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全修在性

2021-02-20 一門深入

全修在性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4/13  

我們從《彙編》這些,就能在幫助我們,對於以前所學的《論語》,還有其他的經典,能夠更深入的深度、廣度的提升、積累。我們說「廣學原為深入」,都是為了對這些義理有更深更廣的領納。當然,它的關鍵在全修在性,我們能掌握,「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功夫都是用在把亡失的真心找回來,把分別執著這些習氣能夠放下。所以這些德目,恭、敬、忠都是我們的性德,我們依此去修,就能慢慢恢復回來。

而大家可以留心,我們第一節課的時候,後來學長她在她的復講當中,就是復講到學《感應篇彙編》的好處在哪裡,其中就點到了讀這一本書有好幾個好處。第一個就是儒釋道三教經義在裡面,甚至於是儒家的至理名言、二綱八目的學問,包含佛門的文字般若、道家攝心要義都在這一本書裡面。所以諸位同學們,這個《彙編》我們能夠很紮實的來學習,在未來可能學任何一部經都不困難,因為這些理你都有所領納,再學其他的經就觸類旁通了,所以重在能夠掌握綱領。

所以不要覺得這些經教都是各自的,一門歸一門,不是這樣的,都是相通的,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能重視透過一部經求其放心而已矣的話,那走的就是顏回夫子的路,他是聞一以知十。我們是要走這個聞一以知十,不能走的是聞一以知二。所以這個也是要我們很好的去思考的問題。

在李炳南師公他的《論語講記》裡面就有提到,這個聞一以知十,他是「知得周遍,始終無遺」。所以顏回是無所不悅,夫子教什麼他都很歡喜;子貢他是「知得通達,無所執泥」。所以「知得周遍,始終無遺,故無所不說;知得通達,無所執泥,故告往知來」,這是對於子貢跟顏回學習的一個分析。

還有一本叫《反身錄》,他講的就是更從心性去談。說到子貢他很佩服顏回,假如只是佩服他的知解,知道、理解這個部分。但是事實上顏回之所以為顏回,不是因為他能知道、能理解,而是他是就是我們常常強調的全修在性,他是潛心性命,其實就是要恢復性德,所以他「學敦大原,一澈盡澈,故明無不照」,就是回歸自性了。子貢他是知道這個事的聞見,但是他的學習昧了大原,這個大原應該就是自性,所以他聞一知二乃是聰明用事。所以推測的知跟悟後的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不但聞一知二弗如回,即聞一知百知千,總是門外之見,終不切己」,就是縱使是知一百、一千,還是不是回歸自性的路,這樣怎麼能比得上顏回?所以求學最重要的要敦本之為要,能敦本就能「知解盡忘,心如太虛,無知而無不知,一以貫之」。當然這段話大家可以再去翻一下《論語講記》,是在上冊「公冶長第五」,三百二十一頁。

剛剛那一段成德聯想到《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的:「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這個是跟顏回的境界是相應的。如果是「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這裡講的知見不泯,就是剛剛講到子貢他縱使是聞一知百、知千,那還是有分別執著在其中,還是有能、有所,還是有相對在裡面。所以為什麼說「始本不離,直趨覺路……絕待圓融」。所以《淨修捷要》這些內容跟《論語》、跟《勸發菩提心文》,其實所談的這些都是相貫通的。

進一步李炳老說了,說只是知解,那是小人儒,不是君子儒。所以吾常說,通一經,一切經都通。《禮記》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要緊的在性命之學。所以為什麼孔子罕言利與命?命,這是性命之學,所以顏回能與孔子相契合,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性命之學,孔子不輕易談性與天道。

李炳老他也是貫通的人,所以李炳老在這裡也講到,說佛家說「萬法唯心造」,顏淵是寂照雙融,「寂而常照,照而恆寂」。這個就是我們常比喻說真心,它是清淨的,但是它能照,它照的時候又不落痕跡,又是清淨,所以真心如鏡,真心若鏡。所以顏回是寂照雙融,子貢多見多聞,推測的知識與悟之後的智慧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禪宗是悟後才能看經。

最後李老說了,「不學儒很難進入佛門」。因為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而儒跟道取代了小乘的基礎,所以老人家說不學儒很難進入佛門。「入佛門而輕視儒,那是加速末法的結束,迅速進入滅法。」就是我們入了佛門,卻輕視儒家的教誨,那就是變成輕視扎基礎。沒有基礎,那就像剛剛《佛藏經》裡面說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那不是佛弟子,很可能就變魔弟子,那不就表錯法、不就讓正法很快的敗喪下去嗎?所以老人家最後這一句也是語重心長。所以他老人家的表法是外儒內佛,以出家的心境去行世間的事情、去行菩薩道。

所以老人家有兩句話很可貴,說道:「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也是不忘失菩提心,「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所以李炳老他對於我們學《論語》,學儒家的經典,他老人家真的是一代宗師。而且他對於整個儒釋道的貢獻太大了,佛法由他傳承印光大師,之後又傳給了老人家(老法師);儒家也由他傳承,他是孔家的老師,在孔府教孔德成先生教了將近五十年左右;然後《太上感應篇》也是由他老人家大力來提倡。他老人家的《全集》在,所以我們其實也很有福報,都有這些大善知識來護持我們深入漢學、弘揚漢學。

相關焦點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面對因緣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成德法師主講 2020/07/25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大家要知道,我們隨時都是要用理智,學佛就是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我們這個時代,感情用事的例子太多了。比方,傳統文化好,很多家長就開始找傳統文化單位,就把孩子送進去了。
  • 如來藏不舍一人,聽經聞法當下往生——燃燈寺釋當德法師往生紀實
    法師生前曾說,我一定會好好表法,我不會說,但我會做!《華嚴經·梵行品》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3、顯現僧相得到三寶的加持,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議!4、燃燈寺常住多場法會和四眾弟子24小時不間斷助念回向助其增上品味。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1
    相關連結: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01~~30 (全) 淨界法師 : 楞嚴經修學應用之正見篇 01~~06(全) >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 淨界法師 : 《受戒須知》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面對因緣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成德法師主講 2020/07/25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大家要知道,我們隨時都是要用理智,學佛就是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我們這個時代,感情用事的例子太多了。比方,傳統文化好,很多家長就開始找傳統文化單位,就把孩子送進去了。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2
    相關連結: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法要 01~~30 (全) 淨界法師 : 楞嚴經修學應用之正見篇 01~~06(全) >淨界法師 : 《禪淨雙修》 01~~06 (全)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淨界法師 : 律宗三皈五戒:五戒修學述要 01~~04 (全) 淨界法師 : 《受戒須知》
  • 上宗下德法師簡介
    宗德法師(隆裕法師)簡介為了讓您對上宗下德法師有一個基本了解,我們從十二個方面向您介紹
  • 淨界法師 : 《佛法修學概要》05
    那麼斷惡就是修這個戒定慧,遠離雜染的身口意的行為,複本清淨名為斷德。那麼修善呢?就是修種種的六波羅蜜的方便,這個叫積集資糧,那麼複本自在這個是智德。那麼第三個度眾生,修慈悲行,那麼複本平等,名為恩德。這個修行的次第,先求斷惡破惡,先求破惡再顯真,就是先遠離這個妄想。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止者,置心一處,心無異緣,所謂心一境性也;觀者,於所緣境了了清楚,明明不昧。這是從世界法或世俗諦邊來說。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
  • 我們修的功德少,造的罪業太重,抵不過(淨空法師)
    你看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每個人修學的法門不一樣,都不相同,善財童子去參訪,這些善知識接見,對自己修學的法門非常謙虛,都讚嘆別人。都是說我自己善根淺薄,能力薄弱,我只知道修學這一個法門,我比不上他們那些大菩薩們,他們智慧、德能都超過我。都是自己謙虛,讚嘆別人!尤其是在道場參學,這是指不同的道場,佛門有一句俗話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大家互相讚嘆,佛法就興旺。
  • 【重要學習】成德法師:要愈學愈謙虛、愈學愈簡單
    成德是覺得,比方說晚上念佛,白天遇到一些事,先不想了。當然想的時候一定要依照經教去思惟,不是胡思亂想。佛門說八正道,有正思惟,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來考慮事情,不隨順煩惱習氣。有時候想一想,還是有些兩難,不能在思惟裡面有得失、有欲望,這個是不行的。不想了,晚上念佛,念一段時間,二十分鐘、三十分鐘,突然想通了,有方法了。
  • 全職高手:葉修退役後誰才是全榮耀第一戰鬥法師?
    葉修作為享譽榮耀之神美稱的玩家,幾乎有著一名選手該有的全部素質,無論是操作意識還是戰術都是頂尖的存在,當年一葉之秋正是在他的手下才有了鬥神的稱號,而龍抬頭這種神技的開發者也是他本人,可以說只要葉修還沒退役在人們心中他就是第一戰鬥法師,永遠不可能被超越,哪怕一葉之秋不再是他的帳號卡。
  • 成德法師: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第四集(視頻+文字)
    請問大家,成德有沒有因果責任?有吧?所以有時候一些同修就跟成德說,你們可不可以派一個人來?那成德都說派不出人,因為最起碼,七個及時要做到,才能派出去吧?七個及時做不到的話,派出去會怎麼樣?鐵定會有人際關係的問題產生,大家相不相信?相信吧,對呀。一次沒關係,兩次,慢慢那個人與人的熱情就過去了,接著就是他怎麼連這個都不懂啊?還說這個是廬江的人,那就麻煩了。
  • 講經|2018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 性源法師講「如何依教修學」(下)
    能做但是不能恆常地去做,是我們凡夫眾生遇到的很大一個問題,也是我們在依教修學當中遇到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當中,我們時常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去懈怠,孰不知生死的無常,就象我們前面《賢愚經》中講的射死那隻鳥的獵人一樣,他躲在遠處悄悄地看著我們,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到下一個輪迴裡面去了。
  • 內修即功,增長智慧,外行即是德,緣分具足,內修是慧,外修是德
    佛陀又再表示,「我實成佛已來」,這就是要表達出了「法性身」,法性身那個覺,覺悟,是「無成無不成」。這個「覺」原來就有,本來就有,原來就已經佛性無始終,開始就有了。這個覺悟,在人間只是一個表達,表達讓大家知道,這個法現本性;本性不是無中生有,覺性原來本具,所以原來本具的覺性,是人人本有的。覺悟,叫做覺性;迷掉了,那就是人,人還是本性存在。
  • 四川尼眾佛學院果平法師:隆蓮法師的僧才教育思想
    僧人只有依眾修持、傳法,才能增加自身的凝聚力。續佛慧命應是一個團體、一個組織、而不只是一個人。教學體系今日之修學風氣,有的捨棄多聞妄執專修,有的停於教理落入名言。如何指導當今修行人走上正常的修行道路?《大乘莊嚴經論》云:「要先求多聞,方能如理作意,依如理作意乃生修所成慧,斷除煩惱,證解脫果。」
  • 祖先有德,自然庇蔭後代子孫 /宗道法師
    「無盡大悲」,也有翻譯成「無蓋大悲」,「蓋」是「覆蓋、庇蔭」的意思。就像天氣很熱,太陽暴曬,這裡有一棵大樹,來到大樹下就可以乘涼,作為遮避、庇蔭,感覺很陰涼。「無蓋大悲」,就是把佛的大悲心比喻成樹,無所不覆蓋。對每個人來說,都希望有個庇蔭。比如一個人,小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庇蔭,長大了碰到好領導,領導就是他的庇蔭。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不進則退|成德法師開示(2020/04/29)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講了一個簡約而深邃的道理:塵聚成沙,沙聚成石,石聚成山。
  • 妙吉法師《中論講義》學修點滴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能利法師
    昔古德得一經甚喜,依之修而見性者,即此理也!惜此法今已難聞矣!且不論佛教已淪為宗教之嫌,即以佛陀教育而言,學之者眾,見性者稀。然淨空法師,獨承傳此法,教於吾等,三月之餘,受用終生不盡也!「看破、放下」,言之者眾,然真行者有幾人?印祖云:「一分誠敬,一分收穫;十分誠敬,十分收穫」。
  • 宗性法師:文殊院史上最年輕的「高才僧」
    ——宗性法師  宗性法師很繁忙,記者能約到他的採訪頗費周折,因為他總是不停地往返於全國各地講經弘法,他還要四處擔任義工及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我就是一個空中飛人。」他笑著說。  宗性法師很愛笑,他經常用一些很輕鬆的故事逐漸切入嚴肅的人性探討,親和力十足;宗性法師很能聊,可對大多數人,宗性法師最喜歡和他們聊文化,甚至是科學。對於這些話題的談興,甚至蓋過了聊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