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修行淨土要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是否有效?

2020-12-09 耀如樂園

印光大師:修行淨土要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是否有效?

【印光大師開示】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摘自《印光大師全集》)

【略解】

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深信切願是修行淨土法門的前提。然而,我們眾生都有六個根本煩惱即貪、嗔、痴、慢、疑、邪見,其中的疑就是不信佛法,不信自己有佛性,不信有極樂世界。我們許多人對此不以為然,殊不知信與不信不是自己的主觀取向,而是根本煩惱在控制住我們,非累劫善根成熟是很難相信淨土念佛法門的。依據《百法明門論》中所說,不信是指內心汙濁之精神作用,於四聖諦、佛法僧三寶等,未能忍許愛樂,自相渾濁,內心不澄淨,稱為不信。

修行淨土念佛法門,要有決定不疑之理,有何必要問他人有沒有效驗?縱然是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因為是佛說的話,以佛祖誠言可憑。若問他人是否有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懷疑佛說的話,而以人言為定。這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不信而取信人言。自己心中無主,專欲以效驗他人之言為前途導師,佛與人是天壤之別,信人不信佛,可不哀哉?

相關焦點

  • 南師百問:南懷瑾,星雲大師、印光法師,誰的書適合現代修佛法?
    南師百問:南懷瑾,星雲大師、印光法師,誰的書更適合現代修佛法?當然是南懷瑾老師了!我們把時間的鏡頭,從現在推向歷史。還沒有幾個人能達到,像南懷瑾老師這樣的修行高度。即深入理論,又有真修實證的經驗。現代人出家的很少現在這個社會,想要出家,需要非常書勝的因緣才有可能。我們大多數修行人,還是在家修行為多。在家學佛修行的經驗,最好參照有實修的大德居士。這並不是說出家的師父們不行。而是,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有很多的差異性。比如,飲食,吃飯。
  •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印光大師開示】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餘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為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
  • 印光大師法語的人生哲理
    印光大師是現代著名高僧,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大師一生常以書信法語開示弟子,告訴弟子往生淨土的修證方法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 達勝法師:學習印光大師的高尚品德
    印光大師對待自己非常嚴苛,不但嚴格遵守佛教戒律,即使日常生活中有人供養他珍美的衣食,他總是卻而不受,如不得已受之,即轉贈別人。如果是普通物品,就交到庫房,由大眾共享。一次,有人送給印光大師白木耳等補品,他就送到觀宗寺供養諦閒法師。別人問他:「法師你為什麼不吃補品呢?」他說:「我的福報甚薄,不堪消受」。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
    三十五歲流罪以後,被斥還俗,並在越後之地結了婚,才自以為「非僧非俗」而自名親鸞。五十八歲時生病發高燒昏迷三天,在昏迷中發現到自己長久以來的自力心仍在。親鸞大師於九十歲去世,親鸞斷氣之後,從小提攜於膝下,臨終親侍於身旁的么女竟然懷疑其父是否真有往生,因而寫信稟告遙在北國之地的母親,其母於回信中力勸其女要對其父有信心,不要懷疑父親之往生,後人推斷親鸞臨終前後的情況或許不是很好。
  • 印光大師熬夜研讀佛經,那種專注與執著的精神,令方丈刮目相看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積德,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福報。
  • 印光大師摒除成見,去監獄講佛法因果,促進囚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積德,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福報。
  • 徐存雲先生敬繪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像、印光法師像
    徐存雲先生沐手敬繪釋迦牟尼佛像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法華經》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普賢延命經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象徵真理。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徐存雲先生為「徐州竹林寺」沐手敬繪普賢菩薩佛像。
  • 印祖:古人慾令舉世鹹修,以阿彌陀經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要解最佳
    印光大師: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註解最佳淨土行人讀的最多的佛經是《佛說阿彌陀經》,該經不僅是淨土行人的必讀經,全國幾乎所有的寺院早課都要誦這部佛經,如印光大師所說:「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 印光大師說: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智慧超群之人皆應念佛求生淨土
    我們每個淨土行人都會發現身邊有很多親朋好友千說萬說就是不肯念佛,有的人覺得自己是一個愚人念不了佛,有的人慢心很重,看不起念佛法門。為了讓這兩類人都念佛,今天我們請印光大師給我們解惑答疑。印光大師說:「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興起矣。
  • 修學淨土要發什麼願?不能發什麼願?
    蕅益大師說得明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只要有真信切願,臨終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信願,縱然把名號持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溼,也難往生。深信之後,便要發願。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就欣求。」可見,我們相信了還不行,還要發願以求生淨土。清代省庵法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見大師也這麼堅決,弘一法師開顏一笑:「別人都說弘一痴,不料師兄更要痴!」大師聽到弘一法師叫了「師兄」,懸在心頭的一塊石頭這才落了地,趕緊將師弟攙起來,弘一法師隨同走進房裡,明空搶著搬過一張竹椅來請師叔坐下。弘一法師微微一笑,隨手在椅子上拍打幾下,還拉開幾尺才坐。
  • 印祖: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實相,由破無明證實相,故曰度一切苦厄
    印光大師: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實相,由破無明,證實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印光大師開示】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者,謂於五陰色受想行識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悉皆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而滅,了無主宰之實我可得。法空者,於五陰法,了知當體全空。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即是其義。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實相。由破無明,證實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實相者,法身理體,圓離生滅斷常空有等相,而為一切諸相之本,最為真實,故名實相。此之實相,生佛同具。而凡夫二乘,由迷背故,不能得其受用。
  • 晚晴集 丨 弘一大師 畢生佛學之精髓
    (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5、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6、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慾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7、生死不斷絕,貪慾嗜味故,養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8、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
  •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
    《無量壽經》世尊介紹了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以及修行圓滿的經過,又具體詳細的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場非常殊勝,依正莊嚴,事事無礙,種種勝境令人欣慕求生。讓眾生認知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以生厭離之心,求生西方淨土。淨空法師:《無量壽經》不但是大乘法裡面的大乘,而且是一乘法裡面的一乘。本經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古大德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故慧遠大師往生(公元416年)之後無人繼承其法,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間,他的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對當時淨土行者並沒有多大影響,也沒有廣泛傳開;亦即在淨土一系中,至唐初時仍然默默無聞。因此,唐初迦才大師在《淨土論·序》中說:「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
  •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法」
    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四人分別是虛雲老和尚、太虛法師、印光法師和弘一法師
  • 陳劍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否鬚髮菩提心
    例如坊間許多結緣的小冊子,如《善導大師淨土法語》、《印光大師法語》、《蕅益大師淨土法語》等等;這些小冊子常有斷章取義之嫌,輯錄的人只截取符合自己已設定的想法,然後找相關的文句來佐證自己已設定的主觀意見,這樣的做法容易斵斷眾生的法身慧命。其實,讀誦經論時應該對整部經論予以融攝,不可斷章取義。
  • 印光大師談素食推廣
    然眾生根基不同,確實有很多人做不到吃長素,印光大師在《一函遍復》亦有契機的解決方法,上根之人當下即斷,吃長素;中根可循序漸進,如從持「六齋」、「十齋」開始,漸斷肉食;下根之人若做不到吃素,最低限度也要做到不在家中殺生。
  • 印光大師: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
    【印光大師開示】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