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佛三聖永思集》26:戒為無上菩提本(供稿人:悟勝法師)

2021-02-19 蔡禮旭老師


(淨空法師鑑定·印志法師監修·因緣生編撰)

戒為無上菩提本(有聲書)


戒為無上菩提本(供稿人:悟勝法師)

  慚愧後學悟勝在反覆拜讀《來佛三聖永思集》一書,和觀看「賢公和尚,佛門榜樣」的光碟後,深深地感到賢公老和尚一生的示現真正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是佛門至佳的典範,確實值得四眾弟子們竭誠效仿和傾力學習。  世尊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明確指出戒律是我們一生學佛成佛的根基:「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嘆。」十方三世諸佛無不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縱觀三藏十二部經典,哪一部經論沒有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呢?佛的說法和做法都是在提醒我們學人:應當重視戒律、學習戒律、嚴持戒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隨戒釋相篇第十四》有說到:「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藏住,佛法方住」。毘尼,翻成中文是善治、律的意思。毘尼藏是三藏之一的律藏。  上弘下贊律師在《沙彌律儀要略增注》上篇「戒律門」告訴我們,防非止惡是戒。處理、決斷戒條的輕重和開遮持犯是屬於律。作為出家人,至少要落實「沙彌十戒」。從不殺生到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這十條戒,是三乘聖人修行成佛所必須要走的一條康莊大道。這是出離輪迴的階梯,是證得涅盤的門戶。  我們在「賢公和尚,佛門榜樣」的光碟中看到,賢公長老的尊堂從小開始吃素,並持之以恆,直到一九五七年,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念佛自在往生。賢公長老自幼耳濡目染,在菩薩母親的薰陶下發心出家且終身茹素絕非偶然,實是必然。即便是在最艱難的非常時期,賢公也慈悲依然,堅持不食眾生肉,所吃的都是肉邊菜。不僅如此,老和尚還時常主持放生儀式,救拔了眾多的生靈。慈心不殺這條戒,賢公長老做得是如理如法。  一位張居士曾經至誠地供養了賢公長老一枚戒指,老和尚即刻歡喜地把戒指戴在手上,等張居士一離開,他馬上就取下戒指,交給了其它居士。老和尚的這種做法完全遵循了世尊教導出家人的「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這條戒。釋迦牟尼佛當年規定,出家眾只接受信徒的四事供養,也就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就是教導我們,出家人不可以擁有任何金銀財寶之物。為什麼出家人不能擁有這些財產呢?因為它會增長我們與生俱來的貪心,所以它能妨礙、敗壞我們修行的道業。  貪是投生鬼道之根,愛是生死輪迴之本。一切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的教學目的,究其根本就是為了幫助眾生徹底斷絕捨生受生。因此,佛陀嚴格規定出家眾一定要遠離世間的名聞利養。佛要求弟子們統統做到這點,當然佛自己也先做到了。透過世尊不接觸金銀財寶的舉動,我們看到的是佛世尊的清淨無染,以及演繹到極致的高風亮節。我們凡夫一旦觸摸到錢財,不僅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積蓄它、佔有它、控制它的強烈欲望,還會被它慢慢地侵蝕、染汙我們本自具有的清淨,隨之而來的便是摧毀我們高尚的德行。佛制定的戒律裡面明文規定,出家人不得持有任何財寶。凡是信眾供養的財物,法師都應即刻轉交寺院常住。賢公長老從來不積蓄錢財,信眾供養的紅包,他都拿去印經和放生,從未拿來自己享用。  淨宗第八祖蓮池大師,在《沙彌律儀要略增注》下篇威儀門教導我們「威儀是指有威可畏,有儀可敬」。由於出家人能嚴持淨戒,他的種種梵行也都圓滿具足。因為出家眾具備堂堂的僧相、威嚴的眾德,故令人可畏,並且出家人的一舉一止都合乎法則,形於外的儀表溫和、肅靜、端正,因此才令人可敬。佛門的這些威儀,不但成就了出家人的道品,並且也是一切人天的師表。真正發心修道的出家人是內懷師子之德,外現象王之威,不但人天讚揚、侍奉,神龍護法也由衷地欽伏。佛在《華嚴經》上講「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能令三寶不斷是也」。蓮池大師編輯的《沙彌律儀要略》,一共有二十四門威儀,這些威儀不僅是所有沙彌每天應當遵守的軌則,也是出家人出離生死輪迴的第一個臺階。  我們從光碟裡面可以學習到賢公長老哪些令人仰嘆的威儀呢?老和尚一生沒有做過經懺佛事,畢生修學的法門僅僅一句阿彌陀佛而已。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老和尚老老實實地念了足足九十二年,並且預知時至,身無病苦,自在往生。平常老和尚除了勸大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之外,從不傳授其它修行方法。在《沙彌律儀要略增注》下篇第八威儀門,世尊教導出家眾「不得揀應赴道場經習學」。經懺是如來無上法寶,我們認真地受持一句一偈,可以滅除自己的罪業,增長自己的福德,永為菩提種子。如果利用法寶來謀取世間的財利,那是極為可悲可痛的事情。假如有在家大德來到寺院請求法師讀經,目的是想要獲得福德,回向給陽上或者已經往生的家親眷屬。佛只允許比丘為他們讀誦偈頌、咒願,最多為他們背誦一部經典就可以了,這樣做,足以利益對方。所以佛門絕對沒有所謂應赴之事,更不會把誦經念佛當作事業、生意來做。

  在光碟中,我們看到在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賢公長老和往常一樣,頂著烈日在玉米地除草。到了下午三點鐘,老和尚太累了,就在塔院的大門樓下喝水、休息。只見老和尚右手枕頭,左手放在腿上,整個身體右脅而臥。這種睡臥的姿勢與《沙彌律儀要略增注》下篇第十四威儀門完全相應。佛陀規定出家眾躺下來休息時,必須保持右脅臥,這種臥法稱為吉祥睡。出家人不可以仰臥、伏臥或者左脅臥。睡臥時,我們應當先安放一個枕頭,或者曲肱為枕,不可以把頭直接貼在蓆子上。仰臥是阿修羅的臥法,伏臥是餓鬼的臥法,左脅臥是貪慾人的臥法。出家的沙門應該效仿師子王的臥法,也就是右脅臥。這種睡臥的好處會使我們身無掉亂,不失正念,睡得也不沉,更不會做惡夢,所以右脅臥被稱為吉祥睡。

  細觀賢公長老生平傳記的光碟,讓悟勝感慨萬千,自己是何等的幸運,在當今濁惡到極處的時代,還能看到一位一百一十二歲的高僧大德現身說法,為我們真實地示現嚴持淨戒、老實念佛。老和尚教導我們學佛、成佛的訣竅就是要老實、聽話、真幹。佛的遺訓「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他圓滿地做到了。賢公長老不識字,沒有讀過戒經,也沒有聽過律學講座,卻能嚴守律儀,讓我們後學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宿世累積的深厚善根、福德和因緣。對於師父上傳下戒長老的開示,賢公老和尚沒有一絲毫懷疑,完全照做,是一個真正可以承傳大法的根器。正因為賢公長老知道嚴持戒律能助他早日成就念佛三昧,所以對佛門的規矩絲毫都不敢馬虎,舉手投足間都表現出他十分的誠心和十足的敬意。  佛在《華嚴經》上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身為佛門弟子,不論出家法師或者在家居士,進入佛門的一件大事便是受戒。而佛教徒的本分,更是以持戒二字作為準則。《佛遺教經》記載了釋迦牟尼佛的一段教誨:「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波羅提木叉是戒律的三種名稱之一,翻成中文是別解脫、處處解脫、隨順解脫。從世尊的開示當中,我們知道佛弟子如果能夠以戒為師,並且持戒清淨,佛法就能長久住世。  如今廣為流通的播戒機,是由臺灣埔裡正覺精舍的住持上果下清律師,副住持上天下因律師錄製的。這兩位律宗大德宣說的戒學講座專輯,包括《出家戒學篇》和《在家戒學篇》。對於發心研學戒律和威儀的四眾同修來說是極大的福音。只要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來學習,肯定受益良多。

南無阿彌陀佛!佛家在傳授三壇大戒時,經常會念起這樣一首傳統詩偈

  佛陀臨終遺教,自然意義重大,我輩必須銘心刻骨,須臾不敢有忘。無佛住世,戒律便是佛子唯一可依賴者,戒律在則佛法在;戒律亡則佛法亡。  然當今時值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多有無知狂徒借古德禪語貶低戒律、蠱惑人心者。永嘉禪師《證道歌》的確有云:「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然我輩當捫心自問,我自身是否業已大悟?假如沒有,還是謹慎為妙。效法豪俠,終不如學做老實人。——古德曾道:「聖人為救時弊而生。」賢公老和尚乃大悟之聖者,然而為我們表演的卻是從始至終嚴持戒律,其中豈無深意嗎?  二○一二年春,末學陪同幾位學友一起到來佛寺去。賢公老和尚正在寮房坐著縫衣服,末學徑直進去要給他老頂禮,老和尚攔著我問:「拜佛了沒有?」我說:「還沒有。」老和尚指著地上的蒲團說:「你先拜佛。」我於是就把蒲團挪到老和尚寮房的佛像前,頂禮三拜。老和尚看著我拜完站定之後,笑吟吟地說:「我教過你咋樣拜佛,你還是沒學會呀!——拜佛要像蛤蟆,脊背要放平。」我趕忙給老和尚鞠躬,向老和尚保證說:「我記住了,以後拜佛一定達到標準。」老和尚連聲說:「好,好!」然後又故意給我解釋說:「蛤蟆就是青蛙呀!」逗得我們大笑不止……  看到悟勝法師的文稿,末學非常感動。所以才班門弄斧,不顧自身淺陋,妄自對戒律議論了一番。末學收錄此文時,曾對文字重新整理,然後祈請悟勝法師鑑定,法師不但欣然接受,且對文稿又進行一番更加精細周密的修改。其磊落胸襟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實在令末學感佩非常!  聽了悟勝法師的學習報告,我想大家心裡都感到非常歡喜。說明海賢老和尚一生的表法,這種辛苦是值得的,能讓許許多多迷失方向的這些佛子們終於覺悟了、回頭了。回頭是岸,要真正回頭!所以我勸導大家,喜歡讀經的讀這個小冊子,不喜歡讀經的看光碟,一天要三遍,一年為期。為什麼一千遍?古人教我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年的時間,一天看三遍,念一萬聲佛號。這一年就把基礎扎穩了,根紮下去了。這是什麼根?必定得生淨土的根。憑什麼你能往生?就憑這一年,這個根就決定得生淨土。這是剛剛開端就有這麼好的反應,繼續不斷下去,這種善根福德會月月增長。

《來佛三聖永思集》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來佛三聖永思集》目錄

《來佛三聖永思集》01:淨空老法師謹序

《來佛三聖永思集》02:重修《來佛三聖永思集》緣起

《來佛三聖永思集》03:慶公事跡:聖人何事欲無言

《來佛三聖永思集》04:慶公事跡:丹田有寶休尋道

《來佛三聖永思集》05:賢公之母事跡:非此母不生此子

四篇感人故事

《來佛三聖永思集》06:儉能勝禍謙受福

《來佛三聖永思集》07:守口攝意身莫犯

《來佛三聖永思集》08:千載難遇此僧團

《來佛三聖永思集》09:一聲清風遍寰宇

賢公七位弟子分享

《來佛三聖永思集》10:來此作佛不易心(供稿人:印志法師)

《來佛三聖永思集》11:願得千佛常住世(供稿人:印涵法師)

《來佛三聖永思集》12:身心放下皆圓明(供稿人:印榮法師)

《來佛三聖永思集》13:對面不見阿彌陀(供稿人:妙了法師)

《來佛三聖永思集》14:安得花開火裡蓮(供稿人:演強法師)

《來佛三聖永思集》15:虎狼叢中也立身(供稿人:印生法師)

《來佛三聖永思集》16:心中有佛足潤身(供稿人:開忠法師)

賢公八位護法居士分享

《來佛三聖永思集》17:吹盡狂沙始到金(供稿人:王春生)

《來佛三聖永思集》18:知所在自然自在(供稿人:黨秀坡)

《來佛三聖永思集》19:此生何幸結佛緣(供稿人:仝兆傑)

《來佛三聖永思集》20:不風流處也風流(供稿人:田書雲)

《來佛三聖永思集》21:佛號功德不思議(供稿人:程萬德)

《來佛三聖永思集》22:漫灑熱淚憶聖僧(供稿人:王德生)

《來佛三聖永思集》23:人生人死注生前(供稿人:盧水庫)

《來佛三聖永思集》24:蓮池海會願相逢(供稿人:榮博)

七位法師和居士分享

《來佛三聖永思集》25:此生專為表演來(供稿人:李修遠)

老法師開示

點擊標題 直接觀看

海會聖賢:賢公生平修行事跡(72分鐘)【一天看三遍】

賢公和尚 佛門榜樣(55分鐘版本)

老法師:我勸大家把(海賢)老和尚這片光碟當作《無量壽經》來學習!

1、老法師細講《太上感應篇》全195集

2、【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解演義(全600集)

3、老法師講《了凡四訓》(全20集)

4、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回)全508集

5、淨空老法師講「十善業道經」(全159集)

6、淨空老法師講《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全48集)

7、【重要】老法師2019年3月3日澳洲淨宗學院餐後開示(視頻+文字)

8、淨空老法師:發大誓願(第一回)全5集

9、淨空老法師:發大誓願(第二回)全10集

10、淨空老法師:念佛往生我能做得到嗎?彌陀大願略說(第一回,全3集)

11、淨空老法師:念佛往生我能做得到嗎?彌陀大願略說(第二回,全3集)

12、《淨修捷要報恩談》有聲書全集(附文字)

13、《海賢和尚》有聲書(帶文字)全集

8、往生極樂世界,三年的時間足夠了

9、什麼東西是自己的?放下得大自在

10、把現前這個世間,一定要看作真的是旅館

11、積財,增長貪瞋痴,增長墮三惡道機會

12、怎樣才能去到極樂世界

13、淨空老法師開示:凡是不能成就的,就是不肯放下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14、淨空老法師主講:學習海賢老和尚之表法(共3集)

15、什麼樣的功德,能幫助一個阿鼻地獄眾生,超升到人道來透信息?

16、淨空老法師開示:持名念佛,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

17、往生後攝引弟弟西遊淨土:沒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

18、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一點懷疑都沒有

19、往生極樂世界比生天容易!

20、淨空老法師:為什麼有些人念佛很有效,你念佛沒效?

21、淨空老法師:只有到極樂世界,才能圓滿的照顧你所掛念的人

22、淨空老法師:功夫成片,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23、淨空老法師開示:念佛成佛不難

24、淨空老法師:你念彌陀,彌陀就念你,你多念一聲,他也多念你一聲,你少念一聲,他也少念你一聲

25、老法師:除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外,我統統放下,這就對了,這就是真正念佛人

26、老法師:念佛能不能往生的秘訣

27、老法師:放下最粗的,浮在表面最粗的煩惱,就相應。

28、老法師:想其他的叫造輪迴業,想阿彌陀佛叫造西方淨業

29、老法師:現在就要訓練,阿彌陀佛馬上來了怎麼辦?

30、淨空老法師:不是我該管的不管,不是我該說的不說,念念都是阿彌陀佛

31、淨空老法師:人生苦短,咬緊牙根,證無量壽!

32、淨空老法師:印光大師十念法

33、淨空老法師:最大的困難就是這個世間世緣放不下,這是最大的麻煩

34、淨空老法師:念佛怎樣念才功夫得力?

35、淨空老法師:統統歸阿彌陀佛,你就對了,你這一天沒白過。

36、淨空老法師:生命輪迴,宇宙奧秘

37、淨空老法師:不要怕,有多少你就施多少,無量無邊的福德、功德、智慧你統統可以得到。

38、淨空老法師:我們一念心阿彌陀佛知道,佛為什麼不來?

39、淨空老法師:怕的是什麼?最後一念是個妄念,不是阿彌陀佛,這個妄念就牽著你又回到六道,又去搞輪迴去了。

40、淨空老法師:最討厭的人,最怨恨的人,在他身上修什麼?

41、淨空老法師:因果從什麼時候有的?從有宇宙那天

42:捐一萬塊錢給漢學院,等於捐其它的功德事情一百萬都不止,叫舍一得萬報!英國漢學院餐後開示(第一集)

43、淨空老法師:英國漢學院餐後開示(第二集)

44、淨空老法師:英國漢學院餐後開示(第三集)

45、淨空老法師: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他們的福報總離不開這個因果報應

46、想要財富,想要聰明智慧,想要健康長壽,又不肯修因,哪來的果報?

47、淨空老法師: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在別人

48、佛菩薩在許許多多經論裡面教導我們求財富的方法,就是布施

49、黃念祖老居士:夫妻兒女只是一臺戲,在臺上您是母親,下了臺您是誰?

50、你命裡沒有,你想什麼樣的方法你都發不了財!

51、淨空老法師:如理如法修行,決定不用擔憂物質生活,不必操這個心。

52、淨空老法師:阿彌陀佛是我們的依靠,唯一靠得住的親人

53、淨空老法師:不持戒念佛功夫不得力

54、淨空老法師開示: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

    淨空老法師2017年英國漢學院祭祖大典談話:因果報應 絲毫不爽

55、淨空老法師:捨識用根,到底用什麼方法來修?

56、淨空老法師:學佛千萬不要學到地獄去

57、淨空老法師:念佛功德是什麼樣子?

58、袁了凡改造命運完全依功過格,功過格的內容就是《太上感應篇》

59、淨空老法師:要舍,從哪裡舍起?從你最喜歡的東西舍起

60、淨空老法師:諸佛菩薩、阿彌陀佛沒有消息給我們,什麼原因?

61、淨空老法師:「好色壞德是一病」

62、淨空老法師:加護病房受的那些罪,臨終這個人的感受跟地獄沒有兩樣

63、淨空老法師:決定不能自殺

64、淨空老法師講自殺、墮胎的果報

65、淨空老法師:在五濁惡世修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行。

66、淨空老法師:小女孩十歲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67、淨空老法師:我學佛六十三年,如今死盡偷心,極樂世界我非去不可

68、淨空老法師:你對你爸爸媽媽不敬,你來敬佛是假的

69、淨空老法師開示:學讓、學不操心

70、淨空老法師關於念佛的開示精華匯總

71、淨空老法師:人在世間貧富貴賤是命裡頭註定的,絕對不是競爭

72、淨空老法師答問:製造麵包用很多蟲子,吃麵包的人因果誰負責

73、淨空老法師:斷惡修善要做,放在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我什麼都不放,這才能成就,這樣念佛你叫會念

74、淨空老法師:每天修三種布施,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年年增長

75、淨空老法師:修行人第一步,在六根門頭放下!

76、淨空老法師開示:對阿彌陀佛要絕對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

77、淨空老法師:我有一秒鐘我念一句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怎麼可以把這一秒鐘的時間浪費?

78、淨空老法師:印光大師教我們放下

79、淨空老法師開示:念佛三昧的樣子

80、淨空老法師:袁了凡先生現世修,現世就得果報

81、淨空老法師:這一生得大財富的人,都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的多

82、淨空老法師:為什麼從事殺生行業的百年老店還在傳承著?

83、淨空老法師關於「給予長期義工一定的生活費」相關問題的開示

84、淨空老法師答問:在遊戲裡殺人的果報和罪業,是否和殺真人相同

85、淨空老法師: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86、淨空老法師:《俞淨意遇灶神記》的啟發

87、淨空老法師講自己改造命運的事情

88、淨空老法師講【四攝法】

89、淨空老法師:【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是孔夫子提出的警告,欲要有節度!

90、《德高鬼神欽,行善避瘟疫》澳洲淨宗學院製作,共3集

91、淨空老法師:什麼都計較的人最可憐

92、淨空老法師:我講經十二年的果報

93、淨空老法師開示:演殺盜淫妄電影、穿著暴露的果報及懺悔方法

94、淨空老法師開示:財施果報現前的速遲是決定於什麼?

95、淨空老法師開示:素食的好處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影音講堂】

相關焦點

  • 福定法師心得報告及老法師講評
    就拿當年接任嘉義縣佛教會理事長一職來說,第一天就遇到逆境緣,學生心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才使我更深一層了解,一句佛號是能多麼圓融的化解。當下我是在修學戒定慧,對方中毒,我沒有,反而自在感恩對方。難怪祖師大德的金言,三藏十二部經讓給別人悟。一句佛號可滅生死重罪,也可圓滿水月道場,佛教會館也新建完成了。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臺灣大德道安法師日記印證淨空法師是清淨比丘!
    圖從左到右是道安法師、淨空法師 道安法師(1907—1977年),他致力於佛教文化、教育事業,建樹巨大,對近代佛教(尤其是臺灣地區)有廣泛的推動和深遠的影響,堪為中國佛教民國時期的中流砥柱之一。並電話通知南亭、悟一、續祥、成一、值一、達宗、淨空、宏慈、明性、明真、明三等人前來傳戒。
  • 天順本《菩提達摩四行論》
    寂寂從來本無相,何有善惡及邪正。言生生者本不生,言滅滅者亦不滅。動即不動,定即非定。影由形起,響藉聲來。捺影勞形,不知形之是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之是響根。蠲除煩惱而求涅盤者,喻如去形而覓影。舍離眾生而求佛者,喻如默聲而尋響。故知迷悟一徒,愚智非別。無名處強為立名,因其名即是非生矣。無理處強為作理,因其理即諍論興焉。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有何無。當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
  • 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同樣的道理,煩惱和菩提也是一體不二的;迷了就是煩惱,悟了就是菩提,離開煩惱之外,別無菩提可求。因此,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煩惱和菩提又如海水與波浪,波浪因何而來?是由水而來的,離開了水,就沒有波浪。波浪就等於煩惱,從洶湧澎湃的波浪裡面,我們可以知道水的本性是平靜的。所以,在煩惱的裡面,我們知道它有一個清淨的自性菩提。
  •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其實「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這句話是蓮池大師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否認修行人的開悟,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
  • 淨空法師是清淨比丘的鐵證!
    並電話通知南亭、悟一、續祥、成一、值一、達宗、淨空、宏慈、明性、明真、明三等人前來傳戒。五月八日(四月十四)星期六下午三時半到五時,為泰國摩納曼妮宮拉瑪夫人傳授沙彌尼比丘尼戒,請南亭上座為羯磨,賢頓上座為教授,續祥、悟明、悟一、成一、真華、達宗、淨空為尊證,宏慈、明性、明真、明三為引禮師。程序分四:(一)布置壇場。
  • 彌光法師,世間絕無僅有的三年坐缸肉身不腐
    彌光法師,坐缸三年肉身不腐成就金剛不壞之身!說到佛法大師,很多人都會想起活力120歲的釋虛雲老和尚。釋虛雲老和尚可以說是近代佛界第一人,就連慈禧見了他都磕頭膜拜。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彌光法師,就是釋虛雲老和尚麾下,唯一成就金剛不壞之身的高僧。他圓寂3年之後,肉身不腐。
  • 永本法師示範講經講解「如何依教修學——《妙法蓮華經》」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如瑞法師作為評議嘉賓,對永本法師的示範講經作了精彩的評議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從法華經的思想特點、法華經的經題、法華經的說法、法華經的法師、法華經的戒律、法華經的菩薩行幾個方面向聽經法師和信眾開示「如何依教修學——《妙法蓮華經》」。第五場示範講經活動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主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如瑞法師作為評議嘉賓,對永本法師的示範講經作了精彩的評議。
  •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講記44】何謂業道罪?
    所以你要是受了戒,你二個懺悔方法都必須要去遵守,一個是化教的業果罪、一個是制教的懺法都需要。  問:請法師慈悲,簡別南山圓教宗的戒體跟《梵網經菩薩戒》的戒體的差別?  答:菩薩的戒體都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內涵有淺深二種的差別。
  • 學戒、受戒是執持淨戒的基礎——覺本法師篇
    〈重樓言戒〉01輯/共33篇02篇| 學戒、受戒是執持淨戒的基礎——覺本法師篇受戒是過短期的出家生活一般在家戒會的戒期都是七天,前五天完成授五戒的法事,後二天則傳授菩薩戒。戒期訂為五至七天的用意,是要讓戒子能多薰習戒法,熟悉行、住、坐、臥的威儀,以及上殿、過堂等五堂功課,也希望求戒居士們住在寺院,體驗短期的出家生活。出家戒會則由最早的十五天,慢慢改成三十二天,而在白聖長老八十歲大壽時辦了一次五十二天的戒會,去年佛光山也舉行九十天的羅漢戒期,天數雖有不等,但用意及精神,無非都是要成就新戒們能多練習威儀,熟悉叢林式的出家生活。
  • 眾生的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印光法師嘉言錄》(10、11)
    這是由於有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娑婆苦惱眾生的緣故,所以相比其他法門修行證果為容易。【論】八11.眾生的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眾生雖然在迷昧中,不覺不知,起惑造業,備作眾罪。但是他本具的佛性,並沒有一點損失。就好像摩尼寶珠掉在廁所裡。和屎尿一樣汙穢,沒啥區別。愚痴的人不知道那是寶物,便與糞穢一樣看待。
  • 圓瑛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一)
    本題明是單法立題。以菩提心,是性法;乃眾生自性本具之法。勸發二字,是修法。既經勸發,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諸行門,求證菩提之道。題中明文無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單法立題。若以義推,實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勸發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勸發菩提心之人。若無其人,誰為勸發?當知勸發屬教,發心屬機,題具對機施教之意。勸者:勸化、勸導、勸勉。
  • 佛教最巨嬰的辯論:有煩惱才有菩提,有魔才有佛,有生死才有涅槃
    一個清淨快樂的人,只要證悟了真如自性就證悟了菩提了,不是非得強迫自己生起煩惱才能夠證悟菩提。所以若一個人清淨快樂,沒有煩惱,沒必要非得生起煩惱,去從煩惱中證悟菩提,只要保持清淨快樂,去證悟真如自性,只要證悟了真如自性,也就證悟了菩提。因此菩提和煩惱從勝義諦來說,本無關係。
  • 高僧行跡|玄奘法師傳(59)——辭別回國
    佛教上說:『障礙他人學法,必定生生世世遭受沒有眼睛的報應。』就會使無數修行人失去聽聞佛法的利益,無眼的報應豈不使人畏懼!」戒日王說道:「弟子仰慕敬重法師的德行,願意常常瞻仰供奉,既然要損害那麼多人的利益,內心確實畏懼,任憑法師去留。雖然如此,只是不知法師打算從哪條路回國?法師如果取道南海回去,當派使者相送。」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主講演培法師三、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 一,就佛法的三藏說,經有經題有人以名句文的文解釋本文的文,我以為不大妥當,所以特別略為點出。 其次所要講的,是本文的別題。於別題中先講發菩提心四字,分為三個層次來講: 一、菩提:菩提是印度話,譯來中國,有舊譯與新譯的不同。唐朝以前的舊譯,翻之為道;唐朝以後的新譯,譯名為覺。
  • 成觀法師
    然而如今,成觀法師雖有幾個人幫助編排、打字、校對,但今世只憑一人之力,想將卷帙浩瀚的佛典大部分譯成英文,實在不太可能。因此他便想到籌建「譯經院」,並且將來成立「譯經研究所」,培育譯經僧才,代代相承,共同來進行佛典的英譯事業,把握住能令佛法廣布全球的時代契機,接引一切有情,共入無上菩提大道。
  • 《菩提達摩四行論》
    本書是收集禪門初祖菩提達摩與其門人弟子的語句而成的禪門最古層的語錄,與在敦煌遺書中至今仍然被冠以《四行論長卷子》或是《二入四行論長卷子》擬題的卷子相比,有著相同的內容。歷來,除敦煌本以外的卷子,我們還知道有被收錄於隆熙元年(1907)在朝鮮出版的《禪門撮要》上卷的《菩提達摩四行論》。可是,該書與敦煌本相比較,不僅僅是缺了序文與本文的後半部分,而且在整體上被加入了杜撰的分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