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
我們知道念佛法門屬於淨土宗,而淨土宗以五經一論為依據,五經分別是:《佛說無量壽經》——簡稱《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佛說阿彌陀經》——簡稱《阿彌陀經》。《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一論是《往生論》。
《無量壽經》世尊介紹了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以及修行圓滿的經過,又具體詳細的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場非常殊勝,依正莊嚴,事事無礙,種種勝境令人欣慕求生。讓眾生認知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以生厭離之心,求生西方淨土。淨空法師:《無量壽經》不但是大乘法裡面的大乘,而且是一乘法裡面的一乘。本經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古大德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
不但是大乘法裡面的大乘,而且是一乘法裡面的一乘。一乘法是什麼?一乘法是成佛的。世尊在晚年的時候講《法華》,在法華會上他老人家向大家宣布︰「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真正說明他的本懷,他教化眾生心地真正是平等,只有一乘法。一乘法就是教你作佛;教你作菩薩、作羅漢,對不起你。一定要教你作究竟圓滿的佛,都是在一生當中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說三乘、說二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二乘是小乘、大乘,都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
《佛說阿彌陀經》釋迦本師在本經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之相,旨在激揚凡夫冥頑不靈之心,令其生起厭離娑婆、發願往生西方之心。又開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修持方法:善男子、善女人,只要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必定前來接引,現在其前,必定往生。
確確實實如佛所說,起信念佛是因,念念作佛就是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個教法真正不可思議。這是大乘的意思。
善導大師念佛時,常有光明隨口而出,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楷判:「今此《觀經》」,判為大乘菩薩藏、頓教。《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悉皆準此。善導大師楷判:淨土之法是大乘佛法,淨土三經是大乘佛經,淨土之教是頓教、大乘菩薩藏。曇鸞大師楷判: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之「極致」(頂峰)——登峰造極、至高無上。
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前稱性發四十八大願,願願皆為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普度群生。阿彌陀佛開創的淨土念佛法門就是普度眾生成佛的大乘法門。阿彌陀佛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沒有二乘人,都是不退轉菩薩,都是「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的菩薩,也就是一生成佛。淨土法門修學綱領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大乘佛法必發菩提心。
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中,明確指出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發菩提心就是大乘法門的特有品質。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淨土法門的菩提心很具體,往生極樂淨土成佛是上求佛道,花開見佛證無生法忍後,返回娑婆及十方世界救度一切眾生就是下化眾生。淨土宗是中國大乘佛法中的一個宗派,是一致公認的。
法藏法師宣講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真實之教,所以大安法師也講,這一生我們得人生身好不容易,能聽聞到釋迦牟尼佛大悲心來宣說《阿彌陀經》,那真是百千萬劫難以相逢的一個時機了。對這個經典的聽受,我們要發起大感恩心、大慚愧心、大恭敬心。大恭敬心,我們都說佛法的利益,要從恭敬中求,不能生輕慢。《無量壽經》講在末法的時候,講大乘法很難講,講淨土經典更難講。講淨土經典能夠相信,那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所以深知這樣的一個法,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我們要生起極為殷重的心來聽聞。
印光法師講到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間,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897頁。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失其扼要,而復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174頁。
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其它法門,欲了生死,其難如登天也。——《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168頁。
也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一再講的,「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淺」。也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換言之,就是淨土宗講的「信願行」三資糧。信,是深信阿彌陀佛和西方淨土的存在,和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渡眾生,願願真切,尤其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今生為人難,為人聽到佛法難,聽到佛法念佛難,因為釋迦牟尼佛都說,念佛法門為極難信之法。因為淨土念佛法門,是自力和佛力的加持成就的,這也是被稱為獨特法門的原因。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