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地密教源流-下期視點-佛教在線

2021-01-21 佛教在線

廖自力

一、藏密東傳和紅白合流

藏密在中國漢地的傳播要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公元1253年,忽必烈宣布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的侄兒八思巴為西藏的首領,並拜為帝師。由於西藏人與蒙古人在人種學上存在著某種聯繫,西藏文化與蒙古文化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元世祖藉助薩迦巴的力量統一西藏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

薩加巴對西藏的統治延續到1358年,後來被嘎瑪噶舉取代,嘎瑪噶舉對西藏的統治維持到1642年。公元1576年(明萬曆四年),蒙古俺答汗邀請哲蚌寺住持索南嘉措到青海仰華寺相會,並贈與「瓦達爾達達喇達賴喇嘛」稱號,這就是「達賴喇嘛」稱號的緣起。索南嘉措就是後來的第三世達賴喇嘛(第一世、第二世都是追認的)。五世達賴喇嘛統一西藏的政教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又邀達賴喇嘛進京,並冊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

然而,藏密的傳播仍只惠及帝王和朝廷,俺達汗的貢獻也只是將藏傳佛教格魯派傳播到了蒙古地區。而藏密真正得以在漢地民間弘傳,還是在清未民初時期。

清未民初,許多藏地的高僧大德到漢地來弘法,如黃教的有白普仁尊者、章嘉活佛、聖露格西·多傑覺拔尊者,紅教的有諾那活佛,白教的有貢噶活佛。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當數諾那活佛和貢噶活佛。

諾那呼圖克圖,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生於四川甘孜的色達縣。父親是藏族,母親是漢族,5歲時被認定為噶拉寺活佛,精通漢、藏、梵語,傳承紅教寧瑪巴教法,兼修白教。

清宣統年間,清政府腐敗無能,十三世達賴喇嘛在抗英失敗後,轉而投靠英帝,走上民族分裂的道路。諾那活佛一心愛國,反對分裂,發兵攻藏,並被清政府策封為西康大總管。1917年,川軍與藏軍激戰,川軍大敗,諾那活佛被藏軍俘虜並於次年押解至拉薩。諾那在獄中苦修,得氣脈自在,以「氣停脈住心休」之詐死,騙過達喇集團,被活埋後,又以神行法從墓穴中逃出來,經尼泊爾、印度、孟買到達北京。

此時清政府早已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北洋軍閥段祺瑞。段祺瑞拜諾那活佛為師,其手下政客盡數皈依諾那門下。

1927年,諾那活佛被蔣介石任命為蒙藏委員會委員,1935年,國民政府任命諾那為立法委員會西康宣慰使,1936年諾那活佛圓寂於重慶,火化後得五色舍利無數,心臟不壞。諾那圓寂後,墓葬廬山小天地。諾那活佛在漢地弘法,有灌頂第子四萬餘人。

貢噶活佛1893年出生於四川康定縣朋布西鄉格勒底村,4歲時被第十五世大寶法王認證為第九世貢噶轉世靈童,並賜法名為噶瑪協珠·卻傑生根。成人後又依止十五世大寶法王修習顯密教法多年。貢噶活佛傳承白教教法,兼修紅教。民國政府曾授予「輔教廣覺禪師」稱號。

1935年,諾那活佛由漢地回到藏區,住康定金剛寺。活佛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請貢噶活佛到康定會晤,並懇請貢噶活佛到漢地去弘法。又將其在漢地的弟子悉數託付給貢噶活佛,為貢噶活佛到漢地弘法鋪墊好基礎。諾那活佛還與貢噶活佛對密宗紅、白二教的教法,從知見上和修正上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彼此對對方的學識和證量都很崇敬。

貢噶活佛漢地弘法第一站是四川省會成都,皈依弟子有四川省主席劉湘、財政廳長傅真吾等人。弘法第二站是重慶市,駐錫太虛大師創辦的重慶漢藏教理苑,皈依弟子有重慶市長潘文華、重慶市商業銀行總經理潘昌猷、漢藏教理苑教員陳健民、滿空法師等。

後重慶市軍界要人、工商界巨子紛紛皈依到貢噶活佛門下。自此以後,滿空法師成為貢噶活佛的隨行翻譯,陳健民先生則成為貢噶活佛的最傑出的弟子之一。

1936年春,諾那活佛去南京述職經重慶,與貢噶活佛同住漢藏教理院。不久,即顯病相,貢噶活佛為其診脈,諾那活佛握住貢噶活佛的手,述其弘傳密宗的大願,叮囑貢師能繼承遺願,在漢地廣傳密法、教化眾生。並請貢師為其死後主持火化儀式。

諾那活佛圓寂後,貢噶活佛繼承其遺願,在漢地廣傳密法,先後在成都、重慶、長沙、廬山、南昌、嶽陽、南京、荊州、昆明等地弘法,幾乎攝盡所有弟子。撇開當時國民政府的軍政要人不講,光知識界就有不少名家皈依足下,如梁漱溟、蔡無忌夫婦、林文諍夫婦、黃念祖、黃輝邦、王沂暖、方於、吳中、劉立千等。貢師弟子中,陳健民、吳潤江、根造、密顯、法稱、申書文(女)、沈家楨、張澄基等人後來到海外弘法,使密法在港、臺、東南亞及歐美等地弘揚。在漢地且有成就的主要弟子有普欽法師、王治平、王季果、王鐵公、王理成、王聖歡、王新基、胡亞龍(女)等(據載內地獲貢噶法子位的只有四王,以上六王中可能有名與字之區別而實為一人者)。

諾那活佛和貢噶活佛與南京有很深的淵源。1927年,諾那活佛經劉湘介紹,受到蔣介石的器重,被任命為蒙藏委員會委員,批准他在南京設立辦事處,即玄武湖畔的諾那塔院,亦稱諾那精舍。1948年,貢噶活佛一行到達南京,駐錫諾那塔院。是年三月十五日,蓮師聖誕日,貢噶活佛應南京眾弟子的請求,在諾那精舍傳受了《大圓滿灌頂及修持方法》。此前,即1938年,貢噶活佛曾在湖北荊州傳《大圓滿隆欽心髓》,屬紅教傳承之「比瑪心要」,而此次傳授的是噶舉傳承之「噶瑪心要」。由胡亞龍譯述,慈威金剛記錄,聞法的有屈映光、王家喬、陳引舟、蔣喬維、屈義林、袁鴻壽等諸多弟子。

諾那活佛之再傳弟子,內地的有王新基傳鄭先祜(月藏勇),王治平傳王德生。海外的有陳健民傳葉曼、徐芹庭、大日等。其餘法脈不詳。

由於諾師、貢師分別為紅教和白教活佛,而他們的傳承都有紅白二教相互溶合的風格,在漢地弘傳時又紅、白二眾互授,故漢地藏密學眾一般都兼具紅教之頓悟與白教之漸修的特色。及至當代,密教不彰,密法不顯。


二、東密西歸與唐密復興


唐朝時,有開元三大士,即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人,從印度來到中國漢地,同時將印度密宗的南派傳到中國漢地,稱為唐密。

史載善無畏到中國來之前,唐玄宗在夢中與他相見,並親自將夢中所見的善無畏形象繪在宮殿的牆壁上。善無畏到了漢地,玄宗與他相見後,果然就如夢中所見的一樣。所以唐玄宗將善無畏禮為「國師」,尊為教主。金剛智和弟子不空到了中國以後,也同樣受到唐王的尊崇。猶其是不空和尚,以其過人才學受到唐肅宗的恩遇。「一生禮遇三朝,位列三公」。當時,唐密的主要道場以大興善寺、青龍寺和法門寺為中心。大興善寺為護國修法道場,青龍寺為傳法灌頂道場,法門寺為佛舍利供養道場。唐肅宗時期,更在宮殿內建立內道場,集數百密宗僧人,晝夜念誦密教真言,並迎請法門寺佛真身舍利到內道場供奉。

善無畏所傳界法是胎藏密法,金剛智所傳之密法是金剛界法。這就是所謂的金胎兩部大法。胎藏界法側重色法,而金剛界法側重心法。善無畏和金剛智不僅互學互授,又同時將大法傳給不空和尚。不空傳給一行,一行傳給惠果,惠果傳給日本學僧空海。空海帶著金胎兩部大法,回到日本,在高野山東寺建立了密宗根本道場,稱為「東密」。由於空海對日本佛教的傑出貢獻,後世稱他為「弘法大師」。

比空海略晚一點的日本學僧最澄,跟惠果的另外一個弟子學習天台宗,回日本後受到日本天皇的重視,並在日本建立臺密,後人尊為「傳教大師」。

我們現在講的東密,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密教,包括弘法大師所傳的東密和傳教大師所傳的臺密。是相對於藏密而言的。

唐密經過數朝的鼎盛,到了唐武宗時期,武宗皇帝篤信道教,下詔焚燒經教、毀拆佛像、逐出僧眾、在佛寺內安置太上老君之像。作為唐密主要道場的大興善寺、法門寺、青龍寺等自然也未倖免於難。這件事件,在歷史上稱為「會昌法難」。自此,唐密雖在日本發揚光大,而在中國漢土,則日漸衰微,終至傳承斷流。但唐密中的許多法門,並沒有完全失傳,而與顯教合流,融合到顯教中去了,如蒙山施食、瑜珈焰口等等。

但據吳信如上師考證,唐密真正失傳並非始於「會昌法難」。因為唐武宗過逝後,懿宗即位,懿宗和後來的僖宗都篤信佛法,雖然武宗毀佛摧殘至及,但到僖宗時又旋即恢復。供奉佛指舍利的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主要反映了唐懿宗和僖宗時期的情形。唐密經過了「金善互授」、「兩部一具」和「金胎合曼」等三個發展階段,由一行完成胎藏界曼荼羅,惠果完成金剛界曼荼羅,到智慧輪集金胎兩部之大成,完成「結壇於塔下」的壯舉。智慧輪又稱遍覺法師、光善大師、上都大興善寺灌頂院國師、輪大阿闍黎大師。智慧輪深悉金剛界、胎藏界和蘇悉地大法,洞明建壇灌頂諸種密宗儀式,當時許多達官貴人為其弟子,圓寂後被諡為普照大師。會昌法難之後大興善寺的傳法盛況,表明唐密仍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此其一。

其二,金剛界法的根本經典——《金剛頂經》,到北宋時期才由法護譯出。因此,唐密在此時不可能失傳,而是傳到四川等偏遠地區。

吳老推斷,唐密真正失傳的時間可能始於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信奉藏傳佛教,並拜八思巴為帝師,令其隨軍布教。忽必烈一統天下之後,藏傳佛教得到傳播,而唐密則自此湮滅。

到了現代,東密開始回歸祖國,一批有志之士東渡日本求法,獲得東密傳承灌頂,並回國傳法,開啟了東密回歸與唐密復興的思潮。他們是王弘願、顧淨緣、持松法師、大勇法師、顯蔭法師等。

王弘願,廣東潮州人氏,翻譯了日本真言宗權田雷斧之《密教綱要》,並獲東密傳承灌頂。王弘願在回國傳法過程中,由於過分強調密教高於顯教,且以白衣為上座,認為白衣高於出家僧眾,與漢傳佛教軌範不合,故遭到一些漢傳僧眾的批判和抵制。故王弘願居士雖開啟東密復歸之先河,然而在弘傳的道路上卻遭遇了很多困難。王弘願一脈的傳承有馮達庵,馮達庵再傳楊佛興。

持松法師在上海靜安寺傳法,法脈不詳。大勇法師回國後復上西藏,進修藏密。

顧淨緣(1889—1973)居士,名疇,法名淨緣,江蘇淮安人,1924年在長沙創辦二學園道場,以圓融大小乘,圓融顯密教,圓融世出世法,弘法利生。1927年在日本醍醐流三寶院受金胎兩部傳法灌頂,獲大阿闍黎位,1930年在上海組建畏因同學會及瑜珈協會,並創辦《威普》佛刊。1937年與貢噶活佛參學藏密,1938年在東安主辦興隆寺和耀祥書院。1950年後在上海潛修講學、多有著述。顧淨緣的傳承弟子有吳信如、沈行如、高觀如、陳作如、李杭如等。

吳信如,名立民,法名信如,1926年生,自幼隨二學園掌法顧淨緣學習佛法,通儒、釋、道三家,曾任湖南省統戰部副部長、省政協秘書長、船山學社社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佛學院教授、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茶禪學會會長、《佛學研究》主編等職。1994年破譯陝西法門寺佛指舍利地宮唐密曼荼羅,專著有《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之研究》一書,其它著述甚豐。曾應日本真言宗十八派總部邀請,在日本智積院講演唐密曼荼羅。

此外,香港李居明,法號怡然,1983年皈依真言宗,學修東密,1987年曾在電視主持「不可思議」節目,介紹唐密曼荼羅。同年,西安法門寺地宮發現佛舍利及唐密曼荼羅。1989年獲東密金剛阿闍黎位。2001年在香港九龍塘創立修明學院,確立其融合唐密、東密和臺密之真言密教永久傳法道場。個人著述甚豐。1997年,李居明正始將其在港弘傳的真言密教命名為港密,並獲高野山東密總部認可。

唐密的復興,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吳信如上師說,唐密的復興,就是中國佛教的復興,也是中國傳統文明的復興。但當前,唐密復興還基本上停留在文化研究的層面上,真正完整的唐密傳承可能沒有。道場的建設、僧團的教育、法門的整合,這些都是唐密復興的關鍵問題。確實有賴於一批有志之士,發大心願,真修實證,以身載道,庶幾能繼絕學於未來。


三、心密乍起與中密斷想


大愚阿闍黎,武漢人,俗姓李,名叔信,參政於軍閥割據時期,後棄官出走,到廬山東林寺出家,初修淨土法門,屢遭厄難,乃發奮苦修,深入禪定時,感普賢菩薩現身灌頂和授法,謂密藏內有心中心無相上乘密法,藉佛菩薩加持之力以證本真,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能補禪宗僅靠自力之不足。大愚依定中普賢教授,苦修八年,徹證本真,之後下山弘法,為示方便,略顯神通,一時轟動大江南北,皈依者弟子不下數萬人,入室弟子也有二百餘人。開心中心法(後人稱為心密)又稱印心宗之先河。「此密不取於相,而亦不離於相,三分之二為佛力,三分之一為自力,先從八識修起,首破無明,後除蓋障,於短期內必可使行者證入無念時之本來面目,求得根本(元音老人語)。」

大愚阿闍黎因感信眾迷信神通而不重道,於是囑心髓弟子王驤陸嗣法傳道,自己則隱居於四川成都,50年代在弟子家留傳一首「拈花怎麼傳,不妨密且禪,歸隱揚眉際,相逢瞬目邊。一期從古棹,三界任橫眠,臨行無乘語,珍重一聲○。」之後不辭而別,至今不知所終。平生只留下《解脫歌》一首,及上述告別詩。

王驤陸,名宰基,字驤陸,號「仁知居士」,生於1885年,卒於1958年,為無相密心中心法第二代傳人,世稱「印心宗二祖」。上世紀二十年代時,王驤陸居士放棄高官厚祿,到廬山拜大愚阿闍黎為師,成為大愚門下得心髓之大弟子。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天津、上海等處相繼成立印心精舍,灌頂傳法,僅1934年~1935年二年間,就在天津開講座四百餘次,又經常去杭州、蘇州、嘉興、湖州、海寧等地傳法,廣收徒眾,不辭勞苦,一生孜孜不倦,著述數百萬字。主要傳承弟子有吳禮門、李鐘鼎(元音老人)、佛寶(王漱文)等。

元音老人(李鐘鼎),1905年生於安微合肥市,一生雖未披剃出家,孑然一身,苦心孤詣,讀經研教,初學天台,並修淨土,繼學唯識、華嚴,習禪觀,後隨王驤陸習心中心法,成為心密第三代傳人。元音老人一生著述無數,接引學人無數,弟子遍布國內外。2000年2月5日,元音老人化緣事畢,坐脫立亡,遺體在普陀山火化後得舍利無數。

心密的第四代傳人主要有徐恆志等,其餘不詳。

由元音老人的弟子發起創立的元音古寺,建在離深圳市不遠的惠州市境內,旨在弘傳心中心法。

趁本文快要結束之際,我想提出中密的理念:

1、融合東密和藏密,而又自成一體;

2、融合顯教和密教,如禪密融合,或禪淨密的融合,注重修證次第;

3、圓融世出世法,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漢人心裡特徵;

關於中密的理念,我不是始作俑者,始作俑者是太虛大師,太虛大師曾說:「當學日密、藏密,納於律儀教理建中密,即有力比丘分子,以出家戒律為基礎,以性相教理為軌範,而後飽參日密及藏密,同化而成一種中密,實為當今唯一之急務,唯一之企圖。」

我亦認為,通過融合而創立一種適合漢人心理和現代生活節奏的新的密教,不論它叫唐密、漢密、抑或中密,是未法時期眾生最當機之便,是調伏剛強難伏之心的有力利器,是中國漢地佛教發展的必然方向,能不急乎?

參考資料:

①《佛境》,周煒著,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

②《貢噶活佛》,王德生著,雲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③《大圓滿精萃》,吳信如編著,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④《佛學當機》,吳信如著,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⑤《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之研究》,吳信如、韓金科著,中國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

⑥《王驤陸居士全集》,王驤陸著,上海佛學書局2003年版

⑦《佛法要論》,馮達庵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⑧《元音老人文集》,元音老人著,虛雲印經功德藏2003年版

⑨《威音文庫》,吳立民主編,上海古藉出版社2005年版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從佛教教育出發 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在臺灣召開
    專注聆聽的與會學者(左起:融道法師、果鏡法師、顧立德教授、劉宇光教授)(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寶雲寺)弘揚漢傳佛教,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念茲在茲的使命,而佛教教育更關乎漢傳佛教未來的發展由聖嚴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二屆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2016年12月18至20日於臺中寶雲寺舉行,來自中國大陸、法國、美國及臺灣,香港等地區的近二十位學者,從佛教教育出發,討論漢傳佛教現代化的問題與危機,以及未來的契機和方向。如何於眾多大學中,建立佛教辦學的特色?
  • 漢藏佛教的溝通:先要做好互譯工作
    大乘佛教兩大語系的相互交流,可以使整體的大乘佛教得到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這將有力地促進佛教的發揚光大。在漢藏佛教的溝通方面,已經有人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比如呂贗先生等支那內學院的一些人,但是做得還遠遠不夠,所以當今漢藏佛教的溝通工作實有必要大力開展起來。怎樣溝通漢藏佛教呢?
  • 漢藏佛教語文學專題研習營關注黑水城出土文獻與漢藏密教研究
    因此,此次「漢藏佛教語文學專題研習營」主辦者旨在能夠以研習營的方式,集結這個領域內的優秀青年人才,發揮大家不同的學術特長,藉助相應的藏文、西夏文文本,試圖通過集體的努力,仔細地解讀俄藏黑水城文獻中的僅憑個人之力難以攻克的漢文藏傳密教文獻。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由於漢藏語系佛教形態迥異,地理和語言阻隔,民國以前,藏傳佛教主要在內地京城皇宮、貴族、官員中和藏傳佛教寺院流行。而從民國至今,隨著交通的便利、藏文佛典漢譯增多,以及許多漢人到藏區學習、傳承藏傳佛教,眾多活佛、喇嘛到漢地傳授密法,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交流更加密切。新中國成立後,藏區與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大大增強。
  • 第五屆聖嚴教育基金會「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在臺灣桃園舉行
    第五屆聖嚴教育基金會「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在臺灣桃園舉行。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法鼓山)2019年12月21日上午9時,第五屆聖嚴教育基金會「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在臺灣桃園齋明別苑舉行。
  • 漢傳佛教究竟有多少分支?
    佛教尤其對東亞文化圈影響巨大,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引擎將佛教文化與中華本土的儒家和道家等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佛教在中國經過積澱和革新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其中,漢傳佛教有許多的分支,大體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類,大乘佛教分為三論宗、涅槃宗、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法華宗)、淨土宗、律宗、禪宗、法相唯識宗(慈恩宗)、華嚴宗(賢首宗)、密宗(真言宗)等十一個派別,小乘佛教分為俱舍宗和成實宗兩大派別
  • 著名佛學家、藏漢翻譯家、佛教教育家任傑先生安詳示寂
    佛教在線(www.fjnet.com)安虎生總幹事、北京佛教居士林辦公室吳炎主任一行拜訪任傑先生(資料圖) 佛教在線北京訊 著名佛學家、藏漢翻譯家、佛教教育家任傑先生於2011年10月6日(農曆九月初十)晚7時50分舍報往生,世壽92歲。
  • 香港中華密教學會會長徹鴻法師訪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
    香港中華密教學會會長徹鴻法師在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作講座獎學金轉交儀式佛教在線西安訊 2013年4月6日,香港中華密教學會會長徹鴻法師一行7人到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訪問,並與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及部分學生座談。李利安教授主持了此次座談會。
  • 從佛教傳入雪域藏地看文化融合功能
    由印度和中原傳入雪域藏地並發揚光大的是包括顯宗和密宗的大乘佛教,其中以密宗瑜伽的發達為其特色。深入研究雪域藏地文化傳統,進一步發掘雪域藏地文化優秀、健康的精神遺產,並加以創造性的現代文化創造,進而推進雪域藏地的現代化大業,是有積極意義的。藏傳佛教是在印度和中原佛教教義的基礎上,吸收了許多原始黑本教、雍忠白本教的內容,最後形成了顯密共修,先顯後密的獨具特色的宗教。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同時,藉助對漢、藏文佛教文獻的比較研究,可為世界佛教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漢、藏文文獻資料,並以佛教語文學為統一的學術取徑,去除在印藏和東亞佛教研究領域之間人為設置的此疆彼界,促進這二個學科之間積極的互動和溝通,將印藏佛教研究和漢傳佛教或者東亞佛教研究有機地整合到一起。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他後來在武漢得到一批政商各界居士,如李隱塵、陳元白、王森甫、湯薌銘、皮劍農等人的支持,於是太虛1922年在漢籌辦武昌佛學院,不再依託寺院。武昌佛學院學制三年,課程採用日本佛教大學教材,管理制度參用叢林辦法。在課程內容上,八宗平等,不專一宗,涵蓋性、相、臺、賢、禪律、密、淨各宗,同時加入了文、史、哲、外語、心理學及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知識。
  • 李向平:全球化視野中漢傳佛教的新媒體傳播方式
    以下為論文原文:內容摘要漢傳佛教自歷史到當代的傳播方式,分別具有從空間到群體、從功德到公益、從施主到公民、從漢傳佛教到全球佛教等若干傳播方式。一種傳播方式,呈現為漢傳佛教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而全球化視野中當代漢傳佛教的網絡傳播方式,實際上即是一種新時代中一種新的傳播方式。
  • 【慈濟論壇】靜思堂舉行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佛教全球化...
    由臺灣中華佛教青年會理事長明毓法師主持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10月2日上午,綜合座談一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淑世理想>,由臺灣中華佛教青年會理事長明毓法師主持,參加與談的有:佛教在線(www.fjnet.com)創始人暨總幹事安虎生先生、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常輝法師、靜思精舍德悅法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江萬裡教授共同綜合討論。
  • 儒釋道:漢地佛法八大宗派
    從那時起漢傳佛教開始立宗傳派,開始與中國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從此中國文化與藝術的面貌,又有了新的改變。 天台宗是中國漢傳佛教最早創立的宗派,因為創始人智顗長期居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這位大師被尊稱為東土釋迦。
  • 20世紀以來的清代漢傳佛教研究——紀華傳
    釋見一《漢月法藏之禪法研究》(臺北法鼓文化公司,2000年)探討了漢月法藏的禪法,著重在漢月禪學思想淵源與禪法的形成,以及漢月對於參禪的基本看法與禪修過程。日人忽滑骨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論及密雲圓悟與費隱通容、清初皇帝與禪匠、為霖道霈與白巖淨符、聖祖之表彰朱學與世宗之喇嘛禪、心學之衰頹與禪學思想之沒落等內容,引證材料比較豐富。
  • 漢傳佛教院校進入招生季
    近日,由原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正式成立的32所漢傳佛教院校陸續發布2020年招生信息,積極開展招生工作。  一、招生基本情況  2020年已公布計劃招生2362人。中國佛學院將本科班級劃分為兩個班級,分別側重教理宗派和寺院管理、弘法能力培養;杭州佛學院招收佛教音樂專業學生;浙江佛學院天台宗佛學院(女眾部)天台宗專業和律學專業本科生;曹洞佛學院設置禪修、戒律、佛教養生、佛教藝術4個專業,共計招收200人;海南佛學院設置漢傳佛學系、管理系和佛教藝術系,下設漢傳佛學專業,管理系設置社會工作與慈善管理專業和禪茶專業、佛教美術專業和佛教音樂專業5個專業,共計劃招收100
  • 諾那上師漢地法系弘法事略與影響
    臺灣「中華佛教居士會」 陳聲漢民初密宗大師諾那金剛上師,為將康藏佛法無上密宗弘傳至漢地的先鋒之一,法雨遍灑,利生無數,為密宗流布中土奠下初基。諾那上師圓寂後,其法嗣續佛心燈,廣宏密法漸於中土開花結果,乃至廣布全球。今於此試將上師漢地法系弘揚密法經過,略加敘述。
  • 本性法師: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
    漢晉以還,源起於古印度的佛教經西域與南洋,由陸海兩途傳入中國。無數高僧大德行走其間,或橫涉流沙,或渡海鯨波,將十方三世諸佛之教法,譯為卷帙浩繁的漢文三藏。隋唐之後,漢傳佛教八宗競起,標誌著佛教中國化的基本完成。一方面,漢傳佛教與中國文化原有之旨充分融合,並進一步影響了中國文化的衍進方向;另一方面,中國漢傳佛教進一步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成為維繫漢文化圈共同信仰的重要基石。
  • 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我們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被人俗稱黃廟和青廟。它們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也存在一些的不同。現如今,漢藏佛教兩者卻在五臺山共同存在,那兩者之間到底是青中有黃,還是黃中有青呢?還是各念各經,互不來往呢?
  • 美佛教學者蘭卡斯特赴佛光大學談當代美國漢傳佛教研究
    美國佛教學術界劉易斯蘭卡斯特教授佛大演講佛教在線臺灣訊 佛光大學佛教學係為擴大研究生國際學術研究視野,於日前特邀請美國佛教學術界巨擎劉易斯蘭卡斯特教授(Lewis Lancaster)蒞校演講,主題有關當代美國漢傳佛教學術研究現況,並針對研究所學生們的各種學術研究問題給予詳盡解答,受到同學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