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

2021-02-20 彼岸之音

文| 慧淨上人

「淨土真宗流傳時間越久,就分得越細,每個教團都有自己的解釋,越來越複雜,甚至有的會走向一種玄妙化,走向一種觀念化。」

1、 依止的人不同

         善導大師思想以中國善導大師為宗祖。淨宗行者,唯依善導大師及相承祖師釋義為準。於他善知識所釋,若與相承釋義有所不同,知為各自攝化方便,不妄加評說,不強作合會,只置而不用,唯用善導即可。

善導大師

印光大師稱讚:「善導和尚,彌陀化身。」「蓮宗二祖,萬代景仰。」「善導大師之大聖人,神妙不測者。」「世傳師是彌陀現,所說當作佛說看。」「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善導疏淨土三經,力勸專修。」「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於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善導大師又叫「光明和尚」,二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深證三昧,每念一句佛號就口出一道光明,才華高邁、自行精嚴,利生廣大,臨終往生瑞相昭著。若依止善導大師,專持彌陀名號,則簡易平常、殊勝圓滿、千穩萬當、萬修萬去。

    日本淨土真宗以日本親鸞大師為開祖。親鸞大師(1173——1262)四歲失父,八歲亡母,九歲出家,十歲上天台宗道場比叡山。二十九歲依止源空法然上人執弟子禮,但並非所倚重弟子,也非住在道場之內。三十五歲流罪以後,被斥還俗,並在越後之地結了婚,才自以為「非僧非俗」而自名親鸞。五十八歲時生病發高燒昏迷三天,在昏迷中發現到自己長久以來的自力心仍在。親鸞大師於九十歲去世,親鸞斷氣之後,從小提攜於膝下,臨終親侍於身旁的么女竟然懷疑其父是否真有往生,因而寫信稟告遙在北國之地的母親,其母於回信中力勸其女要對其父有信心,不要懷疑父親之往生,後人推斷親鸞臨終前後的情況或許不是很好。親鸞的著作中從未談到他自己的身世,目前有關親鸞一生的事跡,大多僅憑後人的傳說,而偽造之多,令人驚奇。親鸞大師一生非僧非俗,備受爭議,是凡或聖,吾人障深慧淺,無法知曉。

2、 依止的教典不同善導大師思想是以善導大師《觀經疏》為宗典。善導和尚在《觀經疏》中說:「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印光大師開示:「善導和尚《四帖疏》,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四帖疏三根普被,利鈍均益」。

 

  日本淨土真宗是以親鸞大師的《教行信證文類》六卷為開創真宗的根本教典。《教行信證》可說是親鸞的筆記,當親鸞被流放到越後時,正值當地有將軍剛從宋朝請來兩部《大藏經》,並招聘幾位僧侶校對,知道親鸞也曾是出家人,因此順便請其校對,親鸞乃藉此親近《大藏經》之緣,將藏經中有關淨土要文筆錄成冊,並加按語,之後修修改改,直到七十幾歲才成定本。

    一個是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一個是修修改改。再如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凡九日告成,為印光大師贊「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一個是凡九日告成,一個是七十幾歲才成定本。這就是不同。

3、 思想的核心不同

    善導大師思想的核心是專稱必生。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由機深信(信知自身是煩惱具足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至法深信(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由就人立信(專稱必生是彌陀本願、世尊本懷、諸佛證誠),至就行立信(以一向專稱之正定業,立必定往生的信心),最後結論是: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講信,講願,都是前方便:信是信專稱彌陀名號,必定往生。願就是厭離娑婆世界,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的時候,往往會略掉「至心信樂」,就直接解釋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那麼,信在哪裡呢?信就在——信稱念名號必定往生當中,此是以信導行、就行立信、以行攝信。

      「信願持名」與「專稱佛名」,大同小異。三而一,一攝三。信願對不信願,專對雖願而雜。信願極必專,專自攝信願。順彼佛願故。其實無論是中國淨土宗的十三祖,還是日本淨土宗所傳承的三國七祖,其最後的歸結處都是稱名,都在此念佛往生。所謂心心相印,祖祖同心,又猶如春蘭秋菊,各擅其美。

      善導大師如一清流,純而不染,專倡淨宗心要,明往生正定業,唯在念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則圓攝諸宗義理,突顯名號功德獨勝,別彰淨土不共宗旨。

八宗共祖_龍樹菩薩

印度龍樹菩薩《易行品》:「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承遠大師

蓮宗三祖承遠大師在衡山萬緣放下,精進念佛,發得念佛三昧,常感聖境現前。法照大師入定往極樂世界,見一襤褸僧人侍立在佛側,詢知是尚在人間的承遠大師。

法照大師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釋迦普勸念彌陀,意在眾生出愛河,上品華臺見慈主,到者皆因念佛多。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成佛不勞諸善業,華臺端坐念彌陀。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寶池寶岸甚寬平,寶地瑠璃千忉明,普勸眾生勤念佛,彌陀決定自來迎。

少康大師

蓮宗五祖少康大師念佛一聲,即隨口出一尊佛,連唱十聲,則十佛連珠而出。

永明延壽禪師

蓮宗六祖彌陀化身永明延壽禪師每日必行一百八件佛事,念彌陀名號十萬聲。永明禪師的「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正冥符善導大師所言「專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之旨。

蓮池大師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平生所務,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將「三藏十二部,讓與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旁人行」。「今但持名,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不退。臨終之際,告諸弟子言:「老實念佛,莫捏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蕅益大師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徹悟大師


蓮宗十二祖徹悟禪師: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印光大師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一生所倡「敦倫盡分,老實念佛」,臨終時起立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

源信大師


日本源信大師言:「得其便宜,無如念佛。」「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號。」

法然上人


日本法然上人:「往生之業,念佛為本」「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聞名不信如不聞,雖信不稱如不信,唯應常稱彌陀名。」「彌陀勸念佛必來迎,釋迦勸念佛必往生。唯信此一事,餘事皆不知也。」「以上盡一形、念念不舍為正意。不可立無行之一念義而捨棄念佛。」「我心望彌陀,如葵花向陽,稱念彌陀佛,日日無間斷。」「念佛行者,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常來守護,如影隨形,不暫舍離,餘行不然。又,念佛行者,捨命以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餘行不定。運念於帷帳之內,決證於塵剎之外,其不如念佛。」

    日本淨土真宗的核心是他力信心。「此信心既是真實心,則非凡夫之迷心,完全是佛心;此佛心授與凡夫之時,謂之信心。」此信從「聞」而生由善聽聞故,獲得往生之「信心」;而正當獲此信心之時刻,即得往生,即入必定;信後之稱名,乃為報謝阿彌陀佛救度之恩德。

    真宗認為,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是在聖道門盛行時期,相對其它聖道門,而宣揚淨土門念佛一行。而真宗則是在淨土門盛行時期,相對淨土他流,別開淨土真宗,故在「諸行」、「念佛」相對之上,更依信心作「真」、「假」之區別、「自力」、「他力」之細判。真宗並認為,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提倡的念佛往生是權假的觀經、小經法門,而真宗提倡的信心正因,才是真實的大經法門。

      真宗講信心正因、信心為本當然也沒有錯,淨土法門本來就要講信心。真宗認為信從「聞」而生,可是如果重聽聞輕稱名,忽略「稱名往生」這一信心內涵,就是說食不飽了。同時,也有人在信的方面過分渲染,說:「我信了,我就往生了,即使不念佛,即使不來迎,也可以往生。」很懈怠,荒廢稱名,不求來迎,這樣就是以信廢行,誤入歧途了。

4、 關於三經三願的異同

善導大師思想:

曇鸞祖師在《往生論注》中直接稱《阿彌陀經》為「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善導大師說:「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因此三經一致,三經唯明專念彌陀名得生。三經皆是淨土宗正依經典,皆以四十八願為根源,皆以彌陀佛名為經體,皆以專稱佛名為宗旨,皆以凡夫入報為力用,皆是頓教一乘為教相。


三經有二別:

一、側重別。《大經》重在四十八願,法門原理。《觀經》重在定散二善,法門攝機。《小經》重在諸佛證誠,法門勝益。

二、次第別。《大經》為根源,《觀經》為展開,《小經》專明十八願,為世尊稱性無遮而說,獲六方恆河沙諸佛齊聲證誠,最極真實,是三經結歸。

四十八願一致,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為本願王,為本宗歸結之處,其行最易,其利最勝,攝機最廣,故善導有二說為要:一、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二、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闡本願宗旨在念佛往生,諸願悉歸於此。

   第十九願是臨終接引願,以發願為本,並引導上輩、中輩和下輩諸行根機的人進入一向專念。與普賢行願對參,此義易明。印光大師的一段開示也有助於理解十九願:「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當處即是,無往無生,此理甚深,非法身大士,不能領會契證。然法身大士亦不廢事修。所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彼則唯論理體,此則理事雙融。故為上聖下凡,同修之道。平生專精一志,則臨終蒙佛接引,彈指即生。」第十八願不說來迎者,說於第十九願故,非無來迎;《彌陀經》唯說念佛而說來迎,即為證也。第十九願不說念佛者,說於第十八願故,非無念佛;成就文三輩皆言一向專念即為證也。

   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此願是繫念果遂願,以回向為本,不論一生,不論多生,繫念我國,至心回向,必然遂其往生心願,故稱果遂。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此佛力不可思議之處,三願之機皆乘願得生,此正「大安」之處。第十八願直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直獲安心。第十九願臨終來迎,使其安心。第二十願果遂其願,令其安心。

日本淨土真宗:從三部經上來看,《大經》為正依,《觀》《小》二經為旁依。分《大經》是真實之教,《觀》《小》二經是權假之教;而在四十八願上來看,第十八願是真實的弘願,第十九、第二十之二願是方便的誓願。

     真宗以三經、三願、三機、三門、三往生相對應,因此真宗又稱為「三三法門」。《大經》彰顯第十八願的旨趣,救度他力信心者,是正定聚,是弘願門,往生真實報土。《觀經》說明第十九願的旨趣,救度自力諸行者,是邪定聚,此是要門,往生方便化土。《小經》廣說第二十願的旨趣,救度自力稱名者,是不定聚,此是真門,生於胎宮疑城。

     真宗立三經三願的差別,其用意並非不好,也是為了顯明往生正因在於信心。可是既然貶十九願為邪定聚、阿彌陀經為權假,就很容易導致學人的懈怠稱名、輕視來迎。十八願若沒有了稱名和來迎,則十八願的至心信樂,也就如成語「買櫝還珠」一樣,留下了華麗的空盒子,遺失了無價的真正的寶珠。

5、關於往生西方淨土的臨終來迎

    千經萬論處處說來迎,無一處說不來迎。無量壽經十九願是臨終接引願,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的三輩往生者,臨壽終時,佛皆現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

  觀經九品,品品來迎。如下品上生者,命欲終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阿彌陀經中「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善導大師思想: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處處講來迎,略舉幾處:

「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


   法然上人:「彌陀勸念佛必來迎,釋迦勸念佛必往生。」「唯一向念佛者,即蒙佛之來迎,是法爾之道理,無可疑也。」「念佛人,心所存者:恐懼後世,願生極樂,稱念彌陀,臨終佛必來迎。」「平時常念佛故,臨終佛必來迎;見佛現前,即住正念。然而,以為平生念佛徒然,唯無理祈求臨終正念之人,甚為謬誤之事也。」「行業唯稱名,所期在來迎。」「念佛往生人,預報佛之來迎;雜行人之往生,必化佛之來迎。念佛而或雜餘行,或雜疑心者,見化佛之來迎,而隱報佛也。」「彌陀本願言:稱念名號,必定來迎。」「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乃至十念,必來迎接」(後二句是法然上人對十八願的解釋,很值得我們注意,與真宗的解釋截然不同)

普賢菩薩:「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文殊、普賢這樣的大菩薩尚且希望臨終見佛往生極樂世界,我這樣的愚痴障深的凡夫敢不依從。

日本淨土真宗:

信心決定之時,往生亦已決定,不待來迎之儀式。(親鸞大師《末燈鈔》)

凡來迎者,屬諸行往生,非阿彌陀之本願。(《本願鈔》)

  真實信心之行者,在一念發起時,頓蒙攝取不舍之光益,即知已無需來迎。(蓮如上人《御文》)

所以真宗的觀點是:

  不待臨終,不賴來迎,不期來迎,無需來迎。並認為第十八願,往生真實報土,不期來迎;第十九願,往生方便化土,則有期來迎。

6、 結論:

依止善導大師的思想,就很穩健、乾脆、明了、全面,可以講毫無遺漏,不會讓你產生彷徨歧見,不論我們有體驗、沒有體驗,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有偏差。就像蓮池大師所說的,「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如果光是從理上講得很高妙,事上廢掉的話,那你就豁達空了,得不到利益。

日本的淨土宗是從中國善導大師的法脈流傳過去的,日本淨土宗開宗祖師法然上人相傳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偏依善導大師。楊仁山居士曾經評論說,「一切教規,概不更動,但將舍聖道之語,隱而不言,不過少小轉移之間,便成契理契機之教。」我國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開示「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此「舍」字,隱而不言,則圓收一切法門;用此「舍」字,則圓超一切法門。阿彌陀經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正是顯示此「舍」字嗎?

      我們國內一些大德法師或居士對於日本淨土真宗,是把親鸞和其師父法然上人一起反對的。其實親鸞大師雖然是法然上人的弟子,但其思想與善導大師、法然上人已經有比較大的不同了。這個真宗學人自己也承認,「此大師(親鸞)獨明之教相也。」(《教行信證大意》)真宗認為不同的原因是因時代不同,教化才不同。可是依佛本願,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事此理乃是十方不異,古今不變的究竟成佛大道呀。

     親鸞大師別開的淨土真宗流傳時間越久,就分得越細,每個教團都有自己的解釋,越來越複雜,甚至有的會走向一種玄妙化,走向一種觀念化。

   比如說,有的人就把這個信強調說:「哪有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呀?你信了,當下你就往生了。」他不認為有臨終的往生;「你信了,現在就是淨土了。」也不認為有西方淨土,這樣就完全偏離了淨土法門。甚至說:「你念再多的佛也不能往生,你要信得好,你才能往生。」這樣也就離開了「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以我們來講,這些也不必要詳細地去分辨,我們只要知道「稱念名號,必定往生」就很穩當。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印光大師開示】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為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豈夙世惡業所使,令於最契理契機之法,覿面錯過,而作無禪無淨土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輪迴中人乎。哀哉!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然而這種方法是難行道,而非易行道,不要說現在或後來的人,在慧遠大師那個時代也不多見,所以無人繼承其法。大師在時還有少數學者;大師圓寂了(往生於公元416年),就沒人繼承了。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間,他的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對當時淨土行者並沒有多大影響,也沒有廣泛傳開。若論淨土思想,慧遠大師沒有系統的淨土宗著作;若論修行方法,慧遠大師修行的是難行道,能修學的人很少。
  • 善導宣法|〔33〕很多人都在講淨土法門,為什麼我們專提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問:很多人都在講淨土法門,為什麼我們專提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 東本願寺,日本淨土宗真宗大谷派的大本營,京都最大木製建築
    淨土真宗的創立者是鎌倉時代的親鸞聖人,親鸞的意圖不是要創立一個新宗派,他的目的只是要把印度、中國及日本七位高僧所傳授與發展的淨土教理之核心顯示於眾人。他從有關淨土的經典以及七位高僧的論著中整理一套有系統,能平等解救眾生的教理。
  • 追思淨土宗創立因緣 日京都三時知恩寺展善導大師像
    佛教在線海外訊 近日,日本京都市上京區淨土宗知恩院派尼門跡寺院三時知恩寺,展示出四百多年前製作、最近修復的本尊「善導大師像」。據悉,此次展出「善導大師像」是紀念日本淨土宗宗祖法然上人逝世八百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以追思法然上人受善導大師著作影響而創立淨土宗的殊勝因緣。三時知恩寺屬日本淨土宗比丘尼御所之一,又稱入江殿。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日本寺廟耗資200億重修「極樂淨土」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位於日本京都的東本願寺的正殿「阿彌陀堂」已經完成了全部內部修復工程,將於11月21日起重新面向公眾開放。
  • 智慧「祖典失傳」對中國淨土宗傳承及發展之影響!
    淨土宗被他宗「同化」而成「共宗」、「寓宗」唐朝善導大師開立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史的一件大事。淨土作為一「宗」有其特殊意義。法相宗的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解釋宗的定義:宗,為「尊」、「崇」、「主」之義。八萬四千法門,有尊、有崇、有主,才有宗;否則就沒有宗。
  • 南無阿彌陀佛從這裡傳遍海內外,同時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尊為祖庭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淨土宗集大成者善導大師圓寂,弟子懷惲法師等為紀念善導大師功德,先建善導大師崇靈塔,唐高宗和武則天曾獻千餘粒佛骨舍利和百寶於塔中。香積寺之戰。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帥十萬大軍發動叛亂,後來佔領唐都長安。
  • 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研討會
    研討會於10日下午五時於葵湧觀音講堂隆重閉幕(圖片來源:香港西方寺) 2016年1月9日至10日,「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隆重舉行。來自中國內地、臺灣、日本、馬來西亞、澳門、韓國、美國、英國、澳洲、越南、新加坡及香港等世界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共60人,遞交論文59篇。 研討會開幕式由西方寺方丈寬運大和尚大和尚主持。香港民政事務局許曉輝副局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及四眾弟子等500多人匯聚一堂,共同見證了這次佛教界的盛會。
  •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我們知道念佛法門屬於淨土宗,而淨土宗以五經一論為依據,五經分別是:《佛說無量壽經》——簡稱《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佛說阿彌陀經》——簡稱《阿彌陀經》。
  • 佛教: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獨指西方淨土,而不指其他菩薩的世界?
    「指方立相」這個名詞來自於善導大師的《觀經疏》,屬於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也是淨土法門的特色之一。其原文在解釋第九觀處:「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可見「指方立相」也是《觀經》乃至淨土三經之經意,與通途法門注重無相離念,完全不同。
  • 陳劍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否鬚髮菩提心
    例如坊間許多結緣的小冊子,如《善導大師淨土法語》、《印光大師法語》、《蕅益大師淨土法語》等等;這些小冊子常有斷章取義之嫌,輯錄的人只截取符合自己已設定的想法,然後找相關的文句來佐證自己已設定的主觀意見,這樣的做法容易斵斷眾生的法身慧命。其實,讀誦經論時應該對整部經論予以融攝,不可斷章取義。
  • 聖凱法師: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_佛教_鳳凰網
    一、序言  日本佛教學者木村泰賢將佛教的使命歸結為兩點:一、解脫的要求,二、完成更好的世界的建設。在解脫的要求上,是必須否定現實生活;要建設更好的世界,是要承認現實,二者之間存在著矛盾。作為人類的思想,總是不斷地在解決著矛盾,木村泰賢認為大乘的諸佛淨土思想就是調和這個矛盾而出現。
  • 修學淨土宗,我們以阿彌陀佛本願為主心骨
    三是人師教學的不同,同一部經典往往有不同甚至矛盾的解釋,學人又要依何為準。經典傳出來之後,流通在外,很多人在解釋、演繹、教學,而且各不相同。同樣一部經典,互相之間往往有不同甚至矛盾的解釋,有人這樣解釋,有人那樣解釋,後學的人要以何為準,要怎樣學習呢?比如,這麼多經典,選學哪一部?為什麼學這一部?要怎麼學這一部?《法華經》要怎麼學?《阿彌陀經》要怎麼學?
  • 農曆七月十九 淨土宗三祖承遠法師圓寂紀念日
    淨宗三祖承遠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2014年8月14日,農曆七月十九,淨土宗三祖承遠法師圓寂紀念日。承遠(712~802),唐代高僧,淨土宗第三祖。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因其始祖慧遠大師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又稱蓮宗。淨土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之善導大師。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貢獻推戴而來。
  • 佛教八宗祖庭旅行記《淨土宗祖庭—香積寺》
    高宗李治永隆二年(681年),淨土宗創始人之一善導大師圓寂,弟子懷惲為紀念善導功德,在神禾原畔為善導大師修建了供養塔,和寺院。因為善導大師被信徒們認為是一個信、願、行的徹底執行者,自利利他。於己,終達「功德圓滿」,號稱「彌陀化身」;於人,則似眾香國的香氣一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啟迪、感化、引導著眾生超度苦海。供養塔和寺院建起後,寺名香積,意把淨土宗師善導比作香積佛。
  • 聞其名號丨淨土三經——往生極樂世界的專業法
    三經皆專門、純粹講述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事,不雜其餘,故為淨土宗正依經典,善導大師稱為「正行、專依、往生經」。這三部經之所以被列為正依經典,有這樣三點:純、專、不雜。把一大藏教所有經典翻開看的話,這三部經完全符合這幾個條件,因為是正依,就要純,就要專,就要不雜;其他的都不符合這幾個條件。所以,「善導大師稱為『正行、專依、往生經』」。
  • 淨土釋疑 | 往生彌勒淨土比彌陀淨土更容易嗎?
    往生彌勒淨土,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往生沒有希望。然而我們的罪業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們憑著悠悠散善,如何能敵無始積罪?而彌陀淨土則「不須懺業」(徹悟禪師語)。蕅益大師、弘一大師說過,現在都是名字比丘、名字比丘尼,即有名無實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至少要能持五戒。我們能持好五戒嗎?
  • 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時隔37年迎來新門主
    6月6日上午,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的新門主大谷光淳在京都市下京區的西本願寺內繼承法統(共同社)【共同社6月6日電】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6日在本山西本願寺(位於京都市下京區)舉行「法統繼承儀式」,時隔37年迎來新門主。全國的僧侶及門徒約八千人列席了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