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41】

2021-02-08 故鄉的眷戀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

請看原文:

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

我們上一講學習到了「勿畏難而退怯」,不要畏懼困難,要勇往直前,因為有阿彌陀佛他力可乘。

我們看「勿視易而輕浮」。意思是不要把發心看得那麼容易而輕浮躁動。有些人認為眾生都有佛性,既然有佛性,那成佛是易如反掌的,就使他的行為很輕慢,這樣的話,稍有挫折,馬上就會退心。

我們再看,「勿欲速而不久長」。說的是,發菩提心需要有長遠心。有的人發心很猛,「我要成佛,我馬上就要成佛,馬上就要往生。」這樣,發心急,退得也急,發不了長遠心,沒有韌性,欲速而不達。所以祖師勸我們,不要發露水道心。就如露水一樣,禁不住太陽一曬,就化成汽了。

再看,「勿懈怠而無勇猛」。發心修持的過程不可懈怠放逸,懈怠的意思就是放到一邊了,不把它當成最緊要的事情來看待。有的人聽得到往生成佛,臨終十念、一念就可成。「那我還著急啥呢?到我臨命終的時候,我念上一句、十句就可以了」,這樣的人也有,這就是懈怠。

下面又說,「勿委靡而不振起」。另有一種狀態,就是整天精神狀態萎靡不振,沒有勇猛的浩然之氣。這種整天無精打採的人,不要說往生成佛了,就是世間的事業都幹不成。所以對於千載難逢、萬載難遇的發心往生成佛的機緣,一定不可萎靡不振,要發出勇猛心。

下面說「勿因循而更期待」。因循就是照著老樣子,沒有一點改變。有些人做事情拖拖拉拉的,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後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有的人碰到念佛法門了,說「我現在年輕,等我這些重要的工作幹完,退休再念吧。」退休了,又說「我孫子還沒有照顧好,等我孫子娶媳婦了,我再念吧。」這一因循,可能都等不到他發心,就已經嗚呼哀哉了。

再看,「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意思是不要以自己秉性愚鈍而一向無心進取。愚鈍的原因是以往自私自利而造作了許多惡業,這些惡業障蔽自己的心靈。那怎麼辦呢?只能靠發大心來逐漸消除這些惡業。所以越是愚鈍,越要發大心。發出大心,多多做自利利人的菩薩行,這樣就能消除障礙。

下面又說,「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意思是不要以自己的根機淺薄而自卑,認為自己無份,也就是認為自己再怎麼修行,也沒有辦法成佛。「成佛沒有我的份。」這就是不重己靈,自暴自棄。古德常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又說,世間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都是用功修行而成的。既然別人能修成,我們只要別妄自菲薄,自己慢慢地也能夠修成。

以上講的是發菩提心要遠離的八種不正確的心態,就是畏難心、輕浮心、求速心、懈怠心、委靡心、因循的心、還有無動於衷的心、自卑心。省庵大師給我們講了這些不正確的心態,我們就要一一地在自身上去檢查,如果發現自己有哪些不良的心態,就要想辦法改正。

我們再看原文:

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這是省庵大師苦口婆心地用比喻來勸勉我們。比如種樹,最初樹根很淺,可是只要澆灌、培植久了,給它經常澆水施肥,慢慢樹根就會越扎越深,越長越結實,最後根深蒂固,不可動搖。

又如磨刀。一把鈍刀,只要久久地磨礪它,鈍刀也會變得鋒利。

所以,淺深、利鈍都是相對而言,不是一成不變的。自己多栽培、多磨礪,淺的會變成深的,鈍的會變成利的。

對自己的根機,哪怕是愚鈍的也不要失望、不要自卑。我們自知自己的根機淺薄,那就更要自強不息。其實,成功的人和庸庸碌碌的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成功的人勇往直前的心永遠不磨滅。如果一個人一點上進心都沒有,那就無可救藥,永遠淪落為下劣之人了。事實上,一個人一旦念頭轉過來,發出一念上進之心,這就會把鈍根轉為利根。久而久之,效果越來越顯著。古人說,勤能補拙。《中庸》說,「人一能而幾百之,人十能而幾千之。」意思是,人家一次做到了,我做一百次;人家做十次做到了,我們做一千次。果能這個樣子的話,「雖愚必明」。雖然你是愚鈍的根機,必然會變成明利的根機。所以事在人為,不可自輕而退失。

再往下看:

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意思是,切不可以修行為苦。如果以修行為苦而懈怠的話,結果更苦了。修行一時,以一時的勤苦而換來永劫的歡樂;如果懈怠的話,以一世的安逸造成多劫的苦難。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會目光放得長遠,考慮自己長遠的利益,而暫時地捨棄五欲六塵的享樂。反過來,如果只是追求眼前的五欲六塵之樂,不考慮後世,不考慮未來解脫和成佛,不久就有生死和三惡道的大苦來讓我們承受了。

下面祖師又說:

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

意思是,況且我們以阿彌陀佛的淨土為歸宿、以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作為大願船,這樣一得往生極樂,那就是不退轉菩薩了。位不退,就是不墮生死輪迴;行不退,就不會墮小乘阿羅漢;念不退,念念流入如來的智海。根本就沒有退墮的危險性。

往生西方得到無生法忍的力量,就可以分身無量的國土,自在地度化十方眾生,沒有必要考慮度化眾生的艱難。當然反過來了,如果沒有淨土為方便的話,中下根人就會有發心以後退轉的可能性。

下面又說:

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住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

這是祖師舉了一個例子要我們明白,連地獄的罪人,都能在往昔劫中發菩提心而成就,豈可人中的佛子不在這一生因緣具足的情況下,不發心成佛度眾生?這就對不起我們寶貴的人身了。

關於地獄眾生發心,這是來自《華嚴經》裡邊,講到了世尊當年示現八相成道,在兜率天的時候,那時候還是護明菩薩,他要降到閻浮提的時候,全身放光。其中腳板的光就照到地獄去了,有地獄的眾生被這束光攝受,馬上生到兜率天。這個地獄眾生一到兜率天,護明菩薩已經下生到迦毗羅衛國去了。這個地獄眾生一看,佛不在兜率天,兜率天上面,世尊留下一面天鼓,這面天鼓就對這地獄眾生講法。他一聞到天鼓講法,馬上又證到了十地菩薩的地位,於是非常感恩,馬上來到世間,做種種的供養。

我們看這個地獄的罪人,竟然一下子得到了十地菩薩的利益。這個地獄的罪人,曾經在往昔劫中發了菩提心,只不過是煩惱習氣重,造罪了以後,墮到地獄。但是這個菩提的種子沒有失去,當佛光的穿透力傳到了地獄,就使他的菩提心又激活了,他又接續著原來的菩提善根和他的福德智慧,一下子證到十地了。同樣,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如此,能夠照到阿鼻地獄裡邊去,對曾經跟淨土法門有緣的地獄眾生,就能用佛的光明把他的信願激發出來,讓他沿著這束光直接到極樂世界去。能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都是來自於他往昔劫中曾經發過菩提心,這不是無緣無故的。所以我們看到地獄眾生都能在往昔劫中發菩提心而得到成佛的利益,那我們今生遇到了省庵大師勸我們發菩提心,我們豈可不發呢?

相關焦點

  • 勸發菩提心文【42】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請看原文: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這是說我們無始以來,迷惑顛倒,在無量世的輪迴當中,都虛度了,白白地浪費了那麼多的人身,虛度了那麼多的光陰。然而時光不會倒流了,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
  • 勸發菩提心文【2】
    我們接著來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這一節學的是這篇文章的題目:題目就是「勸發菩提心文」。「勸」是勸勉之義,勸勉我們發起菩提心來。「發」乃發起之義。「菩提」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道,又可以翻譯成覺。所以「菩提心」又稱道心,或者是覺心。這裡的「覺」就是自覺覺他的心,自己覺還要令他人覺。如果光是有自覺而不去覺他,那就不是菩提心,光自覺不覺他那是二乘的行人,緣覺和阿羅漢。
  • 勸發菩提心文【40】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 請看原文: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省庵大師苦心勸勉我們發起菩提心。通過學習省庵大師給我們講的八法和十緣,希望我們沒有發起的現在就發起,已發起的令其增長,已增長的令其相續。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主講演培法師三、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 一,就佛法的三藏說,經有經題前面的勸發菩提心五字是別題,顯示唯有本文這樣稱法,而不通於其他諸文的,所以稱為別題。 作為通題的「文」字,在中國通常來講,是文章的文,而在印度梵文來說,本有所謂「名句文身」的這話。可是名句文的文與文章的文,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思的。我國向來所說文章的文,是集字成名,集名成句,集句成篇,才成為一篇文章,或如現在多以連綴成文的叫做文字。所以本文的文,是文章的文,或文字的文。
  • 勸發菩提心文【31】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請看原文:云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上一節我們介紹了道綽大師對於佛所說一代時教的分判:在此土修行,判為聖道;彼土往生,判為淨土。
  • 圓瑛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一)
    既經勸發,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諸行門,求證菩提之道。題中明文無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單法立題。若以義推,實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勸發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勸發菩提心之人。若無其人,誰為勸發?當知勸發屬教,發心屬機,題具對機施教之意。勸者:勸化、勸導、勸勉。勸化,如云:一切眾生,當發菩提心,方能出離生死苦。
  • 抗疫心文 | 斷舍離:重塑簡單生活
    抗疫心文 | 斷舍離:重塑簡單生活 2020-04-26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菩提是什麼意思?菩提的由來是什麼?
    菩提是梵語(bodh)的音譯,意譯是覺、智。廣義而言,菩提就是斷絕煩惱,因此,佛、緣覺、聲聞在各自境界上所證得的覺智都可以稱為菩提。而在這三種菩提中,佛的菩提是最圓滿最究竟的,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