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新時代僧教育的終極使命與現實使命 ——在中國佛學院佛教教育的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2021-03-03 龍泉寺龍泉之聲

中國佛學院院長學誠大和尚25日在「佛教教育的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作題為《新時代僧教育的終極使命與現實使命》主題發言

由中國佛學院主辦的「佛教教育的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法源寺召開

「佛教教育的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現場

(2017年11月25日)

學誠

兩千年的中國佛教歷史,走出的是一條佛教中國化生生不息的傳承創新之路。而這條路上的引路人,佛教中國化的精神航標,便是歷代的高僧大德。道安、慧遠、智顗、玄奘、道宣、惠能、百丈懷海、馬祖道一、蓮池、蕅益諸大師以至近代的虛雲、印光、弘一、圓瑛、太虛等大師,他們的生命猶如每一個時代的精神引擎和心靈風帆,推動著一個時代的佛教新航向,也促發著一個時代的文化更新與民族精神新生。僧伽是時代的啟迪者,時代是僧伽的塑造者,在兩千年的佛教中國化歷程中,僧伽與時代的關係緊密相連。

       每一個新的時代,都有這個新時代的佛教使命以及由此而來的僧伽使命。從譯場教育到叢林教育再到近現代佛學院教育,不同的僧教育模式正是對不同階段佛教使命的有效回應,也承載著僧伽對於一個時代的使命擔當。更進一步來說,不同的僧教育模式背後往往由當時的文化價值體系所支撐,而僧教育同時也在重塑著這個文化價值體系。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對中華民族的新時代,中國的僧教育要走什麼道路,選擇什麼樣的模式,就需要思考:中國佛教在這個全球化時代所面臨和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現代僧伽對於這個時代應當承擔什麼使命?支撐、決定現代佛教教育的文化價值體系是什麼,是否需要重塑?只有釐清和明確了這些根本性問題,才能更好地應對中國僧教育所面臨的傳統與現代、信仰與知識、理論與實踐、超越與世俗等兩難問題,從而為中國僧教育的未來作出正確的方向抉擇。

       面對傳統與現代的交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時代快速轉型與文化價值觀多元的今天,中國的僧教育面臨著「變」與「不變」以及「如何改變」的歧路之彷徨。要化解僧教育的「現代憂思」,首先需要從實踐操作層面回歸到宗旨理念層面,從僧伽使命的角度看清我們應走的道路。

       (一)終極使命

       作為大乘佛法為主流的國度,中國僧伽的終極使命當為自覺覺他,令自他所有生命皆獲得究竟圓滿的覺悟和解脫。也就是我們常發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在中國佛教的實際演進中,以戒定慧修持為基本通途,以菩提心為旨歸、菩薩行為標的的大乘佛法,到後來越來越趨向於追求個人解脫,於是「了生死」和「開悟」就成為中國佛教的終極目標、僧教育的終極使命。且不說這種變化是否是對大乘道的一種窄化,首先我們需要釐清的是,這一使命雖然是貫穿僧伽一生乃至多生的基本使命,但並不是出家人的全部使命。

       因為僧伽是具體時空中的群體,佛教是現實世界裡的宗教,佛法是展現、流動於人們生命經驗中的活生生的真理。所以,僧伽使命的另一個重要向度就是:在具體的時空因緣下開演佛法、住持正法、弘法利生,這便構成了僧教育的現實使命。

       (二)現實使命

       對現實使命的回應和擔當,使僧教育呈現出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差異性。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和佛教中國化的需要,漢傳佛教不斷自我調適、更新,開創出每一個新時代的僧教育模式。

       1、譯場教育: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對接

       譯場教育所要應對的現實使命是佛教中國化的首要問題:經典翻譯與概念轉換。從安世高、竺法護等個體性、小規模翻譯,到以道安大師和鳩摩羅什大師為領袖的大型翻譯僧團,譯場教育以翻譯為主軸,以授徒講學和義學研究為兩翼,將「格義」作為語言和概念的主要轉換方式,實現了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儒玄思想及本土文化的順利對接。譯場教育所產生的經律論譯典和義學研究命題,所培養的譯經高僧和義解高僧,為隋唐時期的創宗立派和佛教的徹底中國化奠定了經典和理論基礎,可謂落地生根、破土萌芽。

       2、叢林教育:佛教的徹底中國化

       叢林教育所擔負的是將印度佛教徹底中國化的歷史使命:從教義上使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思想文化實現深層融合,從修證上提煉出適合中國人根機的實證法門,從制度上建立符合中國農業禮制社會的僧團規制。於是立宗判教、祖師傳法、叢林清規、農禪生活等新方式構築出中國漢傳佛教的全新面貌,也塑造了以宗派傳承、師資相攝、叢林生活為時代特徵的僧教育。叢林教育八宗並弘、祖師輩出、制度完備的豐碩成果,形成了漢傳佛教博大精深的教證體系,從根本上確立了中國佛教的修行和制度傳統,可謂抽枝散葉、花果纍纍。

       從唐代到晚清之際的一千多年中,叢林教育一直是中國漢傳佛教教育的正統,支撐維繫它的則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制度體系。19世紀中葉以後,一旦西方文化衝破了延續千年的傳統社會文化結構,叢林教育驟然面臨著喪失文化土壤的存亡危機,中國佛教的僧教育模式被迫進入現代轉型。

       3、佛學院教育:中國佛教現代轉型的起步

       佛教的中國化,本質上應對的是中國古典思想文化與印度古典思想文化的融合問題;而中國佛教的現代轉型,應對的則是包括佛教在內的中國古典思想文化與西方現代思想文化的融合問題。後者所要超越的跨度,已經不僅是古典世界東方文化內部的差異,而是古典世界與現代世界、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所以從一開始,中國佛教及僧教育的現代轉型就面臨著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傳承與創新的巨大張力和兩難焦慮。

       以太虛大師為代表的近代高僧大德,在「廟產興學」的恐慌和壓力下,積極興辦佛學院,大力培養新型僧才,同時開展居士教育,創辦佛教組織和佛教刊物,造就出一大批兼通內學外典、融貫中學西學的佛教中堅人才,為中國佛教和僧教育的現代轉型探索了新模式,也為中國文化的轉型與新生提供了思路啟迪。但這與太虛大師全面整理僧伽制度的理想還有相當差距,也就是說,佛學院教育只是中國僧教育現代轉型的起步,而非全部。我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修學一體化,管理科學化」的「四化」教育理念,實際也是對太虛大師未竟心願的一種回應。

       (三)終極使命與現實使命的統一

       當代中國僧教育面臨的許多困境,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中國社會與文化現代轉型帶來的衝擊,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往往容易將僧伽的終極使命與現實使命對立和割裂,只追求終極使命,不承擔現實使命;甚至認為終極使命代表著佛教本色,而現實使命意味著佛教的世俗化。這種片面理解、狹隘認識的根源是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對大乘佛法的窄化和虛化,這也是造成後來佛教越來越萎縮、保守、消極、缺乏創新活力,以至在社會上形成負面無用形象的重要原因。

       大乘佛法本來就是智慧與慈悲、究竟與方便、自覺與覺他、自利與利他的統一。正如太虛大師所說:「大乘佛法,為超脫世間而又適應世間的。則其宗要:在先有超脫世間的大覺悟,而後以護念眾生的大慈悲,施其適應世間的大方便。」[1]在中國佛教生死存亡之秋,太虛大師提出「人間佛教」思想,將窄化、虛化、死化的佛教引向現實人生和時代文化,重新賦予中國佛教積極的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激活了佛教古老的生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時代,中國的僧教育也應當以「人間佛教」思想為指引,將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納入令自他生命究竟解脫的終極使命,將大乘佛法精神完整地彰顯出來,為僧教育找到寬廣的出路。

       [1] 太虛大師:《佛乘宗要論·純正的佛法》,《太虛大師全書》第1卷,第143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相關焦點

  • 中國佛學院院長學誠:新的時代背景賦予佛學院於教於國的使命
    按:今年是中國佛學院成立60周年。近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學誠受「統戰新語」之邀,撰寫系列文章暢談中國佛教教育探索之路,回顧中國佛學院六十年發展歷程和優良傳統,展望未來中國佛教學院前景。
  • 法門寺佛學院畢業典禮:學誠大和尚勉勵,成就佛教大業
    學誠大和尚在法門寺佛學院2017屆畢業典禮上勉勵畢業僧要發大悲心大菩提心(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法門寺佛學院教務長果定法師在會上發表講話,首先對2017屆畢業生表示熱烈祝賀,然後就本屆畢業班的情況做了全面匯報。法師指出,2017屆畢業生在學院多年來的培養教育下,以戒為師、聞思精進,圓滿完成了學業。法師語重心長的寄語畢業生,希望他們繼續努力學習,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 學誠會長接受臺灣南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有力促進兩岸佛教文化教育領域加強友好往來
    伴隨司儀正式宣布典禮開始,學誠會長在佛光山寺住持心保法師,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中國國民黨原主席、「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榮譽會長吳伯雄先生等陪同下,步入大會堂並登臺入座,全場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學誠會長的到來。  典禮首先播放了介紹學誠會長的短片,讓與會大眾簡明了解到學誠會長的個人經歷、弘法成就及在寺院管理、學術教育、文化傳播、慈善公益等多領域的建樹和貢獻。
  • 佛學院僧教育之禪修課題---宏印
    後來自己自修、到處聽經,到大專佛學社演講、和大專學生互動,然後被中壢圓光寺如悟法師請去當教務主任,在圓光住了六年。想起自己年紀輕輕十幾歲就出家,卻沒有辦法真正接受很嚴格、有系統的僧教育,有感於臺灣光復以來道場寺院辦學不多,如悟法師想辦學,我們就跟普獻法師一起,雖然經驗都不多,但就在民國七十年辦圓光佛學院第一屆招生,這讓我比較有機會思考臺灣的僧伽教育,注意到臺灣佛學院的過去,和現在種種問題。
  • 1956—2006:中國佛學院大事記_佛教_鳳凰網
    美國客人參觀了法源寺、佛學院教學設施。凱西·弗蘭克法師熱情誠摯地希望明真法師去美國訪問,幫助把美國的佛教發展起來。11月10日斯裡蘭卡毗耶達希法師到中國佛學院訪問,並向學僧作佛學講演,毗耶達希法師的講演稿在1982年第1期《法音》上發表。1982年1月中國佛學院副副院長正果法師編述的《佛教基本知識》一書,由中國佛教協會福建省分會出版流通。
  • 學誠法師:佛教理念為核心價值觀提供宗教倫理支撐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今年4月19日至21日,中國佛教協會召開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學誠法師榮任新一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在中國佛協換屆閉幕會上,學誠會長以「新時期、新使命、新擔當」為題發表講話使人印象頗為深刻。
  • 兩岸佛教一家親——學誠會長率代表團訪問臺灣
    前幾日他也出席了南華大學頒贈學誠會長榮譽博士學位典禮,對於學誠會長題為「青年的精神,菩薩的使命」的演講非常贊同,他指出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等的發展正是秉承「立足中華,放眼世界」的精神,這也是青年的精神、菩薩的使命。果東法師表示,熱忱歡迎學誠會長和中佛協代表團的來訪。  學誠會長表示,兩岸佛教同根同源,應該經常走動來往,鞏固法誼。
  • 「非遺傳承與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師範大學...
    12月21日至22日,由浙江師範大學主辦的「非遺傳承與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該校舉行。研討會由浙師大美術學院承辦。通過「高師+非遺+基礎」的戰略結盟協議的籤約,來促進三方融合,三方將攜手推動中國基礎非遺教育的發展,共同應對中國非遺普及和傳播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一道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研討會內容豐盛,既有嘉賓主題演講、圓桌討論,又有課堂展演、作品匯展等形式。
  • 四川尼眾佛學院果平法師:隆蓮法師的僧才教育思想
    佛教在線訊  四川尼眾佛學院是隆蓮法師創辦的國內第一所高級比丘尼學院。早在1980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隆蓮法師鑑於當時中國沒有一所培養比丘尼的正規學校,鄭重提出創辦尼眾佛學院的構想。隆蓮法師的提議得到中國佛教協會和佛教界許多老法師的支持,特別是趙樸老更是積極呼籲。
  • 聖凱法師:悉數當前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與偽問題
    但是,中國佛教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其實有一些「盲點」與「偽問題」,耽誤了中國佛教教育的發展。一、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1、師資建設「大學不在於有大樓,而在於有大師」,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但是,在中國的全國各地佛學院,法師、老師是最可憐的。在一個佛學院,最有地位的是院長、教務長等領導層;其次是學僧,因為現在學僧的流動性很大,而許多佛學院經常拿人數來誇耀;最後,才是法師、老師,一個月拿著一點可憐的工資,一周上兩次課,除此以外,佛學院的任何事情就跟這些法師、老師沒有關係了。所以,法師地位的「缺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導致目前佛教教育缺乏一流的師資。此其一。
  •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隆重舉行2017年畢業典禮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院長道慈大和尚,舟山市委統戰部副部長、舟山市民宗局局長邱平海,舟山市民宗局副局長袁德新,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惟航法師,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常務副院長會閒法師,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副院長兼總務長界定法師,教務長能進法師,副教務長寬度法師、照慧法師、妙印法師等在主席臺就座。
  • 中國佛學院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學誠法師講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5年5月27日上午,在中國佛學院召開了全體教職工大會,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佛學院名譽院長傳印長老,國家宗教事務局蔣堅永副局長,國家宗教事務局四司戴晨京司長、趙忠海副司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學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宗性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劉威秘書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張厚榮先生、向學法師,全院教職工約50
  • 學誠法師獲頒澳大利亞南天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中新社雪梨4月14日電 (記者 陶社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學誠法師獲頒澳大利亞南天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儀式上,南天大學校長Bill Lovegrove致辭說:「南天大學重視教育品質,將兩千年佛教的智慧融入到課程中,讓學生更有愛心,更有智慧。讓我們共同見證這個歷史時刻。」
  • 宗性法師憶隆蓮老法師:盛開白蓮滿池香
    本文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宗性法師回憶隆蓮法師的文章《盛開白蓮滿池香》。宗性法師在文中指出,隆蓮法師是當代比丘尼教育的開拓者,猶如一枝盛開的潔白蓮花,影現在接天蓮葉中,散發出清香和芬芳,沁人的馨香漂浮在滿池荷塘,令莘莘學子景仰和愛戴。
  • 釋學誠言行點滴
    1984年,考中國佛學院差兩分,因廣化寺背景被破格錄取「當年學誠法師報考中國佛學院,語文差兩分及格,按照當時佛學院的要求,語文和佛學均需及格才能錄取。但因為他來自道風嚴謹的廣化寺,傳印老法師問我認不認識,我說去廣化寺時見過他,為人老實。傳印老法師希望招取道風好的學生,所以將其破格錄取。」
  • 法門寺佛學院教務長聘任慧超法師為教務長
    常務副院長賢空法師代表院長學誠大和尚為慧超法師(左)頒發聘書聘請教務長儀式 智超法師、賢空法師、果清法師、聖悅法師、隆慧法師等出席會議合影佛教在線陝西訊 2013年1月25日,陝西扶風法門寺佛學院在大會議室召開行政教務會議
  • 佛學院本科僧畢業典禮:學士服學士帽亮了
    學誠院長作重要講話(圖片來源:中國佛教協會 攝影:段林燕)2017年6月25日上午,中國佛學院隆重舉行2017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學誠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宗性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宏度法師、張軍、桑吉扎西,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向學法師,國家宗教事務局四司匡盛副司長、中央統戰部二局艾瀟副處長等出席畢業典禮。匡盛副司長、學誠院長先後在畢業典禮上作重要講話。
  • 金陵刻經處成立150周年 大報恩寺遺址成為南京佛教新高地
    學誠法師在金陵刻經處成立150周年紀念會上講話  金陵刻經處150周年紀念會今舉行  六朝古都金陵,擁有2400多年建城史和1700多年佛教文化發展史,既是中國古代江南地區佛教文化的最早傳播地,也是近代佛教文化的復興策源地。1866年,「近代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居士於南京創立了金陵刻經處,一生從事刻經事業,致力於佛教教育和佛學研究,開啟了中國近現代佛教發展新階段。
  • 從佛教教育出發 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在臺灣召開
    專注聆聽的與會學者(左起:融道法師、果鏡法師、顧立德教授、劉宇光教授)(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寶雲寺)弘揚漢傳佛教,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念茲在茲的使命,而佛教教育更關乎漢傳佛教未來的發展圓桌論壇上,主持人政治大學哲學系林鎮國教授談到一九九○年代以來,臺灣民主政治帶動宗教教育的發展,近年來由於社會快速變遷,佛教辦學也展現不同面貌。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首先分享該校以「心靈環保」作為教學主軸,培養「悲智和敬」兼備的博雅人才;研究上則以禪修和現代社會的連結為方向。
  •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學誠簡歷學誠,俗名傅瑞林,1966年8月19日出生在福建省仙遊縣賴店鎮羅峰村一個佛教氛圍頗為濃厚的家庭。後來看了許多佛教讀物,深受唐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精進求法,傳播佛教文化的精神所影響。法師1974年至1979年就讀於仙遊賴店中心小學,1979年至1982年就讀於仙遊縣華僑中學,其間成績優秀。1982年於莆田廣化寺定海長老座下剃度,並依止圓拙老法師修學。1991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並獲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