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

2021-02-18 暇滿人生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

主講演培法師

三、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

 

一,就佛法的三藏說,經有經題,律有律題,論有論題。宏揚佛法的諸大善知識,不論講說哪種經論,都先就其經題論題,或詳說或略說,因為經論的題目,是全部經論的眼目,對於題目有了大體的認識,對於內容也就有了相當的眉目。現在所講的雖是一篇短文,但文有文題,同樣需要先為說明。明白了文題,文中的大意,也就可知。我們通常解說經論的題目,有通題別題的兩種分別,本文同樣的具有通別兩題。最後的文字是通題,是通於其他的意思,不但本文叫做文,如西方發願文,戒殺放生文,都叫做文。前面的勸發菩提心五字是別題,顯示唯有本文這樣稱法,而不通於其他諸文的,所以稱為別題。

 

作為通題的「文」字,在中國通常來講,是文章的文,而在印度梵文來說,本有所謂「名句文身」的這話。可是名句文的文與文章的文,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思的。我國向來所說文章的文,是集字成名,集名成句,集句成篇,才成為一篇文章,或如現在多以連綴成文的叫做文字。所以本文的文,是文章的文,或文字的文。名句文的文,以梵文的解說,文是指的一個字一個字的字母,由一個個的字母而構成一個名詞,由一個個的名詞而構成一個句子,所以名句文的文,是構成名與句的一種基本單位,與成為一篇文章或一篇文字的文,其意義是完全不同的。有人以名句文的文解釋本文的文,我以為不大妥當,所以特別略為點出。

 

其次所要講的,是本文的別題。於別題中先講發菩提心四字,分為三個層次來講:

 

一、菩提:菩提是印度話,譯來中國,有舊譯與新譯的不同。唐朝以前的舊譯,翻之為道;唐朝以後的新譯,譯名為覺。比較來講,以諸佛聖者所體會的妙理及所成就的智德說,把菩提譯為道,未嘗不可,不過新譯為覺,更為恰當而已。覺與覺悟的悟字,意義是差不多的,覺即是悟,悟即是覺,不過,通常總聯結在一起稱為覺悟。菩提之覺,與世人所講的感覺、知覺或惡覺,尤有所不同。如一般說的「覺今是而昨非」的覺,固不能不說是覺,但與菩提之覺,仍有一段距離。根據佛經所指示的來說:菩提之覺,是反迷惑所有的純正覺,是離迷惑所有的清淨覺。因為覺之所以為覺,本來是對迷惑講的。凡人對於事事物物迷惑而不正確了解,固不得稱為覺,就是在一般以為已覺了的,而這覺了的是否純正,仍是一大問題。因普通所有的覺,大都雜有染汙成份在內而不清淨的。所以真正菩提之覺,必定是純正的、清淨的,沒有絲毫的染汙及迷惑存在,否則,即不得成為菩提之覺。以上,為菩提意義的簡單解釋。

 

其次所要說的,是菩提的類別。所謂類別,顯示菩提不是一種。菩提既是一種覺悟,當然沒有絲毫迷惑。因此,覺悟與迷惑是敵體相反的,當覺悟現前的時候,迷惑就消失了,二者絕對不能並存。這如光明與黑暗不能同時並存,其道理是一樣的。光明現前,黑暗就被驅走,反之,黑暗籠罩,光明也就淹沒不現。又如暴惡與正義不能共存,正義抬頭的時候,暴惡就被消滅,暴惡抬頭的時候,正義就被摧毀。菩提的覺悟與迷惑的不覺,在義理上也是如此。這樣說來,要到怎樣的程度才能得到覺悟?必須要到沒有迷惑的地位,方能得到菩提。在凡夫位上,由於還有迷惑存在,不得成就菩提。唯有出世的聖者,由於斷除了迷惑,成就了覺悟,方可說得到菩提。同樣是出世聖者,但因程度的差別,分為三乘的不同,聲聞人所成就的是聲聞菩提,緣覺人所成就的是緣覺菩提,無上佛陀所成就的是無上菩提。就覺悟的意義說,雖然彼此是一樣的,但約程度的淺深,類別為三種菩提,而以無上菩提為最究竟、最圓滿,亦為發菩提心的人所要求證的菩提。菩提不唯有它的名義,並且還有它的自體。什麼是菩提的自體?這是我們接著所要說的。佛法有三乘共教和大乘不共教的分別:約三乘共教以出菩提的自體,是指出世的清淨無漏慧。這慧不是別的,就是五別境中的慧心所,唯別境慧通於有漏無漏,而這專指無漏的慧心所說。約大乘不共教以出無上菩提的自體,則指清淨的四智菩提。四智菩提,有唯識學上是常說到的,就是轉八識成四智的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大乘以此四智為菩提的自體,站在這一立場說,三乘聖者所得的菩提,還不夠資格稱為菩提,因為他們的四智還未圓滿,覺悟還未究竟普遍。如聲聞緣覺聖者所得的覺悟,只是部分的,不能遍知一切,所以不得名為菩提,菩薩聖者所得的覺悟,普遍固然已經普遍,但還沒到達無上,所以也不得稱為菩提。

 

三乘聖者所有的覺悟,既都不得稱為菩提,為什麼經說有聲聞、緣覺、菩薩的三種菩提?當知這是站在菩提的平等相上講的。由於菩提是覺悟,三乘聖者既都得到覺悟,所以得統稱為菩提。但約殊勝的意義說,唯有無上菩提,才得真正稱為菩提。因唯證得最高無上菩提,才能完成四智,在沒有到達最高無上菩提時,四智決不能圓滿完成。所以約菩提的殊勝義說,唯以四智為體。四智中的妙觀察智,二乘可得部分的成就,至於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二乘根本沒有成就的。真正完成四智菩提的,唯佛與佛乃得究竟圓滿,所以唯有完成四智的最高佛陀所得覺悟,才能真正稱為菩提。而這無上菩提是以四智為體的,所以二乘的覺悟,不得名為菩提。

相關焦點

  • 圓瑛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一)
    題,為一文之總綱。文,是一題之別義。欲知別義,須究總綱。總綱若明,別義自易。如提綱,則網目自彰;挈領,則衣縷自直。是以首門,即總釋題目。亦提綱挈領意也。此題六字,應分通別二題。前五字是別題,他文非此題故,名之為別。文之一字,是通題,通於他種故。如《龍舒淨土文》、《雲棲放生文》等,皆可名文。別題,是所詮之法義。通題,是能詮之文字。
  • 勸發菩提心文【2】
    我們接著來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這一節學的是這篇文章的題目:題目就是「勸發菩提心文」。「勸」是勸勉之義,勸勉我們發起菩提心來。「發」乃發起之義。「菩提」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道,又可以翻譯成覺。所以「菩提心」又稱道心,或者是覺心。這裡的「覺」就是自覺覺他的心,自己覺還要令他人覺。如果光是有自覺而不去覺他,那就不是菩提心,光自覺不覺他那是二乘的行人,緣覺和阿羅漢。
  • 勸發菩提心文【42】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請看原文: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這是說我們無始以來,迷惑顛倒,在無量世的輪迴當中,都虛度了,白白地浪費了那麼多的人身,虛度了那麼多的光陰。然而時光不會倒流了,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
  • 勸發菩提心文【40】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 請看原文: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省庵大師苦心勸勉我們發起菩提心。通過學習省庵大師給我們講的八法和十緣,希望我們沒有發起的現在就發起,已發起的令其增長,已增長的令其相續。
  • 勸發菩提心文【41】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請看原文: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我們上一講學習到了「勿畏難而退怯」,不要畏懼困難,要勇往直前,因為有阿彌陀佛他力可乘。我們看「勿視易而輕浮」。
  • 勸發菩提心文【31】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請看原文:云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上一節我們介紹了道綽大師對於佛所說一代時教的分判:在此土修行,判為聖道;彼土往生,判為淨土。
  • 抗疫心文 | 斷舍離:重塑簡單生活
    抗疫心文 | 斷舍離:重塑簡單生活 2020-04-26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華經講記》序 · 終審版——印廣門清法師著
    有感於此,筆者不揣冒昧,咬定一乘了義,試從哲學科學角度,以日常生活為例,開顯楞嚴密因,圓通法華秘義,將世尊「久後、真實」之說大白於天下,將種種神奇、飄渺、繁瑣、痛苦的修行,引導到簡樸、平凡、無私、智慧、快樂的工作生活當中,不求撥雲見日、石破天驚,但求揭開面紗、可望可即,使行人依經對號入座,自性流露,無功用道,豈不妙哉。倘如此,則不負如來深恩,不負我輩使命矣。僅此略舉二項。
  • 抄萬卷經書修身養性,讀萬千文章知何為聖賢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云:「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煩惱、乃至晝夜思維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地藏經》雲:「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 《勝鬘經講記》自序
    然此《勝鬘經》義理深邃難知,古來少有能作深入淺出而完全正確之解釋者;今此講記中,確有如是功德,能令讀者深入理解而建立正知見;對於久修佛法而深覺茫無所趣之老參,誠屬難得一見之講述實記,允宜熟讀而助入道。為名色之根本乃是如來藏心。
  • 成唯識論講記
  • 《般若心經講記》·第四次修訂版 01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091集 略談六法六個識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繼續上集親教師所談的,我們先來談六法——六個識。六個識,眾生就已經很難理解了;且不說一般未學佛的社會人士,乃至學佛而成為大法師了,對於六識都還是體、用不分的。六識其實函蓋了這六個識的心所法,但勝鬘菩薩把心所法另立為心法智。六個識,諸位都知道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可是這六識還是各有內我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