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佛教的溝通:先要做好互譯工作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漢藏佛教應加強溝通(圖片來源:資料圖)

漢藏佛教的溝通對於當今佛教界、佛學界以及廣大的寺院叢林都是非常需要、非常有益的。大乘佛教兩大語系的相互交流,可以使整體的大乘佛教得到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這將有力地促進佛教的發揚光大。在漢藏佛教的溝通方面,已經有人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比如呂贗先生等支那內學院的一些人,但是做得還遠遠不夠,所以當今漢藏佛教的溝通工作實有必要大力開展起來。

怎樣溝通漢藏佛教呢?我覺得首先要把漢文和藏文兩個大藏、漢藏兩地高僧大德的註疏和論著互相介紹和逐步地翻譯,在這樣的基礎上漢藏佛教溝通的各方面工作就可以慢慢地開展起來。

漢藏佛教雖然同源於印度,但是在分別向漢地和藏地的流傳和以後的長期發展中,產生了一些差異,造成今天漢藏兩地的大藏經互有短長。藏文丹珠爾當中的多數內容為漢地所無,而甘珠爾裡面也有好多漢地沒有譯出的經籍;反過來說,漢文大藏經中的很多內容也沒有譯成藏文。比如慈氏菩薩很重要的《現觀莊嚴頌》及大量註疏、功德光的《戒律本論》等在漢文大藏裡就沒有,而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無著菩薩的《顯揚聖教論》都是非常重要的經典,在藏文大藏裡也沒有。所以一開始可以先進行漢藏兩地所有版本佛教《大藏經》的對勘工作,先把藏文和漢文大藏經的總目錄互相對譯,然後再進行經目和具體內容的對勘,這對於漢藏佛教界全面了解佛教經籍在中國譯傳和發展的基本概況很有好處。

這一步之後,可以先選譯一些篇幅比較短小一點的、在整個大藏中屬於精華部分的、具有代表性的經籍。比如說像唐玄奘的《八識規矩頌》,一般認為唯識宗是真正能夠代表印度正統佛教的一個宗派,所以應該先把《八識規矩頌》這樣高度濃縮性的名著譯成藏文。

漢藏兩個大藏當中,同一部經典兩地都有譯傳的也很多,我記得可能有5OO多種,可以把兩種譯本合訂起來,把經典中名相的藏漢譯語對照起來,漢、藏文的下面各自附上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對這部經這個名相的理解和注釋,那麼從中就可以相互了解漢、藏佛教各自對這部經典理解的異同,可以起到相互啟發和促進理解的作用。同時這樣的合訂本,對於漢傳佛教學者學習藏文和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學者學習漢文和漢傳佛教,都提供了一個比較便利的、帶有工具性質的讀本。

與此同時,還可以把這500多種漢藏譯佛典當中所出現的詞彙彙編在一起,再搜集補充一些其它資料,編成一部《藏漢佛教大辭典》。現在的《藏漢大辭典》中收錄的佛教詞彙,主要出自藏傳佛教高僧大德的著作,所以只是對於丹珠爾、特別是丹珠爾裡面有關五明學和顯密經論方面的學習比較有利,現在我們應該集中人力、物力,有計劃、有組織地編輯一部專門的《藏漢佛教大辭典》,這裡面所收錄的詞彙,我覺得應該直接來自甘珠爾和丹珠爾,使它成為一部比較完備的、能夠表現整個藏傳佛教面貌的、以經律論三藏、密教的四續部為主、以歷代藏傳佛教高僧大德著作中的詞彙為輔的《藏漢佛教大辭典》。

同時還可以編出一部《藏漢佛教法數大辭典》。藏地格魯巴的更卻晉美旺波曾經有過一個法數的小本,只編到14類,沒有編完,而且不帶任何注釋。我們可以在編輯《藏漢佛教大辭典》的同時積累資料,再加上漢譯佛教經典和漢傳佛教著作裡面的法數作為補充,編輯一部大型的比較齊全的《藏漢佛教法數大辭典》,為佛學界和廣大寺院叢林學習、研究提供方便。怎樣向漢傳佛教界和學術界介紹藏傳佛教呢?我覺得首先需要編輯一部《藏傳佛教大事年表》,其中要附《藏傳佛教學術年表》,給大家提供一個研究、學習藏傳佛教的比較全面、可靠的基礎資料。

藏傳佛教史上有眾多印、藏高僧大德從事佛典的藏譯工作,他們無論是在修行成就、佛法理論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其中有些人還是宗派祖師,他們對藏傳佛教的貢獻和影響不可估量。但藏傳佛教歷史上不大重視翻譯家資料的保存和整理,所以應該盡力搜集、整理現存資料,編成一部《藏傳佛教譯家傳略》,這樣可以使大家對藏傳佛教的譯傳和發展概況有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

因為藏文大藏經只編入翻譯過來的經論,所以藏外典籍,即各教派高僧重要著述的搜集、搶救是一項刻不容緩而又極其重要的工作,這對於整個藏傳佛教的繼承和弘揚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因為各教派都有很多典籍,而今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在流傳,其中還有大量的孤本、手寫本等,一旦損失便無可挽回。第一步可以先整理出一個總目錄,以布達拉宮、扎什倫布寺和德格這三大印經院以及桑耶寺、薩迦寺、塔爾寺、昌都寺、八邦寺、拉卜楞寺、佐慶寺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寺廟道場的典籍目錄為主,再加上國家各級圖書館的藏書目錄和一些地方藏書,客觀、公正地按內容(如經律論三藏的註疏、綜合解說的立宗、判教的教典等)、時期、宗派等分門別類編輯到一塊兒,然後把它譯成漢文,再附以各典籍簡短的內容提要,這樣就可以使世界對藏傳佛教典籍的總貌有個大略的了解。

藏傳佛教有別於世界其它各地佛教的,我覺得有兩大特點,第一大特點是藏傳佛教的密教,第二大特點是藏傳佛教的五明學說。因為藏傳佛教的密教,是在印度晚期佛教發展到最高峰之後流傳到藏地的,所以藏傳佛教密教所有的特徵,為全世界各地的佛教所無,有它特殊的地位和特點。在了解和介紹密教的初期階段,應該編寫一部《密教教法史》。我們現在看到的藏傳佛教布頓大師的《布頓佛教史》也好,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也好,還有《安多政教史》前面列舉了6OO多種佛教史和活佛、高僧傳記的名稱,這些多數都是顯教方面的一些教法史和活佛、高僧的傳記,密教方面的教法史就相應的少一些,這方面的很多歷史還鮮為人知,所以應當在了解密教教理之前先有一部介紹概況的《密教教法史》。也可以把這方面現有的著作先行翻譯和介紹,比如說多羅那他的《大威德源流》,嘉木樣·協巴多吉的《怖畏金剛源流》,或者是布頓大師的《勝樂教法史》、《香巴拉教法史》,這些都是密教的教法史,也就是敘述古印度釋迦牟尼佛怎樣轉密教法門,往後的大乘又怎樣修行密教、成就密法,密法在印度是如何流傳、在藏地又是如何流傳的。把它們翻譯出來對於掌握密教教法的輪廓是非常有必要的。

藏傳密教的經典,通常的分類法是四續部。四續部中的道次第是循序漸進、由下而上的。四續部在藏傳佛教的甘珠爾裡面有2O多函經典,丹珠爾裡面就更多,這些多數是新密的密典。那麼舊密呢?根據寧瑪派持明法師、吉美嶺巴他們編的目錄,和當今藏地流通的密典,總共是25函。可以先從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比如說事部的、行部的、瑜伽部的、無上瑜伽部的重要經典譯成漢文,一開始也可以先把其中的一些重要章節節譯出來。比如說最著名的事部密典《秘密共續》、《妙善成續》、《妙臂請問續》(有漢譯,叫《妙臂菩薩請問經》),還有《禪定後續》,這些都是事部的很有代表性的密典。再比如《毗盧遮那神變經》是行部的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密典,雖有漢譯,也可以再從藏譯。瑜伽部的重要典籍,比如說本續《攝真實經》,還有釋續《金剛頂續》。無上瑜伽部方面有父續《密集》、《大威德續》,母續《喜金剛續》、《勝樂本續》,無二續《時輪本續》、《時輪攝略續》等等,這些代表性的密典可以逐步地介紹,先做題解,對重要的名詞進行註解,然後把反映中心思想的章節選譯出來,以至最後全譯。

本尊的修法方面,也應該翻譯一些作品。比如說丹珠爾裡面的《百種修法》、《寶生百種修法》、薩迦洛迭旺波的《修法遍集》等等。密教有很多的本尊,有些是護持佛法的,有些是佛菩薩為了教化眾生而顯現的不同身份。密教首先是以本尊為主,我們修習本尊的身口意,是為了自身將來成佛、成本尊,是藏傳密教特別強調的一項修行。所以,知道有哪些本尊、怎樣修習、怎樣成就,對於佛門四眾弟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有一本《百種本尊源流》,講每一個本尊在他的因地和本位由初發菩提心、然後修習佛法、最後成就佛法、成為護法或者佛菩薩的過程,也可以把它選譯或者全譯出來。

再一個需要儘早翻譯的,就是多羅那他的《密咒集》。因為密咒是要念誦十萬遍以至於千百萬遍的,密咒對於密教來說是一個根本、核心和精髓,一些佛菩薩因地的本願、功德,成佛之後的一些神通、智慧、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都包括在他的密咒的名號裡面,所以念誦密咒是非常有利益的。在藏傳丹珠爾裡面有兩函《密咒集》,翻譯這個也可以。另外覺囊派的高僧多羅那他專門匯集了一個《密咒集》,基本上把藏文大藏經裡所有的密咒都匯集在一起了,非常好,也可以把它譯成漢文。

藏傳佛教的丹珠爾裡面保存了五明學完整的面貌,不但使大量的經籍流傳下來,而且得到繼續的發展,藏傳佛教五明方面的學說、經籍文獻是非常豐富的。為了彌補世界其它語系佛教典籍在五明方面的不足,可以把藏傳佛教五明學的典籍分層次、分批地匯集起來,然後逐步地譯成漢文。開始階段需要編輯一部《藏傳佛教五明學發展史》,先把輪廓顯示出來,以便於向世界佛學界和學術界介紹藏傳佛教五明學。同時可以編出一部《藏傳佛教五明要典簡介》,把藏傳佛教五明學重要典籍的概況、要義介紹給大家。近代的第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曾編了一部《智者之源》的五明學辭典,這是一部五明學的百科全書。但這部書只羅列了詞彙,沒有註解,我們可以此為基礎,再參考《大分解辭彙》或稱《翻譯名義集》(這是西藏的,不是宋代法雲所編的),隆朵喇嘛全書中也有五明法類詞彙,這樣儘量把五明學的所有詞彙匯集起來,然後加上藏傳佛教對於這些詞彙的解釋,可以編成一部大型的《藏傳佛教五明學辭典》。

藏傳佛教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2O多個大小宗派或學派,現在基本上只剩下五個教派,這就是寧瑪、薩迦、噶舉、格魯,再加上影響較小的覺囊派。這些藏傳佛教宗派裡出現了很多高僧大德,在學修兩個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們的著述也是非常豐富和博大精深的,所以我覺得應該從中選譯一些能夠真正代表整體藏傳佛教的教典。在這方面,藏傳佛教史上成就最大的,我認為有五位著名的佛教大師:薩班貢噶堅贊的五明之學,米拉日巴的即身成就,隆欽繞降的絕高境界,宗喀巴大師的顯密善說,貢珠·元丹嘉措的佛法總匯。可以先翻譯他們的主要著作,比如薩班的《三律儀論說》、《教派理論正解》、因明學著作《量理寶藏論》;米拉日巴的道歌雖已有張澄基的翻譯,但這個譯本有些地方是節譯,有些方面對於原文原意可能理解上也有些可以糾正的地方,所以應該重新作一個全面的高質量的而且帶有簡單解釋的翻譯;隆欽繞降《七寶藏論》、《三蘇息論》、《三自解脫論》;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和其它一些重要著作,法尊法師已經有翻譯,我們今天進行重譯的話,我覺得可以採用「今譯」的形式,即用現代語言翻譯成帶註解的白話文。宗喀巴大師還有一些篇幅比較短小、但又非常重要的著作,比如說《末那識及阿賴耶識難釋善說之海》、《止觀難釋》、《二十僧伽難釋》等,另外篇幅比較大一點的就是《中論廣釋》、《入中論明顯意趣釋》等等,這些也是闡發如來教法第二時、第三時法輪重要意趣的要典,非常有必要翻譯出來;貢珠活佛平生編輯了五大藏,這五大藏是藏傳佛教所有宗派、所有教法一個大的匯總,總共有9O多函,包括「寶庫藏」、「教誡和經傳密咒藏」、「所知藏」、「不共秘密藏」和「秘籍藏」。我們可以首先把它的總目錄譯成漢文,這樣佛教界和學術界對於藏傳佛教各宗各派教法就可以有一個總體的、輪廓性的認識,同時我們也可以象古代的《閱藏知津》一樣,寫一些經解、要義來補充解說,然後先從一些篇幅小一點的、具有代表性的著述入手,逐步地把五大藏譯成漢文。

關於如何向廣大藏地僧俗介紹漢傳佛教方面,希望漢地的僧俗大眾和學術界多發表意見。我的想法也是先要把漢文大藏經的總目錄、索引,以及傳譯年代、譯者等譯成藏文,這方面可以先翻譯呂贗先生編輯的《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就可以使藏地的僧俗大概地了知漢文、藏文大藏經之間的短長,漢文大藏經中經籍的概況、流傳的情況等等。

在藏地一般是通過工布查布的《漢地佛教史》和《土觀教法源流》這兩部書來了解漢傳佛教,現在看來這兩部書裡頭都有一些錯誤,還不能算是比較完整的信史。比如以往藏傳佛教修史的方法,往往偏於以作者一方的觀點來組織材料,但修史應該是平等客觀地敘述各個宗派。我們可以在這兩本書的基礎上,收集一些其它的資料,把漢傳佛教的教法史重編一下,用藏文重寫一部簡明扼要的《漢地佛教源流史》。也可以先翻譯現成的本子,比如說黃懺華的《中國佛教史》等。

隨著以上工作的開展,就可以逐步地把漢傳佛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教典翻譯成藏文,比如說「俱舍三大部」、三論宗的《三論玄義》、天台宗的《摩訶止觀》、律宗的《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淨土宗的《觀念法門》、法相宗的《成唯識論》、華嚴宗的《華嚴五教章》、禪宗的《六祖壇經》等等,由選譯乃至於全譯,逐步地介紹給藏地僧俗和藏學界廣大朋友們。

我覺得做了這些工作之後,漢藏佛教溝通的初步工作就算有了一個頭緒。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相互翻譯更加全面、深刻的教法理論經典,比如可以先翻譯藏漢佛教各派所宗的經籍,使人能夠得其樞紐。翻譯要打破古典方式的束縛,要淺顯易懂,形式上要現代化,比如使用現代語言和標點符號等。所譯經籍要多所參考,在所有註疏中選擇最精當者隨文附註來幫助理解。進一步可以相互翻譯漢地佛教主要宗派的大論、藏地佛教各宗派共同尊奉的五大論、四續部的一些教典,還有各宗各派所尊奉的重要經典,比如說格魯巴的《菩提道次第論》,噶舉巴的《恆河大手印》(此書法尊法師也有翻譯),塔波拉傑的《莊嚴解脫道論》,以及八世不動金剛的教典、白蓮祖師的教法、布頓大師的一些教典等等。另外還有薩迦派的薩班·貢噶堅贊和郭然巴·索南僧格的論典,以薩迦派為主的一些比較主要的講述;覺囊派篤卜巴·喜饒堅贊的《了義海》、《第四次結集》、《佛教總釋》等;寧瑪派隆欽繞降以《七藏》為主的著作;米旁南江嘉措的《如來藏釋》、《承許他空師子吼論》,還有吉美嶺巴的《功德藏》等。通過這些,就可以比較深入地了解到漢、藏佛教的教法理論。

另外,藏傳佛教在前弘期的赤松德贊時期已經特別注重宗輪的研究。什麼是宗輪呢?就是各宗派的觀點、佛教義理隱顯的比較,分析它們之間的最終差異在什麼地方。這就需要把藏傳佛教各教派高僧有代表性的宗輪著述系統地翻譯,較著名的如《章嘉教派論》和隆欽《宗輪藏》等。同樣,漢傳佛教各宗派大德的著述,也需要系統地組織翻譯,從中我們就可以詳細地了解到整個漢傳佛教的流傳情況及其教法、理論等。

還可以利用藏漢佛教溝通而形成的優勢整理、編輯一些更全面、更準確的新書,比如可以重新用通俗文字編寫一本《佛本生大集》。因為現在藏漢兩地所有的佛本生傳,雖然對佛的多數本生內容有所敘述,比如兩地都有的《佛所行贊》裡有34個本生故事,噶瑪巴·自然金剛依此增為《佛百生傳》,漢地也有幾種各有所長的佛本生集,然而細看兩地的大藏經,覺得還有必要再從藏漢文的經律論中搜集、增加一些新的本生故事,總匯成一冊,使人能夠一覽無餘。

我們佛門弟子的修行,首先就是要知道佛陀教誨的內容是什麼,所以佛教內部主要派別之間的溝通和相互學習意義重大。所謂「聞、思、修」的修行次第,就是在聞的基礎上進而思、修,就可以逐步成就佛道。將存世的所有佛教經典相互交流和總匯起來,這是我們對於弘法利生事業應盡的責任,我們作為佛門弟子,無論是出家人也好,還是在家信奉佛教的居士也好,這樣也就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覺得這項事業非常重要。

藏漢佛教的互相了解和溝通,對於整體佛教弘法利生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對於廣大僧俗弟子自身的學習修行、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以至成就佛道都有無邊的功德和利益。所以這項工作既責無旁貸,又刻不容緩,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做的工作。我覺得中國佛教協會應該負責組織,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也有責任和義務把這些工作逐步開展起來。當然具體怎樣組織,怎樣有效開展工作,還需要廣大藏漢僧俗朋友們進一步探討和深入研究。這是我個人對於溝通藏漢佛教的一個初步建議,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討論,共同籌劃和完成這項既很重要又非常艱巨的工程。

相關焦點

  • 藏漢互譯軟體藏譯通打磨核心競爭力 用戶穩健增長至百萬
    藏漢互譯軟體藏譯通打磨核心競爭力 用戶穩健增長至百萬 2020-12-01 10:45:11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點擊:
  • 最Duang的藏漢法律互譯系統!青海高院將法律「譯」向藏區
    藏漢法律翻譯軟體開發已是藏區法院的迫切需求。2019年,青海高院與青海師範大學計算機學院(青海省藏文信息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研發青海法院藏漢法律文書互譯系統,此系統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能夠在線實時進行法律文書的藏漢互譯工作。
  • 有道漢藏詞典和他的夥伴們
    《西藏日報》以《有道漢藏詞典成藏漢語學習窗口》為題報導;對口支援辦的同事說,這是文化援藏的新途徑;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給這件事寫下了「促進漢藏文化交流交融」的題字。篳路藍縷、玉汝於成。唯一和他的見面是溝通這款產品,他也基本沒說話,而只是認真聽我們的方方面面想法。依然是在項目冊上,他表示「開發網際網路藏語詞典,對有道來說是一種社會責任,藏文化源遠流長,是先民智慧的傳承,現在我們做了藏漢互譯,希望以後能上線更多的民族語種,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愛上我們的民族文化」。
  • 漢藏佛教語文學專題研習營關注黑水城出土文獻與漢藏密教研究
    作為一次佛教語文學學術方法的具體實踐,首屆「漢藏佛教語文學專題研習營」不久前在昆明寶華寺舉辦。首屆「漢藏佛教語文學專題研習營」圍繞黑水城出土文獻6月30日,由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聯合舉辦的「漢藏佛教語文學專題研習營——以研讀黑水城出土文獻為中心」在昆明寶華寺落下帷幕。
  • 服務"一帶一路" 福州開元寺推動多語種佛教經典互譯工程
    作者梵智長老講話 由千年名剎福州開元寺與百年名校泰國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共建的大乘佛教研究中心,近日於臺北誠品信義店,舉行多語種經典著作互譯叢書首部譯著《法王論》的中文繁體版首發式這是福州開元寺近來推動多語種佛教經典互譯工程的項目之一。 據介紹,為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今年3月福州開元寺於在美國洛杉磯推動成立了漢傳佛教國際文教中心,今年4月在泰國曼谷推動成立了大乘佛教研究中心,多語種佛教經典互譯是兩個中心的重要項目之一。 據了解,泰國是南傳佛教重鎮,更是一路一帶沿線重要國家。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漢藏語系佛教各層次的交往增多,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總體來說,內地對西藏和四省藏區及內蒙古影響全面而深刻,但漢傳佛教對藏傳佛教影響相對較小,而藏傳佛教對大陸和港澳臺的漢傳佛教的影響要大得多。
  • 藏漢雙語翻譯,暢通辦案溝通渠道
    立足我們當地檢察工作實際,為進一步規範我院藏漢雙語翻譯工作,使其適應檢察工作需求,更好、更專業地為農牧民群眾服務,藏漢雙語翻譯科應運而生。自此,我院藏漢雙語翻譯工作走上了專業化、正規化道路。  記者:藏漢雙語翻譯科成立以來,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 試論藏漢音譯的方法與技巧
    從事藏漢翻譯工作,通常會遇到各類的音譯問題。音譯環節是翻譯過程中一項重要的翻譯方式,音譯的精準程度會直接影響到譯文的質量。雖然藏漢音譯的時間比較長,但在實際的音譯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客觀上對藏漢音譯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本文將試著通過對藏漢音譯的方式、技巧、原則以及忌諱點等的分析,探討相應的解決措施。
  • 周季文著《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彙》出版
    佛教在線6月13日消息    據悉,中央民族大學周季文、謝後芳老師新著《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彙》於2006年6月出版。本書匯集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能反映公元8-10世紀時古代漢語和古代(敦煌)藏語語音面貌的敦煌文獻中的注音本與譯音本寫卷17種,加上《唐蕃會盟碑》共18種語料,分別以「漢字-藏文-轉寫」和「藏文-轉寫-漢字」對照排列(出現的漢字共7689「字次」)。
  • 藏漢雙語翻譯 讓溝通無障礙
    藏漢雙語翻譯 讓溝通無障礙 2020-08-26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座回顧 | 儒家倫理與心際溝通&漢傳佛教生態倫理的四大原理
    2018年5月28日下午,應張曉東教授的邀請,蘇州大學周可真教授、東南大學的董群教授分別作了題為「儒家倫理與心際溝通」、「漢傳佛教生態倫理四大原理
  • 著名佛學家、藏漢翻譯家、佛教教育家任傑先生安詳示寂
    佛教在線(www.fjnet.com)安虎生總幹事、北京佛教居士林辦公室吳炎主任一行拜訪任傑先生(資料圖) 佛教在線北京訊 著名佛學家、藏漢翻譯家、佛教教育家任傑先生於2011年10月6日(農曆九月初十)晚7時50分舍報往生,世壽92歲。
  • 試論藏漢音譯的方法與技巧_資訊_中國西藏網
    從事藏漢翻譯工作,通常會遇到各類的音譯問題。音譯環節是翻譯過程中一項重要的翻譯方式,音譯的精準程度會直接影響到譯文的質量。雖然藏漢音譯的時間比較長,但在實際的音譯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客觀上對藏漢音譯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 藏譯通軟體用戶突破百萬 拉近藏漢交流距離
    圖為工作人員在統計後臺數據。西藏高馳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供圖中新網拉薩12月19日電 (趙朗)記者18日從西藏高馳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獲悉,藏漢互譯軟體手機APP藏譯通突破百萬用戶下載量,這也意味著藏漢語言間的距離逐步縮短,尤其在旅遊、服務基層西藏偏遠農牧民方面得到廣泛利用。
  • 漢傳佛教究竟有多少分支?
    佛教尤其對東亞文化圈影響巨大,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引擎將佛教文化與中華本土的儒家和道家等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佛教在中國經過積澱和革新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其中,漢傳佛教有許多的分支,大體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類,大乘佛教分為三論宗、涅槃宗、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法華宗)、淨土宗、律宗、禪宗、法相唯識宗(慈恩宗)、華嚴宗(賢首宗)、密宗(真言宗)等十一個派別,小乘佛教分為俱舍宗和成實宗兩大派別
  • 印度漢學研究的百年流變及前景展望(1918-2018)
    一、東方學範疇內的佛經抄本校勘與互譯工作(1927-1959)  印度漢學脫胎於歐陸東方學③,這從被金克木稱為「漢學三博士」的師覺月(Prabodh Chandra Bagchi)、戈克雷(Vasudev V.Gokhale)和巴帕特(V.P.Bapat)的學術經歷和研究成果中即可得出結論
  • 漢傳佛教院校進入招生季
    招生工作是育人之始,承擔著為佛教選才的重任,是培養佛教各層次人才的重要基礎,關係全國佛教發展大計。
  • 「漢傳佛教僧眾社會生活史」開題會在清華大學召開
    3月30日至31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傳佛教僧眾社會生活史」開題會在清華大學召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漢傳佛教僧眾社會生活史」開題會暨「觀念史與社會史視域下的漢傳佛教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丙所舉行。
  • 「95後」彝族大學生研發彝漢互譯軟體助力扶貧
    (原標題:「95後」彝族大學生研發彝漢互譯軟體助力扶貧) 中新網成都
  • 現代漢地密教源流-下期視點-佛教在線
    廖自力一、藏密東傳和紅白合流藏密在中國漢地的傳播要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公元1253年,忽必烈宣布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的侄兒八思巴為西藏的首領,並拜為帝師。由於西藏人與蒙古人在人種學上存在著某種聯繫,西藏文化與蒙古文化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元世祖藉助薩迦巴的力量統一西藏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