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為一文之總綱。文,是一題之別義。欲知別義,須究總綱。總綱若明,別義自易。如提綱,則網目自彰;挈領,則衣縷自直。是以首門,即總釋題目。亦提綱挈領意也。
此題六字,應分通別二題。前五字是別題,他文非此題故,名之為別。文之一字,是通題,通於他種故。如《龍舒淨土文》、《雲棲放生文》等,皆可名文。別題,是所詮之法義。通題,是能詮之文字。文者義之表也,義者文之實也。文稱於義,義隨於文,文義相資,能所不離,合為題目。
又應知此題,具含人法能所。按古德七種立題,以人法喻三字:單三種(是一字),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單法,如《大般涅槃經》;單喻,如《大寶積經》。復三種(是二字),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人喻,如《如來說師子吼經》;法喻,如《妙法蓮華經》。具足一種(具三字),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題明是單法立題。以菩提心,是性法;乃眾生自性本具之法。勸發二字,是修法。既經勸發,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諸行門,求證菩提之道。題中明文無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單法立題。
若以義推,實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勸發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勸發菩提心之人。若無其人,誰為勸發?當知勸發屬教,發心屬機,題具對機施教之意。勸者:勸化、勸導、勸勉。勸化,如云:一切眾生,當發菩提心,方能出離生死苦。勸導,如云:我等本是佛,因為無明所誤,而為眾生。今當返迷歸悟,稱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度眾生。勸勉,如云:既發菩提心,須行菩薩道,必要經過三個難關: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忍能忍。菩提心須堅固不退。
發者:發明,發起,發展。發明:如聞勸之後,發明自性真心,即是菩提心。廣大平等,一向迷而不覺,今承指示,開解明了,謂之發明。發起:如既承勸明了,即發起此菩提心。智悲並運,解行相應,躡解起行,謂之發起。發展:如既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則六度齊修,四攝普被。令未種善根者種,已種者增長,已增長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脫。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謂之發展。
菩提心,即是道心。梵語菩提,此翻為道。菩提有三: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為道也;二曰實智菩提,此以智慧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逗機施教為道也。真性,乃真如自性,聖凡同具。迷之為凡,悟之成聖。迷悟雖殊,生佛一致,平等平等。『楞嚴經』云: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依此不特生佛無異,實則情與無情,皆同一體。在有情分上,名之佛性。在無情分上,號曰法性。今約有情眾生,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名曰本覺,亦即如如理;真實不虛,無有變異。故曰真性菩提,以理為道也。
實智,乃真實智慧,非同世間所有世智辯聰也。世智不離生死,實智能證菩提。即稱如如理,所起之如如智,亦名始覺。依此始覺智,反照本覺理,照徹心源,真實了知,即是根本智,及實智。故曰實智菩提,以智慧為道也。
方便,乃權巧施設。先鑑眾生機宜,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則說何法。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即從根本智起之後得智,又名差別智,及權智。故曰方便菩提,對機施教為道也。
菩提又譯為「覺」,菩提心即自覺覺他之心。若但自覺,而不覺他,不名菩提心。故二乘之人,不發菩提心,惟大乘眾生,方能得發。經云: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