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首次發現史前彩繪手印巖畫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剛察縣文旅廣電局邀請陝西考古專家張建林、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賈鴻鍵在青海湖北岸進行調查,在剛察縣發現了彩繪手印巖畫,這在青藏高原尚屬首次。

  ▲巖畫所在地環境

  該巖畫點位於剛察縣沙柳河鎮潘保村的高山牧場,東北與三角城鄉種羊場相鄰,南距剛察縣城直線距離約24公裡。巖畫處於祁連山脈中的南北向山梁,山梁坡度較小,地面分布較為密集的花崗巖巨石,屬於冰川漂礫的高山草原地貌,周圍水草豐茂,散布有數個放牧點。

  ▲巖畫點外景

  ▲巖畫點內景

  ▲巖畫全景

  在這道山梁靠近北部的山坡上有一堆巨石特別集中,相互倚靠疊壓,形成約8平方米的空間,地面有散落的石塊及淤土,上方有巨石之間的縫隙,可見天日。此處至今仍被當地牧民作為神聖之地,供奉有哈達和糕點。巖畫繪於西側的巖棚左上方高1.12米、寬1.95米範圍內,畫面較為集中,巖畫沒有整齊的邊緣。巖棚高約2.3米,最寬處約4.3米。經專家仔細辨識,巖畫以手印圖案為主,系紅色顏料噴繪而成,均屬陰紋,皆為成人手印,共計13個,其中可辨手印中左手4個、右手4個,其餘均難以辨識。大部分圖案比較清楚,右上方圖案已漫漶不清,可辨有4個手印圖案,稍顯模糊;下方曾受積水浸泡,長有一層薄薄青苔,可辨有2個手印圖案,僅存手指部分。手印圖案相對集中在左側,間錯分布著7個手印,相互之間稍有疊壓。在巖畫中間偏下方,有以單線繪製的兩個並列的小型人物,人物分腿正面站立,兩臂向下斜伸,襠下伸出短線,似在表現男性生殖器。在小型人物上方,繪製一個單側羽毛狀圖形。中部偏上方繪有一個稍大的人物形象,造型與小型人物相似。

  巖畫的顏料均為深淺不一的紅色,經成分檢測含鐵元素,未檢測到汞和硫,可以排除是硃砂的可能性,應當是氧化鐵類礦物顏料。此外,巖壁上還有斑斑點點的白色,散亂分布,看不出圖形,經檢測白色顏料(?)含鈣、碳較高,並有硫元素,有可能是硫酸鈣或碳酸鈣。

  手印巖畫是一個世界性的巖畫題材,在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澳洲均有發現,是所有巖畫中最古老的一種表現形式。最早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近代原始部落巖畫中都還保存著這種題材。我國巖畫遺存豐富,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但手印巖畫並不多見,現在已知的手印巖畫有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及烏拉特後旗、甘肅嘉峪關花海農場、寧夏賀蘭山、新疆塔什庫爾幹、湖北巴東、雲南滄源等地,其中內蒙烏拉特後旗卜爾汗圖山的手印巖畫系鑿刻而成,且有藏文和卐字符,年代顯然晚至明清;雲南滄源巖畫僅存一個手印巖畫,為陰文噴繪;甘肅嘉峪關花海農場的手印巖畫是噴繪在曠野石塊上。與剛察巖畫相似的是內蒙阿拉善右旗雅布賴山洞窟、湖北巴中縣天子崖、貴州貞豐紅巖等幾處,手印較多且較集中,多為陰文噴繪,地處洞窟或崖蔭。單線繪製的人物圖像兩腿分立,雙臂向下斜伸,同類造型在陰山巖畫、貴州貞豐紅巖均可見到。根據剛察彩繪手印巖畫的表現手法及圖案內容,初步推斷其年代可能為史前時期。

  環青海湖地區是青海巖畫分布比較密集的地區之一,在海北、海南、海西發現30多處巖畫。近年來,在青南地區的玉樹、果洛發現了較為豐富的巖畫。上述巖畫均屬崖面巖畫和大石巖畫,剛察彩繪手印巖畫填補了青海境內無巖棚巖畫的空白;青海巖畫通常以敲琢法、磨劃法、線刻法來製作巖畫,此次發現的彩繪巖畫填補了青海境內無彩繪巖畫的空白;青藏高原巖畫以動物圖案為其突出特點,其中犛牛、鹿、鷹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動物圖案,剛察手印巖畫的發現填補了青藏高原無手印巖畫的空白。

  剛察彩繪手印巖畫的發現,不僅填補了青海巖畫的三項空白,豐富了青海巖畫的文化內涵,而且也為研究青藏高原史前藝術巖畫增添了新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剛察縣文旅廣電局 喬虹 張建林 賈鴻鍵 王倩倩)

相關焦點

  • 揭秘青藏高原史前考古進展: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此
    ,距今10萬年左右的丹尼索瓦人DNA則較早的與晚期的丹尼索瓦人分離開來,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側,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現場  白石崖溶洞遺址是目前東亞第一個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進展,更是國際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
  • 12公裡長史前巖畫帶驚現亞馬遜雨林,繪有冰河時代動物
    英國和哥倫比亞聯合考古隊在亞馬遜雨林(Amazon rainforest)發現一堵長達8英裡(約12.8公裡)的史前巖畫牆,上面描繪了數千幅冰河時期巨型生物和人類的圖案,創作時間最早可追溯至12600年前。
  • 鮮卑人祖居嘎仙洞發現遠古彩繪巖畫長廊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2日電(勿日汗、崔越嶺)鮮卑文化研究學者近日在鮮卑人祖居嘎仙洞發現了遠古彩繪巖畫長廊。巖畫分布在嘎仙洞洞口及兩側的崖壁上,綿延近千米,共200餘幅,顏色呈現紅色。據初步分析,巖畫圖案文化表象為人類祖先早期的「祭祀禮儀」,有「朝拜圖」「祭祀舞蹈圖」「祭祀符號」等。
  • 從考古發現看西藏史前的交通與貿易①
    在整個亞洲巖畫分布地帶中,西藏早期巖畫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與中國北方草原地帶巖畫最為接近,尤其是與相鄰的新疆、青海等地巖畫在藝術風格、題材上都具有共性。例如,西藏早期巖畫中出現了眾多犛牛、鷹、鹿的形象,這些形象同時也在青海巖畫中發現,這表明分布在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巖畫不僅與西藏巖畫具有相似的地理生態環境特徵,而且兩者在文化特徵方面也具有青藏高原土著文化的特殊意義(74)。
  • 青藏高原東南部腹地首次發現典型石核-石片工業
    由青海師範大學教授、高科院「高原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研究」團隊成員侯光良和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陳宥成聯合完成的研究成果《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人類活動的新視角:通天河流域石核-石片工業》日前發表,該研究成果顯示,青藏高原東南部腹地首次發現典型石核-石片工業。
  • 中國世界級巖畫史前「維納斯」,向我們轉述洪荒年代祖先的文明
    這一區域約400平方公裡,現已發現巖畫點10多個,有大麥地、黃石坡、石房圈、新井溝、黃羊灣、石馬灣等,遺存巖畫10000多幅(個),個體圖案2.2萬多個,其中大麥地巖畫最為集中,在約6平方公裡的區域內,共有巖畫近2000幅,在一塊約10米長的巨石上,刻有不同時期的巖畫210多幅,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巖畫主要地區。
  • 中國學者領銜發現夏河丹尼索瓦人:16萬年前登上青藏高原
    北京時間5月2日凌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成果:科學家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發現了一塊古人類下頜骨,並確定為丹尼索瓦人,且距今至少16萬年。這項研究對丹尼索瓦人以及青藏高原地區史前人類活動這兩個國際熱點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9年夏河人下頜骨化石被鑑定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引發國際學界轟動之後,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遺址的丹尼索瓦人最新研究又獲重大進展——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古DNA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崑崙山發現萬年巖畫,畫有「飛機圖案」,史前文明可能真的存在?
    然而曾在崑崙山的萬年巖畫上,竟發現上面畫有現代的飛機!這簡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崑崙山被稱為「中國第一神山」,在怪誕的!《山海經》關於它的記載就有不少。本身它就充滿了神秘感,發現那巖畫上畫有「飛機圖案」後,更是神奇無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萬年前的人類如何知道飛機長什麼樣子?難道史前文明可能真的存在?
  • 16萬年前,誰最早登上了青藏高原?竟和大洋洲上的他們有關
    青藏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但從人類繁衍的角度看,青藏高原有人類的歷史並不長。因為青藏高原天生海拔奇高,低溫缺氧,生態脆弱,這些都是對人類生存的極大挑戰。那麼,究竟誰才是登上青藏高原的第一批人類呢?最近科學家們終於有了答案,竟然和大洋洲有關。
  • 又一雨林發現「奇蹟」,共有13公裡長的巖畫,網友:嘆為觀止!
    根據英國的系列節目《叢林之謎:亞馬遜失落的王國》揭露,在亞馬遜雨林的懸崖峭壁上發現了一處長達8英裡約有12.8公裡的史前巖畫牆,上面畫著人類和動物的圖案,整個壁畫的創作時間最早可追溯到12500年前。根據報導,這個歷史遺蹟位於哥倫比亞中心地帶的地區,但是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在英國某大學教授的帶領下,眾人發現了這個遺址,專業的團隊將這些歷史悠久的藝術成為「古人的西斯廷教堂」,整個壁畫描繪了早已滅絕的冰河時代的動物,還有人類的手印。
  • 青藏高原首次引進澳洲龍蝦養殖成功
    青藏高原首次引進澳洲龍蝦養殖成功    2014-12-10 16:19:47這是澳洲龍蝦首次在青藏高原養殖成功。」青海省共和華茂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茂麟10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  澳洲龍蝦屬於名貴海水經濟蝦種,通體火紅色,爪為金黃色,肉質最為鮮美。澳洲龍蝦的天然分布為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在18℃—32℃之間能取得較好的生長率。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氣溫低,晝夜溫差大,在如此高海拔地區成功繁育澳洲龍蝦後代較為罕見。
  • 青藏高原所發現森林更新可以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脈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為亞洲多條大河(雅魯藏布江、長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於地處偏遠、難以到達,高原地區的冰川觀測資料不僅少,而且時間也很短。數據匱乏限制了人們對長時間尺度上(幾十-幾百年)冰川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認識。
  • 新發現!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新發現!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
  • 「考古中國」最新進展:青藏高原人類歷史揭開神秘面紗
    2018年至2019年發掘期間,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綜合利用AMS14C和單顆粒光釋光測年技術,揭示了白石崖溶洞遺址已發掘地層主要形成於19-3萬年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有可靠埋藏地層、出土豐富考古遺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 新發現!青藏高原中南部4000萬年前古高度低於2300米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
  • 長江源頭高清全景影像首次發布 首次拍攝到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哺乳動物
    央視網消息: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東雪山是長江正源的發源地,近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可可西裡)園區管委會發布了最新視頻影像,這也是他們首次全程採用4K解析度影像記錄到長江源頭的壯美自然景象。
  • 崑崙山發現萬年巖畫,畫有「遠古飛機」,史前文明或許真的存在?
    然而,就在崑崙山的巖畫上面,人們驚訝地發現了一些形似飛機的遠古圖案,這不得不讓人感嘆究竟是古人的想像力特別豐富,還是在遠古時候真的存在一些不為人所知的高度文明。崑崙山,是我國的第一神山,更是有著「萬山之祖」的美譽。相傳在龍脈風水一說中,崑崙山也是我國的龍脈發源之地。
  • 3600年前誰把大麥帶進青藏高原?中國北方粟黍農業人群
    耐寒農作物大麥向青藏高原的傳播與利用,被認為是促進史前人群大規模永久定居高原高海拔地區的關鍵因素。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孔慶鵬研究員團隊與蘭州大學董廣輝教授團隊合作,聯合研究發現距今3600年前,由中國北方粟黍農業人群遷徙導致大麥農業向青藏高原擴散,這個群體的遺傳貢獻顯著影響了現今藏族人群基因庫的形成。  論文第一作者、昆明動物研究所李玉春博士介紹,大麥農業向青藏高原的傳播,究竟是人群擴散,還是技術交流一直以來是個謎。
  • 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
    原標題: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該視頻中歌曲的創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2014屆博士生、北京市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教師胡星。「測湖工作很苦,但也很有趣。」胡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青藏高原所讀博期間的測湖經歷至今讓他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