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學習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
請看原文:
云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
上一節我們介紹了道綽大師對於佛所說一代時教的分判:在此土修行,判為聖道;彼土往生,判為淨土。介紹了在此土修行非常難,難的原因,道綽大師說,其一,是離大聖遙遠,沒有佛在我們跟前加持,這樣就很難悟證。第二,就是理深解微。雖然有經文在,可是我們只會依文解義,能夠悟到離言絕慮的實相,非常難。再加上我們的根機不堪,對於善法,很難去修行,而造罪又如暴風駃雨,這是我們末法凡夫的特點。
道綽大師又說:「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在末法五濁惡世,我們開悟也開不了,戒定慧三學也全廢了,只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入路」,就是入涅槃之城。只有這麼一條路了,所以我們看中國佛教,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各大寺院都是在早晚課回嚮往生淨土。不管是修什麼宗派的,都求往生。
緊接著道綽大師說出了非常著名的第十八願的取義文:「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法語是道綽大師對於《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取義的文字。因為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的核心,這一願的最精要的意思,道綽大師把它提純出來。我們看,「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道綽大師根據我們末法眾生的特點,以下攝上,最下的眾生也就是一輩子造罪。一般的眾生一輩子中,一會兒做點善事,一會兒做點惡事。哪怕是一輩子一點善事不做的眾生,「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宿世的善根成熟,有人給他助念,讓他求生淨土,他能夠依教奉行,然後就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稱念完之後,「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的願力保證,哪怕是臨終稱一句、稱十句,也定能往生。由此而知,往生極樂世界非常容易。
其實不光是道綽大師這麼說,善導大師著作中這樣的法語也非常多,例如:「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盡七日、一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不管凡夫眾生這輩子造了多少罪,或者修了多少福,乃至於你念了十年的佛,或者念了一天的佛,這都不管。只要你能夠一心專念彌陀名號,(這裡的「一心」就是誠心的意思)「定得往生」。可見,往生淨土的條件就是稱念名號,跟凡夫所造的罪、所修的福,沒有關係。因為凡夫的罪也好、福也好,都是有漏的,都是凡夫有為的虛妄的心念,支配著這個五蘊的身體造作的。而這句如來的果號,是真如實相化現出來的,也就是成熟的實相,曇鸞大師稱之為實相身。一實能破萬虛。所以一稱如來的名號,這句實相身,就能夠當下破除無量劫來眾生所造的惡業。
對於道綽大師這樣的判教,歷史上也有其他的大祖師有類似的判法。印光大師把佛所說一代時教判為通途法門和特別法門。通途也就是以戒定慧的修持力,斷除貪嗔痴煩惱;特別法門就是求願往生極樂世界。再者,印度的大菩薩,大乘佛法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也有過類似的判教。龍樹菩薩把佛所說的一代時教判為難行道和易行道。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在這裡,龍樹菩薩首先做個比喻,把難行道比喻為世間道的步行,陸上行走,當然在陸地上行走很辛苦了。又把往生極樂稱為易行道,比喻為水道乘船,當然現在可以乘飛機、乘火車,都不需要我們費一點力。通過這兩個比喻來凸顯出往生淨土比此土修行容易得多。往生淨土憑什麼呢?這裡說,「以信方便」。這裡的「信方便」是進入淨土法門的第一步,首先得相信,相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能夠救度一切眾生。信了之後,才能稱念這句名號,願意往生。緊接著,龍樹菩薩舉出了阿彌陀佛的本願,菩薩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第十八願,十八願的核心就是稱念名號。所以龍樹菩薩把握得非常精準,說「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十二個字就把本願概括出來了。如果稱念如來的名號,「自歸」,自自然然地就會回歸到極樂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歸說的是阿彌陀佛本願成就後果地上的攝受力。阿彌陀佛因地發願,果上成佛。因地的願,在果上就有攝取眾生的無上的大力。所以在《無量壽經》也有很多這樣的說法:「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裡的「自」就是自然,自然而然地。除此,龍樹菩薩還有很多的偈頌,如「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實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凡夫最缺乏的就是功德,凡夫眾生盡其一生的努力,最多也只是修一點有漏的福德。若修不了無漏的功德,就永遠出不了三界。凡夫眾生想要獲取這種無漏的功德,在這樣一個濁世之中,必須要仰靠彌陀的願力,只需要稱念彌陀的名號,當下就能攝佛功德為己功德。因此在現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獲取功德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稱念如來的名號。
我們最後再舉幾則善導大師的法語,來凸顯淨土法門乃易行之道。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屢次都提及淨土法門是易行極致之道。例如大師說:「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這裡的「一心」不是通途法門所說的禪定的一心,而是一心一意、誠心誠意的意思。我們真誠地相信、願意往生,這就是一心。「上盡一形」顯示出這是平時念佛的根機,平生之機,還沒有臨終呢,就開始信願念佛了。「下收十念」就是臨終之機。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從小就念佛了,還是臨命終才開始念佛的,只要能稱念名號,下面說,「乘佛願力。莫不皆往。」都會乘佛的本願力,一個也不漏,叫「莫不皆往」。所以後來祖師就稱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之法。善導大師又說:「但能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呢?「但能上盡一形,下收十念。」只需要平生或者臨終稱念這句名號,「以佛願力,莫不皆往。」可見,我們能夠往生不是自己的修持力,全仰仗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莫不皆往」,一個也不剩。「故名易也」,所以淨土法門是易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