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言戒〉01輯/共33篇
02篇| 學戒、受戒是執持淨戒的基礎——覺本法師篇
受戒是過短期的出家生活
一般在家戒會的戒期都是七天,前五天完成授五戒的法事,後二天則傳授菩薩戒。戒期訂為五至七天的用意,是要讓戒子能多薰習戒法,熟悉行、住、坐、臥的威儀,以及上殿、過堂等五堂功課,也希望求戒居士們住在寺院,體驗短期的出家生活。
出家戒會則由最早的十五天,慢慢改成三十二天,而在白聖長老八十歲大壽時辦了一次五十二天的戒會,去年佛光山也舉行九十天的羅漢戒期,天數雖有不等,但用意及精神,無非都是要成就新戒們能多練習威儀,熟悉叢林式的出家生活。
精舍五至七天的戒期,對上班的居士來說,還是太長了,除非他求戒心切。但恐怕有些戒子會認為別人受的是七天戒,而自己只受三天,不夠紮實。
其實,雖只有三天的時間,但是在正授前戒子所應學習的穿袍搭衣、長跪、合掌、過堂……都已先訓練好了,而且在開堂前也講解了三皈、五戒、菩薩戒,到開堂時就只需練習正授儀軌,而講授五戒、菩薩戒,只要選擇重要的部分消文,加以複習就可以了,因此並沒少學習。但如果沒有前方便學習課程,就要在這麼短促的時問內傳授在家戒,還是不相宜。
受戒貴在學戒和持戒
持戒的基礎在學戒與受戒,戒期中應讓戒子們多聽講戒、多學威儀,就如同蓋房子,不論蓋的是什麼形式,都得先穩固地基,持守五戒,也要先懂得五戒的內容,才能持守清淨。
講戒應淺白易懂,不用說太多名相,而威儀的教授需要分節說明示範,讓他們熟記儀節及訊號,並反覆練習,直到熟練為止,如此戒子出了戒場才能運用自如,確實持戒。
「受戒容易持戒難」,七天或三天的戒期很快就過去了,受戒後的持戒還要靠自己的努力。受戒不持戒永遠也不會效果的。
持戒是智慧和耐力的磨練,受戒後力行每條戒,將未受戒以前的壞習氣改掉,慢慢地家人覺得你受戒後變得善良多了,自然能帶動他們學佛,建立起佛化家庭。
受戒只是個過程,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平常的受持戒法。請問法師、大德、參加道場定期的誦戒會、戒學講座等,都是輔助新戒們更如法持戒的方便法門。
#佛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