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就談到一個問題了,在末法時代如何選擇法門?因為從這裡就可以讓大家理解佔察法門和淨土法門為什麼是相通的?它們的特點為什麼是一致的?首先善導大師做了一個總體講解,我們學習佛法分為兩門——解門跟行門。解門就是理論上,如果要學習理論,「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從學解上講,一切佛法都應當學,這個是從理論學習上說的。但是如果從真實修行上講、從行門上講,後面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若欲學行者。必籍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如果要學習並實踐操作一個具體修行的法門,第一它要跟自己特別有緣。前面我們已經引經據典地解釋了,末法時代跟眾生最有緣的佛菩薩就是一佛二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菩薩。第二是這個法門的特點,就是道綽大師說的「若教赴時機則易修易悟」,我們現在補充什麼叫易修易悟易證。這個地方用善導大師的話說叫「少用功勞,多得益也」,這是一個硬指標。淨土法門的特點就是第一阿彌陀佛跟眾生有緣,有緣之法。第二少用功勞多得益,通過信願念佛這樣最簡單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可以產生廣大的功德利益,叫少用功勞多得益。我們再來看佔察法門是不是也符合這個特點。首先佔察法門是地藏菩薩的威神之所建立,地藏菩薩跟我們特別有緣。我們在末法時代能夠聽聞,甚至來我們佔察群系統地學習佔察法門,這就是有緣的表現。所以這裡告訴大家,有些人進了佔察群了覺得:我是不是跟這個法門沒有緣分?我是不是跟地藏菩薩沒有緣分?如果跟地藏菩薩沒有緣分,連地藏菩薩的名字都聽不到,佔察法門的名字更聽不到。但是現在進了佔察群,還有現成的資料放在那,如果這都還覺得沒有緣分,那就叫愚痴。「少用功勞多得益」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就體現在佔察感應的積累極其容易,我們只需要簡簡單單稱念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號,就可以在「一切時一切處」輕鬆獲得基本的佔察感應,這叫「少用功勞多得益」,從感應的難度上講太容易了。要去感應其他的佛菩薩太難了,但是拿著佔察法寶如法佔察,很輕鬆很容易,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佔察感應,從而能夠產生種種佛法世間法的利益!這叫「少用功勞多得益」。
「竊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印光大師就告訴我們,淨土這一個法門是一切法門的歸宿,當然也是佔察法門的歸宿。是我們依止修行,用來成就自利乃至利益他人的最究竟的法門。「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這一段就告訴我們學習佔察入淨土要有次第,或者說學習淨土法門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這裡強調,不管學習佔察法門還是學習淨土法門,首先就要打好理論基礎,要重聞思。不要一下手就講修行搞佔察,先要聞思。首先要在理論上(這裡是說淨土法門),要把淨土經典,淨土三經研究得一點懷疑都沒有,然後選擇淨土法門,建立堅固的知見,我這輩子就認定淨土法門為歸宿。想往生西方,要研究理論到什麼程度?要不被所有其他法門講經說法的這些善知識的語言所動搖、所改變。被動搖被改變叫做「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尋常矣。」如果我們不首先在淨土法門上站穩腳跟,就隨便看這個那個法門,比如說《金剛經》、《楞嚴經》、《維摩詰經》等各類大乘經典。這些經典看得越多,再去看淨土法門,就越會把淨土法門看得很尋常很普通。所以我們接觸到一些佛弟子,他們為什麼瞧不起淨土法門?就是因為一開始看了太多佛教經典,看了太多法門。看多了就覺得淨土法門沒什麼了不起,不就是念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老頭老太太都在念佛,我這麼聰明、看了那麼多經典,還要去學老頭老太太的法門,這也太掉價了。「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高深矣。」我一學習佔察法門,自己的發心就是佔察法門一定是為淨土法門服務的,佔察法門一定是導歸淨土的。為什麼?因為我學佛最開始就接觸淨土經典,因此一開始就種下了淨土法門很殊勝,往生西方很殊勝的善根種子。如果我們先在淨土法門上、淨土經論上下一番功夫,再來學習佔察法門,再來看其他的大乘經典,接觸其他種種法門,越研究就越會把淨土法門看得高深,為什麼?因為淨土法門了生死最容易,淨土法門成佛最快。沒有對比就看不出差距,所以越研究越將淨土看得高深。因為今天的講課內容是緊接著上一周講的,上一周我們其實有幾個重點沒有講完,就是各種難,為什麼我們要深知其難;還有講第一;講什麼是方便;最後是這些佛言祖語的關聯在哪裡。為什麼要補淨土宗的祖師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這一段進來?因為剛剛我們只是談到了佔察法門是末世多障者第一津梁,那麼淨土法門是不是津梁?也是津梁。既然是學習佔察入淨土,就要把相應的佛言祖語講出來、找出來,通過對比性的學習,看清楚佔察法門和淨土法門的共通性在什麼地方?它們為什麼相似度那麼高?為什麼佔察法門可以直接導入、導歸淨土法門?它們之間的關係脈絡在哪裡?祖師有沒有開示?這個是我講課的安排。這些道理不講清楚,很多人要麼就覺得佔察法門和淨土法門沒有關係,兩個法門好像沒有辦法發生什麼關聯,那就很糟糕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認識不到佔察法門導歸淨土的殊勝性。只看到兩個法門的獨立性,看不到兩個法門的共通性,也就看不出兩個法門結合起來的殊勝性。
「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為什麼我們要提到末法的概念?就是因為佔察法門和淨土法門都是佛菩薩為末法眾生留下的津梁救度法門。
「佛成道時,已當濁世。況今末法,正入鬥爭。」人的壽命低於二萬歲就進入五濁惡世了。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人的壽命在一百歲的樣子,因為經上說是「人壽百歲出現於世,少出多減」,很多人就把這句「少出多減」給忽略了,「少出多減」的意思就是少有超出,絕大多數是減少的。那麼在這個時代正是這種情況,我們雖然看各種各樣的新聞報導,有一部分的長壽人是可以超出一百歲,但是絕大多數人是活不到一百歲,所以叫做少出多減。「況今末法,正入鬥爭」,何況現在正是末法時代進入了鬥爭堅固的時期。因為佛在經上講「末法時期,鬥爭堅固」,意思就是說在佛法內部,弟子們都在吵架、都在打架。網絡上就經常是這樣的,法門之間互相攻擊,佛弟子之間互相破壞。比如說有些人學了一點大乘佛法就批評小乘佛法,有些人學了一些小乘佛法就認為大乘非佛說,大乘佛法是假的。在這個網絡時代、末法時代,這種佛門內部互相攻擊的情況特別厲害,正入鬥爭。「轉展陵夷」什麼意思呢?這樣的情況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末法時代的推進越來越嚴重。
「後之又後。皆賴此經神力,救拔餘生。」什麼叫「後之又後」?到了末法時代一萬年以後,佛法僧三寶都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我們前面講了,《無量壽經》還要留一百年,都依賴著《無量壽經》的威神之力救拔餘留下來的罪業眾生。
「豈非至極悲心,預垂濟度。」這豈不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慈悲到了極點。兩尊佛慈悲心切,預先把淨土法門留下來,救度末法時代的眾生。「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以大悲心的緣故,「憫念」這個「憫」就是《佔察善惡業報經》上說的——「如是眾生可憫可救」。這裡就說得很清楚,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的津梁,佔察法門也是末法眾生的津梁。祖師打的比方都一樣。都是在末法時代救度眾生的殊勝法門、方便法門。
「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者。」因為佔察法門一開篇堅淨信菩薩就說了——「願興方便而曉諭之」。所以佔察法門的特點是方便法門。那麼淨土法門是不是方便法門?是的。「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者」,特別在無量的解脫法門裡邊講出來的殊勝方便法門。
「入道多門,本無揀擇。險夷曲直,難易攸分。則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最為方便。」也就是說進入佛法,走上解脫道的法門很多,從根本上講,任何一個法門,它都是讓眾生斷煩惱、解脫、出輪迴、了生死、成佛果,沒有挑三揀四選來選去的必要。這是從達到的結果上講。但是這些法門的方法和修行的過程上,就有「險夷曲直,難易攸分」。就像路一樣,有些法門修起來是一條險路,這叫 「險」。「夷」就是平坦大道,有的法門修學起來就是一條光明之路,平坦大道。有些法門修學起來,就像彎彎曲曲的路,非常曲折、非常複雜、非常麻煩,所以叫作「曲」。有的法門修起來就是簡單直接一條到底,所以叫做「直」。佔察淨土就叫做「直」。「難易攸分」,另外在法門修行的難度上,有非常困難的,也有非常容易的。「則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最為方便。」在無量法門裡面念佛法門是最方便的、最容易的、最適合末法眾生的。 「略陳有四」,有四個地方來彰顯它的方便。
第一條「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這一點很關鍵。如果按照中國的算法,釋迦牟尼佛離我們這個時代有三千年了,彌勒佛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叫無佛時代,所以叫「不值佛世」。找不到活著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住世。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度眾生的任務完成了之後他入涅槃了。下一尊佛(彌勒菩薩成佛)要來還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在無佛時代的空檔還能常常見佛,見到是哪一尊佛?是阿彌陀佛。殊勝就殊勝在這個地方了。也就是說我們這輩子最容易見到的一尊佛只有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壽命,今現在說法。這裡見佛其實有兩種,一種叫臨終見。因為阿彌陀佛發了臨終接引願,我們念佛往生,在臨終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另一種叫平時見。如果念佛得了念佛三昧,不必要等到臨終,活著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
「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在佔察法門上有沒有?有。如果學習佔察法門,「若人宿世遠有善基,攝心猛利者」。如果佔察自己前面很多世種下了深厚的佛法善根,那麼這輩子罪障輕微,上根利智,其意猛利,精進地修行佔察懺法,得了清淨輪相以後會怎麼樣?地藏菩薩直接就會出現在面前。《佔察經》的原文是——「我於爾時隨所應度而為現身」。所以說佔察法門也很殊勝,在這個無佛時代,學習佔察法門可以親自見到地藏菩薩出現在面前,這個也叫做「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在這個無佛時代地藏菩薩摩訶薩的定位是釋迦牟尼佛的託孤之臣,後面我們會講他是代理佛的位置,他也有佛一樣的智慧,所以學習佔察法門也有這個特點,無佛時代、末法時代,如果精進修學佔察懺法就可以見地藏菩薩。這裡再做一個對比,見阿彌陀佛容易還是見地藏菩薩容易?當然是見阿彌陀佛要容易得多了。平時有了真信切願,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肯定出現在面前,也肯定可以看見。因為阿彌陀佛專門發了一個願,臨終親自出現在面前來加持、攝受、接引我們去極樂世界。所以我們需要追求的是臨終見阿彌陀佛。雖然平時想見地藏菩薩確實有方法,但是通過如法使用三種輪相,也就知道有沒有這個資格去見地藏菩薩,這裡就不多說了。
❧
第二條「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這個佔察法門就做不到了。佔察法門要想出輪迴,就要走通途法門的路線。首先如法佔察第一輪相,知道自己的善惡業差別,如法佔察第二輪相知道自己的善惡業輕重。在這個基礎上針對性地如法禮拜佔察懺法獲得清淨輪相。得了清淨輪相以後,才有修學禪定智慧的基礎。然後進入《佔察善惡業報經》下卷的真如識觀、唯心識觀、十種次第禪門,最後斷惑證真成就了阿羅漢的果位。用第三輪相佔察,閉著眼睛怎麼扔,三種輪相扔出來都是空白的。到了這一步,才能夠說修學佔察法門已經成功地跳出輪迴了。簡單說佔察法門的修行次第是這樣的,它是通途法門,需要斷惑證真。但是淨土法門不需要!煩惱妄想根本壓都壓不住,斷更斷不掉。我們沒有功夫也沒有修證,沒有關係。不斷除惑業也可以出輪迴,因為是阿彌陀佛接引出去的,不是靠自己修出去的。阿彌陀佛的真金色身出現在我們面前,金色臂往面前一伸,把我們的小手一拉,九品蓮花踩上去,一彈指就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三界輪迴說拜拜了。這叫「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
❧
第三條「不修餘行,得波羅密方便。」很多人理解不了這一條什麼意思。就是不需要通過念佛之外其它的修行就可以修行圓滿六度波羅蜜。我們看後面蕅益大師的法語。「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是什麼意思?在真信切願的前提下去念佛,肯定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肯定會放下這個娑婆世界虛妄的身心,去皈依阿彌陀佛,發願往生,這就叫做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信切願地念佛,靠著佛號的十二種光明,甚至念佛還有一定的功夫,貪嗔痴煩惱妄想不起來了,就是最大的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信切願的情況下念佛,生活中的家長裡短、是非對錯都不計較了,變得大度了,就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沒有一絲毫的間斷和夾雜就是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一心念佛淨念相繼,不打妄想了萬念歸一了,就是最大的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真的能夠念佛,不被其他的通途法門、邪知邪見所迷惑,站穩了腳跟、選定了淨土法門,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就是最大的智慧。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信願念佛就可以迅速修學六度波羅蜜。
第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不需要經歷長時長劫。通途教法裡邊,從凡夫修成佛最快要三大阿僧祇劫,這裡邊進進退退,時間太長久了。但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輩子就能夠不退轉。眾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九品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在成佛的路上不退轉的,就可以坐直通車,從凡夫到成佛不需要進進退退,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很快就成佛了,所以叫做「疾解脫方便」。要修佔察法門得疾解脫那可太難了,這就不多說。
——智坤法師
《佔察入淨土值天時處地利得人和03》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須摩提世界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