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瑛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一)

2021-02-08 佛教慧日

題,為一文之總綱。文,是一題之別義。欲知別義,須究總綱。總綱若明,別義自易。如提綱,則網目自彰;挈領,則衣縷自直。是以首門,即總釋題目。亦提綱挈領意也。


此題六字,應分通別二題。前五字是別題,他文非此題故,名之為別。文之一字,是通題,通於他種故。如《龍舒淨土文》、《雲棲放生文》等,皆可名文。別題,是所詮之法義。通題,是能詮之文字。文者義之表也,義者文之實也。文稱於義,義隨於文,文義相資,能所不離,合為題目。



又應知此題,具含人法能所。按古德七種立題,以人法喻三字:單三種(是一字),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單法,如《大般涅槃經》;單喻,如《大寶積經》。復三種(是二字),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人喻,如《如來說師子吼經》;法喻,如《妙法蓮華經》。具足一種(具三字),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題明是單法立題。以菩提心,是性法;乃眾生自性本具之法。勸發二字,是修法。既經勸發,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諸行門,求證菩提之道。題中明文無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單法立題。



若以義推,實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勸發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勸發菩提心之人。若無其人,誰為勸發?當知勸發屬教,發心屬機,題具對機施教之意。勸者:勸化、勸導、勸勉。勸化,如云:一切眾生,當發菩提心,方能出離生死苦。勸導,如云:我等本是佛,因為無明所誤,而為眾生。今當返迷歸悟,稱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度眾生。勸勉,如云:既發菩提心,須行菩薩道,必要經過三個難關: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忍能忍。菩提心須堅固不退。


發者:發明,發起,發展。發明:如聞勸之後,發明自性真心,即是菩提心。廣大平等,一向迷而不覺,今承指示,開解明了,謂之發明。發起:如既承勸明了,即發起此菩提心。智悲並運,解行相應,躡解起行,謂之發起。發展:如既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則六度齊修,四攝普被。令未種善根者種,已種者增長,已增長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脫。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謂之發展。



菩提心,即是道心。梵語菩提,此翻為道。菩提有三: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為道也;二曰實智菩提,此以智慧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逗機施教為道也。真性,乃真如自性,聖凡同具。迷之為凡,悟之成聖。迷悟雖殊,生佛一致,平等平等。『楞嚴經』云: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依此不特生佛無異,實則情與無情,皆同一體。在有情分上,名之佛性。在無情分上,號曰法性。今約有情眾生,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名曰本覺,亦即如如理;真實不虛,無有變異。故曰真性菩提,以理為道也。


實智,乃真實智慧,非同世間所有世智辯聰也。世智不離生死,實智能證菩提。即稱如如理,所起之如如智,亦名始覺。依此始覺智,反照本覺理,照徹心源,真實了知,即是根本智,及實智。故曰實智菩提,以智慧為道也。



方便,乃權巧施設。先鑑眾生機宜,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則說何法。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即從根本智起之後得智,又名差別智,及權智。故曰方便菩提,對機施教為道也。


菩提又譯為「覺」,菩提心即自覺覺他之心。若但自覺,而不覺他,不名菩提心。故二乘之人,不發菩提心,惟大乘眾生,方能得發。經云: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相關焦點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主講演培法師三、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 一,就佛法的三藏說,經有經題前面的勸發菩提心五字是別題,顯示唯有本文這樣稱法,而不通於其他諸文的,所以稱為別題。 作為通題的「文」字,在中國通常來講,是文章的文,而在印度梵文來說,本有所謂「名句文身」的這話。可是名句文的文與文章的文,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思的。我國向來所說文章的文,是集字成名,集名成句,集句成篇,才成為一篇文章,或如現在多以連綴成文的叫做文字。所以本文的文,是文章的文,或文字的文。
  • 勸發菩提心文【42】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請看原文: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這是說我們無始以來,迷惑顛倒,在無量世的輪迴當中,都虛度了,白白地浪費了那麼多的人身,虛度了那麼多的光陰。然而時光不會倒流了,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
  • 勸發菩提心文【2】
    我們接著來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這一節學的是這篇文章的題目:題目就是「勸發菩提心文」。「勸」是勸勉之義,勸勉我們發起菩提心來。「發」乃發起之義。「菩提」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道,又可以翻譯成覺。所以「菩提心」又稱道心,或者是覺心。這裡的「覺」就是自覺覺他的心,自己覺還要令他人覺。如果光是有自覺而不去覺他,那就不是菩提心,光自覺不覺他那是二乘的行人,緣覺和阿羅漢。
  • 勸發菩提心文【40】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 請看原文: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省庵大師苦心勸勉我們發起菩提心。通過學習省庵大師給我們講的八法和十緣,希望我們沒有發起的現在就發起,已發起的令其增長,已增長的令其相續。
  • 勸發菩提心文【41】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請看原文: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我們上一講學習到了「勿畏難而退怯」,不要畏懼困難,要勇往直前,因為有阿彌陀佛他力可乘。我們看「勿視易而輕浮」。
  • 勸發菩提心文【31】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請看原文:云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上一節我們介紹了道綽大師對於佛所說一代時教的分判:在此土修行,判為聖道;彼土往生,判為淨土。
  • 成德法師:全修在性
    所以不要覺得這些經教都是各自的,一門歸一門,不是這樣的,都是相通的,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能重視透過一部經求其放心而已矣的話,那走的就是顏回夫子的路,他是聞一以知十。我們是要走這個聞一以知十,不能走的是聞一以知二。所以這個也是要我們很好的去思考的問題。在李炳南師公他的《論語講記》裡面就有提到,這個聞一以知十,他是「知得周遍,始終無遺」。
  • 近現代法師書法中,不得不得的一位:圓瑛法師
    近現代法師書法中,除了代表人物以弘一法師外,還有虛雲法師、印光法師、太虛法師、持松法師,還有一位法師不得不提,他,就是圓瑛法師。圓瑛法師書法圓瑛法師(1878~1953),法號宏悟,別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福建古田縣人。中國近代佛教領袖,1929年與太虛共同發起成立中國佛教會,並連續數屆當選主席。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被推選為第一任會長。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能利法師
    「佛本一乘,根源自別;教有萬法,體性無殊」,淨空老法師,精通宗教,而獨弘淨土,實乃應眾生器,施所知量,非大悲心不能為也。嘗聞其揚蓮宗而抑他門,實大謬也!吾等三月親近老法師,可證矣;老法師發起之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三藏典籍,無所不容,再一證也;而老法師曾宣華嚴、唯識、般若、梵網等妙理,此又一證矣!悲夫,今人之分別執著,我見深重,不明事理,故有此謬傳,不也痛乎哉!
  • 護法興福 利生濟世 圓瑛法師的慈悲擔當
    大師任極樂寺住持直至圓寂,前後共20年,圓瑛大師留在古田極樂寺的一首七絕、一幅對聯、一尊佛像、一件法罄,見證了大師與極樂寺的甚深淵源。2011年11月23日-24日,圓瑛大師與佛教文化研討會在福建古田縣召開,泉州市鯉城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吳英明在會上發表題為《護法、興福、利生、濟世之擔當》的論文,他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圓瑛法師的佛教一生。
  • 《法華經講記》序 · 終審版——印廣門清法師著
    至《法華經》,開權顯實,說第一義,苦口婆心,振聾發聵:「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更以法華十喻,說此經為,諸經中王。佛陀悲心,深重如此!可嘆行者,幾人真解,幾人真持!
  • 《般若心經講記》·第四次修訂版 01
    般若心經講記·第四次修訂版印廣門清法師 主講佛曆二五五四年·慈航淨苑       目錄▌經文▌開堂白這有兩個緣起:一個緣起,是江蘇一些弟子呼聲很高,要求我儘快出版所有的講記。想來想去呢,得先小後大、先短後長,所以先把《心經講記》和《佛說阿彌陀經講記》予以流通。末法時代眾生心地脆弱,急功近利,恨不得幾句話就開智慧。根據這個特點,我決定把這部經重講一遍,把它作為一個標準本來流通。
  • 大安法師:破地獄的偈
    一看,有五個人正在那裡喝茶,他平時也好樂喝茶,他也就坐下來準備端上一杯茶要喝。這時候就有一個陰差上前阻止他,說:你是聞佛法之人,你不能喝。不讓他喝。這樣一下子夢就醒了。醒了,他這個夢是非常清晰,他就尋著夢中的那個路走,還真是像夢中一樣的路。尋著那個路走,真的是到了一個他夢中喝茶的地方,是一個人家,正好這個人家的廚房,一隻狗生了六隻小狗,這六隻小狗五隻是活的,一隻是死的。
  • 日本永平寺副監院武內宏道一行前往天童禪寺拜祭圓瑛大師
    佛教在線浙江訊 時值天童禪寺第174代方丈圓瑛大師圓寂65周年前夕,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副監院武內宏道一行十一人,於9月16日專程前來天童禪寺拜祭圓瑛大師。上午10時,佛殿內莊嚴肅穆,香菸繚繞,梵唄悠揚,賓主雙方法師齊集。天童禪寺方丈誠信法師、日方永平寺副監院武內宏道分別主法,在圓瑛法師靈位前,舉行追思圓公圓寂65周年誦經上供法會。追思儀式結束後,武內宏道一行在計藝法師陪同下前往圓公塔院,在圓瑛法師靈塔前舉行了祭拜儀式。
  • 《勝鬘經講記》自序
    然此《勝鬘經》義理深邃難知,古來少有能作深入淺出而完全正確之解釋者;今此講記中,確有如是功德,能令讀者深入理解而建立正知見;對於久修佛法而深覺茫無所趣之老參,誠屬難得一見之講述實記,允宜熟讀而助入道。十方三界一切有情之名色,皆從如來藏心中出生,並皆以如來藏為本;是故,證或不證名色因、名色本之如來藏者,即成是否能入大乘別教而成實義菩薩之分野;惜乎今人能知此者極為稀有,皆坐密宗應成派中觀六識論邪見所崇,致使當代諸大山頭大法師等,悉被釋印順六識論邪見所崇而盲目追隨,同聲否定大乘及阿含經教中所倡八識論正理,則彼諸大法師及其徒眾即失大乘見道因緣,兼亦成就謗菩薩藏之大惡業,成一闡提。
  • 宿命通一看,你還敢結婚嗎?還敢殺生嗎?!
    投生以後長大,長大一配配在一起,正好配到前生的兒子家做妻子去了。這兩個人碰在一起,由於前生有一種母子的恩愛,這一下做夫妻也很恩愛,愛得不得了。兩個人又生了個兒子,對這個兒子也是愛得如掌上明珠,這下小日子過得很紅火了。有一天他們殺了雞,殺雞烹食,夫婦倆有說有笑,在那裡對酌吃雞肉。懷抱著他們疼愛的兒子,夫婦倆一口一口的給他們的兒子餵雞肉。這種小家庭的場景不是其樂也融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