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04/29 英國蘭彼得
音頻學習:
課程全文: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
我們常常聽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個話應該大部分的人都聽過。聽過、聽到,跟悟到是不一樣的,跟做到、跟得到那層次都不一樣。能悟到不一定能做到,能做到不一定就能夠契入境界。今天能做到,不代表明天能做到。完全隨時隨地都做到,那就契入境界了。但是我們決定不能停留在知道而已,一定要感受到這句話跟我關係大了,不進則退,這句話講給我聽的,我到底每天是在進還是退?我每個月在進還是退?我每一年是在進還是退?
為什麼佛陀僧團裡面每一年,尤其到歲末了,鐵定有自我反省,以至於讓大家給提意見。不然都沒有沉澱下來反思,沒有旁觀者清來提醒,那我們可能都稀裡糊塗,到底是有沒有提升,還是蹉跎了很多歲月,甚至於愈修愈分別、愈修愈執著,那就把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緣給斷送掉了。所以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人家罵我們、不是人家欺負我們,那是幫我們消業障;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把自己的慧命給毀掉了,這才是最大的悲哀。別人都不會造成我們人生的悲哀,甚至是幫我們消業障,都是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真的能誤了我們、障礙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習氣,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就像我們依然自欺的話,那這個歲月就這樣蹉跎過去了。
所以《了凡四訓》才說:「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就是他不承認自己的問題,因循苟且,再好的善根福德統統都浪費掉了。所以為什麼儒家、佛家都特別強調要打破自欺、毋自欺?不欺騙自己,才能去面對真實的狀況,自己真實的功夫。修行決定是不能好面子,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我們冷靜想一想,不進則退,我的脾氣有沒有少一點?我的貪心有沒有淡一點?我的傲慢有沒有調伏一點?我的心量有沒有擴寬一點?這都得問自己,都得勘驗。就像老法師說的,能不能往生,我們不能問別人,要問自己。我每一天的念頭是分別執著多,還是佛號比較多?是自私自利多,還是為人想多?我們自己檢查了,那不用問別人了,能不能往生自己應該是會愈來愈清楚。
所以每一句法語都很深、很廣,我們不能聽經聽多了聽皮了,我們說聽得變得很油了,佛油子了,都是耍聰明、找藉口,人家要提醒他也講不過他,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在聽這些法語,那個都是護我們的慧命。所謂法是佛的母親,一切佛就是因為聽了這些法,真正放心上去下功夫,他就成就了。我們對於佛經、對於師父講的法語都要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不能因為容易得到了,就把它等閒看待,不重視了,應該都要「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才能得到真實利益。而且要照著做,「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真的依教奉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就像我們很熟悉的,「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一句我們每個人隨口就能念出這句話來,但這句話我們悟到了嗎?悟到它跟我們修道有多重要的關係嗎?進而怎麼消舊業?我們消了嗎?業真的能消,身心會愈來愈輕安。假如我們身心愈來愈不安,或者處理事情煩惱愈來愈多,那也沒有消。不再造新殃,我們真的不造新殃了嗎?不造新殃,那就是積功累德;不能積功累德,那只有造新殃、造業的分。所以我們能隨緣消舊業,那鐵定是深信因果,不再埋怨任何人、任何事了。為什麼?因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就能隨緣順受。過去生的惡業報掉了,無債可以一身輕,不管是錢債還是情債、還是命債。你身體很不舒服,過去生殺業有關,也是還債,早點還,臨終就沒障礙了。那不就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都是來幫我消業障,都是來成就我的,那真的可以隨緣消舊業。面對境界,我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伏不住,那又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又造新殃了。我們很想去極樂世界,可是念頭都是輪迴心,那不就跟目標背道而馳了。
所以海賢老和尚說:「成佛是大事,其他的啥都是假的。」這句話我們真的聽進去了嗎?我們用心一定又都跟往生西方有關,我們絕不再動輪迴的心。我們真的能體會到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只有成佛是大事,其他的都是過眼雲煙,緣聚緣散,都是虛妄的,都沒有什麼好留戀的,都不要放在心上,一放在心上,遇到境界就借題發揮,我們又造口業了。
所以你看師父講的法語、海賢老法師這些法語,都是救我們的慧命,把我們從輪迴救出來。這些話都不容易聽到,可是我們得珍惜,然後去領悟,然後把它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我們真正跟人相處,決定不再自私自利了,不以自我為中心,能替人家設想,不跟人家計較。就像跟人一起相處,共學、共住,可能別人的一些生活習慣,甚至於是念佛的聲音,你聽了都不是很舒服。我們為什麼不舒服?我的感受。那這不是自私自利嗎?那就在境上練,聽了不舒服我能包容,我不跟他計較。那這個包容就心量一擴寬,自私自利就慢慢慢慢放下了。不然我們的念頭裡面還是有太多自私自利,那還是造新殃。包含他很固執,我們不跟他頂,也不跟他對立,恆順眾生。我們不能恆順,還是自我為中心。所以老法師說,感情的汙染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我們面對境界會生煩惱,都離不開自私自利。因為有我,看得太重了,所以就會有我見;我貪,貪不到;我愛;不順我的意思我脾氣就上來了,我瞋就來了;還有我慢,傲慢,時時都在跟人家爭對錯、爭高下,都是我慢。
而且《無量壽經》上特別強調身口意,還把口業擺在前面,「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個口業最影響清淨心,一定要下大功夫我們來對治。心不清淨,要往生西方比較困難,因為經上講心淨佛土淨,這個頻道才能接上。口業很容易造,我們得期許自己,心用對了,講的話應該不會偏差到哪裡去。所以我們開口一定是不跟人對立,不去論對錯,不用愛憎的心去講話,是為每一個人著想去講話,這樣的話就不會造口業了。然後對每個人很恭敬、平等,就不會講出傲慢的話來,也不會講出很主觀的話來。要客觀,不然這都是口業。為什麼?你主觀了就把人家誤導了,甚至把很多的人都牽進這個是非裡面來。要客觀,不能主觀。
《群書治要》裡面講: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跟我關係好,一講什麼我都相信,其實這個都是不理智的,都是感情用事。一感情用事,我們就被拉進是非裡面去了,跟著一起造口業了。所以看起來大家都知道不要造口業,真正面對境界的時候,能夠不捲進去不簡單。我們平常都還勸別人別造口業,真正遇到事了,能夠立得住,不再造新殃,確實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我們說財色名利,誰都知道要放下,真正財色名利,甚至於是一些享樂、喝酒種種世間的這些欲現前,平常我們能勸人,真正遇到的時候,可能提都提不起來。所以我們不能都是在看別人,「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還得回來看自己才行。所以為什麼孔子、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都講到,根本沒有閒暇去說別人的過錯,因為在自己身上用功夫都覺得這個,尤其師父講的這十六個字,沒有少,可能還增加,那哪還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講別人的閒話?所以真的口業要止住,不然我們不只一天過一天浪費掉了,還造了很多新殃。
比方我們講話要多肯定、鼓勵,少挑毛病,因為現在成就一件事不容易,這個也是客觀的因緣。為什麼?我們都不是從小學的,內有煩惱,外又有那麼多境界誘惑,肯來發心為大眾,很可貴了,我們不能要求太多、太苛刻,這樣有可能把人家的善心都給打擊了。他有不足我們包容,他好的部分肯定,慢慢的把人的潛力給激發出來。結果我們動不動就挑這個毛病、挑那個毛病,甚至於不是我們管的事情、不是我們管的因緣,人家一提到,我們就批評那個事、批評那個因緣,讓人家也對這個事情失去信心,這個口業都造得很大。所以《了凡四訓》為什麼說:「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現在真的事情不容易,真正厚道的話,都是多肯定、多鼓勵,少批評。所以要真的能夠不造,我們不要說身口業,就不要造口業,都要下非常非常大的功夫。
而我們講話都要是真誠、清淨。我們心裏面都把人家的過失放在心上,不清淨了,一講話就是借題發揮,發牢騷、發脾氣,對自己沒好處,對聽的人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事實上我們是不是真的很夠道義、很有情義?假如我們身邊的同參道友都被我們給汙染了,那我們是算有情義、有道義嗎?所以講話要理智,清淨、平等、覺,覺是理智。這個話講下去,對自己、對別人沒好處,不能講。往往都是自己看哪個人、哪件事不認可了,然後站在自己的角度就開始批評那個人、開始批評那件事了,講的話也都不是心平氣和,也不客觀了,那把信任你的人統統拉進是非裡面去,不能幹這個事。而且我們做的事又是佛門的事、又是大眾的事,你是非一產生,對於團體的人殺傷力大,誰也不願意捲入是非。再來,對於剛接觸的人,他被我們嚇壞了,佛門不是清淨的嗎?怎麼也有是非?怎麼這是非還不比世間少?那我們這個口業就變成破壞佛法的形象。
所以真的能守住口業,那往生可能一半的問題就解決得差不多了。所以決定不能逞一時之快去講話。而且縱使別人真的錯,我們也要「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他縱使現在錯得很離譜,他還有佛性,怎麼知道他不會猛然醒悟?怎麼知道他不會臨終念佛?所以決定禮敬每一個人,心裏面效法《無量壽經》「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還是站在怎麼讓他能夠醒過來、能夠回頭的一個考慮,去怎麼去做、怎麼去說,而不是非得逼得他沒路可走,其實這種處理方法鐵定又造成對方要報復了。
所以為什麼說絕交不出惡言?連不跟這個人交往了,決定善始善終,決定不跟他起衝突,也不去罵他,你一罵他,沒完沒了。所以《常禮舉要》這個絕交不出惡言,講得太有道理了。上一句是家醜不可外揚。我們現在好像要爭個對錯,把我們團體裡面的事情去到處講,好像要爭個支持你的選票,站在你這邊,這太愚痴了。家醜不可外揚,你看一傳出去了,接觸佛法還不是很深的人,剛接觸的人怎麼看?不就變成看笑話了嗎?但是我們這個口業一出去,幾秒鐘,很可能破壞佛門形象,幾秒鐘可能結的都是阿鼻地獄的業。就不說什麼能不能往生,那個造的我們都是三惡道的時候,那就麻煩了。
所以能不捲入是非,還是要受持老祖宗教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先不去批判他錯,這件事我們有沒有值得反省,假如我們先做到什麼,可能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了;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自己真的有錯的時候,我們希望別人這樣一直批判我們嗎?我們也希望別人能包容我們,能給我們一個改過的機會。所以老祖宗留的這些,真的都是做人處事時時不能忘掉的教誨,時時要能提起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以這些可以考慮到的心得供養大家,假如有不妥當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這一句佛號,要用真誠心,這個信號力量非常強大;散亂心,這個信息很微弱,不強》
音頻學習:
圖文法語:
課程全文:
對於經教絕對相信,佛說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那你要決定相信西方就是,這叫指方立相。懂得嗎?道理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指定一方就叫制心一處,用意在此地,叫你把心定了,念頭統統集中在一點,它就產生巨大的能量。我們的心是散亂的,佛用這種方便,把我們的散漫心收回來在一處,這能量就大了。千萬不要學個科學觀念,西方?我往西方走,繞回來又到原處了,地球是圓的,哪來的西方?你要這麼去想,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沒分了。所以我們對初學怎麼個說法?不是地球的西方,是娑婆世界的西方,那是渺無痕跡,不知道在哪裡。娑婆世界的西方,娑婆世界多大?十億個銀河系,極樂世界不在銀河系裡面,我們到哪去找?所以要肯定,心只緣西方,心歸一處,一定要聽佛的話。佛有善巧方便,到你命終的時候,他來接引你,你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帶你走,你決定不會迷失方向。
這一句佛號,就是自心跟佛心,跟阿彌陀佛的佛心聯繫的一個信號。我們念這句佛號就能感通,就聯繫上了。我們這裡念頭、音聲發射出去,佛在那邊就收到了。要用真誠心,這個信號力量非常強大;散亂心,這個信息很微弱,不強。佛收到沒有?收到了。微弱的,可能到時候佛不來接引你,因為你煩惱、習氣沒放下。得放下才能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能因為你被染汙。所以,煩惱一定要用佛號的力量把它伏住。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習氣雖然在,不會起現行。
恭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第一六三集)
第三節課
求生淨土
《做阿彌陀佛弟子多光榮、多有面子!一定要去,不能不去,不去就錯了》
音頻學習:
課程全文:
我們看到極樂世界,佛天天在說法、天天在教學,「故應發願往生」。我們想學佛,不能不學經教,學經教到哪裡學最好?極樂世界最好,阿彌陀佛親自教給我們。「禮覲聽法,依法修行,速補佛位」,這就是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只有到極樂世界,你禮拜,禮拜恭敬這是福報,這修福,聽法是修慧,福慧雙修,依法修行,很快你就證得補處菩薩。補處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跟他們平等了,這些都是補處菩薩。下面引「彭際清居士曰:不唯爾時」,就是釋尊說法的時候,「名為現在。乃至於今,以及後後無盡,同名現在。以佛壽無量也」。這個意思前面我們講了。今天也是現在,今現在說法,明天還是今現在說法,永遠是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時間、空間都沒有。何況佛無量壽,往生的人每個人都無量壽,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一生圓滿,一生證得妙覺果位。省事,不必來生後世繼續去學,不必,到極樂世界念念相續。「故知此非三世遷流之現在,而言後後無量,直是常住,故永稱現在」。這把現在的精義說出來了,這才精彩!三世遷流是講的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世,就是時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距離沒有了;時間沒有,先後沒有了,永遠是現在。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真的想聽經聞法,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常住,它沒有變化,永遠稱現在。
「且無論今後若干久遠時劫,凡有人讀到今現在說法,則正指此時此刻,彌陀正在說法。因彼佛說法無間也。」阿彌陀佛說法從來沒有間斷過,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今現在說法。這個機會難得,真正想求佛法的,不到極樂世界你到哪裡去求?而且到極樂世界,每個人決定有分。為什麼?經裡頭講得很清楚,這世尊告訴我們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兩句話說明什麼?阿彌陀佛跟我什麼關係,極樂世界跟我什麼關係,一體,哪有不能去的道理!他跟我們不是一體,咱們去就難了。中國跟美國不是一體,我們到美國去拿個籤證好不容易。極樂世界跟我們是一體,不要籤證,想去就去。我現在想回國回不去,境外人士,到極樂世界可以去得了,不算是境外人士。每個人跟極樂世界都是一家,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什麼障礙都沒有。在這個地球上不方便,到每個國家都要辦籤證,這麻煩,羅嗦。你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再告訴你,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你無論到哪個世界去,那邊的佛都歡迎你。為什麼?一聽說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彌陀弟子,對你就特別恭敬,為什麼?沾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尊重他,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做阿彌陀佛弟子多光榮、多有面子!一定要去,不能不去,不去就錯了!所以我們念到,今現在說法,正指此時此刻,彌陀正在說法,彼佛說法無間。
恭錄自《淨土大經科注》(第二五三集)
視頻念佛:
阿彌陀佛聖號 1000聲 帶計數器方便計數(十念法)
音頻念佛:
點擊「閱讀原文」,學習劉素雲老師復講《無量壽經》全集
歡迎轉發,功德無量!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