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曇鸞大師在《論注》中按大乘佛法之義,將往生的真義給我們講明白,目的是要說明淨土法門同樣是大乘佛法之門,與大乘佛法教義相一致。#念佛#
《論注》: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答曰: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
有人問:憑藉什麼來說往生呢?
回答:於此世間假借人的名義修五念門,即可達成往生。而我們前一念與後一念都是修行之因。無論是娑婆世界的人還是淨土的人,不能認為是一個人,也不能認為不是一個人。那麼,前心與後心的關係也是如此。為什麼這樣呢?如果認為是一個人,那麼就沒有因果了;如果認為不是一個人,那麼就沒有相續關係了。這在《觀一異門》這篇文章中有詳細論述。
大乘佛教講中道和空性,而中道與空性與我們對現實的認識相去甚遠,差別在於凡夫從現象上認知世界,佛教則從事物的本質上來說明宇宙實相。凡夫講分別,高矮、胖瘦、貴賤、貧富等等,無不是分別的產物。凡夫還執著於「有」,有錢、有名利、有官位、有生死等等,無不在有中謀生存。如果沒有了分別和有,那麼凡夫在這個世界上一分鐘都活不下去。淨土門並非與大乘佛法中道與空性相違,而是佛的大慈大悲隨順凡夫根機與本性,講有西方、有極樂,從而誘導凡夫能以「有」的境界蒙佛救度,順利出離輪迴苦道。至於脫離輪迴之後的境界,自然可與大乘佛法講中道的義理相順應,用世間的假名定義並不會阻礙最終的往生成就,也並不會有任何與大乘佛法相違的地方。
就名字來看,我們每個人既可以叫「張三」,也可以叫「李四」,甚至叫一個非常奇怪的名字,也不足為奇。名字並非是實體,僅僅是一個區別此個體與他個體不同的代號而已。按照大乘佛法來說,這個有別於他人的代號可以統稱為「假名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可以叫作「穢土假名人」,而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可以稱為「淨土假名人」,稱謂而已。無論叫什麼,在凡間來說,有個名字也好來解釋和說明問題。這樣的穢土假名人修五念門,即可達成往生。
就往生來看,穢土假名人與淨土假名人是同一個人嗎?或者說不是同一個人嗎?如果這樣理解佛法就不是中道,而是走了兩邊的分別道,與大乘佛法相悖。
從佛教教義的因果法則來說,如果往生前的穢土假名人與往生後的淨土假名人是同一個人的話,那麼因與果的法則就不成立了。
這就是「不得決定一」。所要說明的是事物的外相或者形態並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是可以隨著不同的因緣而發生變化。我們凡夫念佛,就改變了凡夫的運行軌跡,到了西方淨土就成為了佛。因此,凡夫與成的佛並不是同一個人,因為智慧與形象都發生了本質上的巨大變化。不同的因導致不同的果,造惡之因導致輪迴之果,念佛之因導致成佛之果。
從佛教不常不斷的法則來看,如果往生前的穢土假名人與往生後的淨土假名人不是同一個人的話,那麼這前後所表達出的現象也就沒有延續性了,而沒有延續性的事物是無法存在的。
這就是「不得決定異」。所要說明的是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是有著延續性的,並不是斷滅的。凡夫修五念門就一定成佛,前後是有關聯的。如果我們念佛而不是我們往生,那麼念佛何用?念佛前後一定有著相承延續的關係。
大乘佛法是法界最高智慧,用凡夫所能理解的表達,就是佛法是一種高於人們思維的意識形態,更類似於哲學而超越哲學。曇鸞大師用大乘佛法講明了往生之真義,往生也是中道,破斥了聖道行人的質疑,能讓我們認清往生的實質,在修五念門的道路上不要妄自菲薄,自認低下,從而失掉對往生的信心。
文字:佛成居士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