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不進則退|成德法師開示(2020/04/29)

2021-02-10 濱海海賢學習班講堂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講了一個簡約而深邃的道理:塵聚成沙,沙聚成石,石聚成山。一天拾一粒米微不足道,一年可積一袋米;一天丟一粒米不見減少,一年可掏空一袋米。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04/29  英國蘭彼得

音頻學習:

課程全文: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

  我們常常聽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個話應該大部分的人都聽過。聽過、聽到,跟悟到是不一樣的,跟做到、跟得到那層次都不一樣。能悟到不一定能做到,能做到不一定就能夠契入境界。今天能做到,不代表明天能做到。完全隨時隨地都做到,那就契入境界了。但是我們決定不能停留在知道而已,一定要感受到這句話跟我關係大了,不進則退,這句話講給我聽的,我到底每天是在進還是退?我每個月在進還是退?我每一年是在進還是退?

  為什麼佛陀僧團裡面每一年,尤其到歲末了,鐵定有自我反省,以至於讓大家給提意見。不然都沒有沉澱下來反思,沒有旁觀者清來提醒,那我們可能都稀裡糊塗,到底是有沒有提升,還是蹉跎了很多歲月,甚至於愈修愈分別、愈修愈執著,那就把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緣給斷送掉了。所以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人家罵我們、不是人家欺負我們,那是幫我們消業障;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把自己的慧命給毀掉了,這才是最大的悲哀。別人都不會造成我們人生的悲哀,甚至是幫我們消業障,都是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真的能誤了我們、障礙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習氣,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就像我們依然自欺的話,那這個歲月就這樣蹉跎過去了。

  所以《了凡四訓》才說:「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就是他不承認自己的問題,因循苟且,再好的善根福德統統都浪費掉了。所以為什麼儒家、佛家都特別強調要打破自欺、毋自欺?不欺騙自己,才能去面對真實的狀況,自己真實的功夫。修行決定是不能好面子,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我們冷靜想一想,不進則退,我的脾氣有沒有少一點?我的貪心有沒有淡一點?我的傲慢有沒有調伏一點?我的心量有沒有擴寬一點?這都得問自己,都得勘驗。就像老法師說的,能不能往生,我們不能問別人,要問自己。我每一天的念頭是分別執著多,還是佛號比較多?是自私自利多,還是為人想多?我們自己檢查了,那不用問別人了,能不能往生自己應該是會愈來愈清楚。

  所以每一句法語都很深、很廣,我們不能聽經聽多了聽皮了,我們說聽得變得很油了,佛油子了,都是耍聰明、找藉口,人家要提醒他也講不過他,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在聽這些法語,那個都是護我們的慧命。所謂法是佛的母親,一切佛就是因為聽了這些法,真正放心上去下功夫,他就成就了。我們對於佛經、對於師父講的法語都要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不能因為容易得到了,就把它等閒看待,不重視了,應該都要「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才能得到真實利益。而且要照著做,「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真的依教奉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就像我們很熟悉的,「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一句我們每個人隨口就能念出這句話來,但這句話我們悟到了嗎?悟到它跟我們修道有多重要的關係嗎?進而怎麼消舊業?我們消了嗎?業真的能消,身心會愈來愈輕安。假如我們身心愈來愈不安,或者處理事情煩惱愈來愈多,那也沒有消。不再造新殃,我們真的不造新殃了嗎?不造新殃,那就是積功累德;不能積功累德,那只有造新殃、造業的分。所以我們能隨緣消舊業,那鐵定是深信因果,不再埋怨任何人、任何事了。為什麼?因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就能隨緣順受。過去生的惡業報掉了,無債可以一身輕,不管是錢債還是情債、還是命債。你身體很不舒服,過去生殺業有關,也是還債,早點還,臨終就沒障礙了。那不就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都是來幫我消業障,都是來成就我的,那真的可以隨緣消舊業。面對境界,我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伏不住,那又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又造新殃了。我們很想去極樂世界,可是念頭都是輪迴心,那不就跟目標背道而馳了。

  所以海賢老和尚說:「成佛是大事,其他的啥都是假的。」這句話我們真的聽進去了嗎?我們用心一定又都跟往生西方有關,我們絕不再動輪迴的心。我們真的能體會到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只有成佛是大事,其他的都是過眼雲煙,緣聚緣散,都是虛妄的,都沒有什麼好留戀的,都不要放在心上,一放在心上,遇到境界就借題發揮,我們又造口業了。

  所以你看師父講的法語、海賢老法師這些法語,都是救我們的慧命,把我們從輪迴救出來。這些話都不容易聽到,可是我們得珍惜,然後去領悟,然後把它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我們真正跟人相處,決定不再自私自利了,不以自我為中心,能替人家設想,不跟人家計較。就像跟人一起相處,共學、共住,可能別人的一些生活習慣,甚至於是念佛的聲音,你聽了都不是很舒服。我們為什麼不舒服?我的感受。那這不是自私自利嗎?那就在境上練,聽了不舒服我能包容,我不跟他計較。那這個包容就心量一擴寬,自私自利就慢慢慢慢放下了。不然我們的念頭裡面還是有太多自私自利,那還是造新殃。包含他很固執,我們不跟他頂,也不跟他對立,恆順眾生。我們不能恆順,還是自我為中心。所以老法師說,感情的汙染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我們面對境界會生煩惱,都離不開自私自利。因為有我,看得太重了,所以就會有我見;我貪,貪不到;我愛;不順我的意思我脾氣就上來了,我瞋就來了;還有我慢,傲慢,時時都在跟人家爭對錯、爭高下,都是我慢。

  而且《無量壽經》上特別強調身口意,還把口業擺在前面,「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個口業最影響清淨心,一定要下大功夫我們來對治。心不清淨,要往生西方比較困難,因為經上講心淨佛土淨,這個頻道才能接上。口業很容易造,我們得期許自己,心用對了,講的話應該不會偏差到哪裡去。所以我們開口一定是不跟人對立,不去論對錯,不用愛憎的心去講話,是為每一個人著想去講話,這樣的話就不會造口業了。然後對每個人很恭敬、平等,就不會講出傲慢的話來,也不會講出很主觀的話來。要客觀,不然這都是口業。為什麼?你主觀了就把人家誤導了,甚至把很多的人都牽進這個是非裡面來。要客觀,不能主觀。

  《群書治要》裡面講: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跟我關係好,一講什麼我都相信,其實這個都是不理智的,都是感情用事。一感情用事,我們就被拉進是非裡面去了,跟著一起造口業了。所以看起來大家都知道不要造口業,真正面對境界的時候,能夠不捲進去不簡單。我們平常都還勸別人別造口業,真正遇到事了,能夠立得住,不再造新殃,確實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我們說財色名利,誰都知道要放下,真正財色名利,甚至於是一些享樂、喝酒種種世間的這些欲現前,平常我們能勸人,真正遇到的時候,可能提都提不起來。所以我們不能都是在看別人,「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還得回來看自己才行。所以為什麼孔子、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都講到,根本沒有閒暇去說別人的過錯,因為在自己身上用功夫都覺得這個,尤其師父講的這十六個字,沒有少,可能還增加,那哪還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講別人的閒話?所以真的口業要止住,不然我們不只一天過一天浪費掉了,還造了很多新殃。

  比方我們講話要多肯定、鼓勵,少挑毛病,因為現在成就一件事不容易,這個也是客觀的因緣。為什麼?我們都不是從小學的,內有煩惱,外又有那麼多境界誘惑,肯來發心為大眾,很可貴了,我們不能要求太多、太苛刻,這樣有可能把人家的善心都給打擊了。他有不足我們包容,他好的部分肯定,慢慢的把人的潛力給激發出來。結果我們動不動就挑這個毛病、挑那個毛病,甚至於不是我們管的事情、不是我們管的因緣,人家一提到,我們就批評那個事、批評那個因緣,讓人家也對這個事情失去信心,這個口業都造得很大。所以《了凡四訓》為什麼說:「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現在真的事情不容易,真正厚道的話,都是多肯定、多鼓勵,少批評。所以要真的能夠不造,我們不要說身口業,就不要造口業,都要下非常非常大的功夫。

  而我們講話都要是真誠、清淨。我們心裏面都把人家的過失放在心上,不清淨了,一講話就是借題發揮,發牢騷、發脾氣,對自己沒好處,對聽的人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事實上我們是不是真的很夠道義、很有情義?假如我們身邊的同參道友都被我們給汙染了,那我們是算有情義、有道義嗎?所以講話要理智,清淨、平等、覺,覺是理智。這個話講下去,對自己、對別人沒好處,不能講。往往都是自己看哪個人、哪件事不認可了,然後站在自己的角度就開始批評那個人、開始批評那件事了,講的話也都不是心平氣和,也不客觀了,那把信任你的人統統拉進是非裡面去,不能幹這個事。而且我們做的事又是佛門的事、又是大眾的事,你是非一產生,對於團體的人殺傷力大,誰也不願意捲入是非。再來,對於剛接觸的人,他被我們嚇壞了,佛門不是清淨的嗎?怎麼也有是非?怎麼這是非還不比世間少?那我們這個口業就變成破壞佛法的形象。

  所以真的能守住口業,那往生可能一半的問題就解決得差不多了。所以決定不能逞一時之快去講話。而且縱使別人真的錯,我們也要「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他縱使現在錯得很離譜,他還有佛性,怎麼知道他不會猛然醒悟?怎麼知道他不會臨終念佛?所以決定禮敬每一個人,心裏面效法《無量壽經》「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還是站在怎麼讓他能夠醒過來、能夠回頭的一個考慮,去怎麼去做、怎麼去說,而不是非得逼得他沒路可走,其實這種處理方法鐵定又造成對方要報復了。

  所以為什麼說絕交不出惡言?連不跟這個人交往了,決定善始善終,決定不跟他起衝突,也不去罵他,你一罵他,沒完沒了。所以《常禮舉要》這個絕交不出惡言,講得太有道理了。上一句是家醜不可外揚。我們現在好像要爭個對錯,把我們團體裡面的事情去到處講,好像要爭個支持你的選票,站在你這邊,這太愚痴了。家醜不可外揚,你看一傳出去了,接觸佛法還不是很深的人,剛接觸的人怎麼看?不就變成看笑話了嗎?但是我們這個口業一出去,幾秒鐘,很可能破壞佛門形象,幾秒鐘可能結的都是阿鼻地獄的業。就不說什麼能不能往生,那個造的我們都是三惡道的時候,那就麻煩了。

  所以能不捲入是非,還是要受持老祖宗教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先不去批判他錯,這件事我們有沒有值得反省,假如我們先做到什麼,可能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了;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自己真的有錯的時候,我們希望別人這樣一直批判我們嗎?我們也希望別人能包容我們,能給我們一個改過的機會。所以老祖宗留的這些,真的都是做人處事時時不能忘掉的教誨,時時要能提起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以這些可以考慮到的心得供養大家,假如有不妥當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這一句佛號,要用真誠心,這個信號力量非常強大;散亂心,這個信息很微弱,不強

音頻學習:


圖文法語:

課程全文:  

             

  對於經教絕對相信,佛說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那你要決定相信西方就是,這叫指方立相。懂得嗎?道理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指定一方就叫制心一處,用意在此地,叫你把心定了,念頭統統集中在一點,它就產生巨大的能量。我們的心是散亂的,佛用這種方便,把我們的散漫心收回來在一處,這能量就大了。千萬不要學個科學觀念,西方?我往西方走,繞回來又到原處了,地球是圓的,哪來的西方?你要這麼去想,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沒分了。所以我們對初學怎麼個說法?不是地球的西方,是娑婆世界的西方,那是渺無痕跡,不知道在哪裡。娑婆世界的西方,娑婆世界多大?十億個銀河系,極樂世界不在銀河系裡面,我們到哪去找?所以要肯定,心只緣西方,心歸一處,一定要聽佛的話。佛有善巧方便,到你命終的時候,他來接引你,你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帶你走,你決定不會迷失方向。

  這一句佛號,就是自心跟佛心,跟阿彌陀佛的佛心聯繫的一個信號。我們念這句佛號就能感通,就聯繫上了。我們這裡念頭、音聲發射出去,佛在那邊就收到了。要用真誠心,這個信號力量非常強大;散亂心,這個信息很微弱,不強。佛收到沒有?收到了。微弱的,可能到時候佛不來接引你,因為你煩惱、習氣沒放下。得放下才能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能因為你被染汙。所以,煩惱一定要用佛號的力量把它伏住。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習氣雖然在,不會起現行。

恭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第一六三集)

        第三節課         

         求生淨土          

做阿彌陀佛弟子多光榮、多有面子!一定要去,不能不去,不去就錯了

音頻學習:

課程全文:

                  

  我們看到極樂世界,佛天天在說法、天天在教學,「故應發願往生」。我們想學佛,不能不學經教,學經教到哪裡學最好?極樂世界最好,阿彌陀佛親自教給我們。「禮覲聽法,依法修行,速補佛位」,這就是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只有到極樂世界,你禮拜,禮拜恭敬這是福報,這修福,聽法是修慧,福慧雙修,依法修行,很快你就證得補處菩薩。補處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跟他們平等了,這些都是補處菩薩。下面引「彭際清居士曰:不唯爾時」,就是釋尊說法的時候,「名為現在。乃至於今,以及後後無盡,同名現在。以佛壽無量也」。這個意思前面我們講了。今天也是現在,今現在說法,明天還是今現在說法,永遠是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時間、空間都沒有。何況佛無量壽,往生的人每個人都無量壽,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一生圓滿,一生證得妙覺果位。省事,不必來生後世繼續去學,不必,到極樂世界念念相續。「故知此非三世遷流之現在,而言後後無量,直是常住,故永稱現在」。這把現在的精義說出來了,這才精彩!三世遷流是講的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世,就是時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距離沒有了;時間沒有,先後沒有了,永遠是現在。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真的想聽經聞法,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常住,它沒有變化,永遠稱現在。 

  「且無論今後若干久遠時劫,凡有人讀到今現在說法,則正指此時此刻,彌陀正在說法。因彼佛說法無間也。」阿彌陀佛說法從來沒有間斷過,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今現在說法。這個機會難得,真正想求佛法的,不到極樂世界你到哪裡去求?而且到極樂世界,每個人決定有分。為什麼?經裡頭講得很清楚,這世尊告訴我們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兩句話說明什麼?阿彌陀佛跟我什麼關係,極樂世界跟我什麼關係,一體,哪有不能去的道理!他跟我們不是一體,咱們去就難了。中國跟美國不是一體,我們到美國去拿個籤證好不容易。極樂世界跟我們是一體,不要籤證,想去就去。我現在想回國回不去,境外人士,到極樂世界可以去得了,不算是境外人士。每個人跟極樂世界都是一家,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什麼障礙都沒有。在這個地球上不方便,到每個國家都要辦籤證,這麻煩,羅嗦。你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再告訴你,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你無論到哪個世界去,那邊的佛都歡迎你。為什麼?一聽說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彌陀弟子,對你就特別恭敬,為什麼?沾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尊重他,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做阿彌陀佛弟子多光榮、多有面子!一定要去,不能不去,不去就錯了!所以我們念到,今現在說法,正指此時此刻,彌陀正在說法,彼佛說法無間。 

恭錄自《淨土大經科注》(第二五三集)

視頻念佛:

阿彌陀佛聖號 1000聲 帶計數器方便計數(十念法)  

音頻念佛:


點擊「閱讀原文」,學習劉素雲老師復講《無量壽經》全集

歡迎轉發,功德無量!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相關焦點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境界沒有問題|成德法師開示(2020/04/20)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 2020/04/20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諸位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俗話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確實。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不進則退|成德法師開示(2020/04/29)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 2020/04/29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  我們常常聽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大眾需要什麼法藥|成德法師開示(2020/04/14)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 2020/04/14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最近一直跟大家提到《涅槃經》有一句話講:「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面對因緣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 2020/07/25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大家要知道,我們隨時都是要用理智,學佛就是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我們這個時代,感情用事的例子太多了。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演道法師笑著自在坐著往生|學習的榜樣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講了一個簡約而深邃的道理:塵聚成沙,沙聚成石,石聚成山。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從師父上人的教誨談一門深入的重要性|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 2020/09/03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有同修提到,大家修學有不少人都是廣學多聞,為什麼不能夠一門深入、長期燻修?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忠恕之道(一)|成德法師主講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講了一個簡約而深邃的道理:塵聚成沙,沙聚成石,石聚成山。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絕對不能把自己的法身慧命因為自欺而斷送掉了|成德法師主講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 成德法師主講 2020/07/02 英國漢學院視頻學習:學習摘要:        1、感覺自己步入中年,時間再過非常的快,都會想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 太虛大師重要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是深信切願,臨終定生極樂
    太虛大師重要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是深信切願,臨終定生極樂。在家念佛人的福音:聽太虛大師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的好處。淨土法門的修行有因有果,比如老實念佛是因,一心不亂是果;念佛數量與時間是因,念佛質量是果。我們許多念佛人重果不重因,實際上,我們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老實念佛,一定是功到自然成。今天我們跟太虛大師學習一下應該如何念佛?
  • 開玄法師:懺悔念佛,腫瘤絕症病人恢復健康(附淨空法師開示)
    慚愧弟子釋開玄,頂禮感恩師父上人,真誠感恩師父上人大慈大悲,不舍弟子根機陋劣。弟子業障深重,本來沒有資格參與學習,蒙師父慈悲接引弟子回頭,胡大居士、齊老菩薩慈悲護持,令弟子有機會跟在其他法師後面聽課學習,內心無比感恩。   弟子參與學習《科注》一個月來,法喜充滿。看了來佛寺賢公上人的榜樣,弟子深受啟發。
  • 開吉法師: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八十三歲的老奶奶坐著往生(附淨空法師開示)
    在極樂寺我們常常聽到:九十七歲的老爺爺合掌往生,八十三歲的老奶奶坐著往生,一百歲的老人每日自己搭公車出行。這些得享五福之考壽終的老人,在此比比皆是,令人嘆羨不已。 一、拜訪曾氏全家。我們懷著無比恭敬仰慕的心情,前去拜訪曾氏全家,以深入了解八十三歲的曾蔡秀枝老菩薩念佛端坐自在往生的經過。
  •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我們知道念佛法門屬於淨土宗,而淨土宗以五經一論為依據,五經分別是:《佛說無量壽經》——簡稱《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佛說阿彌陀經》——簡稱《阿彌陀經》。
  • 淨空老法師開示: 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
    放下得大自在10、把現前這個世間,一定要看作真的是旅館11、積財,增長貪瞋痴,增長墮三惡道機會12、怎樣才能去到極樂世界13、淨空老法師開示:凡是不能成就的,就是不肯放下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14、淨空老法師主講:學習海賢老和尚之表法(共3集)15、什麼樣的功德,能幫助一個阿鼻地獄眾生,超升到人道來透信息?
  • 淨空老法師:英國漢學院餐後開示 (第四集)
    16、淨空老法師開示:持名念佛,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17、往生後攝引弟弟西遊淨土:沒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18、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一點懷疑都沒有19、往生極樂世界比生天容易!20、淨空老法師:為什麼有些人念佛很有效,你念佛沒效?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面對因緣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 2020/07/25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大家要知道,我們隨時都是要用理智,學佛就是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我們這個時代,感情用事的例子太多了。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忠恕之道(一) |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講了一個簡約而深邃的道理:塵聚成沙,沙聚成石,石聚成山。
  • 佛教:你的善根有多深,通過一個行為就可看出,大安法師開示
    佛教:你的善根有多深,通過一個行為就可看出,大安法師開示。什麼是善根,比如佛曾說,與塵世有善根智慧之人喜結善緣。《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就有:爾時世尊而作是言:「……或有利根,聞既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
  • 大安法師開示只要好好念佛,在哪都一樣
    那年春天,我與幾位師兄到東林寺拜見大安法師,法師正在會客,我們坐在一旁等待。第一位向法師請教的,是一位從山東來的中年農婦。她衣著樸素,面容滄桑,眼神裡含滿焦慮。她說她很小就皈依了佛教,且非常虔誠。十年前,她偷跑出去剃度出家了,儘管隱姓埋名,丈夫還是找到了她,說家中孩子小,老人也在,勸她回去盡母親和女兒兒媳的責任。誰知好說歹說,農婦就是不肯回家,丈夫急了,說若不回家,就要一把火燒毀寺廟。為了不連累寺廟比丘尼師父,農婦還俗回家了。
  •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其實「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這句話是蓮池大師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否認修行人的開悟,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無所住就是不要在這六塵上面有所執著。這六塵所對應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斷除六根的執著這就不容易了,無住生心生的是清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