽毛狀圖形。中部偏上方繪有一個稍大的人物形象,造型與小型人物相似。
巖畫的顏料均為深淺不一的紅色,經成分檢測含鐵元素,未檢測到汞和硫,可以排除是硃砂的可能性,應當是氧化鐵類礦物顏料。此外,巖壁上還有斑斑點點的白色,散亂分布,看不出圖形,經檢測白色顏料(?)含鈣、碳較高,並有硫元素,有可能是硫酸鈣或碳酸鈣。
手印巖畫是一個世界性的巖畫題材,在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澳洲均有發現,是所有巖畫中最古老的一種表現形式。最早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近代原始部落巖畫中都還保存著這種題材。我國巖畫遺存豐富,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但手印巖畫並不多見,現在已知的手印巖畫有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及烏拉特後旗、甘肅嘉峪關花海農場、寧夏賀蘭山、新疆塔什庫爾幹、湖北巴東、雲南滄源等地,其中內蒙烏拉特後旗卜爾汗圖山的手印巖畫系鑿刻而成,且有藏文和卐字符,年代顯然晚至明清;雲南滄源巖畫僅存一個手印巖畫,為陰文噴繪;甘肅嘉峪關花海農場的手印巖畫是噴繪在曠野石塊上。與剛察巖畫相似的是內蒙阿拉善右旗雅布賴山洞窟、湖北巴中縣天子崖、貴州貞豐紅巖等幾處,手印較多且較集中,多為陰文噴繪,地處洞窟或崖蔭。單線繪製的人物圖像兩腿分立,雙臂向下斜伸,同類造型在陰山巖畫、貴州貞豐紅巖均可見到。根據剛察彩繪手印巖畫的表現手法及圖案內容,初步推斷其年代可能為史前時期。
環青海湖地區是青海巖畫分布比較密集的地區之一,在海北、海南、海西發現30多處巖畫。近年來,在青南地區的玉樹、果洛發現了較為豐富的巖畫。上述巖畫均屬崖面巖畫和大石巖畫,剛察彩繪手印巖畫填補了青海境內無巖棚巖畫的空白;青海巖畫通常以敲琢法、磨劃法、線刻法來製作巖畫,此次發現的彩繪巖畫填補了青海境內無彩繪巖畫的空白;青藏高原巖畫以動物圖案為其突出特點,其中犛牛、鹿、鷹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動物圖案,剛察手印巖畫的發現填補了青藏高原無手印巖畫的空白。
剛察彩繪手印巖畫的發現,不僅填補了青海巖畫的三項空白,豐富了青海巖畫的文化內涵,而且也為研究青藏高原史前藝術巖畫增添了新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剛察縣文旅廣電局 喬虹 張建林 賈鴻鍵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