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絕對不能把自己的法身慧命因為自欺而斷送掉了|成德法師主講

2021-02-06 教學為先網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講了一個簡約而深邃的道理:塵聚成沙,沙聚成石,石聚成山。一天拾一粒米微不足道,一年可積一袋米;一天丟一粒米不見減少,一年可掏空一袋米。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

 成德法師主講 

2020/07/02 英國漢學院

視頻學習:

學習摘要:

      

  1、感覺自己步入中年,時間再過非常的快,都會想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而且感覺不是是日已過,好像一晃,這一周過去了,這個月過去了,這一年過去了,到底自己是進步還是退步,真的要靜下來問問自己,真的要為自己的道業負完全責任。

     

  2、既然等於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自己能遇到可以當生成佛的法門,假如沒有掌握住這個機緣,那不是無量劫來積累的善根福德因緣自己給糟塌掉了?那這個就是最大的冤枉了。

      3、最冤枉的是誤了這一生脫離輪迴、當生成佛的機會。

  4、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就是放下了多少習氣;形式就是我學佛多久了、我吃素多久了、我每天念多少佛了,這個都是手段。但是假如不善去自我勘驗,那很可能都被自己這些外在的形式給騙了,「我每天都有做功課,都有念佛」。

      5、但是這個勘驗,那得看我自己煩惱有沒有愈來愈輕?我爸爸媽媽一直提醒我的壞習慣,我有沒有改掉?我情緒化的情況少了沒有?我面對食物會不會貪著?我面對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會不會太依賴、貪求?面對境界,我容不容易情緒起伏?這個都是我們真實的功夫。 

      6、人真的懂得在境界當中去煉自己的心,那應該是面對境界愈來愈沒情緒,愈來愈不會去貪著,愈來愈沒有恐懼、沒有憂患。

    7、那等於是我們因循,每一天、每一個月這樣過去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心偏在哪、習氣增長在哪,又看不到,那歲月就這樣流失掉了。

  

   8、所以,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問題、找到自己的不足,都得靠自己自我檢查才行。所以為什麼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個人。尤其師父上人講經的時候說,二十歲以前,可以講;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暗示;四十歲以後,不能講了,可能我們的面子太重了。  

   9、都不知道自己的不足、錯在哪,每一天空過,而且習氣還繼續增長,那真的就冤枉,毀了自己的道業。所以得要自己做一個大的調整才行。

  10、聽經的態度,每一句就是講我的,我是當機者。不然,上了年紀,很容易見人家的過,聽個道理也想誰沒做了,這個心又分散到去看別人,自己很難受用。所以聽每一句,就是自己是當機者;讀經,也都是講自己。

  11、所以看別人習氣動了,馬上提醒自己,我可不能動了妄心,那就每一個人都在提醒自己了。他動了貪吃,可是我動了脾氣,我也沒有資格去看人家過。都是在提醒自己要隨順性德,不能隨順煩惱,那每一個人的錯都可以成為鞭策自己的境緣。

  12、比方說老法師這句經教好,「念念為他人著想」,真的要這麼做,那放在心上了,一遇到境緣就會提醒自己,我怎麼替他考慮、替他設想,這才是君子之學。

  13、比方說老法師這句經教好,「念念為他人著想」,真的要這麼做,那放在心上了,一遇到境緣就會提醒自己,我怎麼替他考慮、替他設想,這才是君子之學。今天假如我們常常聽到的每個教理,比方說我們剛剛說歷事煉心,我們可以講出我是怎麼煉的,那代表這一句真的放在心上去落實了。自我勘驗,你能談一段自己是怎麼勘驗、怎麼下功夫的,那這個才是真正去做了。假如這一些佛教術語張口就來,但是真正拿一個詞、拿一句經句來分享,講不出來。那等於是我們雖有解,但是沒有把這些句子真正去行,那個體會不深、不廣,因為我們學習都慣性也很強,都是知識性的學習。

  14、比方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個忠是什麼心境,那個恕是什麼心境?我們談談落實的心得,假如能談得出來,那代表一直在落實這一句。所以這個都是屬於勘驗。

  15、所以決定要真實面對自己,不自欺,絕對不能把自己的法身慧命因為自欺而斷送掉了。所以人生最可悲的是把自己給賣了,就很可惜了。

課程全文: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感覺自己步入中年,時間再過非常的快,都會想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而且感覺不是是日已過,好像一晃,這一周過去了,這個月過去了,這一年過去了,到底自己是進步還是退步,真的要靜下來問問自己,真的要為自己的道業負完全責任。

尤其自己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就是當炎黃子孫才有這麼好的儒釋道教誨可以學習、可以傳承,你生在其他的地方可能就沒這個緣,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沒有緣,沒這個機會了。

既然等於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自己能遇到可以當生成佛的法門,假如沒有掌握住這個機緣,那不是無量劫來積累的善根福德因緣自己給糟塌掉了?那這個就是最大的冤枉了。

被人家欺負,被人家侮辱,這個不冤枉,這個隨緣消舊業,還消我們的業障,還增長我們的忍辱功夫,這個不冤枉,最冤枉的是誤了這一生脫離輪迴、當生成佛的機會。

所以得很認真對待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到底一天過去了,一年又過去了,是進步還是退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個時候得要自我勘驗,檢查檢查自己,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就是放下了多少習氣;形式就是我學佛多久了、我吃素多久了、我每天念多少佛了,這個都是手段。但是假如不善去自我勘驗,那很可能都被自己這些外在的形式給騙了,「我每天都有做功課,都有念佛」。

但是這個勘驗,那得看我自己煩惱有沒有愈來愈輕?我爸爸媽媽一直提醒我的壞習慣,我有沒有改掉?我情緒化的情況少了沒有?我面對食物會不會貪著?我面對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會不會太依賴、貪求?面對境界,我容不容易情緒起伏?這個都是我們真實的功夫。 

甚至於自我檢查、自我勘驗,還可以去問問身邊的親人,比較熟的朋友,會跟你講真心話的,問問他們,自己有沒有比較柔軟了。以前他們都得看我的臉色,現在有沒有比較能夠體恤他們?等於是他們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尤其一個人有福報的話,就沒有人磨他,每個身邊的人拿他沒辦法,甚至敢怒不敢言,他有福報;他沒福報,人家都磨他。

所以這個自我的檢查非常重要,不能自己騙自己,那就變成自欺了。《了凡四訓》講,「惟從心源隱微處」,就是內心深處,「默默洗滌」,才能有所省察到自己念頭不對的地方。就像《大學》有一句話講,身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我們一有情緒上來,這個心已經偏掉了;心有所憂患,不得其正,事情還沒到,我們就擔憂了,那心已經偏了;有所恐懼,不得其正,事情還沒來,我們就有逃避、不敢面對的心情了。

所以,假如我們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我們面對這個人事物都是先擔憂、恐懼,那這個心已經不在道中了,這個我們要觀察得到。人是經一事長一智,我們是經一事就增加了煩惱、增加了負擔,所以這個就不叫歷事煉心。人真的懂得在境界當中去煉自己的心,那應該是面對境界愈來愈沒情緒,愈來愈不會去貪著,愈來愈沒有恐懼、沒有憂患。

所以這些經句我們讀下來,那跟我們息息相關,我們的心有這些情況,就已經不在道中了。所以我們懂得隨文入觀的人,一看到《大學》這四句話,馬上問自己,我現在還沒遇到即將遇到的這些人事物,我明天要面對了,我現在就擔心了、就恐懼了,那我的心境已經偏了。那我為什麼會擔心、會恐懼?因為我經歷事以後,產生了執著、產生了擔憂。

有一些修行的人,說不敢回家了,怕家裡的人增長情執。他那個不敢回家,那個不敢不就是恐懼嗎?但是他愈逃避、不敢回去,那對他有幫助嗎?那他的家裡人會有什麼感受?我們自己的心不是在真心,那我們的家人是我們的依報,我們的心不是真心了,難道這個依報會轉得好嗎?他們就會覺得,我這個親人學了佛以後,對別人可好、可親熱的,只是不願意回家了。那你說他們怎麼理解?

所以人的念頭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這個自我勘驗,都是要自己下功夫,不然我們的心境有偏不知道,而且一偏它會發展,就會愈偏愈嚴重。所以這個時候旁觀者清,但是假如我們又沒有接受別人勸諫的態度,別人也不敢勸我們。

所以事實上我們都要勘驗,聽到一句就要觀照觀照,我對事情,有沒有一提到什麼人事物我情緒就上來,這不是忿懥嗎?就會恐懼,就會擔憂,這心都偏掉了。歷事煉心,經歷這個事了,要把那個忿懥、恐懼、憂患放下,這個就是會煉心。

像我們讀到《了凡四訓》講的,「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那等於是我們因循,每一天、每一個月這樣過去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心偏在哪、習氣增長在哪,又看不到,那歲月就這樣流失掉了。

那包含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那我們也勘驗,身邊的人敢不敢提醒我們的問題。「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弟子規》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可是我們善於隨文入觀的人,你就想,「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那現在我的親人朋友對我會直言不諱嗎?他們提醒我、勸諫我,會不會有壓力?還是沒有人敢提醒我?這個我們都可以冷靜下來去觀照自己。

包含檢查,我聽了老法師這麼多教誨,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有把他老人家哪一句話真正去落實了?這個也要我們去檢查的。不能說「我很尊重老人家,我學他的經教二十多年了」,有可能我們這些想法、說法把自己給騙了。我很尊重他老人家,那不是掛在嘴上的,應該是重實質,尊重表現在哪?依教奉行,對他老人家的教誨如貧得寶,聽了放在心上,馬上去做。

所以,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問題、找到自己的不足,都得靠自己自我檢查才行。所以為什麼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個人。尤其師父上人講經的時候說,二十歲以前,可以講;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暗示;四十歲以後,不能講了,可能我們的面子太重了。

但是,像成德都步入中年了,那怎麼辦?都不知道自己的不足、錯在哪,每一天空過,而且習氣還繼續增長,那真的就冤枉,毀了自己的道業。所以得要自己做一個大的調整才行。

聽經的態度,每一句就是講我的,我是當機者。不然,上了年紀,很容易見人家的過,聽個道理也想誰沒做了,這個心又分散到去看別人,自己很難受用。所以聽每一句,就是自己是當機者;讀經,也都是講自己。

那再來,主動請人家來提醒自己,講出自己的不足。這個就得要是自己的態度才能感召,「直諒士,漸相親」。還有,我們能夠「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每天接觸人、事,一想,我可能也是有犯這個,就「有則改,無加警」。

那等於是每天所見的、每天所聽的經教,完全都回到自己身上,這個就是內學,就會有自己的受用處了。哪怕他貪吃,我說我沒有貪吃啊,其實他貪吃就是動了妄心、動了貪瞋痴,習氣做主了,那就是隨順習氣,那他也在提醒我不要隨順習氣,我雖然沒有貪吃,問題是我脾氣大。

所以看別人習氣動了,馬上提醒自己,我可不能動了妄心,那就每一個人都在提醒自己了。他動了貪吃,可是我動了脾氣,我也沒有資格去看人家過。都是在提醒自己要隨順性德,不能隨順煩惱,那每一個人的錯都可以成為鞭策自己的境緣。

所以我們佛門講對治悉檀,這個對治自己的習氣,得我們自己下功夫,師父領進門,修行得靠個人。我們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這些貪瞋痴的習氣,得要我們自己想辦法來突破。像剛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要用什麼方法、什麼心境,我們才能過這一關,這都得我們自己不斷在境界當中去煉,去突破,去放下不對的心態。

所以師父常常說,「你會麼?」就是我們會不會修行,我們會不會歷事煉心?就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無瞋恚就是不發脾氣,甚至是沒有情緒的波動。還有情緒波動,那還是有瞋恚在,那業障還沒有消得很徹底。那這個只有自己清楚了,有沒有波動,波動有多大,這個得要真實面對自己,這樣才能業障盡消。 其實人業障消的時候,他身心就會輕安。看到境界,脾氣忍不住,這個業障都還重的;還沒面對的事就會緊張,這個都有業障在。那「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我們面對順境、善緣,我們不只不會形成對別人依賴、對別人要求、對別人控制,我們還能在順境善緣中,感恩心不斷增長,對每個人他的付出都放在心上,變成鞭策自己的動力,不產生貪求,這樣才能夠福慧全現。所以常常我們這樣去觀照、去思惟,深刻感覺佛經語深,這些經教不能聽一下就從嘴巴出去了。就像荀子說的,「小人之學」,小人他求學問,是「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這個是學錯了,耳朵聽進去,嘴巴就說出來了,這個是記問之學。  「君子之學」是「入乎耳」要「著乎心」,放在心上,去領受,去觸動自己的心,進而「布乎四體,形乎動靜」。比方說老法師這句經教好,「念念為他人著想」,真的要這麼做,那放在心上了,一遇到境緣就會提醒自己,我怎麼替他考慮、替他設想,這才是君子之學。今天假如我們常常聽到的每個教理,比方說我們剛剛說歷事煉心,我們可以講出我是怎麼煉的,那代表這一句真的放在心上去落實了。自我勘驗,你能談一段自己是怎麼勘驗、怎麼下功夫的,那這個才是真正去做了。假如這一些佛教術語張口就來,但是真正拿一個詞、拿一句經句來分享,講不出來。那等於是我們雖有解,但是沒有把這些句子真正去行,那個體會不深、不廣,因為我們學習都慣性也很強,都是知識性的學習。

比方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個忠是什麼心境,那個恕是什麼心境?我們談談落實的心得,假如能談得出來,那代表一直在落實這一句。所以這個都是屬於勘驗。

所以決定要真實面對自己,不自欺,絕對不能把自己的法身慧命因為自欺而斷送掉了。所以人生最可悲的是把自己給賣了,就很可惜了。

好,那今天跟大家交流分享,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教學為先視頻網 : http://tv.jxwx.org

來佛三聖全球共修平臺 : http://lf.jxwx.org

道德講堂 : http://dd.jxwx.org

珍惜生命全球教育網 : http://i.jxwx.org

來佛三聖法寶流通之家 : https://laifosansheng.taobao.com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教學為先網微店,可結緣播經機、念佛機等法寶

歡迎轉發,功德無量!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相關焦點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不進則退|成德法師開示(2020/04/29)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 2020/04/29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  我們常常聽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面對因緣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 2020/07/25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大家要知道,我們隨時都是要用理智,學佛就是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我們這個時代,感情用事的例子太多了。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忠恕之道(一)|成德法師主講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2020/06/02 英國威爾斯蘭彼得音頻學習:學習摘要: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等於是忠恕之道就貫穿了所有孔老夫子的教誨。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不進則退|成德法師開示(2020/04/29)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 2020/04/29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  我們常常聽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大眾需要什麼法藥|成德法師開示(2020/04/14)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 2020/04/14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最近一直跟大家提到《涅槃經》有一句話講:「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從師父上人的教誨談一門深入的重要性|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 2020/09/03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有同修提到,大家修學有不少人都是廣學多聞,為什麼不能夠一門深入、長期燻修?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境界沒有問題|成德法師開示(2020/04/20)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共一集) 2020/04/20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諸位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俗話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確實。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演道法師笑著自在坐著往生|學習的榜樣
    中醫聖典《黃帝內經》講了一個簡約而深邃的道理:塵聚成沙,沙聚成石,石聚成山。
  • 淨空法師::斷人法身慧命罪在無間地獄,之後來人間也盲聾瘖啞無智慧
    人要是真正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懂得因果報應的事實,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會收歛,決定不敢作惡。可是,在我們這個世間,居然有一些人,往往為了一點私慾或者一點蠅頭小利,他就膽大妄為,毀謗三寶,障礙佛法流通;他怎麼也想不到,斷人法身慧命,換得的是阿鼻地獄無量劫的受罪?我們看到這種人,真是愚痴到了極點,可憐到了極點!這種人真正可憐,世界上沒有比這種人更可憐了!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面對因緣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 2020/07/25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大家要知道,我們隨時都是要用理智,學佛就是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我們這個時代,感情用事的例子太多了。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此法性真如像大海般的深廣,故云法性真如海。由真如法身衍生出來的報身度化登地菩薩,由報身應眾生機緣顯現的無量化身,對此法、報、化三身諸佛悉要平等地恭敬歸命。同時還要一心歸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菩薩。一一菩薩又有無量眷屬,無量的身相莊嚴及無量神通。
  • 文珠法師:生命壽命與慧命
    所以學佛的人,不但要重視生死,還要了生脫死,因為了脫生死之後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自由與解脫。可惜人不肯追求生命的自由與解悅,反而貪戀有限的生命,自己死了,還寄望於家族世世代代的延續下去。是以每當嬰兒誕生,恐其夭折,便求神拜佛,保祐嬰兒長命富貴,青春不老,以達到傳宗接嗣之目的。及其年老,子孫又為之祝壽,求其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可見一般人如何珍惜生命,以及渴望長壽。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這一句「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得謹慎|成德法師主講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這一句「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得謹慎》視頻學習:  1、像佛講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忠是「盡己之謂忠」,自己能夠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去付出,因為你有保留了,那還有自私自利在。  當然不能又聽偏了,沒有保留到透支自己,這又偏另外一邊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但是你沒有傷害自己身體,可是遇到事你很有道義,你會盡心盡力,這個就是盡己之謂忠。     7、一不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會向外指責,這個心就不忠了。
  • 淨空法師:持名念佛法門為什麼值得我們學習
    把自己教化範圍之內的一些很難度的眾生,怎麼辦?統統勸他們念佛到極樂世界去,見了阿彌陀佛就成功了。所以這些難度的往往成佛比那個好度的快,不知道快多少倍,這是事實。諸佛讚嘆,這個諸佛裡頭有釋迦牟尼佛在其中,釋迦牟尼佛要不讚嘆阿彌陀佛,要不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我們怎麼會知道?不可能知道。
  • 淨空法師:我們念佛人現在雖有「普賢願」,但是做不到,為什麼
    沒有德能,沒有智慧。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這個法門是什麼門?淨土法門,這個諸位要知道。淨土法門什麼意思?一生必定成就。能行嗎?能,憑什麼?憑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個法門不靠自己,靠阿彌陀佛,全心投靠。靠自己不能成功,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能夠成就人天,就是來生來世不失人身,或者生天就不得了,就很難得了,成佛是不可能的。
  • 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印光法師嘉言錄》5、6、7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一、贊淨土超勝】白話文:5.我們必須明白:我們自無始以來,所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說: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能通過泛泛悠悠地修持,便可以消除淨盡啊?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對我們眾生無力斷除惑業非常痛心,所以特別開顯出這一個專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帶業往生西方的淨土法門。
  • 生命,壽命,慧命
    所以學佛的人,不但要重視生死,還要了生脫死,因為了脫生死之後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自由與解脫。可惜人不肯追求生命的自由與解悅,反而貪戀有限的生命,自己死了,還寄望於家族世世代代的延續下去。是以每當嬰兒誕生,恐其夭折,便求神拜佛,保祐嬰兒長命富貴,青春不老,以達到傳宗接嗣之目的。及其年老,子孫又為之祝壽,求其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 【每日一課,念佛求極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成德法師主講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音頻學習:   1、佛法裡面常常說事事無礙,這個是《華嚴》裡面講的。因為你把過去的事情印在心上了,事情還沒到,你因為上一次的印象,又對未來產生擔憂、產生害怕。這個我們都要觀照自己,我面對未來的事,是很平常心的去應它,還是還沒發生我就已經很擔心了?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那個就是印象落得太深了。  當然,我們體會到了,不能去落這些不好的印象,甚至於好的印象也不能落得太深。
  • 【每日一課 知過改過】忠恕之道(一) |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開示
    我們每天真學一點,真做一點,真改一點,此生一定要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成德法師主講 2020/06/02 英國蘭彼得音頻學習:課程全文:          成德感覺到忠恕跟所有的教誨都有關係。在《論語》裡面孔子對著學生說,「吾道一以貫之」。
  • 淨空法師:念佛人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才能往生淨土
    我在早年初出家的時候,曾經向一位老法師請教,臺灣的道安老法師,這個人很難得,早年在臺灣,辦一個大專佛學講座,他邀請我擔任主講。我有一次問他:經懺佛事什麼人興起來的?什麼時候興起來的?他告訴我,大概他也沒有把握,大概是開元年間,唐朝唐明皇。唐明皇的妃子楊貴妃,大家都知道,引發了安祿山之亂,唐朝幾乎亡國,靠郭子儀這些將軍,把這個動亂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